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文学常识老子出生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河边洗衣,忽见上游飘落一个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其捞起。午时,理氏又热又渴,便将李子吃了下去,竟就此有了身孕。理氏怀胎81年,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白眉白发,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老子》其书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尹喜敬佩老子,知道老子要出关云游,觉得很可惜,想方设法留住老子。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老子》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思想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以“不争”求长远。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1.道本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不自生,故能长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思想老子思想2.辩证思想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思想3.美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作品简评楚王丢失了最爱的弓楚王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孔子说: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老子说:何必曰人?失弓得之作品简评课前预习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预习检测字词注音毂
埏埴
牖
矜
赘
泮
【文本研习】gǔyǒushānzhíjīnzhuìpàn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发挥了作用。重点字词:(蓝色字注释见课本)(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2)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初读文本——第十一章文化常识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有生于无”是老子与庄子思想的核心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第十一章运用举例论证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研读文本——第十一章研读文本——第十一章老子有关有和无的思考是无意义的吗?学会关注事物的另一面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研读文本——第十一章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重点字词:(蓝色字注释见课本)(1)明:形作动,显明(2)功:名作动,建立功勋(3)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4)物:代词,这里指常人。(5)或:常常。初读文本——第二十四章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了反面设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企立、跨行的两种现象及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怎样理解本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明确:“自伐”“自矜”,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企立、跨行等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吗?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不正常久了会得病,想要快速得道,却适得其反。道可道,非常道。急功近利去追寻道,反而违背了道,回归自然之道又何必去争?·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顺道而行,谦虚谨慎,无为而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重点字词:(1)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强:勤勉。(2)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3)所:名词,立身之基。(4)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初读文本——第三十三章宾语前置·这一章写了什么?
明确:强调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老子主张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找出本章四种人的不同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那是我们的本能。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哪个更胜一筹?研读文本——第三十三章知足者指的是“知足常乐”吗?那知足是否是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意思?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探究内涵自知+自胜+知足+强行=长久、长寿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安:安稳,稳定持:持守兆:征兆,苗头谋:谋划,出主意解决脆:脆弱泮:同“判”,分离、分散微:细微,细小散:散失于,介词,在乱:发生动乱状语后置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状语后置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探究内涵①安→未兆→脆→微→乱
事物在安定时发现苗头,发现苗头立干预。②量变引起质变,大由小组成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①荀子的观点强调的是如何做能达到最终的结果,因此他认为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强调要重视开端的细微之处,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败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谨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执:把持
失:失去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从事:做事几jī:接近
败:使……失败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初读文本——第六十四章欲不欲:前“欲”,动词,想要。后“欲”,名词,想要的东西。贵:看重。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辅:辅助不敢为:不妄加干预。理解章旨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
其次,举出事物由大而小、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
最后强调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治国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过分干预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执着于此将会彻底失去它。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慎终如始是让事物从一开始保持谨慎的状态,一直谨慎下去直至结束,预防大于干预。一贯保持谨慎,民就是在最后关头不够谨慎把持不住才失败。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生于乱世的老子的思考)物→欲→夺(手段:竞、盗、欺、伪)→天下大乱欲不欲,学不学,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欲不欲:圣人不追求人人争夺追求的欲望(竞、盗、欺)学不学:圣人学习天道而不是为了争夺而学习(伪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创造条件让万物按照规律运行如何理解圣人的追求?
课堂小结《<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虚心实腹,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注意事物萌芽状态《老子》四章章节方面主要观点启示、道理第十一章论道“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无”能发挥大作用,但被人忽视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有”和“无”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第二十四章修身“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躁进自炫的行为短暂而不能持久,是因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应谦恭谨慎,不应自我夸耀。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第三十三章修身“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要在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上下功夫,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开展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第六十四章治国1.重视祸患的根源。在祸乱发生之前,先作预防。2.凡事皆由小及大,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管视细微和小节处。3.大的事情,必须有能力和恒心一点一滴去完成;心意稍有松懈,常会功亏一篑。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循序渐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当今社会争or不争(讨论一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与供应链协同创新合作组织结构重点基础知识点
- 2025注册会计师复习过程中的反思试题及答案
- 企业财务的稳健经营策略研究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思维训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有效复习策略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实验室常见问题探讨试题及答案
- 论项目管理中有效沟通的考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的核心考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的经济波动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DB32∕T 2349-2013 杨树一元立木材积表
- 丧假证明模板
- 首届上海科技期刊编辑技能大赛试题
- 隧道二衬、仰拱施工方案
- 按期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承诺书
- Q∕GDW 12106.4-2021 物联管理平台技术和功能规范 第4部分:边缘物联代理与物联管理平台交互协议规范
- 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 大会—冠脉微循环障碍
- 《办公自动化》教学教案
- 动物检疫学讲义课件
- Q∕GDW 10356-2020 三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