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鹰潭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1页
(二模)鹰潭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2页
(二模)鹰潭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3页
(二模)鹰潭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4页
(二模)鹰潭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鹰潭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5.04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细节的出现会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材料二: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第1页(共8页)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为鲜活,因此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越高。B.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C.细节的密度和频次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D.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描写严密精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不鲜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在熟悉描写对象后,将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呈现出来,这才是最好的状态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会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C.作家只要具备艺术的敏感度、对生活的熟悉度、表达的准确度,就能够写出好作品。D.小说创作中的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依然会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共哭了三十几次,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B.《百合花》中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出现了三次,把年轻媳妇的成长表现地淋漓尽致。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出现风雪意象,每一次出现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发展。D.《哦,香雪》中出现的又土又落后的木质铅笔盒,是来自边远地区的香雪的真实写照。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细节具有哪些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4分)5.鲁迅小说《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说“你放着罢”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这一细节,显示出了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第2页(共8页)(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好游戏玩不长【意大利】卡尔维诺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玩打仗的游戏。那里有一处干涸的溪流,岸边全是芦竹,河床上都是些灰黄的磐石。既没有敌人,也没有那种会开始然后又会结束的真正战斗。只需要踩着溪流冲到下面去,手里再握着杆芦竹,照着脑子里浮现出的战争场面做就行了。芦竹是各种武器:可以是刺刀,乔瓦尼诺在一片流着沙的河滩上做出扑到前面去袭击敌军的动作,同时发出一种从喉部出来的声音;也可以是机关枪,他把它搁在两块礁石间的低坳处,然后把它从一头转到另一头,震得直响。“红十字!”他叫道,“你是红十字的!快过来!没看见我受伤了吗?”到那时为止一直扮演地方机关枪的赛来内拉,跑向他去,在他的额头上碾压上一张薄荷的树叶,充作膏药。乔瓦尼诺猛地蹦起来,横向拿着芦竹跳开了,胳膊伸得老开。“轰炸机!轰炸机对准目标了!喷……轰隆!”然后就把一手的白砾石撒到赛来内拉的身上来。“你是正在行进中的敌军汽车纵队!我炸了你!”他们从头到脚都湿了,在一段沙滩上滚了一会,乔瓦尼诺决定当坦克了,不行,她是坦克,他来当反坦克雷。他们又玩起了骑兵巡逻队的交锋,乔瓦尼诺撕开了他芦竹上的叶鞘,并把它吹得直颤,还发出刺耳的嘶嘶声。正是那嘶嘶声作响时,出现了三个真正的士兵。溪流间有一片开阔处,山谷是一片倾斜成凹槽的草地,四下里散落着大丛的荆棘。两个士兵的头盔上扎着青绿的树枝,肚子抵在地上,钉着鞋钉的鞋底垂直地顶在地上,另一个战士戴着耳罩,正在鼓捣一台卡带式收音机,收音机上面还有一个环形大天线。两个孩子,大气不敢出一声,拖着芦僚尖,靠到一名战士身边。他正躺在草地上,举着步枪,而头盔,肩包,干粮袋,行军水壶,手榴弹,防毒面具是一个压在另一个之上地堆在他身上,就像是一场由不同物件构成的雪崩,把他给埋没了,在所有这些东西上,是从一株含羞草上扯下并捆在一起的枝叶,树枝上的裂缝露出了木头的红心,还有一片片被剥掉的树皮。那个士兵,从地上把脸转向孩子,几乎都没挪动头盔,只把头在头盔里转着,一直转到把一面脸颊贴在地上。他的眼睛是灰色的,忧郁,唇间含着一片樱桃叶。