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前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们用手中的笔描绘自然风景,记录社会风貌,抒发胸中之情。每到传统节日,诗人们的诗情显得更加蓬勃汹涌,自古以来,就留下许多与节日有关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你知道哪些与节日有关的诗篇呢?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元日寒食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寒食节介绍作者简介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整体感知,了解诗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词的准确;2.小组内推荐同学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的更有感情;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sànyù注意停顿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天的京城长安没有一个地方不飞花,寒食节这一天东风吹拂着皇宫中的柳树,柳枝随风轻摇。到了傍晚皇宫里开始分传端处,轻烟飞散到五侯家。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蜡烛:寒食节当天禁止生火,皇上特赦宫中挨门挨户传赐烛火以照明,以示皇帝的恩宠与皇宫的特权。五侯:泛指唐代的豪门贵族。寒食节这一天,长安城的景色奇特迷人。城中处处可见花絮随风飘舞,皇宫中柳树的柳枝也在风中轻轻摆动。到了傍晚皇宫中挨门挨户传赐烛火,豪门贵族也得到赏赐,家中也因此飘出缕缕轻烟。细读品味,入情入境诗人描写了寒食节长安城内早晚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千景万象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两种景象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中写到的花其实是柳树果实中的种子,因为种子带着白毛,成熟时能随风飞舞,所以也叫杨花。鹅绒数点,似雪帘栊,朦胧轻落玉楼。

雪景虽然美妙但因为是寒冬,万物失去了生机,而像雪一样的杨花是在暮春时节飞扬,此时大地生机勃勃。这是奇妙的景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从景物的颜色中感受到奇妙。大雪纷飞的时候世界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白色;而杨花飞舞的时候世界早已是花红柳绿了,各种颜色的衬托下,杨花的白就不是那么单调,这种颜色的搭配非常奇妙。寒食节人们出外游玩,长安城内一定热闹非凡,但诗人仍把目光停留在景物上,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目睹寒食节白天长安城美妙的景色,选择了两个典型的景象表达了对春景的喜爱。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中的“传”字中仿佛看到了皇宫中的宫女和侍卫分传蜡烛的繁忙景象;从“日暮”中感受到的是天黑了,一-切景色都变得模模糊糊,但是皇宫和一些贵族家却可以看到夺目的灯火,这些灯火在一片昏黑的长安城中显得格外罐眼;结合了前面两句思考,傍晚的时候漫天飞舞的杨花和从皇宫、贵族家中飘出的轻烟混合在一起,非常奇妙。寒食节这天老百姓们都不能用火,吃的都是冷食。可皇宫贵族却灯火通明,吃香喝辣的,老百姓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讽刺多元解读,鉴赏古诗

《寒食》因为只是描绘了几种景象,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所以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自古就有不同的观点。

《寒食》写成之时,皇帝唐德宗刚刚即位。唐德宗试图将国家恢复到盛唐大一统的气象,而韩栩这首《寒食》诗正是这一气象的诗意再现,所以深受德宗皇帝的激赏。在他即位的这一年(建中初),中书省两次送来知制诰的人选,都被德宗否定了,独独看中了闲居十年又辞疾在家的“小幕吏”韩翃,凭的就是这首诗。皇帝的制语一般要求在温文雅正之中体现皇权的威严和皇恩的浩荡,《寒食》诗恰恰让德宗读出了皇权的威严和皇恩的浩荡。上述表达的意思是,韩翃用这首诗表达了对皇恩沿荡的歌颂,因此受到皇帝的重用。皇帝又是怎么读出了诗人对他的赞美的呢?从前面两句中读出来,皇上可能这样理解一、二行街:因为“寒食东风御柳斜”,所以“春城无处不飞花”。飞花给人们带来快乐,这种快乐来自皇宫,来自皇帝,这就是皇恩浩荡;“轻烟散入五侯家”直接写出了皇恩浩荡。韩翃真的是出于这种考虑写成了这首诗,你想怎么读这首诗?赞美小结学法,适当拓展像《寒食》这样对诗人的感情在理解上有争议的诗歌还有不少,在诵读这些古诗时,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细细品味诗句语言,就能够渐渐贴近诗人内心,与诗人的情感共振。对于不同的体会,只要有理有据,我们都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寒食

