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所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希望自己能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究其原因,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当大自然的威力远大于人类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是全兽形;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变以人为主体,人类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但此时蛇仍然具有诸如蜕皮和冬眠(象征着死而复生和长生不老)等为害怕死亡的先民们所向往的特点,所以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除了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种(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种”。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越”。吴在东,其位龙也……越在已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巳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自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摘编自袁靖《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汉画像石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便是例证。B.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全兽形逐渐向全人形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不断加深的过程。C.古人蛇崇拜的痕迹,不仅见于众多文物之中,还见于福建省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之中。D.伍子胥建蛇门以暗指居蛇位的越国君臣服于居龙位的吴国,可见春秋时便已经出现了龙的概念。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或是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等,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B.《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C.古人之所以将始祖和神灵的形象按照蛇的特点进行塑造,主要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D.如今的畲族便是由曾经的古闽族发展而来的,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A.南北方出土的文物中,北方的蛇形象较为呆板,南方的蛇形象更强调蛇能扭动的特征。B.许慎《说文解字》:“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蛇,故相问无蛇乎。”C.《诗经·小雅》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D.操蛇神怪的雕像或画像多出于河南南部、湖南、江苏等与战国时期楚文化相关的地区。4.请简要梳理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5.《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作为考古类科普图书,却并不艰涩枯燥,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淌在光阴里的慢曹晗悦暮春之初,在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我经历了一场慢的洗礼。这里的一切,都仿佛被按下了慢速播放键,置身其中,浮躁的心也随着被放慢的节奏沉静下来。书圣故里由多条老街组成,坐落其中的尽是绍兴传统民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其间偶然可见乌漆黑墙。和煦的春光打在房屋的尖顶上,沿着层层叠叠的瓦片流下,淌满整条街巷。街上生活着居民,商业气氛不浓,倒是有着十足的江南风韵。它是古朴的、沉静的,如一位通透的老者,不与世俗争锋。从大路拐入一条窄巷,向着交错纵横的老街和藏身其中的景点走去,鞋底敲击青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哒哒声,步伐急促,大抵是平日习惯了赶路。恰逢人间四月天,到处绿意盎然,两侧的墙头上,院内树木新发的枝叶探出身子,在柔风里招手。晨光熹微,轻轻地打在青瓦白墙上,映出半个尖顶的影子,火红的竹篓灯笼在明暗之间不断摆动切换。大约是疾行的缘故,不消片刻便行至西街。方才那条窄巷仿佛是桃源的入口,外面车水马龙,来往行人匆匆,少有人停步驻足。而转入西街后,豁然开朗,节奏也一下子慢下来,其中之人或是徐徐而行,或是骑车缓缓驶过,都是不慌不忙的。久久立于巷口,望着这慢节奏的一切,似有一条光阴里静静流淌的小河,缓缓流过心田,涤净尘世喧嚣。沿着西街向东走去,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连呼吸也降了速。遥遥望去,水云蓝的天明澈如镜,没有成形的云,只有几抹浅淡到近乎看不见的银鱼白,更衬得这古街之中的乌漆黑墙独特,有一种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美。