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美国经济史专家哈罗德·H·福克纳曾不无自豪地说:“(20世纪初)美国农业一次收成,就可以把比利时王国的一切连同国王一起买到手,两次收成可以买进意大利……五次收成,就能把俄罗斯帝国从沙皇手中买进来。”这主要说明A.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产业革命推动美国农业产值的攀升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升了美国的经济竞争力D.美国确立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2.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3.张赛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A.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B.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4.出生于印度的英国人费雯·丽饰演过《魂断蓝桥》和《乱世佳人》等风靡世界的美国电影。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近代科技促进了电影发展 B.电影是记录历史的新手段C.电影推动了全球文化交流 D.美国精神标志是开拓进取5.土地革命时期,各地苏维埃政权推行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广大的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借贷合作社:实行了消灭文盲的运动,并开始普及免费教育;工会、贫民团、妇女代表会、少先队等组织纷纷建立。这表明A.新型社会体制萌芽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C.苏区政权日益巩固. D.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6.英国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不断激化,主要反映在①政治:君权神授——反对专制②经济:专卖重税——自由经济③宗教:推行国教——倡导清教④文化:文化专制——文化自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甲午战后,日本崛起,俄国加紧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实行“联俄制日”。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密约”等条约,结果竞使俄国逐步把东三省变成其势力范围。据此可知A.中国外交官不善于开展外交活动 B.日俄在东北问题上合谋坑害中国C.弱国的外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D.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无效8.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国家公民划分为治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只有哲学家才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这一构想A.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 B.认为雅典政治需分权制衡C.基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D.强调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9.英国1851年的原棉消费量大约相当于1820年的5倍多,但棉产品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国内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些现象可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A.工业革命完成 B.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贫富差距加大 D.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10.下面是1919年国人描绘的《蛇吞犬食)图,其右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填满了漫画周围的空间,最左题着“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为发布翻印尤佳,中华民国全国国民爱国团印”,这反映出当时A.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B.群众抵制日货运动的兴起C.晚清海防思想影响社会风潮D.民众对日本不满情绪加剧11.同时用“君主专制”、“圈地运动”、“民族国家”、“手工工场”等概念可描述15—16世纪西欧的典型国家是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西班牙12.王夫之将“天下”与“中国”相对而称。他说:“故吾所知者,中国之天下。”言下之意,世界上还有他所不知的中国之外的天下。这表明他A.弘扬了人类进化史观 B.突破了华夏中心观念C.论证了物质的不灭性 D.超越了民主思想意识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外交官的“悲剧”1878年,清朝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一书中认为:西洋也有两千年文明,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推原其立国之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Parliament)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书呈总理衙门,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有人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有人更指责他是有“三大罪”的汉奸:第一、“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第二、“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第三、“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郭嵩焘任期未满,被迫因病销差,“罪行”因李鸿章力争不了了之。问题:(1)士大夫为什么会痛恨郭嵩焘?(2)你若是李鸿章,怎样为郭嵩焘申辩?14.(20分)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哈罗德·H·福克纳的论述体现了20世纪初美国农业的超高产值,据所学可知,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生产力极大提高,促使农业迅速发展,故选B项;美国代议制确立于18世纪,而材料中的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因此并不能直接体现政治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之后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美国确立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D项。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到了英国,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材料中只能看出英国资本的增长,看不出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从图中的年代只能得到的信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迅速增加,故选D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3、B【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诸企业之失败....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可知张謇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故选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故排除A、C两项;D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故排除D项。4、C【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魂断蓝桥》和《乱世佳人》是美国电影,但它风靡世界,又由出生于印度的英国人费雯·丽饰演,这说明电影推动了全球文化交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与电影之间关系的信息,排除A项;电影是否是记录历史的新手段,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排除B项;《魂断蓝桥》和《乱世佳人》的主体精神是否是开拓进取,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D项。5、A【解析】

“推行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借贷合作社”以及各种团体的建立都反映出了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型社会体制的实践,以及新体制的萌芽,故A项正确;根据“苏维埃政权”可知,此时至少是在1931年之后,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是在这之前,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的进一步巩固,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与革命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项。6、A【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主张君权神授,议会反对君主专制;国王主张征收重税,议会主张自由经济;英国国王推行国教,议会倡导清教;①②③正确,故选A;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7、C【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联俄制日”的主要目的是抵制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却加强了俄国在远东的力量,说明弱国的外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C项正确;中国当时外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不是因为外交官的不善于外交活动,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弱国的外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体现日俄合谋坑害中国的问题,B项错误;“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无效”是材料表象,而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D项错误。8、C【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柏拉图认为理想国中将公民分为三个阶级,贤者治国、武士保卫、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三个阶级各司其职,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从侧面反映了柏拉图对当时雅典直接民主弊端的不满,直接民主由于公民素质不同,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材料中的三个阶级各司其职不是分权制衡思想的表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排除D。9、B【解析】

