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泰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泰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泰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泰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泰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泰安市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卷2025.04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即春秋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中的汳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上述这种水道地理上的变化,也使得唐代文人的运河行旅诗歌在表现汴河与淮水时,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②自古提及黄河者,除了感叹其奔腾万里的气势外,多瞩目其水色之浑黄。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唐人行旅来往汴河,也多关注这一相对较为特殊的水质现象。高适《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宋州附近的汴河。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旅居汴河路次,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③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孟郊《汴州别韩愈》中的“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则是个人情感在汴河浊水上的投射,诗人恶其名盖因空滞不归的焦虑使然。④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可以说是“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⑤与提及汴河多关注其水质浑浊不同的是,唐人提及淮河时多称“清淮”。“清淮”原是清水与淮水的并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清河,在县治西,即泗水下流也。”南北朝时期,“清淮”则逐渐演变成为淮河之代称。⑥至唐代,“清淮”已经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文苑英华》载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均引何逊诗中的“月映清淮流”一句为题。“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⑦综合以上的分析,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崔颢《晚入汴水》则云:“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从运河行旅的角度来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无疑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⑧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山川地脉分”(孟浩然《送吴宣从事》)等传统文化认知相关,但更直接的是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如李嘉祐《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云:“自缘迟暮忆沧洲,翻爱南河浊水流。初过重阳惜残菊,行看旧浦识群鸥。朝霞映日同归处,暝柳摇风欲别秋。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诗由“忽见清淮”而引发,由浊汴与清淮交汇处的特殊水质现象,引起“长恨相逢即分首”的感叹。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生发出新的意蕴。⑨除了具象地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进一步引申。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云:“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道理。这些诗歌中的浊汴清淮意象,超越了对现实中的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无疑是对基于运河交通所生发的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摘编自滕汉洋《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相通,在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汴水汇入淮河,水道地理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唐代运河行旅诗的变化。