孩子们蹲伏在他身边;芦竹被他们戳在前面,和战士的步枪平行。乔瓦尼诺说:“你们在打仗吗?”士兵在地上蹭了蹭下巴,张开嘴唇,吹走了那片樱桃叶,什么也没说。他捏住乔瓦尼诺的芦竹的顶端,一手拿过来,把它折弯,想弄断它,但这是一根新出的芦竹,它一层层嫩绿而柔韧的内里中裹的全是叶鞘,所以只是被折弯了,但并没有断裂开:这士兵不得不扭搅着它,并一条纤维一条纤维地把它撕断。乔瓦尼诺看到那把武器就这么被糟蹋了,很不愉快,他对它很有感情,但那个士兵做这些举动时花那么大的劲,搞得他也不敢说什么。在一段斜坡上,一棵桑树投下荫翳,桑树底下,一把折叠椅上,坐着一位将军。那是个臃肿的男人,用望远镜看着什么,用手绢拭去汗水,再把也沾上汗水的眼镜用手绢擦干净,还在膝盖上一张摊开的地图上指指画画的,喘着粗气跟他的参谋长说着什么。“啊呀……敌人的炮火,”将军说,“全部击中了我们的人……啊呀……”他长满了红毛的短小手指在地图上摩挲着,就像是肥大的毛虫。“失去一些弟兄是很痛心的,但是……啊呀……位置……”第3页(共8页)参谋部的军官们,以那种不舒服的姿势坐在那里,把整个身子的重量撑在自己手上,有时也撑在前臂上,艰难地抵御着想躺在草地上、睡在太阳下的诱惑,同时还在将军周围表现出很活跃的模样: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东西,跟随着地图上的调遣,他们好像在思量着每一处的环境因素,思量着那些掩护得糟糕的队伍。“自然,什么时候能看到葡萄园了,”将军说,“那就是我们的炮火把土地给烧焦了……就在那里,那个露天的地方……啊呀……你们看见敌军的侦察所没有?”“这在地图上标本出来了,将军先生,”一位军官热情地说,“‘农居区’……”但将军没有看地图,而是继续指着那个土丘,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知道,那是老头保乌洛的家,那个养蚕人的房子。孩子们看了一阵养蚕人的家,又看了一阵将军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叉的铅笔。又响起一声爆炸。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惊跳起来,他们手中的芦竹也就跟着互撞了一下。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坐在地上,头垂着,缓缓地扯起一簇簇的草。先前玩打仗的游戏很有意思,但现在,他们的脑袋里总想起那个唇间含着叶子的士兵那忧伤的眼神,想起了将军抹掉了葡萄园与农舍的那毛茸茸的手指。乔瓦尼诺尽量去想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游戏,但在每一缕思绪之间,那些忧伤的眼睛和红色的手指总是不时地回到他面前。他有了一个新主意。“一个新游戏!”他跳起来。那里有一堵被香忍冬爬得密不透风的墙。乔瓦尼诺拽着香忍冬的枝头,拉下来长长的一条,把它向后拖着,同时还要注意不弄断它,不把它从墙上拔掉。“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什么?”“这是一根导火索,和威力无穷的三硝基甲苯炸药相接,藏在军团参谋部地下。”“那应该怎么做?”“你捂住耳朵。我要给导火线点火了,几秒钟以后,军团就会爆炸了。”赛来内拉立刻塞住了耳朵,乔瓦尼诺做出点上一根火柴的动作,并把火柴送到导火索旁,然后发出嘶嘶嘶……的声音,然后用那目光跟着那正在被火苗消耗掉的导火索走。“我们扑到地上去,快,赛来内拉!”他大嚷着,自己也用双手捂住了耳朵,两个人都俯下脸。“你听见没有?这轰隆声真是可怕极了!军团没了。”乔瓦尼诺又拉过那攀缘植物的一根枝藤。“你知道这根导火索又是去哪里的吗?是去参谋部底下的。”参谋部也被炸掉了。“现在你炸什么?”赛来内拉刚从地上爬起来就问。乔瓦尼诺不知道师后面是什么了。“我觉得不剩下什么了,”他说,“所有的都被炸掉了。”于是他们下到海滩边,去做沙堡。(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戏中的战争敌我双方、作战方式和起止时间完全由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自己掌握,这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B.偶遇士兵的乔瓦尼诺问“你们在打仗吗?”说明他并没有真正见过战争,之前的“战争”完全来自自己的想象,故无法判断士兵的行为是真实还是游戏。C.虽然对战争还处于混沌的认识,但养蚕人家的被毁和士兵忧伤的眼神给了乔瓦尼诺一丝触动,所以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从之前漫无目的地玩,到有目标地"攻击军团参谋部"。D.因为目睹了真正战争场面的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认识到了打仗的残酷,所以再也不玩打仗游戏了,转而开始去海边玩做沙堡的新游戏。第4页(共8页)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游戏”为线索,串联起“河滩边”“山谷中”“香忍冬墙边”和“海滩上”四个场景中的事件,使小说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不仅结构紧凑严密,而且凸显了主旨。B.小说善于动作描写,比如用“蹭”“张开”“吹”“捏”“折”“扭搅”“撕断”等对士兵的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士兵的无聊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表现了士兵内心的忧郁。C.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比如乔瓦尼诺对士兵毁了他的芦竹的不满,他对养蚕人保乌洛的家被炸毁的震惊,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的。D.对将军及其参谋的描写,小说不仅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客观地表现他们的神情和心理;还运用孩子独特的视角,解构和丑化了他们的形象。8.理解题目“好游戏玩不长”的含义。(4分)9.有人评论卡尔维诺的战争小说是“小说游离战争,这种游离让人感觉似乎和现实走远了,从某种角度正是依靠这种游离才真正接近现实,让人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论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于乱。