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井冈翠竹》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_第1页
第18课《井冈翠竹》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_第2页
第18课《井冈翠竹》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_第3页
第18课《井冈翠竹》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_第4页
第18课《井冈翠竹》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井冈翠竹/袁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圈点批注、思维导图等方法,梳理文章行文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提升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发展语言感知与理解素养。2.分析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通过生动描写来塑造形象的方法,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创造素养。3.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革命精神,感受作者对井冈山革命先辈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培养文化自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重难点】1.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分析其象征意义。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2.难点:深入理解井冈翠竹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对竹子的描写与革命精神相融合,展现深刻主题。【自学导思】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它“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井冈翠竹》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的赞美之情,很好地体现了散文的特点。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袁鹰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集》等。《井冈翠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井冈山的竹子,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革命精神的歌颂。背景知识本文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新中国刚刚经历了艰苦的建设时期,面临着国内外诸多困难和挑战。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的人民和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作者袁鹰来到井冈山,被这里的一草一木所感染,尤其是那漫山遍野的翠竹,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井冈翠竹为象征,歌颂了井冈山革命先辈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预习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井冈山(jǐng)竹篾(zhúmiè)血雨腥风(xuè)毛竹(máo)坚韧(rèn)焚烧(fén)挺拔(tǐngbá)砍斫(zhuó)2.解释词语血雨腥风: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地方因为承载着特殊的记忆和精神而熠熠生辉。井冈山,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井冈山的山水之间,有一种植物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翠竹。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袁鹰的脚步,走进《井冈翠竹》,去领略井冈翠竹的独特魅力,感受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共学激思】环节一: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圈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写作思路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2.请学生根据圈画的信息,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按照不同的内容板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板块的主要内容。第一板块(第12自然段):总起,点明井冈山的竹子“天下闻名”,引出下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第二板块(第37自然段):回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井冈翠竹在战斗中的巨大贡献。如战士们用毛竹做梭镖、砍竹做扁担等,体现了竹子与革命战争的紧密联系。第三板块(第811自然段):描写新中国成立后,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如毛竹被运往全国各地,用于各种建设事业。第四板块(第12自然段):总结全文,赞美井冈翠竹象征的革命精神,点明主题。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行文脉络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提问:文章这样的结构安排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预设答案: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点明井冈翠竹天下闻名,引起读者兴趣,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中间分别从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井冈翠竹的作用,使读者深刻感受到竹子与革命、建设的紧密联系。结尾总结全文,直接点明主题,将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紧密相连,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对文章所表达的赞美革命精神的主题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环节二:精读文本,分析翠竹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从外形、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圈点批注,分析这些描写所展现出的翠竹的特点。外形描写:“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批注:通过从远到近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毛竹比作岗哨、奇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竹郁郁苍苍、修直挺拔、形态各异的特点,既写出了毛竹的外在美,又赋予其一种威武、神秘的气质。生长环境描写:“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批注:此句描写毛竹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情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竹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都能顽强存续,象征着革命战士不屈不挠的精神。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批注和分析结果,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小组代表发言:我们小组认为,井冈翠竹具有外形优美、生机勃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的那样,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挺拔,有的密集,充满了活力。同时,井冈翠竹还具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从它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生存繁衍可以看出。这些特点不仅展现了竹子本身的魅力,更象征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风貌。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井冈翠竹的形象。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到位。井冈翠竹不仅有着美丽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它的坚韧、顽强,是革命先辈们在艰苦斗争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对井冈翠竹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竹子的自然特性与革命精神完美融合,使竹子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象征物。环节三:研读文本,体会象征意义与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井冈翠竹所象征的意义,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井冈翠竹?它象征着怎样的革命精神?学生思考后回答:作者写井冈翠竹,是因为它象征着井冈山革命先辈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竹子被用于战斗,就像革命战士们不怕牺牲,勇敢地与敌人战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竹子又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体现了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而竹子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都能顽强生长,这正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不屈不挠。2.请学生找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井冈翠竹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例如:“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它在革命的岁月里,曾经走过了千万里的征途。”批注:此句直接表明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强调了竹子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饱含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那段光辉历史的铭记。又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批注:通过对毛竹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毛竹坚韧品质的赞美,实则是对具有这种品质的革命先辈的歌颂。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象征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提问: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来写井冈翠竹,有什么好处?预设答案: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通过对井冈翠竹具体形象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革命精神的内涵。同时,也使文章更加含蓄、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井冈翠竹所象征的革命精神在当代的意义。提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井冈翠竹所象征的革命精神有哪些体现?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分享身边的例子: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日夜奋战,他们就像井冈翠竹一样,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教师总结:同学们分享得非常好。井冈翠竹所象征的革命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退缩,要像革命先辈们一样,坚韧不拔,勇于担当,为实现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检学反思】1.《井冈翠竹》这篇散文以_______为线索,通过描写井冈翠竹在_______和_______时期的作用,象征了_______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的崇敬与赞美之情。答案:井冈翠竹;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井冈山革命先辈2.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井冈翠竹的坚韧不拔?请举例说明。答案:例如“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通过描写毛竹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即使遭受各种磨难依然能存续,体现了它的坚韧不拔。3.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井冈翠竹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为具体的井冈翠竹,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同时,使文章更加含蓄、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引发读者对革命精神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我的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井冈翠竹的形象、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