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邵阳市二中2023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乘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苏轼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照有大树向迅一连好几天,他都梦见了同一株树。①一株需要数人合抱的大树,像泰山一样稳稳地压在地平线上。但即便是梦中,他也清楚,那不是一株真实的树,而是抽象的树、艺术化的树。醒来,某一个瞬间,②一幅画像一尾闪烁着银光的鱼,倏然跃出脑海。他猛拍大腿:我是实实在在见过这株大树的。去岁盛夏,为了寻找刘勰①的踪迹,他到了山东日照境内。不承想,最先与他打照面,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那株大树。那是在日照莒州博物馆。他甫一迈进博物馆的大门,③便被一幅巨大的紫铜浮雕壁画给镇住,吸引住了。尤其是壁画中那一株大树,艺术家把它放在了壁画中最关键的位置。从他站着的角度望过去,好像整幅壁画的重心都落在了这株大树上,也好像整幅壁画都是从这株大树上生长出来的。④不可想象,如果没有这株大树,这幅壁画还能不能撑起来。那是一株羽盖葳蕤如云的大树,圆形果实像宝石一样,镶嵌于扇形叶子间。那是一株银杏树。壁画中,银杏树的树冠尚能拂及的右侧,是一间石室。石室里,一个高束发冠、面目沉静、手持狼毫的学者,正昂然坐于案前。那便是刘勰。莒州博物馆里,设有“刘勰纪念馆”,而刘勰就端坐在纪念馆的入口处。是的,刘勰衣冠整洁地端坐在那儿,左手握卷,右手持笔,正沉思书写着什么,眉宇间是一股沉毅笃定之气。站定在纪念馆门口,盯着刘勰的胡子看,他思想却在跑马。在他眼里,能够写出《文心雕龙》这等巨著的人,应该是一位神奇男子。实际上呢?刘勰幼年丧父,家世寒微,继之又遭母丧,不得已投靠钟山定林寺,“依沙门僧祐”,终生未娶;待潜心完成《文心雕龙》,却“未为时流所称”,不得已假扮书商,拦住文坛领袖沈约的座驾,毛遂自荐。好在沈约识货,不然此番递“投名状”,也是枉费工夫。由于沈约“大重之”,《文心雕龙》的命运自此改变,刘勰也得以离寺出仕。而这一年,刘勰已经37岁了。此后,刘勰虽然也出任过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职,但最后又奉敕入定林寺撰经。作为一个怀抱“纬军国”“任栋梁”鸿鹄之志的人,刘勰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这是难以言述的一生。某种意义上,《文心雕龙》就像是刘勰抱在怀里的一块敲门砖,仕途之门被敲开了,且有了一番作为,最终却又奉敕回到原点。这是刘勰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但深有意味的是,我们最终记住刘勰,不是刘勰曾被帝王家器重,也不是刘勰任县令时留下的“清绩”,而是刘勰得以进入仕途的那块敲门砖——《文心雕龙》。这种戏剧性,在中国古代“诗人不幸诗家幸”中有所体现。刘勰也的确堪称天才。刘勰在37岁就已完成《文心雕龙》这本文学批评巨著的写作,这让同时代的人和后世学者都难以望其项背。要知道,刘勰写《文心雕龙》时,唯《毛诗序》《典论》等极少的学术著作具有参考价值,而且他也不曾攻读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可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写作方法上,这本“首揭文体之尊”的文学批评著作,都具有开创之功。更重要的是,刘勰在这本著作里创建了一套严密的文艺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心雕龙》是当之无愧的一株大树,第一等的大树。任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树怎么疯长,都不可能压住它的光芒。他这么想的时候,日照的朋友正指着纪念馆墙壁上的一张照片说:“我们现在就去看看这株银杏。”这株银杏生长在城西二十里处的浮来山,生长在定林寺的院子里。不用说,它便是那株在壁画中起支撑作用的银杏的原型了。果真是一株大树。尚未踏进定林寺的山门,他就看见了那株大树。满树绿色的云朵,那是它铺天盖地的枝叶。浓密的树荫里立着几块石碑,其中一块题刻着清代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的诗文:“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树叶扶疏,繁荫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太守推断了银杏树的年龄,也提到了它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这是一株见证过漫长历史的大树。历史的风雨,自其枝叶间哗哗落下,而它仍旧“我自岿然不动”。寺里植有一株柏树,还有几株枝干虬曲如龙头的国槐,围墙上架着一瀑开得正紧的凌霄花,更衬托出银杏树的伟岸与繁茂。那株银杏,无穷无尽的枝叶,就像那幅壁画所呈现的一样,拂及了定林寺,日照乃至齐鲁大地。站在这里,感觉这儿真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甚至整个齐鲁大地都是读书的好地方。看着眼前的这株大树,看着挂在大树枝头的累累果实,叫人见贤思齐,叫人想起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想起齐鲁大地的孔子,想起历史上那些泽被后世的文化巨人。离开前,他发现身穿蓝格子衬衣的散文名家夏立君先生也参拜于此,夏先生长久地伫立于树前沉思。望着夏先生清瘦的背影,他没敢上前打扰。这位在《时间的压力》一书中,与寻访齐鲁的李白等诸多古人推心置腹的日照作家,估计正隔着一千多年的时空,与他的乡贤刘勰对话吧。或许每一位读书人心里,都立着一株参天大树……(选自《文艺报》,有改动)[注]①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东莞莒县(今日照莒县)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梦到树,是他对那株大树印象深刻的表现,也暗含了他对历史文化的认知。B.描述刘勰仕途坎坷,表达对刘勰文学贡献的敬重,也流露出“文章憎命达”意味。C.文章通过描写银杏树的独特景象,直接表现了日照作为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底蕴。D.对大树的思考感悟,强调了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大树所蕴含的永恒与力量。7.对画线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动词能“塑形”:①句“压”字,极具力量,传神地塑造了梦中之树矗立大地的稳固形象。B.动词能“传情”:②句“跃”字,动感十足,灵动别致,传达“他”对这幅画依依深情。C.动词能“摹态”:③句“镇”字,生动逼真,细致描摹刘勰的外貌,反映内心受到的震撼。D.动词能“壮势”:④句“撑”字,为壁画增添气势,生动地凸显整幅画在博物馆中的作用。8.文章大量引用诗文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9.文章题目是“日照有大树”,文中却用大量笔墨写刘勰,请结合文章谈谈这样安排的用意。