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_第1页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_第2页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_第3页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_第4页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语文(A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现象的体和用。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礼之本还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材料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作用是以感情动人,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公认统一的规范。B.中国艺术崇尚节奏与和谐,而西洋文艺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文艺里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C.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礼和法律无异,法靠国家的权力推行,礼则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D.因为缺乏变化,礼只能在传统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难以为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如中国古代的诗书礼乐,潜移默化地培养民众的性格品德,深刻而普遍。B.礼乐使实用且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目的是通过圆满的器形,表现出宇宙意识,以至政治权威。C.乡土社会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秩序,而是靠社会所累积的传统经验来维持,因此,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D.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即使在现代社会,这样累积出的生活方法,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和“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B.材料二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法律、道德和礼三者维持手段不同,来论证礼的主动性和自动性。C.材料一第三段从物质器皿、礼乐生活、天地境界三个层面层层推进,论证了礼乐给现实人生带来了意义和美。D.材料二在阐述礼治、法治这类学术概念时,能结合现实具体分析,语言平易,说理晓畅,又不乏学术的严谨。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礼记》记载:“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扫地而祭。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为贵也。”(至敬:指祭天之礼。禁:盛放酒杯的有足托盘。)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体现的“礼”的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海徐广慧老张来的时候,麦子都高过觅食的喜鹊了。麦田像是绿色的海,从天的那边,铺到天的这边。那老张,肩膀上挎着一个布书包,书包里放着写日记的本子。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他上身穿着个蓝色的松松垮垮的圆领秋衣。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运动裤,脚上一双黑布鞋。见人就说,吃了呗?干什么去呀?见到岁数大的,他就喊大爷大娘,见到岁数小的,他就喊哥哥姐姐。大家被他问得一蒙一蒙的,瞪着眼睛看着他,心里嘀咕:“这人谁啊,俺不认识你啊,没事在俺们村瞎逛游什么?”那个自称老张的是谁呢?慢慢地,村里的人就都知道了。老张是市委办公室派下来的驻村干部。来福村的扶贫工作队一共三个人,老张是队长,在来福村任第一书记。“您的梦想是什么?”老张挨家挨户。问遍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呃,梦想,这个……梦想嘛……”被问的人看看天,陷入了沉思。也有的人装作挠痒痒,一把捂住了自己的鼻子,担心自己笑出声来。有一部分人,见老张穿的跟个老农民一样,说话用的是老家话,还平声静气的,便开始试着回答他的问题。老张还是问。他像个小学生一样,把老百姓说的话都记到了他的小本本上。他像是追风筝一样,追着村子里的人,非要弄清他们的脑袋里到底装着什么。不是老百姓不告诉他,实在是这样的问题不知从哪儿答起。啊,出了一天的汗,腰也酸,背也疼,你跟他讨论梦想,还不如给他递一袋烟,叫他解解乏哩。老李是个有梦想的人。谈起梦想来,老李眼睛湿乎乎的。老李说:“专员啊,俺从小的梦想就是把门前的这条路修修,这条路忒难走了,一到阴天下雨,孩子们上学都没法出门。真的,这也是俺爹小时候的梦想,现在俺爹没啦,俺也到了半百的年纪啦,这梦想还没实现。”老李媳妇的嘴快,还没等他说完,就说:“哎哟,专员,今儿个我把这话儿撂这儿,您要是真能把门前的这条路修了,我马素芬就在来福村大街上倒着走。”“行!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这个月我找人规划一下,下个月就动工。”老张一拍大腿,整个人像弹簧一样,从杌子上跳了起来。“咦,这可不是唱歌呀!”马素芬大声在后面喊道。“老百姓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当初,老张跟领导道别要到来福村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话,声音不大还有点儿发颤,但很清楚。老张有许多梦,修老李门前的路是他到来福村后的第一个梦。红房子、黄土地、绿麦子,是老张梦境的依靠。老张叫张孝村,他的老家也不在来福村,离这里有一百多里地。每年的春夏之交,老张都会回到家乡,到麦海里走一走。他喜欢麦子。麦子幼年时是绿色的,等到结了穗,灌满浆,就变成了黄绿色。