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简介_第1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简介_第2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简介_第3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简介_第4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课堂做研究

——课堂观察技术简介形成课例制作视频案例教学设计反馈会议聚焦课堂的教学研修活动课堂观察从预习作业中的问题谈起问题1:你平常是从哪些视角去观察课堂的?你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2:你使用哪些具体的、操作性的观察方法去记录课堂信息?

请提供一份你或你的学校经常使用的评课或观课量表。(如果没有,设法收集一份评课或观课的量表)

初步了解“课堂观察”依据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有哪些方法或技术来观察作为技术或技巧的

课堂观察——工具角度我为何要走进课堂?

明确观察目的

我在课堂里用什么方法观察?

了解观察依据、选择观察视角

使用多样的观察方法

我能在走出课堂后说些什么?

反思观察方法

选择反馈方式下列关于课堂观察视角和技术的每对观点中,您更认同的一个是:35%65%(37:68)60%40%(42:63)反思“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技术作为一种研究明确观察目的

定位观察者的角色:督导……………合作者………同伴“鼻子对鼻子”(nosetonose)考评……………研究问题………提供建议“肩并肩”(shouldertoshoulder)依据经验依据观察了解观察的依据专家教师的九种特征清晰(结构与表达)多样性(教法)热忱(情感)任务导向(效率)避免严厉批评(态度)间接的教学形态(非灌输)强调教学内容(学科)用结构性的陈述方式(认知结构)使用问题激发学生多样的认知层次(提问)结合中国课堂教学的特征考虑课堂里语言对话为主,活动为辅(师生语言)课堂里座位相对固定,变化较少(座位表)直接的教学形态居多,间接的较少(思维含量)教学时间严格控制,时间弹性较小(时间效益)对知识目标考虑较多,其他目标容易忽略(学科内容)生理安全爱与隶属自尊自我实现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管理控制清晰变化热忱教师的需求层次新教师有经验教师作为“教师”作为“人”结合教师的需求层次考虑选择观察视角根据预设的观察视角研究教学得失

其表现是预设观察的框架,其他观察技术为框架里要表现的论点提供论据支持例如,周伟灿:对一堂初中代数课的分析与思考例如,庄静:对一堂新综合科学课的观察与分析应用观察技术本身所蕴涵的视角

其表现是使用一种或几种观察技术,利用技术本身提供的视点建立论点。例如,陈非:《华威先生》课的分析报告例如,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刺激—反应水平记忆水平说明性理解水平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水平标准题封闭性变式题开放性变式题全开放性题习题水平语言互动水平教师主导取向学生自主取向周伟灿:对一堂初中代数课的分析与思考内容设计教学表述进度安排资源利用激发动机师生互动自主学习鼓励创新八个视角知识传授高认知水平学生发展高参与度两个关注庄静:对一堂<新综合科学>课的观察与分析选择性的文字记录(3)

基于座位表的记录(3)

叙事性文字记录(2)

采用时间线标记(1)

采用量表记录(2)使用多样方法(1)教师的提问分析若干视点: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理答的方式………………各教学阶段问题数的预设与生成教学阶段听听读读引情入境