说者谓靖康、建炎之祸,皆由所为,故追论之,若其奸有浮于章惇、蔡京者。嘻,此曲士之论也。说者曰:祖宗之法,不当变也。夫祖宗之法,诚不当变。然宋之祖宗,与三代之君何如?以三代之法,不能无弊,而有忠、质、文之变。宋之祖宗,岂有万世不变之法哉?且庆历之初,杜第5页(共8页)范诸公已有欲变之者矣。后此又数十年,弊当更甚。当时如吕正献、苏文忠辈,亦尝欲变之矣。向使安石能待其学之既成,而后出图天下之事,视其可变者变之,不可变者因之,有功则已不尸,无功则又集天下之公议,精思而熟讲之,安见变法之非至理哉?而惜其不能待,故无成也。呜呼,成败岂足论人哉!(节选自方孝标《王安石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文彦博A为相B荐安石C恬退D乞不E次进F用G以激奔竞之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不久,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的“寻”意思相同。B.“嚣”,使动用法,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用法不同。C.“当”,主持、掌握,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意思相同。D.“诚”,确实,与《屈原列传》中“楚诚能绝齐”的“诚”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早年拒绝献文考取馆职,体现了他不愿按旧制俗套获取晋升,与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相呼应。B.王安石认为天下财力困穷、风俗衰坏的原因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政令。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就不会让天下人惊骇、反对。C.有人将靖康、建炎年间的灾祸归咎于王安石,甚至觉得他比章惇、蔡京还奸恶,方孝标对此持否定态度。D.文中提到庆历之初杜、范诸公及后来吕正献、苏文忠等辈也有变法想法,说明王安石变法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4分)(2)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于乱。(4分)14.材料二方孝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是“其不能待”,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不能待”的体现。(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近五十的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故地重游,悼念亡妻而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悲叹。D.这首词情深义重,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第6页(共8页)16.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词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请分析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政治课上,李老师列举了《赤壁赋》中的“,”两句来说明运动是绝对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停运动的。(2)《项脊轩志》中的“,”用以表现项脊轩书香满溢,作者安居其内感到快意无比。(3)古诗词中经常用“流泪”“哭泣”表现悲哀之情,或表达家国之痛,或表达离愁别绪,或表达相思之苦,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当寒风席卷大地,枝头叶落,有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树梢,犹如红灯笼一般。这就是国人熟悉的一种果实——柿子。柿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夏季果实青绿,经霜变为橙红,陆游诗中多次写到柿子,如(1)“江村连夜有飞霜,柿正丹时橘半黄”“细篾络丹柿,枯篱悬碧花”,可见柿树在乡间寻常可见、广受欢迎。在中国文化中,因“柿”与“事”谐音,且柿蒂四面出萼,萼片呈心形,极像四个如意云头:(甲)。柿蒂纹作为一种吉祥图画,常见于古代服饰、器物之中,文人墨客的诗画吟咏中,也留下了柿子的许多身影。柿子入画,最嘱目的当属南宋时代禅僧画家牧溪所作《六柿图》。此画直接将六只柿子作为表现对象,画面纯朴,别无它物。画家用简逸的笔法、分明的墨色表现出空间层次,柿子错落有致而不凌乱,透露出静远、淡泊的意味,看似随意成图却引人暇思。明代画家沈周的《荔柿图》,亦是黑白水墨绘柿子的精品。画家用清逸的笔墨,上绘荔枝枝条摇曳、果繁叶茂,下绘柿果两颗,圆润饱满,一派硕果累累的景象。沈周与文微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这幅画中无论是绘枝叶还是果实,用笔都具自然疏简而劲健有力的特点,又兼牧溪禅画的简淡之风。荔柿,谐音“利市”,取贺喜祝吉之意,托物寄情,传达着文人相赠时的美好祝愿。柿子色彩鲜明,形象饱满,()。①明宪宗朱见深所绘的《岁朝佳兆图》,②被认为是现存作品中出现柿子形象最早的“岁朝图”,③该图绘钟馗与一小鬼同行,④手持如意,⑤小鬼手托放着两颗红柿的果盘,⑥取驱邪纳吉之意。明代宫廷画家边文进的《岁朝图》中,古朴的铜壶内插着梅、兰、山茶、水仙、天竺、灵芝、松、柏、柿子、如意十种,象征十全十美。此图曾经清宫鉴藏,乾隆帝题诗曰:(2)“松柏梅茶兰水仙,灵芝天竺间便娟。更看朱柿傍如意,名寓其然岂易然。”此外,明代陆治,清代蒋廷锡、陈书、邹一桂等许多画家所绘“岁朝图”中,都有红柿入画,色彩妍丽,令人赏心悦目。