别具一格的还有两侧的各式店铺,有贩售遥控器的,有贩售锅碗瓢盆的,还有扯布裁衣的。它们好像被岁月遗忘,没有精美的装潢,门口胶粘的玻璃柜台已蒙上一层雾色,里面躺满了待售的物件,胶条贴着的大字在岁月洗刷下失了色。路过店门口时,没有店家吆喝叫卖,安静得让我一时有些不习惯。他们仿佛并不急于卖货,或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或者和邻里谈笑风生,至于铺子里的商品,随它去好了,等有缘人看中把它带走吧。向东复行数步,便是西街与蕺山街会面之处,在这个路口的一家小店门前,我偶遇了一位当地的阿婆。立于原地,暖风吹过脸颊,听阿婆讲着关于她的故事,好不惬意。阿婆还热情地给我讲着这里的美景,说带我去看一看。她引我进了店内,我紧跟在她身后,穿过堆放杂物的后间,只容一人通行的狭窄通道是灰暗的,需得万分小心才是。小店的后门是半开放的,一束光穿过上方的空隙,直直打进来,照亮脚下的一小片地方。望去,只见咸宁桥静静架在低空,碧水缓缓流淌,墙上波光粼粼,是水面反射的光亮。不时泛起涟漪阵阵,是最下一级石阶上浣衣的人,在慢慢地揉搓、漂洗,出水的衣物带起一串串晶莹,落入水面再漾起一圈圈波纹。推开这半人高的竹木门出去,吱呀声回荡,与流水的哗啦声应和着。逐级而下,行过长廊,踏上桥去,环视一周,方发觉自己竟已被绿意紧紧包围。脚下是绿水,眼前是草木,流动的明镜在古街里穿梭,倒映出另一片同样的天地。我们并肩徐行,相谈甚欢,在青石板路上,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与阿婆道别,沿着蕺山街继续南下,驻足在题扇桥边。桥下不时有乌篷船悠悠驶过,船夫不紧不慢地摇船,用脚踩着船桨,桨转动得很慢,船便也行得很慢。扁扁的、矮矮的乌篷船,似片片墨色的叶,一摇一晃的,轻轻飘荡在水面。桥下还有些未载客的船夫,他们似乎不急于揽客,没有人吆喝乘船。他们只是坐在船上,背靠着桥,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继续向南行,一路上见到很多小摊,大多在贩售着黄酒棒冰、木莲豆腐、酒酿圆子等特色小吃,他们也是不急叫卖,只待过往行人上前询问。他们坐在摊子边,和邻里笑着聊着天,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虽是听不懂,但却觉得悦耳极了,一不小心就站在一旁听了好久。最后拐入萧山街,在一家其貌不扬的小店买了些糕点。还未走近,便已闻到了那诱人的香气,不似城市里面包房浓烈的焦香,而是一种淡淡的稻香,毫不急躁,毫不张扬。那一筐筐的糕点码放整齐,各式各色的,诱人极了。店中的阿姐不急不忙,一边打着秤,一边柔声地介绍着不同的糕点。这糕点是糯叽叽的,需得慢慢嚼,才能品出清甜的米香和独特的滋味。回去的路上,我取出一块糕来吃,慢慢地,仔细品尝着,又忽地回想起,来时所遇的一切。大概,“吴侬软语”的他们是把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般慢慢咀嚼,日子才过得这么活色生香。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这里慢一点、再慢一点的生活节奏,和那认真感受生活的态度,深深吸引着我。多想撑一把油纸伞,在这青石板巷里慢慢地走一走,走着、走着……就入了那片宁静里,那一帧一帧都仔细去过的生活里。临行前,立于墨池边的石桥上,再吹一吹这儿的不寒的春风,数天边流云几朵,看着来时的路,不由心生感慨。如今世界匆忙,尘世喧嚣,这藏身于江南水乡的一隅慢生活,便弥足珍贵。(有删减)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有许多传统民居,青瓦白墙,瓦片层叠,它古朴而沉静,和所有江南的城市一样,没有很浓的商业气氛而颇有江南风韵。B.“我”平日里习惯了步履急促地赶路,故很快便到了西街。转入西街后,节奏一下子慢下来,“我”也不自觉地放慢了自己的脚步。C.古街的两侧有着各式各样的店铺,都较为朴素,没有精美的装潢,没有店家吆喝叫卖,因为店家只想将商品卖给有缘人。D.绍兴糕点的香气与城市里面包房的不同,清淡而不张扬。受绍兴慢节奏的影响,糕点也需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其独特的滋味。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用修辞,如将绍兴比作一位通透的老者,既凸显了绍兴远离世俗的特点,也增添了文章语言的诗意美。B.文章“层层叠叠”“徐徐而行”“缓缓驶过”“一串串”“一圈圈”等叠词的运用,使描绘的绍兴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C.文章未着墨于具体的个人,而是通过对店家、船夫等群体进行刻画来展现绍兴人民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更具代表性。D.文章抓住青瓦白墙、乌漆黑墙、缓缓流淌的碧水、火红的竹篓灯笼、墨色的乌篷船等绍兴的典型物象进行勾勒,具有强烈的画面感。8.作者在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看到或感受到了哪些“流淌在光阴里的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9.本文涉及“游踪”“景观”“情感”等要素,是一篇典型而优美的游记散文。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武十二年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将魏党、公孙永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述遣子婿史兴救之,汉迎击,破之,因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曰:“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诏书手记,不可数得。”述终无降意。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其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建武十二年,天下已定,所未下者,公孙述耳。