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内大量生产、消费棉产品,销售,咖啡、茶、糖等副食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长等现象,可以用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日用商品人均消费量的增多,不能用来说明工业革命的完成,也不能体现贫富差距加大,AC两项错误;19世纪中期,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并不处于“入超”地位,D项错误。10、D【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1919年”、“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等信息再结合图片中“邪恶的毒蛇(日本)正在吞噬中华民国的领土”可知,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吞并中国野心增强,而且在巴黎和会上要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使中国感受到严重的民族危机。1919年的这幅《蛇吞犬食》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对日本不满的情绪,故选D项。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没有体现群众抵制日货的运动,故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供的时间属于民国时期,不是晚清,排除C项。11、C【解析】

根据“圈地运动”即可判断这个典型国家是英国,故选C项;法国、德国和西班牙都没有出现圈地运动,排除ABD项。故选C。12、B【解析】

王夫之认为世界上还有他所不知的中国之外的天下,他将“天下”与“中国”相对而称,即他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常规的认为中国就是天下的中心位置,从而突破了华夏就是中心的观念,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理由完整。观点:由士大夫愤慨可折射出封闭中国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和抵制。理由:(从时代看)两次鸦片战争的屈辱使士大夫对西方抱有敌意;(从传统看)传统文化中的夷夏观念,也使士大夫排斥西方文明。(从个人看):郭氏亲历西方,对西方的认识和观点已经超越封闭守旧的传统士大夫,尤其是郭认为西方历史悠久,西哲堪比孔孟,科学领先世界等,更是动摇了清朝士大夫的天朝上国和华夷观念(优越感);郭推崇西方民主政治,不仅触犯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也威胁着士大夫的地位与利益;郭仿效西方生活方式,也违背了儒家规范,遭到鄙视。(其它言之有据,也可)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理由归纳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说明:能结合材料从中西方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差异分析说明也可)(2)水平1: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置于历史场景下,推论合理,多角度说明。能结合时代背景:如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面对危局,需要吸取他国之长,郭氏之书可以借鉴。结合李鸿章的经历与追求:如郭呈此书的目的是为巩固清朝统治,为长治久安计;李鸿章也可能结合兴办洋务经验与教训,需要深入了解外国。可举证说明。结合郭氏本人的经历和诉求:如郭氏刊印书籍本无大过,可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书中所呈多是域外洋人风尚习俗,无伤中华大体;其作为外交官,入乡随俗,小节不辱使命;“汉奸”之说还需要实证等。【解析】

(1)根据材料中郭嵩焘对英国的介绍以及中国部分士大列举郭氏的罪状可以看出,这是中西方文明的冲突,因此可提炼观点:由士大夫愤慨可折射出封闭中国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和抵制。理由:根据材料“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时代背景中提炼出士大夫因战争屈辱而敌视西方文明。根据材料“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可以从传统文化角度阐述传统文化中的华夷观使得部分士大夫排斥西方文明。从郭嵩焘个人经历和言论,如“清朝首任驻英法公使”“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可以看出,郭氏亲历西方,对西方的认识和观点已经超越封闭守旧的传统士大夫,尤其是郭认为西方历史悠久,西哲堪比孔孟,科学领先世界等,更是动摇了清朝士大夫的天朝上国和华夷观念;郭嵩焘认为“推原其立国之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Parliament)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Mayor)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可见其推崇西方民主政治,这不仅触犯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也威胁着士大夫的地位与利益;再如“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可知郭仿效西方生活方式,也违背了儒家规范,遭到鄙视。(2)申辩:申辩过程的阐述可以从时代背景切入,如两次鸦片战争后,统治危机加重,清政府需要吸取他国之长,郭氏之书可以借鉴。然后结合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个人的经历与追求,如郭嵩焘呈此书的目的是为巩固清朝统治,为长治久安计。同时也可以从洋务运动实际需要分析,即为进一步推进洋务,需要深入了解外国。最后也可以结合郭氏本人的经历和诉求阐述,如开拓视野、书籍介绍的内容多为风尚习俗、外交官的职能、“汉奸”之名需要实证等。14、(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