B.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以“浊水”指汴河,“浊汴”便定格为诗人抒发凄清悲凉之情的固定意象。C.汴水澄清是令狐楚治理汴州的直接结果,姚合通过《寄汴州令狐相公》歌颂令狐楚的政绩超越了自然现象。D.“浊汴”“清淮”作为诗歌意象,单独使用时有不同的内涵指向,而二者合用后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意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按“浊汴清淮”的顺序先重点讲“浊汴”,指出唐代诗人已将“浊汴”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引为诗歌意象。B.第六段中唐代诗人将“清淮”引为诗歌意象,证明了经典文学意象能够对文学创作产生扩散性影响。C.第八段中李嘉祐的诗歌《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论证了诗人的情感波动与传统文化认知直接相关。D.作者按“先分后总”的结构展开论证,多处引用唐人诗句,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刘公领舟楫,汴水扬波澜。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岑参《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B.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卢仝《冬行三首》)C.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李益《汴河曲》)D.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皮日休《汴河怀古》)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们作诗时可以从同一角度多次使用同一意象,也可以巧妙创新使用该意象。B.“清淮”这一意象如果没有被引入省试诗赋,就不可能实现其审美价值的经典化。C.研究唐诗有许多视角,从地理区划分析地域变化对诗人情感的影响是可行的做法。D.诗人在意象本体特点的基础上对意象所做的合理引申,丰富深化了意象的内涵。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浊汴”“清淮”承载的意蕴。(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三春时节鸟声稠卓

然又是三春时节,村里的鸟儿又该高唱它们最热烈的季歌了。乡村三春是诗,是画,是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读辛弃疾的词,感觉就是在读乡村三春。其实,乡村三春也是一座金色的音乐厅。听众或站在老槐树底下,或站在离辘轳不远的柿树荫里,看杏花随风飘落,听好鸟唱好音。乡村的鸟儿一年四季无不欢歌,而三春鸟儿的歌声更婉转,更清脆,更清新,更清纯。乡村鸟儿多,也如江东子弟,劣衿少,才俊多。诸如啄木鸟、杜鹃、黄莺、喜鹊、燕子、鸽子、布谷鸟、白头翁、灰喜鹊……人们听着鸟儿的歌声,也不忘抬头看看老墙上那些文字:《万花灯》《节节高》《慢流》《大泣颜回》《柳春景》《葡萄架》《石榴花》《大开门》《小开门》……其中还有一阕《忆江南》,似乎并不合辙,也缺了字,试着补上去,大概是这样的:“水龙吟,尽在藿谷洞。青鼓下山闹端阳,五马驮来五福荣。打雁风入松。醉太平,踏青小桃红。柳春景好戏牡丹,紧流慢流不相同。招军武夜城。”字写得并不整齐,也不是一个人写的,也不是一个时代写的。有用墨写的,有用木炭写的,也有用红土或老石灰写的,什么字体都有,说是字,又像是画,水墨一样,浓的,淡的,像雾,又像烟。把一堵堵老墙弄得越发古老、苍凉,任春风刮来刮去,却总是那么安静。外路人经过小镇,总要驻足看看,却又看不明白。和哥说,老墙上那些文字,都是乡村音乐会的曲牌,都是前人记忆中的往事。往事既然不可以淡忘,就把岁月的痕迹涂抹到大墙上,成为乡村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心灵背景。和哥是我的邻居,一个乡村文化人。和哥说,鸟儿是三春最好的歌手,它们善于独唱,善于对唱,善于大合唱,更善于多重唱,即所谓百鸟争春。鸟儿的歌唱驱散了乡村生活的黯淡、愁苦和寂寥,给如常的日月增添了层层生机和光辉。正如古人说的“三春桃李本无言,却被斜阳鸟雀喧”。乡村如果没有音乐,没有鸟声,亦如“披褐守长夜”。从古至今,乡村人对音乐情深,对鸟儿情深。他们把那些曲牌写在藿谷洞的大墙上,以拙涩的文字小心翼翼地给予保护,他们用善良与米粒儿保护会唱歌的鸟儿。过年过节,人们总要往房坡上扔些馍块什么的给鸟儿;在地头吃饭的时候,不管桶里的饭菜够不够吃,也要撒一些给鸟儿;下柿子、打枣儿,也一定要在树上星星点点留几个给鸟儿;收获谷子的时候,留下几个谷穗给越冬的鸟儿;冬季下雪的时候,人们都会抓一把红高粱或者金黄的谷米,撒在楼窗口的窗台上,给饥寒中的鸟儿……“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乡村人以悲悯的情怀,保护会唱歌的鸟儿。鸟儿一声,三春生辉。