又到岁末年初,在三九天里,品一品甜滋滋的柿子,赏一幅寄寓美好的水墨柿画,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18.文中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第7页(共8页)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第五段划横线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文中(1)(2)两处都有引用,请任选一处,结合语段分析其效果。(3分)22.请分析文中两处加点的“又”字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一种遗憾,是“我本可以”。品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第8页(共8页)鹰潭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A.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为鲜活,因此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越高。。后半部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细节带来的变化,不仅有积极作用,还有消极作用。B。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根据原文,“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可知,选项说法曲解文意。C。材料二中提到“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但是,“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可知,C选项表述有误。)2.A(A项:表述正确。材料一“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B项、C项表述均绝对化。D项语句出现在材料二中,是对《变形记》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依然会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未必适用于其他文本。)3.D(D选项,《哦,香雪》中的木质铅笔盒在一个段落中被提及了一次,不算多频次。另外,选项中说“又土又落后的木质铅笔盒,是来自边远地区的香雪的真实写照”也不精准,木质铅笔盒代表对应的是经济的落后,但并不能因此以“土”和“落后”来描述香雪的形象。)4.①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品格。②通过有效影响作品的结构提升作品品格。③通过正向(积极)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提升作品品格。④通过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提升作品品格。(或者:细节会带来暗示或者隐喻)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5.①三次“你放着罢”,相似细节中的细微的差别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代表了作者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有对生活的熟悉度,所以能让细节自然呈现,与人物身份毫不违和。③作者用这一细节准确揭示了四婶的价值观,暗示了祥林嫂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升华了作品的品格。(注:除了准确性这个要点必须答出之外,考生只要答出“价值观”“生存环境”“情节发展”“升华品格”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即可给1分。)④作者合理把控这一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每条要点1分,分析1分;注意第④点必须答出,前边三点即使都答对只能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6.D(“因为目睹了真正战争场面的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认识到了打仗的残酷”理解错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养蚕人家被毁是真正的战争,他们之所以去做沙堡是因为他们认为“军团参谋部”已经被他们摧毁,战争已经结束了。)7.A(“使小说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说法错误,小说没有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是战争在“孩子的游戏间”和“真实之间”游走。)8.①表层含义是指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玩战争游戏,玩得愉快时,因为碰到真正的战争而不得不中断。②深层含义是指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在儿童眼里也像游戏一样,并且终究会结束。(每点2分,共4分)9.①小说不断地在孩子们的战争游戏和真实的战争之间摆动,更多的笔墨用于渲染孩子们的真正游戏,弱化真实的战争场面,使得文章似乎游离战争,远离现实。②小说更多地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真正的战争——人物滑稽、无能、随意,也以孩子有限的知识认知来看待战争——炸完师部和参谋部一切就结束了,来解构战争,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表现战争的虚无性。③作家正是以文学的笔法畸轻畸重,旁逸斜出,来揭示战争的本质,体现了反战的主旨。(每点2分,共6分)1

