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一编文言基础细落实含解析_第1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一编文言基础细落实含解析_第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一编文言基础细落实含解析_第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一编文言基础细落实含解析_第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一第一编文言基础细落实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

一、(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为考必自称日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

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

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醺、

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本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

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若外则不光。不光,

先王之道犹翳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

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藉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

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

罪。又有郛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

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廖。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

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心行,非狂人也。自

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寺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画,例为

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

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

将犬吠药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宣孙丕能动人区其丈多凋讦有疵病煮所委用曩得其文丕甚重之故所弃失居

多余止得其西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

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天,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

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

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

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胞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鹿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洎行治行:政绩

解析:选AA项,“发言”意为开口说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果足以充儒之名乎(于其外则不光

1句读之不知1此其志不在小

[卒于睢阳[将犬吠所怪

C'[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为巡船所物色

解析:选BB项,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

词,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

个“于”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D项,第一个“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是虚指代词;第二个“所”与前面的“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示被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

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

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

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

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解析:选CC项,张冠李戴。对照原文可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太

初,太初对这种做法是“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

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首先,通读文章,大致了解文意;其次,理解要求断句部分的语意;再次,抓

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句中的“又”“虽”“故”等词前面要断开;最后,根

据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再断。

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W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

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译文:............................................................................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天,其文岂必不传?

译文:............................................................................

解析:涉及一词多义、反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⑴“既”,已经,……以后。“徒”,

只是,仅仅。“夸诳”,夸大欺骗。(2)“显”,显赫。“天”,寿命短。“岂”,难道。

“身不显于时”和“言立于后世”都是状语后置句。注意反问语气要译出。

参考答案:(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

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

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参考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者很久了。当今世上的士大夫,开口说话一定自称儒者。儒者究竟是怎

样的呢?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带、宽大的衣袖,这样穿戴的称为儒者吗?手持书简,俯

身苦读,吟咏不停的称为儒者吗?又何况醉心文辞、苦心构思,写出华丽文章的人称为儒

者,(这和儒者)也差得太远了。除去上述种种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

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醺、胡广,(这些)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符合儒者的名称吗?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对这种情况很气愤。(他)读先王的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

定要探究其中的义理才行。(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

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只诵读先王的文章)对他自己来说与邻里相比也就没有

突出的地方,对他之外来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义理)。不能发扬光大,先王之道就遮蔽

起来了,于是(他)探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和文章来宣扬倡导它。景祐初年,

青州牧以荒废政务、逸乐过度、恣意放任为能事,(他)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地的

士大夫喜欢他不受礼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渐渐形成风气。太初厌恶他,认为他是使风

俗大乱的根源,作了《东州逸党》诗来讽刺他。诗最终传到皇上那里,皇上立即追究青州

牧的罪过。又有郭州牧因为下属的县令清廉正直与自己不同而生气,就诬陷他犯罪,将他

在狱中拷打致死。他的妻子和孩子弱小不能自己去告状,太初平日与这个县令交好,怜悯

他冤死,写了《哭友人》诗,郛州牧也因此而被罢免了。

这时有人举荐太初博学有文采,天子下诏任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逢有个平日不喜欢

太初的御史,上书说太初放纵而不遵礼法,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就要到了,又改任河中

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其实宽厚、善良、有政绩,不是放荡不羁的人。从临晋又改任应

天府户曹,主管南京学校方面的事,死在睢阳。先前的制度规定,判、司、簿、尉四个官

职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的,照例按县令录用。就算愚笨、懦弱、昏惑、

老迈没有可用之才的人,凭年数积累,也一定能得到。而太初才华见识如此,中进士做官

近十年,到死都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行列,他死时大概四十多岁。唉,这是上天要

毁灭儒者,使他们一定达到这么坏的地步啊!将会像狗对自己奇怪的事吠叫一样,品行正

直、与众不同的人一定票被铲除吗?怎么他的仕途和寿命两者都如此困厄呢?

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

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

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

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他日有见到它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诫了;看到他的《逸党》诗,

礼义就不会衰败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残酷的官吏就会心生惭愧了;看到他的《同

州题名记》,地方长官就了解政治的腐败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地方长官就不经营驿

站了。由此来说,带来的益处不也很多吗!