三方竞进,蹙之于成都,述粮日匿,气日衰,人心日离,王元且负述而归我,此其勿庸劳师亟战而可坐收也较然矣。触其致死之心,侥幸而犹图一逞,未易当也。吴汉逼成都而取败,必然之势矣。光武料之于千里之外而不爽,非有不测之智也,知其大者而已。故善审势者,取彼与我而置之心目之外,然后筂举而规恢之,则细微之变必察;耳目骛于可见之形,而内生其心,则智役于事中,而变生于意外。昆阳之拒寻、邑,邯郸之蹙王郎,光武固尝以亟战得之矣,彼一时也。吴汉效之而恶得不败!(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孙述将帅A恐惧B日夜C离叛D述E虽诛F灭其家G犹H不能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攻取,与《谏逐客书》中“拔三川之地”的“拔”意思相同。B.去,距离,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去”意思不同。C.让,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相同。D.“述粮日匿”的“日”与《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的“景”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光武帝告诫吴汉要据守广都,等待对方来进攻,或迫使对方主动进攻,但吴汉没有听从,反而乘胜亲自率领两万步骑兵进逼成都。B.吴汉被围后,在营中多树旗、不断烟来勉励将领、犒劳士兵,趁夜出营与刘尚合兵,之后用全部兵力与谢丰交战,最终获胜。C.王夫之分析了吴汉讨伐公孙述时的形势,认为根据当时天下大势、敌我军情等各方面情况来看,吴汉不必主动出击就可坐收公孙述。D.王夫之认为,善于审时度势的人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和规划,如果仅局限于可见的事物,就无法预见和应对意料之外的变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2)光武料之于千里之外而不爽,非有不测之智也,知其大者而已。14.吴汉“逼成都而取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楼中阅清管韦应物山阳遗韵在①,林端横吹惊。响迥凭高阁,曲怨绕秋城。淅沥危叶振,萧瑟凉风生。始遇兹管赏,已怀故园情。【注】①《晋书·向秀传》载:魏晋间,嵇康、吕安为司马昭所杀,好友向秀经二人山阳故居,闻邻人吹笛,感怀亡友,于是作《思旧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化用向秀闻笛声而思念亡友的典故,奠定了全诗哀婉的情感基调。B.清管之声掠过树梢,惊动林木,“惊”字写出了笛声骤然响起的动态感。C.颔联以夸张之笔描摹乐声,表现出笛声传扬的高远,凸显了笛声的穿透力。D.诗人在欣赏笛声之余,也从笛声中感受到了吹笛者心中所怀的思乡之情。16.关于颈联描绘的秋景,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写。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师告诉同学们,“羽书”常常被用来营造紧张、危急的氛围,表现战争、军事行动或紧急事态的发生,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两句即是如此。(2)学校即将举办诗歌朗诵大赛,想要用包含“诗”“歌”的诗句为本次大赛的主题命名,你立即想到了《赤壁赋》中“,”两句。(3)“洞庭”不仅是湖名,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词中,例如“,”。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脑中存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
甲
)叫作“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可以保存我们已经记住的知识。但人脑不同于计算机,无法通过增加存储器来扩容。因此,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大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将其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被大脑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顺利通过“关卡”,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而那些大家在学校里必须记住的知识,很难通过海马体的审查。人本身也是动物,有着生存的本能。海马体以“是否有利于生存”为尺度,(
乙
)。诸如在毫无生命危险的教室里学习之类的行为,与人类的生存相比简直可以算是_____A_____的事。大脑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会消费大量能量,如果将非必要的一些信息也储存到大脑里,那就是对能量的浪费了。如此一来,我们又可以把海马体看作是一个节能主义者,它也是为了节约能量而不允许无用信息通过的“财政大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无法改变“根本记不住”这种让人发愁的状况,因为相对于“记住”,(
丙
