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2024·广东·中考真题)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A.强化中央集权B.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应对边防压力【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的驻军比南方多数倍,这种部署意在应对边防压力,D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削弱武将兵权主要体现在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南北方驻军数量的比较,与节约军费开支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各级官员景德(1004-1007年)元祐(1084-1094年)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39230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165695副使631111供奉官1931322侍禁3162177………………总计11386767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元祐年间比景德年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的办法,才导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也没有涉及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北宋官员不断增加的情况,没有涉及与辽、西夏政权对峙,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山西·中考真题)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A.设置枢密院 B.设立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设立市舶司【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时期为“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是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项正确;设置枢密院属于分割相权的内容,排除A项;设置通判的目的是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对应的是“稍夺其权”,排除B项;市舶司是管辖海外贸易的机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吉林·中考真题)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B.文化专制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休养生息政策、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均与题干“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5.(2024·云南·中考真题)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宰相属于中央的官员,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与丰富市民生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发展海外贸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024·天津·中考真题)古代墓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7.内蒙古赤峰的宁城和松山辽墓中分别出土了有汉族文化特征的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这些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文化的交融【答案】6.B7.D【解析】6.根据图片可知,在唐朝墓葬中发现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黑人俑,体现了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B项正确;唐蕃和亲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中外交往,与国内人口迁徙和边界贸易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7.根据题干可知,“辽墓中分别出土了有汉族文化特征的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说明辽宋时期各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的现象,D项正确;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B项;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出土于内蒙古赤峰的宁城和松山辽墓中,与经济重心南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2024·福建·中考真题)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契丹族学习汉族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A项;宋辽和战签订《澶渊之盟》,使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但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不能体现政权的更迭,排除C项。故选D项。9.(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代部分政权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都(
)时期主要史实西周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魏晋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局面,实行“胡汉分治”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C.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殷人治殷”“胡汉分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殷人治殷”;魏晋时期,实行“胡汉分治”;辽朝时期,“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A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而不是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民族之间自我的管理,无法得出是否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的结论,排除C项;政权并立指的是多个政权国家同时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4·江西·中考真题)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可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权并立时代,各政权之间并未将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体现了各政权之间中华民族的认同感,A项正确;题干反映不同政权,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从历史地图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现象推动了(
)A.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出现 B.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C.全国性商业网络的形成 D.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金”“南宋”“人口南迁方向”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导致北方人民不断南迁,从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题干图片所示的现象是人口南迁,是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出现的结果,排除A项;西晋后期,形成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排除B项;题干图片所示的现象是人口南迁,与全国性商业网络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4·福建·中考真题)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差异 B.土壤条件 C.生活水平 D.人口迁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将北方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带到了南方,对南方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饮食方面内容,与温度差异的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土壤条件是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但饮食问题与其影响不大,排除B项;题干说明的是饮食的变化,不能直接推出生活水平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下图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C.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答案】D【解析】由图中观察可知,从汉代至宋代,主要经济区由北往南转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D项正确;从图中可以,唐后期开始,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不会重合,排除A项;从图中可以,从汉代到宋代中原王朝的疆域并不是持续扩大,排除B项;图中不可得出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此外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这一说法本身是错误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4·广西·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呈现的一个探究成果,可以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汉代的耧车唐朝的曲辕犁宋朝的秧马A.农业用具的创新 B.交通工具的演变C.社会习俗的变化 D.纺织技术的进步【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内容可知,不同历史时期衍生出不同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不断更新与进步,体现了农业用具的创新,A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农业用具的创新,并未体现交通工具的演变,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用具的创新,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纺织技术,主要强调的是农具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梦粱录》有关“铺席”的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处处各有茶房、酒球、果子、香烛、油酱、食米等铺。这些现象,说明宋代(