二'(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上池州李使君®书

杜牧

仆与足下皆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

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知足下

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本期足下之心,

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

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

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

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

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

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

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

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若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

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即思念至也。楚王问萍

实④,对日:“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

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日:“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

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

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

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处直却顽造丕熊苦父为

学假便熊学之亦丕熊出面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且既更足下之教于一宣一局而无过失而

是。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1]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

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

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B.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年之于上古参:检验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文中语境,作者

是感佩赞叹对方的才华和时机,所以认为“像您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

因此,这个“可惜”的意思不是“令人惋惜”,而应该是“值得珍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饰以温慎|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A•[举以予人B•[儿之成,则可待乎

(其有国者成败废兴(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吾尝终日也思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要能够根据具

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有关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项中的两个“以”,第一个是介词,“用、

拿”;第二个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用

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表示“那

些”;第二个是连词,表选择。D项中的两个“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

且”;第二个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

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

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

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

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辨别分析,寻找

与原文不符之处。文中第五段“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

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属张冠李戴。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

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其次,

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后语境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因为名词和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

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初步断

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仆、足下”都是人称代词,“仆”作“自知顽滞”的主语,可

在“顽滞”后断开;两个“足下”分别作“美”与“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而“足

下之美”与“足下之教”分别作了“欲成”“既受”的宾语,因此,可在其后断开。再次,

看标志性虚词的位置,进一步断句。“假使”“亦”常放在句子开头,前面应该断开。在

“施之”后应断开。因为“恳恳”修饰“欲成”作状语,所以其前的“之”应为“施”的

宾语,故在“施之”后断开。最后,通读整个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看句意是否通顺。

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

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译文:........................................................................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要以全面理解句子的含意为基础,

且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

语气,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第⑴句中的关键词为“资”“迹业”“光”等,第

⑵句中的关键词为“明白”“完具”“挈置”等。

参考答案:⑴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

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

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参考译文:

我和您年龄相同但主张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内心中正,态度和蔼,用

温和谨慎加以修饰,所以为人处世能够光明高尚没有过失。(我)在京城期间,(忙于)家中之

事、百姓之事,整日繁忙受约束,不能够每天抒发自己的苦闷来自我开导,自然不敢用同

辈之流期待你啊。

(我)去年告假,从长江、汉水一带回京城,才得知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缘由,是勇于

做正义的事情,从前我期望您的心思,果然没有错,(我)私下里自己欣喜庆贺,您果然不辜

负上天交给您的(才能)和我对您的希望,这两者是我替你高兴并自己庆贺的缘由,十分庆幸

啊,十分庆幸啊。我不值得一提,即使愿意学习,也没有什么增益长进,像您这样的才华、

这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啊。从前我所说的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内心中正,态

度和蔼,用温和谨慎加以修饰,这样的才华值得珍惜啊;您四十岁成为刺史,得以去到一

个偏僻的小郡,衣食不缺,没有做小官吏的辛苦,这个时机值得珍惜啊。我认为上天给予

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常认为(生在)百代之后,未必是不幸,为什么呢?因为书很详备前事也很多。现在

的论者一定会说:“使圣人精深微妙的意旨没有传承下来的,是郑玄这些人作注解的过

错。"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

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假使郑玄这些人的分析说明不足以作典范,那就要圣人复活,(让)

像周公、孔夫子(这样的人)亲自传授精深微妙的意旨,这样之后才学。那么圣人不复活,就

终生不能做学问了;假使圣人复活,也只是跟随并且扰乱他们。这是不学习的那类人,喜

欢说大话,欺骗扰乱普通人的耳朵罢了。自汉代以来,那些执政者成功失败,废亡振兴,

其事迹行为,亿万分之一二,青黄白黑,据实控有,都可考虑谋划,考察其由来,裁断其

短处与长处,十分里面若得四五分,足够应付当时的事务了。

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依据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见闻并且细

致思考的结果。楚王问(孔子)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孔子)回答说:“我前几年听过

儿童的歌谣因而知道它。”这是把小孩子作为师父了。用上古的记载检验,又斟酌考量见

到的听到的,才能成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各位读书,是想要成为精通一艺的博

士罢了。”这就是被所见的东西蒙蔽拘泥,不懂得适时变通,叫作腐朽的读书人,这也是

读书人的一个弊病。

我从元和年以来,到了今天,我见到听到的名人才子的讨论,(涉及)典章刑罚制度,征

战叛乱之事,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况,用前古的事来验证,能够做到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

考,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了。只是随即见到随即就遗忘了,随即听到随即就废弃了,有轻