阳光一照,再一照,就又变成了金黄色。一行行,一片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饼,铺满了整个田野。没有一棵麦子背叛过大地,哪怕是遗落在路边的,也会被拾麦穗的手收进粮仓。老张拿着他的小本本说,修路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资金问题,是清理路面的障碍物。最东边,是一个三四亩大、四五米深的大坑,坑里和坑沿上长满了碗口粗的毛白杨。坑东边,依次是李袖中家的柴火垛、王二傻家的猪圈、老南瓜家的两棵梨树、麻花家的牛棚。坑西边是一个坍塌的断桥,断桥西边是刘金钟家的鸡窝、老李家的药铺、二黑家的老枣树、王又年家的榆树、三奶奶家的菜地、一根筋家的厕所、甄挺香家的车库……光障碍物,老张就在小本本上记了十几页。哪一个障碍物是谁家的,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占了公共的地点,那一家有几口人,都多少岁,都是干什么的,有了事儿家里谁做主,谁好说话,谁不好说话,老张都记得清清楚楚。要想修路,首先得把路面上的障碍物清走。这个好办呀?不好办。老张琢磨了半天,把这事交给了马素芬。哎哟喂,马素芬,叫她给别人家做工作,她自己哩,她家的那个药铺子别看只有一间屋,那可是她的命根子。他们一大家子,全凭着卖农药挣钱哩!她舍得把自己的药铺子拆了吗?她要是舍得,我立马把我们家的车库推平。这话是谁说的,街南的甄挺香说的。这话很快传到了马素芬的耳朵里。人们想,好啦,这下事儿闹大了,炮捻儿点着了,光等着看烟火,听响声了。大家屏住呼吸,捂好了耳朵,却没有见到一点儿火星,更是没有听到一点儿动静。要知道,在这之前,这俩女人是不说话的。现在俩人隔空对话,可把村里的人稀罕坏了。甄挺香说,她的药铺子拆了,我的车库立马拆,我不叫公家动手,我自己就把这活儿干了。马素芬说,好,沙地里拔萝卜,来他个干净利索的。人们睡了一晚,醒来后发现马素芬家药铺子的房顶不知哪儿去了,光剩下个屋茬子。那些红红绿绿的瓶子也不知去了哪里。儿子开着挖掘机拆车库时,甄挺香也出来了,脖子里系着一条丝巾。丝巾是彩色的,紫、蓝、黄、绿、红……你所能想到的颜色,在她的丝巾上几乎都能找到。真是美呢,听说那条丝巾是老张的媳妇来看老张时送给她的,那丝巾像是一只彩色的蝴蝶,把甄挺香的脸衬托得好看极了。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太阳干净得像是婴儿的脸。没有风,空气暖洋洋的。转眼间,一条明晃晃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麦田里。麦到小满日夜黄。金黄的麦穗,像是一条条自带发光体的小鱼,在麦海里自由自在游着。那个下午,老张嗅着麦香,向麦海深处走去,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会行走的麦子。(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09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老张初到来福村时,村民对他身份的猜测,为下文做铺垫。B.老张跟领导道别时的声音“有点儿发颤”,既表明了他对理想的坚定,也表明了他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没有把握。C.小说中老张下乡前说“老百姓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这与他追着村民问问题的情节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D.老张不仅仅是为“来福村”修了一条现实的路,更是修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心灵之路。扶贫要扶心。老张“扶”了,且“扶”得很好。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从麦海写起,渲染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故事展开设置了特定的背景。B.作者把麦海想象成“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饼”,所写之景如在眼前,有较强的画面感、镜头感,表现出老张对乡村的喜爱之情。C.小说详写老张对路面上需要清理的障碍物及各家情况的记录内容,间接刻画了老张的细心、严谨。D.小说情节设置不以曲折跌宕取胜,而是重点勾勒村民们的各色形象,有利于展现来福村的风貌,增加作品的真实感。8.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小说情节。9.小说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圣A哲B乘C机D拯E其F危G溺H八I柱J倾K而L复M正N四O维P弛Q而R更S张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占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中“居”的意思相同。B.九州,古代将天下划分为兖州、冀州、青州等九个州,故以之作为中国的代称。C.“所以”:表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D.“追雕墙之靡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句式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认为自古以来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登基,面朝南方统治天下,都希望德行与天地相配、与日月同辉,能将皇位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B.魏征认为隋炀帝不考虑以后的祸患,驱使全天下来满足自身欲望,耗费大量财物来奉养自己,徭役、战争不断,身死人手,令人痛惜。C.魏征认为要借鉴隋炀帝失败的教训,日益谨慎,虽受称许而不要沾沾自喜,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使天下得到治理。D.魏征认为做君主的要慎重考虑做事情的后果,记得创业的艰辛不忽略俭朴的美德,那么就不会招致百姓的怨恨,也就可以倚靠天命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2)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14.魏征认为作为君主要如何做才是“有道”?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即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山村午景,随着镜头由近及远拉开,一派日暖花繁的景象,如画般徐徐展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B.