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396.3-1999 旱地作物丰产沟、丰产坑耕作技术规程_第1页
DB13T 396.3-1999 旱地作物丰产沟、丰产坑耕作技术规程_第2页
DB13T 396.3-1999 旱地作物丰产沟、丰产坑耕作技术规程_第3页
DB13T 396.3-1999 旱地作物丰产沟、丰产坑耕作技术规程_第4页
DB13T 396.3-1999 旱地作物丰产沟、丰产坑耕作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9-01-20发布1999-02-01实施2作农业区划与主导技术模式》,第三项《十大旱作农业技术配套技术规程》,第四项《旱作农业工程建设的管理》。本标本配套技术规程包括13个标准:DB13/T396.1-1999坡改梯田与综合治理技术规范DB13/T396.2-1999旱作农区集雨水窖技术规范DB13/T396.3-1999旱地丰产沟、丰产坑耕作技术规程DB13/T396.4-1999旱地培肥改土技术规程DB13/T369.5-1999抗旱耐旱作物、品种筛选与利用DB13/T396.6-1999抗旱耐旱作物与品种的鉴定DB13/T396.7-1999旱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DB13/T396.8-1999旱地花生(5000kg/hm²)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13/T396.9-1999旱地小麦机械沟播栽培技术规程DB13/T396.10-1999旱地地膜小麦DB13/T396.11-1999旱地秸秆覆盖与秸秆还田技术规程DB13/T396.12-1999旱地作物错季适应栽培技术要求DB13/T396.13-1999抗旱、保水化学制剂应用技术规程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农业厅农业处。参加起草单位:农业厅农业3旱地作物丰产沟、丰产坑耕作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旱作农业工程建设中丰产沟、丰产坑规划、设计、建设本标准适用于旱作农业工程建设中的坡耕地、台条田、掩田、梯田等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坡改梯田与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旱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旱地花生(5000kg/hm²)覆膜高产栽培技术3.1丰产沟土层50cm以上,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沿等高线开挖丰产沟。土层50cm以下,坡度15度以上、25度以下不宜建设梯田的耕地,按水平耕层厚,地力差,产量低的耕地,实行丰产沟栽培。地力六级以上DB13/T396.3-19994符合4.1水平沟建设的坡耕地,沿等高线开挖30-50cm深的水平沟,集中施肥改土。按一米带宽,其中60cm丰产沟耕作带,40cm培埂集雨带顺垄设计、5.3.4把集雨带两层阳土填入耕作带,并平整保墒;把另一带生土翻到集雨带,压实、拍紧,做成集雨埂,埂高34cm,坡比1:1。依次挖沟培埂即建成平地丰产沟。丰产沟、丰产坑的露地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有犁沟法和垄作法。7.1.1犁沟法7.1.1.1适播作物主要有谷子、黍稷、豆类、马铃薯等。7.1.1.2在丰产沟、丰产坑或水平沟内播种作物。57.1.1.3根据作物确定行距,肥旱地80-110cm,薄旱地70-100cm。7.1.1.4根据土层犁出15-20cm深的沟,沟底施肥并覆土。7.1.2.3根据作物确定行距,肥旱地90-110cm,薄旱地7.1.2.4起垄底宽15-20cm,高10-12cm,垄沟宽25-35cm。垄沟播种2-3行作物。7.1.2.6在薯块膨大、花生迎针、玉米大喇叭口等作物需肥期之前,结7.2.1玉米地膜覆盖丰产坑栽培技术7.2.1.1挖坑施肥用铁锨挖宽、深各20cm的坑,施入牲口粪与化肥1:1的混合肥料并覆土。按播种密度每公顷肥旱地挖坑50000-60000个,薄旱地60000-70000个。7.2.1.2播种适播期按坑抗旱播种(水种包包),平整地面覆盖地膜。7.2.1.3其他按DB13/T396.7-1996第6.2.2,7.1,8.2.2和8.4.1条执行。6编制说明一、工作过程丰产沟、丰产坑栽培技术是旱地高产栽培技术之一。在推广过程中,各地通过试验和生产实践既创造了许多典型经验,但又不同程度存在较多技术问题,急需进行技术规范。我们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从1992年开始,先后在怀安、青龙、武安、平山等县对丰产沟、丰产坑栽培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系统试验研究。1997年在农业厅立项对产沟、丰产坑栽培技术的规范化进行了配套研究和推广验证。根据已取得的系统资料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成果,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本规程初稿,再在征求农业科研、推广部门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形成送审稿。二、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1、丰产沟综合增产效果的验证。1993年在武安市铺上村对比试验,不同作物地膜覆盖丰产沟与地膜覆盖平播相比,亩增产皮棉28公斤,西瓜512公斤,玉米113.3公斤,亩增效益分别为196、204.8和67.9元。数株果枝株铃数棉产入(元)收(元)丰产沟9项目(元)(元)丰产沟7项目(元)(元)丰产沟1994年怀安县曹家庄,丹玉13玉米不同栽培形式对比试验,露地丰产坑可比平播增产84.4%,地膜丰产坑可比平播增产229.7%。项目度(%)膜覆盖亩增产124公斤,比露地玉米亩增产418.5公斤。我省坡地丰产沟即为隔坡窄带梯田。在坡耕地多,又无力一次性改造成水平梯田的地区,2-5米丰产沟窄带梯田是适合一家一户改造坡耕地水平沟种植形式是燕山丘陵山区坡地改造的有效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但增产效果显著,我们总结为小丰产沟。提出不宜建设梯田的坡耕平地丰产沟增产效果显著,但较为费工费时,是旱地改造的高级形式。该技术总结我省麻山药栽培形式提出,在借鉴山西省太谷县土郊院村“蓄水覆盖丰产沟”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提高,形成了“高投丰产坑按大小分为掩田和栽培坑。掩田是依山就势建设的大小不整的块田,经围埂打埝和培肥改土而成为大丰产坑。丰产坑栽培为按作物8犁沟法和垄作法是我省山区人工耕作的常用方法,其行距、密度、沟深、垄高因作物、地力差距很大,这里根据不同作物旱地栽培技术提全省约有500万亩旱地适宜推广该技术,按推广面积300万亩,亩增产粮食可达120公斤测算,届时可增产粮食3.6亿公斤,增加产值4亿多元,既可有效改善旱作农区群众生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还可促进贫经查询,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中没有类似标准,也未见外省制定类似标准。作为丰产沟、丰产坑栽培技术规程,在我省尚属首例,居国内建议各级农业部门,因地制宜组织实施本标准。在省政府组织实施的旱作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