)。要想让海马体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划分为必要信息,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欺骗”海马体。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这样一来,海马体就会产生一种“如此_____B_____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进而允许信息通过“关卡”,进入大脑皮质。俗话说:“学习就是要反复地训练。”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事实的确如此。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举办一场“认识大脑,助力学习”的科普活动,请根据以上材料解释大脑“根本记不住”学校学到的知识的原因,并提出学习建议。要求:以“海马体”为开头,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22.下图是小明对引号常见用法的归纳,请你根据材料中使用引号的句子帮他补充完整。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常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又说“十个指头弹钢琴”。“牵牛鼻子”和“弹钢琴”常常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十分重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A2.C3.D4.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5.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释,避免理解困难。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愚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于引起读者兴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早可追溯至汉初”错误,原文为“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只能说明汉初时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不能说明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最早”出现于汉初。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错误,根据原文“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可知,应该是因为蛇的地位崇高,所以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选项因果倒置。B.“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不准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仅是提到了操蛇之神,并不能据此得出“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这一结论。D.“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错误,根据原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穜(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穜’。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可知,原文只说古闽族是信奉蛇神的氏族,畲族由古闽族发展而来,与“蛇”有渊源,但并没有说如今的畲族依旧信奉蛇神。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强调的是南北方文物中蛇形象的不同之处。B.意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害怕蛇,见面打招呼都要互相询问是否有看到蛇,体现了古人对蛇的畏惧。C.意思是如果梦到熊、罴、虺和蛇,那就是吉兆,说明在《诗经》里,蛇被视为吉祥的动物。ABC三项都不能体现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D.操蛇神怪的雕像或画像多出于南方地区,能体现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概括能力。①原文提到“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因对蛇的敬畏与神奇能力的想象,将蛇神化,根据蛇的特点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如“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②文中指出“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变以人为主体……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汉代流行蛇纽印,蛇的形象与政治权力联系紧密”,体现了蛇在这一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③原文说“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像“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通过刘邦斩蛇的故事,表明在龙的概念出现后,蛇的地位下降,渐趋普通。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和语言特点的能力。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文本在介绍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时,没有堆砌生僻词汇或专业的考古学术语。