10.BDG句意:文彦博做宰相,因为王安石性情恬淡推荐他,请求破格提拔他,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11.B【解析】B.“既东封郑”的“封”也是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D.“楚诚能绝齐”的“诚”译为如果,果真。12.D【解析】说明“说明王安石变法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错,强调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已经存在变革的需求和趋势。13.(1)(王安石)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民也认为这很方便。(“俾”,使;“易”,交换;“便”,意动用法,认为方便。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2)王安石用新法辅佐宋神宗治理天下,然而对错褒贬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混乱。(“以”,用;“相乘”,相互交织;“卒”,最终。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性格果于自用、固执己见,未能广泛吸收意见。②变法操之过急,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全面铺开。③言论激进,认为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起初好像漫不经心,完成后,见到的人都叹服文章的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替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按照旧制,任期满后可以献上文章请求考取馆职,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两次调动后,任鄞其知县,他兴修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便利;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民也感到方便。文彦博做宰相,因为王安石性情恬淡推荐他,请求破格提拔他,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赴任。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辅助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居官任职的人才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施行的政策措施,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王安石又让他的同僚吕惠卿掌管相关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材料二:2王安石用新法辅佐宋神宗治理天下,然而对错褒贬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混乱。评论的人认为靖康、建炎年间的灾祸,都是由他的所作所为引起的,所以追根究底地议论他,好像他的奸恶超过了章惇、蔡京。唉,这是见识浅陋之人的言论啊。评论的人说:祖宗的法度,不应当改变。祖宗的法度,确实不应当改变。然而宋朝的祖宗,和夏、商、周三代的君主相比怎么样呢?即使是三代的法度,也不能没有弊端,夏朝讲诚信,商代变为重质朴,周代再变为尚礼仪。宋朝的祖宗,难道会有万世不变的法度吗?况且庆历初年,杜衍、范仲淹诸位先生就已经有想要变法的地方了。此后又过了几十年,弊端应当更加严重。当时像吕正献、苏文忠等人,也曾经想要变法。假使王安石能够等到自己的学问已经成熟,然后出来谋划天下的事务,看到那些可以改变的就改变它,不可以改变的就沿袭它,有了功劳不独占,没有功劳就又汇集天下的公议,精心思考并深入研讨,怎么能说变法不是最正确的道理呢?可惜他不能等待,所以没有成功。唉,成败哪里足以用来评价一个人呢!15.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手法判断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16.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每点2分,答到任意三点给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7.(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空1分,共6分,漏写或错写均不得分)18.“嘱”改为“瞩”“它”改为“他”“暇”改为“遐”(每点1分,共3分)19.甲:音形结合寓意“事事如意”。乙:是“岁朝图”中的常客(常用元素)。(每处2分,共4分,所填语句意思正确且符合语境即可)20.②语序不当,“最早”修饰“出现”,改为“被认为是现存作品中最早出现柿子形象的“岁朝图”;④主语省略不当,改为“钟馗手持如意”(每处2分,其中序号1分,修改1分,共4分)21.选(1):①增加文学色彩。②用画面凸显出柿子在秋冬季的鲜明色彩。③表明柿子树的寻常可见。选(2):①增加文学色彩,也增添了文化权威性。②点明《岁朝图》中10种瓶中之物的名称。③点出《岁朝图》“诸事如意”的含义。(更突出柿子在《岁朝图》中的重要性)(任选一处分析,每点1分,共3分)22.①“又”表示并列,丰富画作评价,体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②“又”表示重复,强调了时间的周期性和循环性,为句子增添了一种感慨和期许的情感氛围。(每点2分,其中用法1分,作用1分,共4分)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一句话,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谈谈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