)A.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 B.商业繁荣的程度C.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 D.新的商业区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处处各有茶房、酒球、果子、香烛、油酱、食米等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城市商业繁荣。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的程度,B项正确;宋代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描述了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C项;宋代突破了唐朝商业区仅限于市的范围,但材料主旨不是表达新的商业区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4·广西·中考真题)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A.纸币广泛流通B.海外贸易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商业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可知这体现的是宋朝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城市商业十分繁荣,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货币使用情况,强调的是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城市商业繁荣的情况,与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17.(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A.铜钱 B.交子 C.飞钱 D.银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和所学可知,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项正确;铜钱携带起来并不方便,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飞钱,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始于唐宪宗时,排除C项;银钱在明清时期成为主要货币,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铁木真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
)A.创制契丹文字B.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女真政权 D.设立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B项正确;创制契丹文字的是耶律阿保机,排除A项;建立女真政权的是完颜阿骨打,排除C项;设立行省制度的是忽必烈,排除D项。故选B项。19.(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西夏建立 B.辽宋议和 C.金军南下 D.元灭南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D项正确;西夏未统一全国,排除A项;辽朝没有统一全国,辽宋议和只是有利于维护辽宋之间的相对和平局面,排除B项;金军南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0.(2024·云南·中考真题)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了有效管辖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隋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与管理疆域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21.(2024·河南·中考真题)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结合所学可知,巡检司的设立加强了元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B项正确;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排除A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赋税改革无关,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排除D项。故选B项。22.(2024·福建·中考真题)《元史·百官志》记载,由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该事件开启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据此推断,下列机构在地区管辖上也起到类似影响的是(
)A.吏部 B.刺史 C.澎湖巡检司 D.枢密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与题干中对西藏的管辖起到类似影响,C项正确;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排除A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排除B项;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排除D项。故选C项。2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孝文帝改革、唐蕃和亲、澶渊之盟、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A.政治互鉴 B.中外交流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蕃和亲”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民族关系;“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和平交往;“回族的形成”反映的是元朝民族融合,因此最恰当的主题是民族交融,D项正确;政治互鉴主要涉及政治制度之间的互相借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内的民族交往史实,而不是中外之间的交流往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政权并立是指同一时间的不同政治实体在某个地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存在,互不隶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4.(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社会经济繁荣B.市民生活丰富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交往交融【答案】D【解析】据题干“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回族是由中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体现了民族的交融,因此,题干信息的共同主题都是民族交往交融,D项正确;社会经济繁荣与题意中的三个历史信息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交融,排除A项;市民生活丰富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市民生活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不属于对外交流的范畴,无法体现对外交流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25.(2024·新疆·中考真题)据记载,北宋末年的开封有以说三国故事而知名的艺人霍四究,还有说五代故事的艺人尹常。南宋临安以讲小说出名的艺人有蔡和等五十二人之多。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A.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B.主要文学形式是词C.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北宋末年的开封有以说三国故事而知名的艺人霍四究,还有说五代故事的艺人尹常。南宋临安以讲小说出名的艺人有蔡和等五十二人之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说三国故事、五代故事以及讲小说等活动,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A项正确;材料涉及故事、小说,而不是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活字印刷术,无法得出此结论,且材料是说或者讲出来的,与活字印刷术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涉及国内的生活,而不是海外贸易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26.(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繁华的城市、丰富的音乐、才华洋溢的作者和广泛多样的演唱环境,在万事俱备的宋代,一种可歌可吟的文艺样式兴旺发达起来,这就是()A.赋 B.诗 C.词 D.小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繁华的城市、丰富的音乐、才华洋溢的作者和广泛多样的演唱环境,在万事俱备的宋代,一种可歌可吟的文艺样式兴旺发达起来”和所学可知,词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C项正确;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时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越来,小说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7.(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瓷”与“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瓷”有器型颜色纹饰,“词”有墨迹情怀精神,二者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瓷’有器型颜色纹饰,‘词’有墨迹情怀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的辉煌时代,当时汝窑、定窑、哥窑、钧窑以及官窑五大名窑的瓷器各有特色,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词,具有豪放派和婉约派等流派。因此材料所述“瓷”与“词”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宋朝,B项正确;词出现于唐朝,在宋朝时进入辉煌时期,A项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所述“瓷”与“词”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宋朝,而不是明朝、清朝,排除CD项。故选B项。28.(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B.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D.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用浪漫的艺术手法,关汉卿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C项正确;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A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D项。故选C项。29.(2024·福建·中考真题)下图为某同学收集的诗词。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A.对外关系的演变 B.行政区划的变迁C.传统节日的魅力 D.绘画技巧的成熟【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正月十五日夜应制”涉及到的传统节日是元宵节,题干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涉及到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题干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涉及到的传统节日是重阳节,C项正确;题干涉及到的内容是传统节日,并未说明对外关系、行政区划以及绘画技巧等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30.(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仲夏时节,阳气盛极,阴气初生,危机潜伏。人们通过沐浴兰草汤、登高、采药、戴香包、系五彩线、龙船竞渡等方式,借助于艾、菖蒲、艾人、艾虎、蒲剑、雄黄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与上述风俗相关的我国传统节日是(
