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难点大集锦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难点大集锦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难点大集锦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难点大集锦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难点大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难点大集锦选修一一、梭伦改革★改革的背景①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②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③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考点126改革的主要内容①颁布了"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制定了遗嘱法,规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额。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②建立四百人会议,国家权利由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组成,设立公民陪审法庭;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农业,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改革币制,改革社会习俗。★历史影响①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③但改革并未根本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仍存在氏族制度残余。

二、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深刻变化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②政治上,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③军事上,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④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指导思想。

★主要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②鲁国"初税亩";(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③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2)主要措施:①"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做法;⑤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⑥普遍推行县制;⑦"燔诗书而明法令";⑧改革社会习俗。

★考点商鞅变法的评价(1)商鞅变法的积极方面: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的制度,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也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考点13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得到统治者的支持;③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④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三、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财政危机原因:军队数量增多;官僚机构臃肿;统治者大兴土木,皇室开支不断增大;岁币负担沉重。表现: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到英宗时已经入不敷出了。2.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不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3.民族危机严重原因:北宋政府的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对辽、西夏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表现:澶州战役后,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每年给辽、西夏大量"岁币"。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考点概况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以巩固封建统治。措施:以富国、强兵、育才为核心。

1.富国(指导思想是积极开源,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规定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市易法: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募役法: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居民照户等分派,财力不足的农户可向官府贷款,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方田均税法:规定清丈土地,然后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2.强兵(目的是使军队对内足以镇压,对外足以御敌)将兵法: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保甲法: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丁农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保马法:废除牧马监,把原占牧地归还民户,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军器监:在开封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3.育才重点是改革科举和改革学校制度,以经义取士,并撰流域《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考点短暂的变法1.变法的影响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③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④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2.变法失败的原因①在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②新法过与急进,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③宋神宗动摇了变法的决心,对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新法被废除。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考点改革的背景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具体表现有:①在农奴制下俄国的农民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不断发动起义,阶级矛盾尖锐;②俄国的工业发展艰难,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③俄国国内新思潮出现;④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得俄国的国际地位下降,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考点

1861年改革(1)改革的酝酿①公开讨论;②秘密讨论;③公开方案。(2)主要内容①废除人身的控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赎买的形式得到一块份地;③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规定加强对村社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的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3)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沙皇领导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的专制独裁统治,挽救统治危机。(4)改革的影响①改革使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②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五、日本明治维新★考点改革的背景①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②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③幕府的腐朽的统治导致了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④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了日本的门户,西方列强纷纷加强了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⑤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考点明治维新(1)改革的根本目的明治维新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2)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废除旧体制;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④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考点改革的影响①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成为日本发展的转折点;②但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了灾难。

六、戊戌变法★考点改革的背景(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展了维新思想;(4)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一部分官僚和光绪帝的支持。

★考点维新变法过程(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改革的序幕(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3)高潮: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并未涉及维新派要求的开国会,设议院的主张。(4)失败:标志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考点改革的性质维新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考点失败原因(1)主观上: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2)客观上: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②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③顽固势力的强大。

★考点历史意义①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②改革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当时是进步的;③抨击了封建文化,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考点历史教训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0句话让你速记理解中国历史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