例如在提到《山海经》中众多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时,直接列举名称,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表述。在引用《说文解字》中“闽:东南越,蛇种(种)。从虫,门声”等古籍内容后,紧接着用“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进行白话解释,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避免了因专业术语造成的理解困难,使内容更具可读性。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为了说明相关内容,穿插了多个历史故事。如在讲述操蛇之神时,提到了战国早期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在介绍蛇与古代城池的关系时,讲述了伍子胥为吴王建造城池时立蛇门以制越的故事,使内容更加生动。这些故事的引用让文章摆脱了枯燥的学术论述,富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生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以它为出发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文中从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的记载,到分析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为何是人首蛇身形象,再到阐述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等,都是围绕生肖蛇展开,将考古知识与大众熟悉的生肖文化相结合,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考古科普内容,实现了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答案】6.B7.C8.①车、船、行人皆不慌不忙;②商店小贩不急于吆喝卖货;③碧水缓流而浣衣慢揉;④“吴侬软语”的人们将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样慢慢咀嚼。9.①游踪:本文按空间转换顺序进行叙述,从大路游览至古街,再到阿婆小店,又到题扇桥边,最后拐入萧山街。②景观:本文移步换景,既有对绍兴自然美景的描写,又有对人文景观的描绘,呈现了绍兴的各种“慢”景。③情感:作者借对绍兴慢节奏的景象的记叙,既表达了对书圣故里的喜爱,又表明了想要远离尘世喧嚣,认真感受生活的态度。【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和所有江南的城市一样,没有很浓的商业气氛而颇有江南风韵”错误。由“书圣故里由多条老街组成,坐落其中的尽是绍兴传统民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其间偶然可见乌漆黑墙……街上生活着居民,商业气氛不浓,倒是有着十足的江南风韵”可知,原文只说绍兴商业气氛不浓,有十足的江南风韵,不代表所有江南的城市都是这样。C.“只想将商品卖给有缘人”错误。原文为“他们仿佛并不急于卖货,或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或者和邻里谈笑风生,至于铺子里的商品,随它去好了,等有缘人看中把它带走吧”,“仿佛”说明这只是作者的猜测,并非是店家不叫卖的原因。D.“受绍兴慢节奏的影响”错误。由“这糕点是糯叽叽的,需得慢慢嚼,才能品出清甜的米香和独特的滋味”可知,是糕点本身的特点决定需慢慢品尝,而非受绍兴慢节奏影响。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未着墨于具体的个人”错误。从“在这个路口的一家小店门前,我偶遇了一位当地的阿婆。立于原地,暖风吹过脸颊,听阿婆讲着关于她的故事”“店中的阿姐不急不忙,一边打着秤,一边柔声地介绍着不同的糕点”可知,文章也有对阿婆、糕点店中的阿姐的个人刻画。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转入西街后,豁然开朗,节奏也一下子慢下来,其中之人或是徐徐而行,或是骑车缓缓驶过,都是不慌不忙的”“桥下不时有乌篷船悠悠驶过,船夫不紧不慢地摇船,用脚踩着船桨,桨转动得很慢,船便也行得很慢”可知,车、船、行人的速度体现出不慌不忙的慢。②从“路过店门口时,没有店家吆喝叫卖,安静得让我一时有些不习惯。他们仿佛并不急于卖货,或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地晒太阳,或者和邻里谈笑风生”“一路上见到很多小摊,大多在贩售着黄酒棒冰、木莲豆腐、酒酿圆子等特色小吃,他们也是不急叫卖,只待过往行人上前询问”可知,商店小贩不急于吆喝卖货,体现出“慢”。③根据“只见咸宁桥静静架在低空,碧水缓缓流淌,墙上波光粼粼,是水面反射的光亮。不时泛起涟漪阵阵,是最下一级石阶上浣衣的人,在慢慢地揉搓、漂洗”可知,碧水缓流和浣衣慢揉都体现出“慢”。④从“大概,‘吴侬软语’的他们是把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般慢慢咀嚼,日子才过得这么活色生香”可知,“吴侬软语”的人们将生活如软糯的糕点一样慢慢咀嚼,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体现出“慢”。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游踪:作者的游览从大路开始,然后“从大路拐入一条窄巷,向着交错纵横的老街和藏身其中的景点走去”,来到西街后,又“沿着西街向东走去”,“向东复行数步,便是西街与蕺山街会面之处,在这个路口的一家小店门前,我偶遇了一位当地的阿婆”,之后到了题扇桥边,最后拐入了萧山街。整个游览过程按空间转换顺序进行叙述。②景观:“和煦的春光打在房屋的尖顶上,沿着层层叠叠的瓦片流下,淌满整条街巷。