站在早春的田野上,行走在早春的溪畔涧边,你会听到一声又一声清丽的鸟鸣:“黄虫儿黄虫儿哥哥哩……黄虫儿黄虫儿哥哥哩……”黄虫儿的叫声真好听,音色是嫩黄的,仿佛柳树刚刚吐出来的新芽。“黄虫儿”是鸟儿的名字,这鸟儿天下著名的另一个名字是你熟悉的,也是经常在诗文中读到的,叫黄鹂。但在我们村子里,并没有人知道这鸟儿还有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只觉得它口口声声叫“黄虫儿”,叫得自然,朴实,真诚;我们也觉得格外亲切,熨帖,知心着意。有人说我们把黄鹂叫“黄虫儿”太土气,“那正是我们乡村的书卷气,”和哥说,“《诗经》里它也叫‘黄鸟’,以‘黄鸟’作题的就有两首,一首是《秦风·黄鸟》,一首是《小雅·黄鸟》。除了《黄鸟》,还有《葛覃》《凯风》《绵蛮》,十多处地方都说到了黄鸟。”我们的跛腿和哥,会时常抱一本《诗经》,拄着拐棍,来到我们家的院子里,坐在我们堂屋的廊脚上,翻开《诗经》念起来。和哥说,历史发展到唐宋,“黄鹂”这个饱富诗意的名字,方才走进唐诗宋词。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比如秦观的“黄鹂又啼数声”。《诗经》并没有远离我们,古老的风尚依然流转在我们的乡村,我们世世代代依然呼叫“黄虫儿”,依然学着黄虫儿唱“黄虫儿黄虫儿哥哥哩……”村里还有人说,黄虫儿飞到哪里,铁棒槌(浑身黢黑)也飞到哪里,一黄一黑,总是如影随形。黄虫儿在柿树荫里唱一声“黄虫儿黄虫儿哥哥哩”,铁棒槌就在近处的核桃树荫里唱一声“得儿儿哩!得儿儿哩!”一唱一和,美妙的音韵,如玉玦撞击一般好听。黄虫儿不但喜欢唱美声,巢也筑得巧夺天工。它们衔来各种毛发细草,盘结成一个圆圆的球形,用纤细如发的丝绳儿把球巢吊起来,吊在柿树或者核桃树远扬的柔枝上,四面八方,绿叶层层,任是带毒的虫蚁蛇蝎百般刁钻也难侵扰。圆圆的小巢旁边开个口子,说是窗,也是门。早晨,黄虫儿依着门啼叫一声:“黄虫儿黄虫儿哥哥哩!”不远的树荫里,便会立即应出一声:“得儿儿哩!得儿儿哩!”把一个水汪汪的早晨,叫得又和平,又宁静。……每逢三春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所在的乡村。三春时节的鸟声,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生活的旋律,更是心灵的慰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描写乡村鸟儿时,将其比作“江东子弟”;“劣衿少,才俊多”运用对比,突出了鸟儿的种类繁多。B.“音色是嫩黄的”运用通感赋予黄虫儿的叫声以色彩,使其具体可感,突出黄虫儿叫声的清丽。C.由“巢也筑得巧夺天工”一句,可看出黄虫儿的生存智慧,突出它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丰富它的形象。D.文中多次提到《诗经》,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化底蕴,又展现了乡村文化与传统文化深厚渊源。7.下列对文中“老墙上那些文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忆江南》巧妙串联传统词牌与曲牌名,构建出富有画面感的民俗画卷。B.老墙上的文字字体多样,书写材质多样,浓淡相间,如独具韵味的水墨画。C.老墙上的文字虽非出自同一人、同一时代,但都是乡村音乐会的曲牌。D.老墙上的文字承载着前人记忆中的往事,成为乡村生活的唯一背景。8.三春时节,藿谷洞拟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哥获邀朗诵辛弃疾的《鹧鸪天》,请补足下表所示的朗诵脚本。(4分)9.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画线句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权万纪与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有宠于上,由是诸大臣数被谴怒。魏征谏曰:“万纪等小人,不识大体,以讦为直,以谗为忠。陛下非不知其无堪,盖取其无所避忌,欲以警策群臣耳。而万纪等挟恩依势,逞其奸谋,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厉俗,奈何昵奸以自损乎!”上默然,赐绢五百匹。久之,万纪等奸状自露,皆得罪。秋,八月,丙子,上谓群臣曰:“朕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而比来上封事者多讦人细事,自今复有为是者,朕当以谗人罪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传》曰:“为人君而不知《春秋》之义,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春秋》之义,何义也?適庶明长幼序尊卑别刑赏定重农抑末进贤远奸贵义贱利端本清源自治而物正之义也。知此,则谗贼不足以逞,而违此者之为谗贼,不待擿发而如观火。舍是,乃求之告讦以知之,而不知告者之为谗贼也。宜其迷惑失守,延谗贼于肘腋,而以自危亡也。人主明其义于上以进退大臣,大臣奉此义以正朝廷,朝廷饬此义以正郡邑,牧之有守令,核之有观察采访之使,裁之有执宪之大臣。苟义明而法正,奸顽不轨者恶足以恣行而无忌?即有之,亦隐伏于须臾,而终必败,奚事告讦乎?告讦兴,则赏罚之权全移于健讼之匹夫,而上何贵有君,下何贵有执宪之臣哉?且夫为人告讦者,洵不道矣,而愿朴柔懦之民,能奋起以与奸顽争死命者,百不得一也。非夫险诐无惮之徒,恶有暇日以察人之隐愚,而持短长操必胜之术,以与官吏豪强角逐?