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1页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2页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3页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4页
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浮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漢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 , 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 只要刮一场大风,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

2、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 )。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 , 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圃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 A . 前仆后继抚今追昔巍然屹立旷日持久B . 前赴后继抚今追昔傲然挺立旷日持久C . 前赴后继曾几何时傲然挺立经年累月D . 前仆后继曾几何时巍然屹立经年累月(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B . 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安全和生活,还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C . 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D . 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3)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于困境乃至绝境B . 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C . 宁夏治沙人对于困境乃至绝境没有屈服D . 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被屈服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2. (6分) (2017高三下双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

5、大战、大禹治水等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了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

6、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

7、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

8、义)(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礼记所载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等记载出发,我们可以推想,艺术的起源很久远。B . 诸如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关于炎黄大战等的神话传说等,是后世的记忆,我们不能轻率否定,要作为历史则需要实物加以证实。C . 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D . 殷商时代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的发现,盘庚商颂等传世文献的发现,使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时代,步入有文字记载的新时代。(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文字

9、载体意义。因为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已发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上,甲骨卜辞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B . 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C . 甲骨卜辞是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早期文学的范畴,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D . 代表殷商文字书写另一种情况的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缘于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理论上讲,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人

10、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但目前只能追溯到殷商时期,之前的伏羲、炎黄、尧舜等,只是传说。B . 铜器铭文是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它与青铜器制造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C . 文字的书写、文学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可以考知,商代社会还曾经存在其他文字书写形式,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D . 全文用举例论证、因果例证、引用例证等方法,论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式及其意义。3. (2分) (2019高一下河北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

11、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

12、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

13、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材料二:2019年4月23日,河北省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作为全国第三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市之一,河北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自2021年起,6月份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学科,不分文理科。其中外语科目考试由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组成,条件成熟时探索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全国统一考试科目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

14、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考生在物理或历史中所选择的1门科目,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的2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即通常所说的“3+1+2”模式。(摘编自河北省普通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解读)材料三: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

15、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H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 的选择面高,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材料四: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

16、”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材料五: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

17、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18、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B .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C .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

19、一考定终生”。D . 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E . 浙江省和河北省的高考改革对外语科目均实行一年两考,给考生提供两次机会。(3)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 (12分) (2016高三上资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的玳瑁鲁 彦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

20、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

21、父亲的膝上。“喏,在这里了。”父亲说。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

22、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寝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了。玳瑁有两夜没有找

23、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地,“咕咕”念着猫经。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摸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

24、。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到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地听见了。”“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摸。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摸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摸着它,亲密

25、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我们有好几天没有看见玳瑁的影子。我代替了父亲的工作,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敲着碗,叫着“玳瑁”。玳瑁没有回答,也不出来。母亲说,这几天家里人多,闹得很,它该是躲在楼上怕出来的。于是我把饭碗一直送到楼上。然而玳瑁仍没有影子。过了一天,碗里的饭照样地摆在楼上,只饭粒干瘪了一些。第五天早晨,母亲才发现给玳瑁在厨房预备着的另一只饭碗里的饭略略少了一些。大约它在没有人的夜里走进了厨房。它应该是非常饥饿了。然而仍像吃不下的样子。一星期后,家里的戚友渐渐少了。玳瑁仍不大肯露面。无论谁叫它,都不答应,偶然在楼梯

26、上溜过的后影,显得憔悴而且瘦削,连那怀着孕的肚子也好像小了一些似的。一天一天家里愈加冷静了。满屋里主宰着静默的悲哀。一到晚上,人还没有睡,老鼠便吱吱叫着活动起来,甚至我们房间的楼上也在叫着跑着。玳瑁是最会捕鼠的。当去年我们回家的时候,即使它跟着父亲睡在远一点的地方,我们的房间里从没有听见过老鼠的声音,但现在玳瑁就睡在隔壁的楼上,也不过问了。我们毫不埋怨它。我们知道它所以这样的原因。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已一月多了。玳瑁应该很健康吧?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选自故乡的梦,有删节)(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16)段叙述

27、父亲有事将要出去,用“溜”“绕”“转”“跟”等动词描写玳瑁,生动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昵和依赖。B文章第(23)(25)段以大家叫唤“玳瑁”无动静,衬托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了,表现了父亲对玳瑁的感情之深。C文章饱含深情,叙述真实而有序,描写细腻而生动,记录了父亲和玳瑁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D文章(26)段“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表现了玳瑁给孤寂的老人带来儿孙般的慰藉和快乐。E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并兼以议论、抒情,夹叙夹议,使文章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2) 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文章中父

28、亲与玳瑁情感深厚,请概括父亲对玳瑁的感情并分析。(4) 文章与巴金的小狗包弟在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探究其在揭示主旨的技法上有何共同之处。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以荫补官。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好问以礼自持,卞不得亲。及卞得政,当时据属拔擢略尽,独好问留滞,卞讽之曰:“子少亲我,即阶显列矣。”好问笑不答。靖康元年,以荐召为左司谏、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钦宗谕之曰:“卿元祐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

29、祖宗之故。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好问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载治效逾邈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太平无由可致。”钦宗乡纳。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章前后疏十上。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来,御敌之备,当速讲求。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诸将以和议故,皆闭壁不出。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

30、,何也?请亟集沧、滑、邢、相之戍,以遏奔冲,而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疏上不省。金人陷真定,攻中山,都城失守。帝再幸金营,好问实从,帝既留,遣好问还,尉拊都城。始,金人谋以五千骑取康王,好问闻,即遣人以书白王,言:“大王若不自立,恐有不当立而立者。”既,又语邦昌曰:“天命人心,皆归大元帅,相公先遣人推戴,则功无在相公右者。若抚机不发,他人声义致讨,悔可追邪?”好问趣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请元祐太后垂帘,邦昌易服归太宰位。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尚书右丞。后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节选自宋史吕好问传,

31、有删改(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少亲我,即阶显列矣少:稍许。B . 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故:旧有的典章制度。C . 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根据:盘踞D . 好问趣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趣:意向(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诸将以和议故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 . 请亟集沧、滑、邢、相之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 . 而列勤王之师于畿邑项王按剑而跽曰D . 若抚机不发若望仆不相师(3)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吕好问耿介刚直,忠毅勇敢,忠于王事,德高望重,得到帝后的赏识。他每次奏对,钦

32、宗皇帝都会让他说完意见;高宗皇帝即位,他替太后写信,送到皇帝所在地。B . 金人假装议和而实攻,诸将因为合议的缘故都闭关不出,吕好问则上书要求加强防备,但意见没有被采纳,致使京城失陷皇帝被掳至金。C . 金人正准备捉拿康王的危急关头,吕好问左右周旋,先劝康王审时度势,当立则立,又晓之以理,动员张邦昌推戴康王,主动让位,最后康王即位,张邦昌退居太宰之位。D .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言行等正面描写来表现吕好问的忧思谋略,但也有侧面描写,如写钦宗高宗对吕好问的高度评价,体现了写作手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陛 下 宵 衣 旰 食 有 求 治 之 意 发 号 施 令 有

33、求 治 之 言 逮 今 半 载 治 效 逾 邈 良 由 左 右 前 后不 能 推 广 德 意 而 陛 下 过 于 容 养(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帝再幸金营,好问实从,帝既留,遣好问还,尉拊都城。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9高三上海淀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柳宗元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注释】南涧:地处永州之南

34、,作者谪居时作。(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B .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C .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D . 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2) 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B .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

35、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C .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D .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3) 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9高二下潮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桃花源记中“_,_”两句,描写了世外桃源中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 (2) 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又暗含时光易逝之感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