街上生活着居民,商业气氛不浓,倒是有着十足的江南风韵”是对绍兴自然美景的描写;“别具一格的还有两侧的各式店铺,有贩售遥控器的,有贩售锅碗瓢盆的,还有扯布裁衣的”是对人文景观的描绘;“不时泛起涟漪阵阵,是最下一级石阶上浣衣的人,在慢慢地揉搓、漂洗,出水的衣物带起一串串晶莹,落入水面再漾起一圈圈波纹”展现了绍兴人生活中的“慢”景。作者通过移步换景,呈现了绍兴的各种“慢”景。③情感:“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这里慢一点、再慢一点的生活节奏,和那认真感受生活的态度,深深吸引着我”,作者表达了对书圣故里的喜爱;“如今世界匆忙,尘世喧嚣,这藏身于江南水乡的一隅慢生活,便弥足珍贵”,作者表明了想要远离尘世喧嚣,认真感受生活的态度。作者借对绍兴慢节奏景象的记叙,抒发了这样的情感。【答案】10.BDG11.D12.B13.(1)(你)不要因为来歙、岑彭被害的事而犹豫不决,(如果你)现在及时亲自前来,那么(你的)宗世家族还能保全。(2)光武帝在千里之外已经料想到这种结果而且没有差错,并不是有不可估计的才智,而是知道其大势罢了。14.①轻敌深入,又作出了与刘尚分营而据的错误决策。②没有认清形势,盲目效仿光武帝曾经的做法,想要速战速决、一举取胜,结果反而激起了公孙述的必死之心。【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孙述的将帅十分恐惧,日夜逃离叛变。尽管公孙述诛杀了叛离逃亡将领的全家,还是不能禁止。“公孙述将帅”为主语,“恐惧”做谓语,故B处断开;“日夜”做状语,修饰“离叛”,故D处断开;“述”为主语,“诛灭”做谓语,“其家”是“诛灭”的宾语,故G处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句意:吴汉就进军攻打广都县,占领了该县。/攻取了三川地区。B.正确。距离/贮存。句意:距离该城十余里。/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充饥。C.正确。句意:皇上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指责吴汉说。/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责备。D.错误。一天天地/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做状语,二者用法相同。句意:公孙述的粮食储备越来越匮乏。/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追随他。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营中多树旗,不断烟来勉励将领、犒劳士兵”错误,多树旗,不断烟是为了制造假象迷惑谢丰等人。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疑”,犹豫不决;“自诣”,亲自到来;“完全”,保全。“料之于千里之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千里之外料之”;“爽”,差错;“不测”,不可估计。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可知,吴汉轻敌深入,又和刘尚分别扎营,一旦有紧急之事,不能互相照应,导致进攻失败。②由“此其勿庸劳师亟战而可坐收也较然矣”和“触其致死之心,侥幸而犹图一逞,未易当也”可知,公孙述粮缺兵乏,大将叛变,这种形势已经清楚地表明,不用劳师急战便可以坐收公孙述。但是,吴汉采用速战速决的策略,希望一举歼灭公孙述,就激起公孙述的必死之心,导致进攻失败。参考译文:材料一:建武十二年春,正月,吴汉在鱼涪津打败公孙述的将领魏党、公孙永,随即包围武阳县。公孙述派遣女婿史兴去救他们,吴汉迎击,打败史兴,于是进入犍为郡界,郡内各县都闭城坚守。皇上诏令吴汉直接攻取广都县占据要地。吴汉就进军攻打广都县,占领了该县,又派遣轻装的骑兵火烧成都的市桥。公孙述的将领恐惧,日夜叛逃,公孙述即使把叛逃者的家属杀掉,还是不能禁止。皇上一心要招降公孙述,又一次下诏告诉公孙述说:“(你)不要因为来歙、岑彭被害的事而犹豫不决,(如果你)现在及时亲自前来,那么(你的)宗世家族还能保全。诏书是我亲笔写的,是不能多得的。”公孙述终究没有投降的心意。皇上告诫吴汉说:“成都还有大军十余万,不可轻视。只有坚守广都县,等待他们来进攻,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如果他们不来进攻,你就转移阵地迫使他们进攻,等他们精疲力尽,才能发起攻击。”吴汉却乘着胜利,亲自率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距离该城十余里,在长江北边扎营,架浮桥,派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领一万余人在长江南边驻守,两地相距二十余里。皇上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指责吴汉说:“近来对你千叮万嘱,为什么你做事竟如此举止错乱!既然轻敌深入,又和刘尚分别扎营,一旦有紧急之事,不能互相照应。敌人如果出兵牵制你,又用主力攻击刘尚,刘尚被打败,你也就失败了。幸好没有其他不测,你要赶快带兵回到广都县。”诏书还没有到达,已进入九月,公孙述果然派遣他的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领约十万大军,分为二十多个军营,出城攻打吴汉,又派遣其他将领率领万余人牵制刘尚,使他不能去救援吴汉。吴汉和公孙述大军交战了一整天,被打败,逃回营堡,谢丰率军包围了吴汉。于是,吴汉召集将领们,勉励他们,犒劳士兵、喂饱战马,紧闭营门,三天不出战,并多多竖立旌旗,使烟火不断。入夜,让士兵口中衔枚,带领兵马退出营地和刘尚会合。谢丰等人没有发觉,第二天,兵分二路,一路在江北据守,一路由谢丰自己率领进攻江南。吴汉就用所有的军队迎战,从早晨打到下午,大败敌军,斩杀谢丰、袁吉。于是,吴汉率军返回广都县,把刘尚留下抵抗公孙述。材料二:建武十二年,天下已经平定,尚未归降的,只是蜀地的公孙述而已。当时,汉军三路并进,将公孙述围困在成都城中。公孙述的粮食储备越来越匮乏,士气一天天地衰减,人心一天天地离散,连心腹爱将王元也背叛公孙述而归附于汉朝,这种形势已经清楚地表明,不用劳师急战便可以坐收公孙述。但是,如果激起他的必死之心,希望侥幸一举将他歼灭,则是相当不容易的。吴汉逼近成都结果大败而归,是势所必然的。光武帝在千里之外已经料想到这种结果而且没有差错,并不是有不可估计的才智,而是知道其大势罢了。