忘尊卑,轻祸福,背亲戚,叛朋友,吏胥胁其长官,奴隶制其主伯,正《春秋》之义所斥为谗贼,必杜绝其萌蘖者也。知其害而早绝之,则谗无不见,贼无不知,昭昭然揭日月以与天下相守于法纪,吞舟漏网之奸,其得容于政简刑清之日者,盖亦寡矣。太宗曰:“朕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上封事者讦人细事,当以谗人罪之。”而其时吏不殃民,民不犯上,韪矣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適庶明长幼A序尊卑B别刑赏C定重农抑末D进贤远奸贵义E贱利F端本清源G自治H而物正之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近来,与《论语》中“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的“比”意思不同。B.罪,问罪,与《鸿门宴》中“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罪”用法不同。C.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的“苟”意思相同。D.察,探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察”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权万纪与李仁发因告讦而得太宗宠幸,幸亏魏征反复劝谏才使他们的罪行暴露。B.材料一唐太宗后来意识到告发他人细事的行为有害,决定对这类行为以谗言罪论处。C.材料二认为告讦之风盛行会导致赏罚之权落入好讼之徒手中,因此主张杜绝告讦。D.材料二指出告讦行为违背了《春秋》之义,会出现吏胥胁迫长官、奴隶反抗主人的现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厉俗,奈何昵奸以自损乎!(2)舍是,乃求之告讦以知之,而不知告者之为谗贼也。

14.请简要分析王夫之杜绝告讦之风的论证思路。(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题画竹郑板桥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题画竹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诗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秋风的狂暴无情,为塑造竹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B.后诗记录了诗人的创作心得,“四十年”则凸显出诗人对竹的专注与热爱。C.从诗歌标题和内容可得知,两首诗均为题画诗,都描写了竹子的外形特征。D.两首诗取材相同,分别运用描写、叙述的表达方式,体现不同的写作目的。16.这两首《题画竹》都围绕“竹”展开,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过秦论》中,“__,__”的对比描写,突出了秦始皇在军事威慑与政治监控上的双重暴政。(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揭示《离骚》创作的原因是君王昏聩与小人谗害,暗示了创作背景。(3)《燕歌行》中的“__,__”描写了塞外荒寒与孤城危殆的典型环境。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21分)在遥远的北极,那片被冰雪主宰的世界,生活着地球上体型最为庞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北极熊。它们身披“白色战衣”,以其独特的身姿和习性,在冰原与海洋间自在穿梭,繁衍生息。北极熊为何只生活在北极?原因主要有:一是地理隔离。熊类祖先的出现距今约500万年,由棕熊演化而来的北极熊距今仅约60万年。而南极洲板块的形成比熊类祖先的出现早6000多万年,并且是一个被海洋环绕的大陆,与其他大陆并不相连。这种大洋的隔断,使陆生熊类无法迁移过去,尽管北极熊是游泳高手,但也不可能迁徙过去,因为适应北极寒冷环境的它们,无法跨越广阔的热带海洋。二是生态环境不同。虽然北极和南极都是冰天雪地的极地环境,但两者仍存在诸多不同。北极的中心是海洋,周围环绕着陆地,这种独特的环境,不仅为北极熊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

,比如海豹,这是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而且,北极寒冷的气候也促使北极熊进化出适应极寒的生理特征,比如厚厚的脂肪层,能够让它们在北极的低温下保持体温。南极的生态环境则截然不同。被厚厚冰层覆盖着的大陆常年平均气温比北极还要低,且风速极大,这种环境超出了北极熊的适应范围。即使北极熊贸然进入南极,其生存几率可能为零。北极熊的外形刊称大自然的杰作。尤其是皮肤,很多人以为北极熊是白色的,其实,它们的皮肤呈黑色。

,是因为北极熊的毛发有着特殊构造。那一身篷松的白色毛发,实则每一根都是透明的空心管,就像一个个微小的光纤,能将光线散射,让北极熊呈献出白色或者浅黄色。同时,这些空心管还能把阳光引入,吸收热量,帮助北极熊抵卸严寒。科学研究证明,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特别强。北极熊的黑色皮肤也不例外,这不仅有益于它们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持体温、③