)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属于仲夏时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赶药市、挂艾草与菖蒲、打午时水、洗草药水、贴午时符、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薰苍术、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D项正确;春节的习俗是贴春联、放爆竹、拜年、祭祖等,且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并非仲夏时节,排除A项;元宵节的习俗是点彩灯、出门赏月、猜灯谜、吃元宵等,且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并非仲夏时节,排除B项;清明节最重要的风俗是扫墓祭祖,人们在这一天通过扫墓祭祀祖先;另外,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不同风俗。清明节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或前后,并非仲夏时节,排除C项。故选D项。31.(2024·安徽·中考真题)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答案】A【解析】据题干“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保进作用。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因此,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反映的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影响,排除B项;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与题意不符,题干未出现美洲作物传播的信息,排除C项;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元朝驿站的设置,反映的是陆上海上丝绸止呕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32.(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观察下面的历史思维导图,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
)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C.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 D.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开始于南宋,火药在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宋元时期,中外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是在元朝时期。因此,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C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项;图示中的科技文化不仅与宋代有关,还涉及元朝,排除B项;图中科技发明和中外交通涉及的主要朝代是宋元时期,与明清时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3.(2024·河南·中考真题)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这主要说明宋朝时期(
)A.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B.技术推动文化发展C.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文化助力技术创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摹刻”即雕版印刷术,宋朝时雕刻印刷术使用增多,诸子百家之书印刷品增加,传播更广,说明了技术推动文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宋朝时期技术推动文化发展,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备受推崇,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并非活字印刷术,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宋朝时期技术推动文化发展,而不是文化助力技术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34.(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有学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论述的是宋代(
)A.丰富的都市生活 B.先进的科学技术C.昌盛的文化教育 D.发达的海外贸易【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可知,宋代有着领先于世的科技发明。故题干反映的是宋朝先进的科学技术,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朝先进的科技,与都市生活无关,排除A项;昌盛的文化教育与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题干信息强调宋朝先进的科技,并不能说明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35.(2024·甘肃白银·中考真题)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战略位置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时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北防务的重要内容。《汉书》记载:“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后汉书》有“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记载,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政府在河西的统治。——摘编自《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材料二
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摘编自《宋元时期的兰州》(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榷场贸易的历史意义。【答案】(1)措施:建筑塞障亭隧,完善防御设施;出兵匈奴;移民屯田;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官员管理。(2)历史意义: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边境人民收入。【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可知,建筑塞障亭隧,完善防御设施;根据材料“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可知,出兵匈奴;根据材料“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可知,移民屯田;根据材料“边郡置农都尉”可知,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官员管理。(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可知,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可知,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商贩如织”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边境人民收入。36.(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战略位置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时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北防务的重要内容。《汉书》记载:“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后汉书》有“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记载,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政府在河西的统治。同时,汉政府陆续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务。——摘编自《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材料二五凉时期(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对稳定,为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一批儒学大家不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学,著书立说,开馆收徒,使汉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西晋末年,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摘编自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材料三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金朝时设立兰州榷场,西夏以境内的特产青白盐、珠玉、牲畜和皮毛等产品,换取金朝的粮食、铜铁、丝麻织品、货币和其他物资。——摘编自《宋元时期的兰州》(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儒学昌盛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榷场贸易的历史意义。【答案】(1)措施:修筑边塞;移民实边;实行屯田;设置郡县。(2)原因:政局相对稳定;儒学家的倡导;地方政府支持;民族交融的推动。(3)意义:弥补了宋朝岁币的财政支出;推动了辽、西夏、金与宋民间贸易的发展;促进辽、西夏、金与宋间经济物资交流、文化交流(宋代先进科技传播)等。【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可得出修筑边塞;根据“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可得出移民实边;根据“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可得出设置郡县;根据材料“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可得出实行屯田。(2)原因:根据材料二“河西走廊政局相对稳定,为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可得出政局相对稳定;根据“一批儒学大家不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学,著书立说,开馆收徒,使汉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可得出儒学家的倡导;根据“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可得出地方政府支持;根据材料“五凉时期(十六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儒学的昌盛。(3)意义:根据材料三“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等信息可知,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榷场的设置推动了辽、西夏、金与宋民间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辽、西夏、金与宋间经济物资交流、文化交流,推动宋朝先进科技的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宋朝岁币的财政支出。37.(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历代农民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识。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1)根据材料一,简述物候知识的价值。材料二图