所以,善于审时度势的人,把对方与自己置于心目之外,然后将事物放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去规划,则即使是极其细微的变化也必定能明察无遗;如果耳目仅仅局限于可见的事物,而内心没有足够的思考和规划,那么智慧就可能被琐碎的事情所束缚,无法预见和应对意料之外的变化。在昆阳力拒王寻、王邑,在邯郸围困王郎时,光武帝固然曾以速战速决取得了胜利,然而彼一时,此一时也(,时代与形势已经不同了)。吴汉再仿效光武帝以前的做法,怎么能够不失败呢!【答案】15.D16.(示例一)我认为是实写。①结构上,颈联对深秋风吹枯叶、寒气顿生的景色的描绘,紧承了颔联下句中的“秋城”。②诗人通过描写深秋凋零的景色,营造冷清悲凉的氛围,从侧面烘托笛声的哀怨。(示例二)我认为是虚写。①结构上,全诗围绕着“楼中阅清管”来写,首联写笛声骤响,颔联写笛声传扬的高远,尾联写闻笛之感,颈联也应是虚写秋景,实际写笛声。②诗人由笛声生发出对深秋落叶凋零之景的想象,凸显了笛声的哀怨与萧瑟。【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也从笛声中感受到了吹笛者心中所怀的思乡之情”错误,尾联是说诗人才听到这清管声,心中便已满怀故园之思,而不是说从笛声中感受到了吹笛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示例一:我认为是实写。①结构上,颔联提到“秋城”,颈联接着描绘深秋风吹枯叶、寒气顿生的秋景,在结构上紧密相连,从秋城自然过渡到秋景的具体描写,使得诗歌内容在层次推进上十分顺畅。②烘托手法:诗人描绘这样冷清悲凉的秋景,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笛声的哀怨。以景衬情,是诗歌常用的手法。秋景的凄凉与笛声的哀怨相互呼应,让读者更能体会到笛声所蕴含的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饱满、生动。示例二:我认为是虚写。①结构上,整首诗围绕听笛展开,首联写笛声突然响起带来的惊讶,颔联写笛声传播的高远,尾联写听笛引发的故园情,从诗歌整体结构布局来看,颈联若写虚景,即因笛声而生发的想象之景,在逻辑上与其他三联关于笛声的描写相契合,保持了内容上围绕笛声展开的一致性。②诗人通过由笛声引发对深秋落叶凋零之景的想象,这种虚写的方式更能凸显笛声的哀怨与萧瑟。因为是想象之景,所以更能体现出笛声对诗人内心的触动,将笛声的感染力以一种更具艺术张力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读者能从这种想象中更深刻地感受到笛声所传达的情感。17.【答案】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尉”“瀚”“窈”“窕”“螺”。【答案】18.A.无关痛痒
B.锲而不舍19.甲: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
乙: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取舍
丙:人脑更擅长“忘记”20.大脑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会消耗大量能量,如果将一些非必要的信息也储存到大脑里,那就是对能量的浪费。21.海马体为了节省大脑能量,只允许利于生存的信息进入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而学校学到的知识对于生存来说并非不可或缺,因此很难被记住。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反复记忆。22.①俗话说:“学习就是要反复地训练。”
②突出强调
③特殊含义【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前文提到海马体以“是否有利于生存”为尺度来审查信息,而在教室里学习的知识对于人类的生存本能来说,似乎没有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属于相对次要、对生存“无足轻重”的事情,所以用“无关痛痒”。“无关痛痒”: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或无足轻重。B处,文中说要想让海马体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划分为必要信息,需要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可用“锲而不舍”,与“持续不断”的意思相呼应。“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人脑中存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后文说“叫作‘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可以保存我们已经记住的知识”,这里需要一个过渡句来引出“大脑皮质”与长期记忆的关系。应填“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乙处:前文指出“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说明海马体的作用是根据生存需求来判断信息的必要性。应填“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取舍”。丙处:前文先是阐述了海马体为了节约能量,会将非必要信息判定为不通过“关卡”,不允许其进入长期记忆,接着说“我们无法改变‘根本记不住’这种让人发愁的状况”,这里强调了大脑在信息处理上更倾向于让一些信息不被记住。应填“人脑更擅长‘忘记’”。