视眼见重视耳闻的过错,这也是读书人的一个弊病啊。像您是上天给予天性,我与您相差

实在很远。我自知自己愚钝,不能够苦心学习,假使能够学得一些,也不能够说出来并加

以施行,我非常恳切诚挚地想要成就您的美名。将来接受了您的教诲,(也只求)在做官与其

他小事上没有过失罢了。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却能够名垂于后世的人,您可要努力啊。

考情期分所

浙江高考文言文5年考查统计概览表

年份选材、文体考点分布题型、赋分考查特点

实词、虚词、1.选材稳中有

宋代司马光《颜题型:3选择+2主观

内容概括与变,一般是

2018年太初杂文序》(序赋分:总分20分,翻

赏析、断句、“序”类、

类)译8分,其余各3分

翻译“记”类、书信

实词、虚词、类文体轮流考

唐代杜牧《上池题型:3选择+2主观

内容概括与查。

2017年州李使君书》(书赋分:总分20分,翻

赏析、断句、2.题型保持稳

信类)译8分,其余各3分

翻译定,题量没有变

实词、虚词、化,但分值略有

题型:3选择+2主观

明代张岱《琅娘内容概括与变动,翻译题

2016年赋分:总分19分,翻

福地记》(记类)赏析、断句、2017年开始,由

译7分,其余各3分

翻译原来的7分增加

实词、虚词、到8分。

题型:3选择+2主观

宋代张孝祥《太内容概括与3.分析综合题题

2015年赋分:总分19分,翻

平州学记》(记类)赏析、断句、干都带有“赏

译7分,其余各3分

翻译析”二字,说明

这道题带有明显

唐代李贻孙《欧实词、虚词、题型:3选择+2主观的鉴赏倾向。这

2014年阳行周文集序》内容赏析、断赋分:总分19分,翻一点有别于全国

(序类)句、翻译译7分,其余各3分卷及其他省份对

此点的考查。

第一编文言基础细落实

第1讲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实词既

可以单独设题考查,也可以在文言文文意的概括与赏析、文言断句、语句翻译中考查,可

以说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考点一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多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

普遍。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

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

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

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

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

“武臣、重臣”,也比喻“坏

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方法、道理、主张”;“本”

人的党羽、亲信”;“草菅人

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

命”的“草菅”,本义是“野

也叫"基本义”,如“道”的本、基本”。

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

基本义是“路,道路”。

的事物”。

[考点感悟]

1.下列文言实词有多个义项,先体会一下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为后面语句选择

正确的解释。

⑴属:

词义词义关联

“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

a.读“zhii”,这里指劝人饮酒;

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

b.隶属;c.类似;d.类;e.连缀;

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

£通“嘱”,嘱托。

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①雇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0

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a)

③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b)

④神情与苏、黄不尽(《核舟记》)(c)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d)

(2)道:

词义词义关联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

a.道理,规律;b.主张;c.取道,经

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经过“引

过;d.风尚;e.思想,学说;f.途径,

导”可形成一种“风尚”。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

方法;g.道路;h.说;i.道义。

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

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

“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①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g)

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c)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a)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d)

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X。

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b)

⑦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h)

⑧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i)

2.下列文言实词有多个义项,先体会一下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为后面语句选择

正确的解释。

⑴数:

词义词义关联

“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

a.命运;b.读飞立”,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

密;C.屡次;d.表不定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

数目“几”。状,加以斥责”,当然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

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密”等义。

①裂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d)

②范增契目项王(《鸿门宴》)(c)

③则胜负之教,存亡之理(《六国论》)(a)

④戮罟不入滂池(《寡人之于国也》)(b)

⑵绝:

词义词义关联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

a.横渡;b.断绝;c.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

穿过;d.与人世隔“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亡,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

绝的;e.到了极点。到了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

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①维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c)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继江河(《劝学》)(a)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d)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维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b)

⑤以为妙绝(《口技》)(e)

[解题方略]

多义实词的推断技法

1.语境代入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所谓“句内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所谓“句外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词义需要借助句外语境

来推断,才能上下文贯通。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I

中的“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有之”,句中的“荐”有多个义项:”推

举”“屡次”“草”“祭祀”“草席”“进献”等。根据上文语境“王涣任洛阳令,公平

办案,正直做事,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死时,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报答他的恩

德”和句内语境“王涣死后,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为他建造祠堂,以此彰显其功德,每

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来祭祀他,表达对王涣的思念之情”,可知此处的“荐”为“祭祀”

的意思。

2.成语联想推断法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

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II中的“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

足以为创尔”,句中的“训”可以联想到成语“不足为训”,解释为“典范、法则”。

3.联系教材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

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中的“岁中,横道伤

杀”,若判断“凶”的意思,可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中,则移其民于河东”