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板书设计讽刺一般风光:春城飞花东风御柳特殊情景:日暮蜡烛轻烟五侯寒食韩翃谢谢观看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前导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简介迢迢牵牛星诵读诗歌,探寻音韵之美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xiānzháqìtìjiànmò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遥远细长离又能有多远说话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牵牛星喝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深处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感受形象,体悟情感从这几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织女,圈画出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1.读诗句,感受织女形象。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脉脉不得语。“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迢迢牵牛星。“迢迢”指遥远的地方。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情景并生,哀怨动人。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作者描绘织女的形象仅仅是为了表达织女的相思吗?2.再读诗句,体会诗歌情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彼此混战,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这首诗借牛郎喝织女被银河相隔而舍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妻之间的离情别意。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3.再读诗句,语言特色。“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诗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读积累,拓展延伸1.再读诗歌,背诵积累。2.课下搜集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谢谢观看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课前导入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人孤独地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元日十五夜望月走近作者,品味诗歌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即庭中,庭院中。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歇,休息。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品读诗歌,感受诗中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看到了,听到了,又感受到了哪些景物的存在?在诗中圈划出来吧。庭院

月光树

乌鸦露水

桂花庭院中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白霜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这幅画面给大家一种怎么样的感觉?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落”字新颖,将抽象的“秋思”具体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更加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想一想,并写下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再读古诗,读出“望月”之情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板书设计景物: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十五夜望月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习题。谢谢观看3

古诗三首

学习内容第一阶:课前预习1.通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主题。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认写字词、理解词语。《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的习俗,写出了当时的承平景象,讽刺当时的权臣,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主题解说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文学成就:建中年间,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他的诗工整清丽,多流连光景和唱酬赠别之作,流传名句甚多。

主要作品:《韩君平集》。《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也可认为是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主题解说背景资料《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不是作于一时一地,其作者也不是一人,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中,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其基本内容。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其语言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称其为“五言之冠冕”。《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主题解说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诗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文学成就:王建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所作乐府,善抓典型,揭示矛盾,用白描、比兴手法。善短篇,多七言,犹以《宫词》百首著名。

主要作品:《王建集》八卷、《宫词》一卷。背景资料《十五夜望月》写作背景

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习惯。中秋之夜,王建闻桂花芳香,用桂花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课文中的《十五夜望月》。会写字御侯皎章泣盈脉栖鸦yùhóu

jiǎozhāng

yíng

yā侯右半部分首笔起笔于竖中线,第二笔横略长;“矢”首笔撇斜穿田字格中心,底部撇、捺持平。写字指导盈

上部横折折折钩的钩底在横中线下侧,“又”居“乃”中,横撇与点相交于田字格中心;“皿”末笔横长而平。写字指导栖

“西”第二笔竖在竖中线,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宽度超过首横。写字指导“泣”读qì,不读lì;“脉”在本课中mò,不读mài。“侯”不要在中间加竖,写成“候”;“盈”要注意上半部分“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字最后一笔要变点;“栖”右部是“西”,不要写成“酉”。正音写字易错词语听写抵御

王侯

皎洁

文章

哭泣

盈利

脉脉

栖息乌鸦

学习内容第二阶:阅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hóng诗文解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指春天的京城。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春城御柳皇城里的柳树。无处不无处不:双重否定加重肯定语气,有效烘托出全城都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表达效果更强烈。飞有人说“花”会“开”会“落”,但不会“飞”,第一句的“飞花”不符合实际,应该改成“开花”或者“落花”,你怎么看?白天“飞花”动态强烈,更能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同时说明时节是落花随风飞舞的暮春。“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蕴意深远,耀人眼目。这两句景物描写写出了长安城的迷人春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富于美感。处处“飞花”,准确地表现出寒食节花絮纷飞的迷人景象,皇城里的柳树在东风中摇曳,春意醉人。“无处不”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表达效果更强烈。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指宫中传赐新火。这里泛指权贵豪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传蜡烛五侯

诗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夜晚诗文解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传散“汉宫”:借古讽今,实指唐代皇宫。