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消费大量能量”动宾不搭配,将“消费”改为“消耗”;二是语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非必要的”应直接修饰“信息”,将“一些”提至“非必要”之前。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提建议的能力。解释原因:材料中提到“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明确了海马体在信息筛选中的关键作用。文中指出“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说明海马体以生存必要性作为信息筛选的尺度,这是解释大脑记不住学校知识原因的核心依据。材料还提到“大脑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会消费大量能量,如果将非必要的一些信息也储存到大脑里,那就是对能量的浪费了”,表明海马体为了节省大脑能量,会依据生存必要性对信息进行筛选,而学校学到的知识通常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难以被记住。提出建议:材料中明确提到“要想让海马体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划分为必要信息,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欺骗’海马体。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由此得出答案“在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反复记忆”。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俗话说:‘学习就是要反复地训练。’”,这里直接引用了俗语,引号内的内容是直接照搬的他人话语,所以属于直接引用。②“我们无法改变‘根本记不住’这种让人发愁的状况”,句子中“根本记不住”加上引号,是为了突出强调这种记忆状态,引号起到着重突出的作用。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欺骗’海马体”,这里的“欺骗”并非其原本字面的欺诈之意,在该语境中是指通过特殊方式让海马体产生错觉,从而允许信息通过进入大脑皮质,赋予了“欺骗”新的、特定的含义,所以属于特殊含义。23.【答案】例文:执本末之要,奏和谐华章
“牵牛要牵牛鼻子”,短短几字,道破了抓住关键、把握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十个指头弹钢琴”,形象生动地展现出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智慧。在生活与发展的宏大乐章里,明晰“牵牛鼻子”的精准聚焦与“弹钢琴”的全面协调之内涵,并妥善处理二者关系,方能奏响和谐动人的旋律。
“牵牛要牵牛鼻子”,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中,找准核心与关键。纵观历史,秦国商鞅变法便是抓住了社会变革的“牛鼻子”。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秦国积弱,旧有制度严重束缚发展。商鞅洞察时弊,以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等为核心举措,直击旧制度的要害,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经济、政治格局,为秦国崛起奠定坚实基础。于现代商业领域,苹果公司亦是深谙此道。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必看2024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备考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沙县金沙高级中学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北京市西城13中学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银监会专业科目-计算机类》真题及答案
- 未来项目管理考试知识体系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未来挑战试题及答案
- 湖南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2024-2025学年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景县梁集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信息化学习方式试题及答案
- 汽轮机上缸吊出及翻缸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
-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填写样表
-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制图习题集答案.
- 管道机器人毕业设计正文
- 小学生数学习惯养成总结-ppt课件
- 地铁工程施工作业流程化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_工程管理
- 2022年国网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1]
- 出口退运货物追溯调查情况说明表
- 49.5MW风电场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
- 喷淋水力计算表
- 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