唐鎏金银香囊及其内部构造注: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图
北宋青釉剔花倒装壶及其构造示意图注: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摘编自爱德华·谢弗《撒马尔罕的金桃》等(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体现出的古代手工业品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答案】(1)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2)特点: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3)主题:从劳动、科技、实践角度作答均可。如: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解析】(1)价值:根据材料“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可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2)特点:根据材料图片可知,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根据材料“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可知,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3)主题: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如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38.(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交会、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时,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境内分布着数十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被中原人统称为“西南夷”。为了便利与西南夷的交通,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还不断在归附的西南夷地区设置县、道。——摘编自马孟龙《秦汉史》材料二
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640年10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陈述了仰慕大国,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太宗下诏准其所请。——摘编自孙英刚《隋唐五代史》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3)综合上述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的意义。【答案】(1)背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交通不便;措施:开凿了“五尺道”,设置县、道。(2)方式:出兵发动战争;和亲;(3)意义: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秦朝时,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境内分布着数十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被中原人统称为“西南夷”。为了便利与西南夷的交通”可知,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背景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交通不便。措施:根据材料一“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还不断在归附的西南夷地区设置县、道”可知,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措施为开凿了“五尺道”,设置县、道。(2)方式:根据材料二“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可得出,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为出兵发动战争;根据材料二“640年10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陈述了仰慕大国,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可得出,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为和亲。(3)意义:根据材料三“元朝形势图(1330年)”“宣政院辖地”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所以,我国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的意义为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39.(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丝绸与中华文明】材料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发现于古代西域精绝国遗址。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统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等材料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汉代以来,丝织物不断西传,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诸国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产品。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摘编自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考古发现蕴含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3)学校准备开展“建设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历史研学活动,请你从丝绸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角度拟定一个活动主题。【答案】(1)历史信息:当时丝织技术高超;西域民众认同中央王朝。(2)作用:丝绸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的启发;丝绸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3)活动主题:丝绸:链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名片【解析】(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可知,当时丝织技术高超;根据材料一“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可知,西域民众认同中央王朝。(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可知,丝绸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根据材料二“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的启发;根据材料二“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可知,丝绸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3)活动主题:从历史意义来讲,丝绸不但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由于历史积蕴的作用,丝绸已成为中国文化名片,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心愿。所以拟定活动主题为:丝绸:链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名片。1.(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题)宋代统治者深知文教的社会功能,在政治上突出文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科举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种做法(
)A.避免了统治危机的出现 B.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不能说明避免了统治危机的出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排除ACD项。故选B项。2.(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可知,材料反映宋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B项正确;西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都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度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商鞅变法,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可见,宋朝(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和材料“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得出宋朝有社会福利制度,根据图片和材料“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得出宋朝社会管理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排除A项;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内容是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与民族交融和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湖南邵阳·中考真题)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答案】A【解析】据题干“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可知,艾利森认为军事上对抗可以转变为其它领域的合作。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边境贸易兴盛。因此,艾利森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史实,A项正确;“完全违背历史真相”表述错误,排除B项;对历史史实看法,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资料,排除C项;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C项正确;契丹族的阿保机建立了辽,女真族的阿骨打建立了金,排除AB项;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了元,排除D项。故选C项。7.(2023·四川乐山·中考真题)泱泱巴蜀,巍巍天府。以下是部分先贤治蜀的事迹,将其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序号人物朝代官职政绩①李冰秦国蜀郡郡守主持修建都江堰,此后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②文翁西汉蜀郡太守创办郡学石室,发展教育,自此“蜀学比于齐鲁”③诸葛亮蜀汉丞相励精图治,注重农桑,鞠躬尽瘁,公忠体国④范成大南宋四川置制使表彰名士,善于教化,政绩斐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李冰秦国”、“文翁西汉”、“诸葛亮蜀汉”、“范成大南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郡守;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蜀汉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南宋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所以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8.(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唐朝后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至南宋,江南地区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是(