句中的“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的意思,从而可判定此处“岁凶”中的“凶”是“谷物

收成不好,荒年”的意思。

4.语法成分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

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

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文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

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

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中的“从舅

尚书王筠可其有佳致”,句中的“奇”如果翻译为“稀奇”则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

“奇”字前有主语“王筠”,后有宾语代词“其”,可确定“奇”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

应作为动词才能说得通,故此句中的“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翻译为“对……感到

惊奇”。

5.句式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

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

词义。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中“土事不主,木事不镂”两句为并列结构,句式相同,根据

“镂”(雕刻)推断,“文”在此处应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故应解释为“装饰花纹”,而不

能解释为“花纹”。

6.字形分析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

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橘橹”一词中,“橹”是常

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橘”是冷字,但“橘”从木,与“橹”构成词,可推知“橘”也

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

与捆绑有关,'峰”与丝织品有关,“页”与人头有关,等等。记住一些常见偏旁及其含

义,有利于我们快速推断词义。

7.通假猜想推断法

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然后

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中

的“簟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句中的“锡”若按照“金属”“锡杖”等意思解释,显

然文意不通,由“锡宴”的搭配,可从通假角度考虑,并根据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锡”

通“赐”,意思是“赐予”。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天保初,清河王岳丹司州牧,闻业(孟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衫貌短小,及谒见,岳

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学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号迁东郡守,以宽惠者。其年,麦一茎五穗,其馀三穗四穗共一茎,令郡人以为政化所感。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清河王岳拜司州牧拜:拜见

B,闻业名行行:出行

C.业形貌短小形:形容

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寻找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可谓有过躯貌之用用:才能

B.寻迁东郡守寻:不久

C.以宽惠著著:著称

D.令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合:集合

解析:(1)选DA项,根据语境可知,“岳”是人名,“司州牧”是官职,把“拜见”

代入语境很明显语意不通顺,此处“拜”应解释为“被授予官职”。B项,根据语境可知,

“名”“行”是并列关系。“名”是“名声”之意,“行”应是“品行”之意。C项,根

据词语搭配可知,“短小”的应是“形体”,所以“形”应是“形体、身体”之意;另外,

“形”“貌”是并列关系,“貌”是“容貌”之意,所以“形”也应该是个名词。D项,

根据语境可知,“寻”应为“寻找,找到”之意。

(2)选D合:全。判断这个“合”的意义时,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合家欢乐”的“合”,

由此得出解释。

参考译文:

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牧,(他)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后,便又征召孟业做

法曹。孟业身形矮小,等到谒见时,高岳(因其矮小)从心里看不起他,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

后来高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卷宗,才对孟业说:“你判案的英明,可以说是有超过形

貌的才能。”不久,(孟业)升为东郡太守,(他为官)以宽厚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

茎上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全郡的人都认为这是被(孟业的)政令教

化感动的结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旅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

引徽为主簿。颜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

友,叹徽有古人风。

孝武初,周文(帝)与语,奇之。周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

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

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大统)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频征,(刘彦)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周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

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

疑。徽乃遣一人强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

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

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

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涉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

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①故吏宾客并等去________________

②每事信零之________________

③曷不专心任去留________________

⑵①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

②徽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

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

(3)①以谢边远耳________________

②乃令张良留谢________________

③阿母谢媒人...............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参考答案:⑴①抛弃②委托③随从,顺从

⑵①暗中②(如果)没有③卑微

(3)①道歉,谢罪②辞谢③谢绝④称谢

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是魏郡人。(他)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颜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

东徐州刺史,元邃推荐申徽做主簿。元颖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原先的属吏、

门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他。等元邃被赦免,他就广招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

徽有古人风骨。

孝武初年,周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周文帝观察申徽(认为他)深沉细致有气

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申徽)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

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

侍官吏逃散的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申徽)升任为给事黄门

侍郎。

(朝卷)多次征召,(刘彦)不接受命令,(他)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周文

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

徽捉拿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停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

西大使,就没有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中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

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辅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议事情,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

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斥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

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越权掌管着一方重地,依仗

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命令、放诞妄为的事,不恭敬地进献贡品,杀害侮辱朝廷派的人,

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偿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命

令的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

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犒劳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

内没有一个敢闹事的人。

考点二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

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

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类型解读典例

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

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

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

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如

词义缩小

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

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

词义转移

示乙事物。现在专指“足”。

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

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

词义弱化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