诗人直书所见,随意书写,不假思索,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注重全诗气势连贯,进退有法,张弛有度。C.诗人眼中的山村自由和谐、宁静安谧,让人可以想见村民田园生活的闲适恬淡、悠然自得,令人顿生向往之情。D.诗人向人谈起自己远足归来感受,觉得此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16.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说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实他自己的这首《即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请结合本诗做具体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当我们想告诫朋友做事要善始善终时,我们可以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通过假设的方式,从秦的角度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华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当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时,他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无数英雄豪杰竞相奔赴的情景,于是随口吟诵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行的。”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①,一串剧烈的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之外,②,更毫无诗意。我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了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绿豆、小豆、豌豆、红豆,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③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早晚的时候,露珠、月光洒在上面。到了冬天,白雪覆盖在上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0.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相同的一项是()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熬夜会变笨”是真的!熬夜睡不好,身体就会很受伤——白天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为什么我们在好好睡了一觉后就觉得神清气爽?因为你的大脑,①。科学家拍下了人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着时才能实现。是的,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系统维护”时间,如果总熬夜,久而久之,大脑里的“垃圾”就会越来越多。这就像在身体里埋了一颗炸弹,平时你不会觉得承受了多大威胁,而且次数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毁掉你的生活,甚至损伤你的身体。睡眠不同于信用卡,信用卡被透支还清就行,②。熬夜其实是一种用健康赊债的赌博行为,心里应该有一杆秤,权衡利弊就知道哪边的价值更高。晚上就是用来休息的,不要觉得“偷不到”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其实不困与熬夜不是一个问题,前者是生理机制问题,③。那还等什么?从现在开始,早点睡!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读书就如同竹篮打水,虽然清水从缝隙中流走,表面上什么都没得到,但在不知不觉中,人的心灵就像这竹篮一样已经被净化得澄澈明亮。你读过的书,在短时间内,也许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改变。但坚持下去,你从书中获取的知识,会一点一点滋养你的心性和灵魂,进而促你成长,让你觉悟。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阅读的意义”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语文(A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D2.A3.B4.①首先提出观点“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②然后辨析了“礼”和“法”的概念,维持礼的力量是传统,进而说明礼不是被动的,而是经过教化主动地服于成规;③最后指出乡土社会如果变迁,传统没有效力,那么礼治就会往法治方向转变。5.①天子、诸侯、大夫、士在房屋规模使用的大小,杯盘的有无等物品使用上的不同代表的是贵族等级的高低,体现的是礼的秩序条理。②房屋、杯盘等物质用品的形式,代表的是礼乐生活,象征的是天地境界,“至高”“至低”的象征含义反映的是政治权威。③房屋的“至高”,杯盘的“至低”与天地境界相关,能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爱,反映出大自然里启示着的秩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B7.C8.①开端:老张来到来福村,深入群众开展扶贫工作。②发展:老张询问村民梦想,并制订修路目标。③高潮:老张深入开展工作,做好修路准备工作。④结局:老张发动群众,共同努力修好路。9.①采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麦子多,预示着丰收。②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老张不忘本、反哺农村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揭示了老张要坚持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