)A.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C.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这也说明了宋朝时,南方农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D项正确;广州港闻名世界属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不是南宋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志,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反映了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9.(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诗歌、谚语往往折射出一定的历史信息。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休养生息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取士C.“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重文轻武 D.“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反映宋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与休养生息无关,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早上还是在地里劳动的种田郎,晚上就成了天子朝堂上的大臣。这体现了科举考试有利于阶层的流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军人,体现宋朝重文轻武,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融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3·四川乐山·中考真题)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与明清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快速发展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南方政局更加稳定是重要原因,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C.经济重心南移 D.都市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据题干卡片内容“1080年比例为2:5;‘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知,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人,南方成为农业、手工业等的中心,这些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并不能说明水稻产量增加,排除B项;都市经济繁荣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下图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唐(750)人口占比分布
北宋初期(1078年)人口占比分布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耕地面积逐渐增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750年人口分布黄河流域多,到1078年人口分布长江流域多,说法当时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因此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因此出现材料中长江流域人口超过黄河流域人口,C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人口分布变化,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空前严重,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财政收入,排除B项;耕地面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3·山东潍坊·中考真题)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一度出现了农民竞相种植春小麦的现象,种麦倍于种稻。其原因在于(
)A.土地开垦数量增加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稻北麦格局改变【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中原地区被金军占据,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在南方的大量种植,C项正确;土地开垦数量增加与种植什么农作物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唐朝中期,排除B项;南稻北麦格局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广东·中考真题)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A.变法成效显著B.人力严重不足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可知,材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多,讲究生产效果,说明当时农业技术先进,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没有涉及变法,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材料没有体现人力严重不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3·四川宜宾·中考真题)综合下列信息可说明,宋代(
)
“苏湖熟,天下足”——宋代民间谚语
A.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分立C.制瓷技术高超 D.南方经济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南北财政收入比较”分析可知,南方收入明显高于北方,依据材料信息“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粮食产量占据重要地位,依据材料“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南方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政权分立”,排除B项;C项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2·四川巴中·中考真题)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图是一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①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②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B【解析】“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交子”是宋代的纸币;市舶司是宋代设立的,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7.(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南宋《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举行郊祭,所用的一批陶瓷器交由“平江府烧变”。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该考古发现(
)A.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 B.表明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C.确证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可知,考古终于确定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这说明文献记载大体可信,也就是说,该考古发现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A项正确;宋高宗举行郊祭不能体现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排除B项;平江府烧制瓷器不能体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平江府烧变”,说明它的位置重要,但不能体现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18.(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如图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它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答案】C【解析】“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是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雕刻铜版印刷广告,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实物,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9.(2023·江苏泰州·中考真题)《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五文。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宋朝(
)A.商品经济繁荣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可知,北宋的东京开封小吃店众多,这反映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只展示了小吃的众多,没有展示市民的购买情况,无法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也没有展示市民购买商品浪费的情况,无法反映当时是否盛行奢靡之风,也没有通过一部分人能买得起而另一部分人无法购买的情况反映当时社会阶层分化的情况,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20.(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时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反映出宋代(