“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诗文解读寒食之夜本是禁止烟火的,但权贵豪门的家中,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此一点,足见他们平日里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赐新火的事情,就将这种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大声朗诵诗歌,思考:《寒食》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里寒食节时,处处花絮纷飞,风光迷人,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树随风摇曳,春意醉人。在“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蜡烛燃起的袅袅轻烟,飘入了权贵豪门的家中。在万民禁火的寒食节,皇帝却开恩赐火给权贵豪门,对这个细节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结构图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风光迷人流露不满暖风悠悠把人醉轻烟袅袅进侯门寒食白天夜晚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tiáozházhùmòzhuó诗文解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意: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开篇先写织女隔着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她心里的感觉。第二句正面写织女,既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为后文的“清且浅”做了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的娇美姿态。惆怅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意: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擢伸出。素札札机杼白皙。织机发出的响声。织机。杼,梭子。诗文解读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纤纤”一词写出了织女手的纤细;纤纤素札札机杼擢“素”字写出了织女手的白皙;弄: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速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弄诗文解读这两句诗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突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表现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苦闷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诗意: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章零花纹。落下。诗文解读这两句诗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劳而无功,泪如雨下,只因为思念着她的牛郎,内心饱受折磨,十分痛苦。悲痛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意: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盈盈脉脉清澈的样子。相视无言的样子。诗文解读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清浅“河汉”既“清”且“浅”,而且牛郎织女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如此可望而不可即,咫尺也是天涯,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失落之感、哀怨之情。“清”“浅”二字突出了怎样的情感?诗文解读最后四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也暗示了痛苦的根源。“盈盈”是形容银河水清澈的样子,“盈盈一水”而“不得语”,让我们看见了一个饱含离愁、楚楚动人的思妇形象。离愁诗中大量运用叠词,请问有什么妙处?叠词使得全诗音韵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最后两句中的“盈盈”“脉脉”,让一个饱含离愁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迢迢皎皎盈盈脉脉结构图示迢迢牵牛星离别相思天上愁思零如雨地上离恨不得语遥遥相望有情思亲牵牛星河汉女对水兴汉咫尺天涯一水间不得语无心织布隔河落泪不成章零如雨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诗文解读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诗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中庭地白即庭中,庭院中。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诗文解读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树栖鸦无声“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鸦鹊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前两句描绘了八月十五的月夜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落落: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灵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诗文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此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今夜”为什么“人尽望”?明明是自己在思人怀远,却偏偏问“秋思落谁家”,言外之意是“在众多的望月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就是我了”,诗人将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结构图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浮想联翩思深情长乌鸦栖树冷露轻无迹月明尽望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仰望明月月明人远

学习内容第三阶:方法学用

1.对比阅读三首古诗,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2.学习想象诗中描绘画面的方法。

1.这三首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都是抓取了节日最典型的事物来写。

2.这三首诗都在前面铺陈渲染,在后面抒发情感。前面或写景或叙事或描述,都是为了铺陈渲染,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对比阅读相同点:题目不同点《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节日、习俗寒食节(冬至后的第105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妇女穿针乞巧、祈求福禄寿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用词动词很生动:如“飞、斜、传、散”等。叠字的使用很传神: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灰冷色调的词很有特色:地白、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明。表现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寒食节禁烟火,皇宫内灯火通明,与宫外一片黑暗形成鲜明对比。借神话传说比喻人间真情;大量运用叠字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写景与抒情结合。情感讽刺权臣,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对比阅读想象诗歌描绘画面的方法一是借助诗句展开想象,如《寒食》可以通过“无处不飞花”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的景象;二是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如《十五夜望月》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庭院内的月夜秋景;三是联系资料(如: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或民俗资料)展开想象,如《迢迢牵牛星》可联系《牛郎织女》的故事展开想象。第四阶:课后练习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2.随堂检测。(1)生字检测。(2)词语检测。(3)课文内容检测。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根据语意,根据每首诗中作者所表露的情感读出对诗意的理解,尽量读出诗作的神韵。《寒食》一诗,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可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轻烟袅袅的感觉。朗读《迢迢牵牛星》时,要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奏美和音乐美。“迢迢牵牛星”可以读得慢一些,读出路途的遥远,“皎皎”二字读得稍高、稍短,表现出织女星洁白明亮的样子,“纤纤擢素手”可将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札札”可读得稍微短促一点。后面几句,可以读得稍微低缓一些,最后一句适当拖长语调。朗读《十五夜望月》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人尽望”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要读得悠远、绵长一些。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抓住诗中的意象,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或传说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如《寒食》,可以抓住“飞花”“御柳斜”“传蜡烛”“轻烟”这几个词语或短语想象画面;《十五夜望月》可以抓住前两句中的意象“鸦”“桂花”等想象画面。还可以结合古诗自身的特点进行背诵,如《迢迢牵牛星》中多用叠词,可以品味这些叠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完成背诵积累。

背诵课文。

课后习题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结识了勤劳朴实的牛郎。他们结为夫妻,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用玉簪划出天河,将他们隔开。从此,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每年只能于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会的故事,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织女隔着银河与对岸的牛郎互相遥望,表达了相望却无法团聚的愁绪与苦痛。“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和劳动的情景,表达了对织女勤劳的赞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表现了对织女遭遇的同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了诗人的慨叹:牛郎与织女虽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啊!

课后习题3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欢欢:我最喜欢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尤其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既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又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乐乐:“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是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记录的,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它该认识我,因为我和明月年年在他乡相见。作者在平淡质朴中写出了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美美:提到思乡诗,我首先想到的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真挚感人。丽丽:王维还有一首《杂诗》也是思乡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的思念之情。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课后习题4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选做诗题节日传统习俗《寒食》寒食节禁火《迢迢牵牛星》七夕——《十五夜望月》中秋节望月《元日》春节放爆竹、喝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