整体感知语言实践精读感悟激发情感创设情境表达情感扩展阅读深化情感合计问题数预设214209生成109316157例如:例如: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提问的认知水平检核序号问题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管理认记推理创造批判无答机械认记推理创造52你这么快就有话说啦?要扎实,呆会儿看谁最精彩。√53你们说谁没发过言?给他加把油,鼓点掌好不好?自由答√√54(生:碰见小鱼)小鱼正……?指举手者答√√55小鱼正在那里呆着,它呆着在干什么呀?追问√√56有机会去看看泉水,喝喝泉水,去照照自己的身影,好吧?齐答√√57这对联写的是杭州一个著名的景点,有没有谁猜出来的?自由答√√(片段)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问题的目的指向一级编码二级编码总数占提问总次数()%指向问题内部获得问题结论1628.1%引发学生思考2950.9%合计4578.9%指向问题外部(课堂管理)提醒00激励1221.1%惩罚00合计1221.1%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问题的思维水平问题水平频次百分比记忆915.8%推理1729.8%创造1933.3%批判00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学生应答方式学生回答方式频次百分率集体齐答910.6%讨论后汇报22.4%个别回答6981.1%自由答55.9%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学生回答的类型学生回答类型频次百分比无回答22.4%机械判断是否55.9%认知记忆性回答1315.3%推理性回答3136.5%创造评价性回答3440.0%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教师理答的方式教师理答方式频次百分比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46.3%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00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914.3%追问812.7%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4063.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3.17%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2)教师的反馈分析反馈的数量反馈的数量可以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反馈的类型①复述:用教师自己的语言复述;②修正:概念化来修正学生的意见;③推演:把学生的观点加以应用、推演或引发下一个讨论问题;④评论:把学生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作分析、比较、归纳或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二分法划为“鼓励”和“批评”或是“肯定性”反馈与“否定性”反馈。辨别有效的反馈(定性分析)(3)教师的结构性陈述分析教师的结构性陈述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几何作图的问题,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几何计算。教师:好刚才我们证明勾股定理通过面积,对吗?据我所知,我查了一下资料,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367种方法,刚才一种方法,能不能想出第二种方法,还是同样思路,其它的方法行不行?教师:这节课时间关系我们接着进行第二部分,勾股定理的应用。因为我们学习定理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练习题。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还有它的应用。(1)课堂里的语言流动记录*****************************************讲桌可参见:陈非,《<华威先生>课的分析报告》讲桌??????????????+++++++-男男男男男男男男男男男男男男男男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说明:用箭头表示语言互动的流向,箭头的起始点代表发问者;箭头的方向表示回答这一问题者。在图中向上箭头表示学生提出问题,向下表示来自教师的问题或反馈;其中问号表示教师提出问题、加号表示教师正面反馈、负号表示教师负面反馈。如:在学生出发的语言箭头上方加上字母或符号表示更多的含义A:学生主动提出相关主题的问题B:学生正确回答C:学生提出无关主题的问题D:学生错误回答?:学生主动表示疑问或不懂~:学生直接对全班发表见解(2)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符号代表的含义A:独立连接电路B:与他人一起连接C:看他人做D:独自做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E:离开座位时间片断各个符号发生的时间依次是8:08,8:10,8:12,8:14……学生1ABBAAAAA…学生2AAAAAAAA…学生3ABBCCCCC…学生4ABBACAAA…学生5ABBACDBA…学生6AABAAAAA…学生7EBBAADAA…讲台(空位)窗前门后门8:088:108:128:14……总计百分比A投入状态(独立做)6216……2235%B投入状态(与他人一起做)0560……1625%C投入状态(看他人做)0001……1016%D非投入状态(做无关的事)0000……1016%E非投入状态(离开座位)1000……58%(3)课堂里的移动方式男1女2男3女4男5女6女7男8男9男10女11男12女13男14男15男16女17男18男19女20男21女22男29女27男28女25女26男23女24学生的移动路线351623432918411436151940430132742203239313861221252228937342331011724352618说明:该图是1983年某班学生学习讨论关系图。全班43名学生中有4名没有加入到集体讨论,班内有5个讨论中心,其中29名学生可以全部连通。图中椭圆表示女生、矩形表示男生,数字是学号;箭头的方向表明该学生愿意主动和另一学生讨论。17可参见:顾泠沅,《教学实验论》,p17教师的移动路线(1)关键性事件

例如,在一所乡村中学听课,教师正在讲某个定义,正巧有一辆拖拉机从远处的机耕路上驶过,于是学生将视线转向了窗外。

调查还发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非常严重。1982年6月,曾对244名一般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是否看见拖拉机答:看见了(无一例外)甚至看见坐几个人有人还说得出姓名问:看到后你想到了什么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猜测干什么事估计事情能否干成情况占比(%)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不想听25.4受其他有趣的事吸引34.8上课内容听不懂20.2上课内容已经懂了9.4不管在哪种情况注意都能集中10.2(2)叙事记录决定记录的范围(全局、个体)用描述性的语言而非评论性每个叙述分行,前面加上时刻几个学生打哈欠、李明看着窗外学生很无聊