)A.商贸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C.农业的发展 D.铸币业的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表明北宋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纸币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宋的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商业,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铸币业的发达从材料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A项。21.(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题)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图片4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商朝青铜器的重要资料,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耕作农业的发展,图3高僧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2.(2023·宁夏·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B.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C.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 D.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宋代工商业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这些文物属于宋代的实物史料,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B项正确;元朝人所著《宋史》毕竟不是与当事人、亲历者直接相关的史料,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A项;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宋代以后的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带有主观色彩,显然也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C项;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是现代人根据史料整理而成的纪录片,显然也不具有一手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23.(2023·北京·中考真题)下侧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纸币的大量发行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标广告的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两宋市舶司收入”结合所学可知,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因此图示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纸币的大量发行与市舶司收入无关,排除B项;商标广告的出现体现的是宋代商业的发展,不能反映市舶司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4.(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枢密院 C.澎湖巡检司 D.布政使司【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著名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朝廷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项正确;枢密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置的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的机构,排除B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在澎湖岛设置的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排除C项;布政使司是明朝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机关,排除D项。故选A项。25.(2023·河南·中考真题)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答案】B【解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市民阶层壮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海外贸易兴盛,不是民族交往频繁,排除C项;题干和文化教育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6.(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主要体现了宋代()A.商业贸易的繁荣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行省制度的设立 D.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可知,商业城市兴起、店铺增加、纸币出现是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D项;行省制度的设立在元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A项。27.(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1和图2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主要反映了(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铸币技术的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出现了纸币,这样,方便了商品流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纸币的出现是为了交换方便,这是直接为商业服务的,不能体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市舶司的设立体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排除B项;金属货币需要铸币技术的进步,纸币需要印刷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28.(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全球通史》谈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文中“商业革命”指(
)A.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B.工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D.手工业工场涌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可知,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流通领域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C项正确;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丰富了民众生活,与“商业革命”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出现了手工工场,排除D项。故选C项。29.(2023·四川内江·中考真题)10-13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对峙,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这一历史进程中,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蒙古灭西夏和金朝
②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③宋太祖和其后继者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③960年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依照先北后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局部统一;④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③④①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0.(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这一王朝是()A.夏朝 B.西周 C.元朝 D.明朝【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C项正确;夏朝、西周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由汉族建立且疆域较小,排除AB项;明朝是元朝之后的朝代,由汉族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31.(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秦→□→东汉→三国→西晋→……□→唐→……→□→明→清(
)A.西汉、宋、元 B.汉、东晋、元C.西汉、隋、元 D.汉、五代、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灭亡以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隋朝灭亡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综上所述西汉后的主要朝代是东汉、隋朝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注册会计师考试2025年资产评估中的法律问题分析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资料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的细致复习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在线学习方式试题及答案
- 理解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如何有效防止实验室交叉污染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动物类型试题及答案
- 如何制定2024年行政管理师考试的复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技师实操能力考察试题及答案
- 深入探讨行业变化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智慧工地系统介绍课件pptx
- 《奈奎斯特准则》课件
- 操作剧院灯光音响的工作手册
- 福利院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灭火器材和使用技巧
- 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 人工智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 宋大叔教音乐(讲义)
- 催收策略及催收方案
- 供热管网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 讲解员岗位业务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