,还便于它们在浅水中隐藏,捕捉猎物。北极变热令北极熊无处栖身。一个国际组织预测,这种大型肉食动物会因此数量锐减,有的种群到2100年甚至可能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北极熊列入易危级别,这无疑是对人类敲响的警钟。18.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使用与“白色战衣”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B.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C.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D.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4分)21.文中第六段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22.请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设计一条保护北极熊的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金缨《格言联璧·处事类》读了以上名言,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行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1.A(B“固定意象”错C“直接结果”错D“完全改变”错)2.C(论证了“诗人的情感波动与传统文化认知直接相关”错)3.B4.B(“就不可能实现其审美价值的经典化”错)5.①凄凉萧条之景②空滞不归之情③人生流变之理④清净不染之心(每点1分,共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A(“突出了鸟儿的种类繁多”错,应该是“突出了才俊般的鸟儿数量多”)7.D(“唯一”错,于文无据)8.①田间小路上,展现柔桑、嫩芽、细草等春日景象。(2分)②语调低沉(1分)③“愁”字(1分)(共4分)9.①“大自然的馈赠”指鸟声是春天的一部分,体现了自然的丰富与美好。②“生活的旋律”指鸟声与村庄的生活节奏紧密相连,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心灵的慰藉”指鸟声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成为思乡的纽带,带来温暖与安慰。(每点2分,共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DFG11.C(“终苟免而不怀仁”中“苟”是姑且、暂且)12.A(“反复劝谏”错)13.(1)陛下纵然不能标举善行来激励世俗,怎么能亲近奸邪之人来损害自己的威信呢!(落实“厉俗”,激励世俗;“奸”,形容词作名词,奸邪之人;“自损”,宾语前置,损害自己。(各1分)保持语句通畅。(1分)共4分)(2)舍弃这(一大义),却想通过让人告发的方式来发现奸贼,却不知道揭发的人自己就是进谗之臣或奸贼。(落实“是”,这;“乃”,却;判断句。(各1分)保持语句通畅。(1分)(共4分)14.①开篇引用《传》中的话,提出君主不知《春秋》之义的危害。(1分)②阐明《春秋》之义对整肃朝纲、维护君臣权威的重要性;(2分)③揭示告密者的邪恶本性,指出告讦的危害,并引用唐太宗的话,强调杜绝告讦的必要性。(2分)(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C(第一首没有写竹子的外形)16.①前诗赞美了竹子不畏艰难、顽强抗争的精神,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时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②后诗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感悟,追求简约清瘦的艺术风格,揭示了艺术创作从生疏到熟练的辩证关系。(每点3分,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共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1分)18.C19.①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②之所以看起来很“白”③减少体内能量消耗(每处2分,共6分)20.示例一:被厚厚冰层覆盖、常年平均气温比北极更低且风速极大的大陆环境超出了北极熊的适应范围。示例二:北极熊难以适应被厚厚冰层覆盖、常年平均气温比北极更低且风速极大的大陆环境。(不是单句,0分;其余得分点,每点1分。共4分)21.“刊”改为“堪”,“篷”改为“蓬”,“献”改为“现”,“卸”改为“御”(每点1分,共4分)22.冰川为裳,黑肤为甲,守护白色精灵的最后家园!(使用修辞,(2分)体现北极熊的特点,(1分)句意通畅。(1分)共4分)四、写作(60分)23.请参照2024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附参考译文:材料一:权万纪与侍御史李仁发,都是通过检举告发而得到太宗宠幸,因此朝中众大臣多次被谴责。魏征劝谏道:“权万纪等小人,不识治国大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