时间标记后面,不是那种事先分类好的“类型”语言的记录,而是“素描”语言。甚至可以用实录片段记录,随后补充出分析的结论。一半孩子几乎站了起来,伸长胳膊想要发言,喊着“我”、“我”、“我”学生很兴奋(1)教师角度的量表课堂观察视角/主要视点观察记录优秀良好一般不满意未观察到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知识构建方式与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训练安排√教学表达教学思路√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图示、结构式表述√通过反应与参与显示学生理解程度√………可参见:庄静,《对一堂<新综合科学>课的观察与分析》(2)学生角度的量表题目题目选项频次百分比1、你认为今天老师的课上得怎样1、与平时差不多1634.782、比平时好3065.223、不如平时002、你对这堂课是否有兴趣1、很有兴趣1123.92、有兴趣2247.823、一般919.564、不感兴趣48.73、你觉得这堂课的内容难易程度如何1、太难002、有点难003、正合适3678.264、太简单1021.74可参见:庄静,《对一堂<新综合科学>课的观察与分析》时间线标记语言互动分析可参见:周伟灿《对一堂初中代数课的分析与思考》,p15弗兰德师生语言互动分类教师讲回应①接纳学生感觉②赞许学生行为③接受学生观点中立④问学生问题自发⑤演讲⑥指示或命令⑦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学生讲回应⑧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按老师要求表述自发⑨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向老师提出问题静止中立⑩静止或疑惑暂时停顿或不理解可参见:周伟灿《对一堂初中代数课的分析与思考》,p14,p15,p18教学风格判断教师主导⑤演讲⑥指示或命令⑦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⑧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按老师要求表述学生自主①接纳学生感觉②赞许学生行为③接受学生观点⑨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向老师提出问题中立④问学生问题⑩静止或疑惑暂时停顿或不理解改进前的授课片断(423秒)改进后的授课片断(410秒)出规律: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授课内容:小二《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师生语言互动时间分布表师生语言互动状况及其理念与行为的改变1.课堂静止或不理解的时间⑩、教师指示或命令⑥、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⑦在改进课中下降为零;教师演讲⑤、学生按老师要求表述⑧明显减少2.教师的提问④、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发现的语言⑨在改进课中明显增加;教师接纳学生感觉的语言①也有上升用语言互动分析判断教学风格学生自主取向中立教师主导取向反思观察技术预先设定表格观察与思维开放观察强推断与弱推断定量结果与定性结果客观性与主观性关于等级量表基于常识性的假设、而非观察的结果关于分类系统假定了类型之间的阶梯性、独立性与完备性关于时间取样自然时间取样:假定了事件改变的界线单位时间取样:暗示所有事件是平等的统计时间取样:忽略了取样间隙中的事件关于定性描述个性突出(现象学方法、符号互动主义、自然主义……)多样化的观点导致主观性过强选择反馈方式使用间接的反馈方式(接纳感情及想法、赞美与鼓励、问问题)呈现客观的观察资料(解释但不评论)引出教师的意见、感受和推论(多听少说)认同、阐释和使用教师的话(相同观点)发问以澄清问题(不同观点)对教师的表现或进步给予肯定(信任和驱除威胁)给予建议(不是指令)作为研究方法的

课堂观察——理论角度的反思思考课堂观察的潜藏假设约定俗成的是真实的吗?经验告诉的是真实的吗?媒体发表的是真实的吗?专家论断的是真实的吗?寻求真实权威传统什么是真正的“真实”?前现代观点现代观点后现代观点“眼见为实”“见仁见智”“自圆其说”警惕课堂观察中的陷阱

与日常观察相比,课堂观察是一种有意识的教学研究活动。不确切观察(使用技术)过度概化(复证)选择性观察(变换假设)非逻辑推理(运用逻辑体系)课堂观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大体而言,一个教育论点必须有逻辑和实证两方面的支持:必须言之成理、必须符合人们对教学世界的观察。

推理和观察是达到解释教学现象的基本方法。应用课堂观察后的数据个案和通则解释归纳和演绎解释定量与定性解释数据的解释数据的推理(因果关系)在时序上,因先于果两者间具有实证的相关性因果关系不依赖于第三个变量课堂观察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关系

驱动课堂观察的问题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目的在于寻求教学现象的真相和了解其原因,其本身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上。除非有一套判别标准,在这个标准之内,才可以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与“如何做”的问题。欢迎交流、共同探讨,谢谢大家!

课堂观察绝不仅仅是“观察”的问题,透过“观察”本身,折射出的却是观察者的技术和理论视角。

案例(1)原授课的主要片段①商、余数的“名数”易错易混,因此先要区分包含除与等分除

17(人)÷8(人)=2(桌)……1(人)17(人)÷2(桌)=8(人)……1(人)

纠缠于枝节,未突出“有余数”这个要点②“试商”是关键性技巧,因此先要训练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4113×()<41

技巧性铺垫,未关注试商的实际意义③最后要学生寻找规律,学生都说“不知道”

忘记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就是生活”16÷5=3……117÷5=3……218÷5=3……319÷5=3……4余数(1、2、3、4)与除数(5)比较大小,得出余数小于除数(2)改进后的授课注重数学化的新理念学生真实地找出规律:老师的新办法:脑中分豆子教师的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