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间之说,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节选自班固《离骚赞序》)材料二: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①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材料三: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故知王明则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则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然则怀王客死于秦,屈原沉没于渊,正并受其辱者耳,曷足怪也!张仪侮弄楚怀,直似儿戏,屈原乃欲托之为元首,望之如尧、舜、三王,虽忠亦痴。观者但取其心可矣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左右近待绝无与原同心者则原亦太孤孑而无助矣。且所草稿既未定,上官大夫等安得见之?既得而见,则是吾示天下以公也。公则无有我人,又何待夺,又何夺之而下与乎?即椎以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夺意斯善矣。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广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节选自李贽《焚书》)【注】①变风、变雅:指《诗经》中《风》《雅》部分在西周衰乱时期的作品,与西周兴盛时期的作品“正风”“正雅”相对。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观者但取A其心B可矣C昏愚庸主D有何草制E可定F左右近侍G绝无H与原同心者I则原亦太孤J孑而无助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通“讽”,委婉劝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风乎舞雩”的“风”意思不同。B.训,规范、准则,与成语“不足为训”中的“训”意思相同。C.“变雅之末流”与“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扬州慢》)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D.夺,夺取,与《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解释了“离骚”一词的含义,其中“离”意味着遭受,“骚”则代表忧愁。他认为,《离骚》是屈原在遭遇困境时,因内心忧愁而创作的文学作品。B.朱熹认为,有些醇儒庄士不喜欢甚至羞于称赞屈原的作品,是因为屈原没有学习周公、孔子的学说,只是在变风、变雅一类的末流作品中发挥才能。C.朱熹认为,屈原言行的出发点和动机是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其言辞表达了对楚国深切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的诗歌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D.李贽对怀王客死秦国和屈原沉没于深渊的结局感到奇怪,认为这种双双遭受侮辱的结果本来可以避免,即君主做到明智,那么君臣都能享受到福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2)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14.朱熹和李贽分别对屈原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批评?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古代诗歌鉴赏。李白墓①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垅穷泉②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③诗人多薄命,就中④沦落不过君。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注】①李白墓: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在采石江边(在安徽省当涂县内)。李白墓即托此传说得名。②穷泉:黄泉、九泉。③但是:凡是,只要是。④就中:其中。1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首联“绕田无限草连云”一句,描写了墓地周边青草丛生,田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烘托了生机盎然的氛围。B.颔联由眼前墓地的景象,联想到李白生前的辉煌,“可怜”“曾有”二词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同情和悲愤之情。C.颈联“诗人多薄命”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李白起伏坎坷一生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对历代诗人怀才难遇、命途多舛这一普遍现象的无限叹惋。D.尾联借“渚苹溪藻”来比喻李白过后诗坛暗淡、衰微、平庸的诗作,暗含对所处时代文坛凋敝的批评,也从侧面赞颂了李白艺术才华的卓越。16.请赏析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每空1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写时光迅速流逝,表现屈原担心自己无法为楚国尽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钱塘的湖山之美,又以“_________________”一句摹写人们的喜笑颜开。(3)《蜀道难》中,李白融比拟和比喻于声音的描写之中,又巧妙地借这声音写出蜀道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珍干菜家族中,金灿灿的黄花菜几乎可与木耳齐名。黄花菜的名字很独特,属于典型的一名两物,整株植物和干制后的花蕾,都叫黄花菜。世间长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同样,自然界中(a)。譬如,素有忘忧草和母亲花美称的萱草花蕾,就和黄花菜的花蕾极为相似,极易弄混。黄花菜原本就(b),而是多种花蕾相似植物的统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萱草的花称为“黄花菜”,就属于这种情况。黄花菜能够成为山珍干菜的上品,那一抹奇香异味【A】。黄花菜散发出的独特香味,不仅有普通花朵或多或少都有的单薄花香,还有直抵肺腑令人陶醉的迷人菌香。黄花菜更多时候,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菜肴中,尤以充当各种汤类的配菜居多。黄花菜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上一年,第二年又萌发新芽。院里院外,空闲之处,种些黄花菜,既可赏花,又可吃菜,【B】。难怪古人看到农家庭院里满地盛开的黄花菜,禁不住发出“______”的感叹。刚摘的黄花菜花蕾,色泽温润,清新动人,却不像南瓜花一样,(c),而是必须先在热水中焯熟后,才能做菜制汤。生黄花菜的花蕊中,含有大量秋水仙碱。①秋水仙碱本无毒性,②因而吃到肚里,③会氧化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④造成食物中毒。⑤中毒后,轻则头晕恶心、伤及脏腑,重则上吐下泻、性命不保。豫中乡间,春秋夏三季,农人有将新鲜时蔬晒制成干菜的食俗。把新鲜的黄花菜晒成干菜,中间还要经过高温熏蒸,一来是除去秋水仙碱,二来是激发出黄花菜的复合香气。在阳光下,黄花菜佝偻着身体,由青变黄,散发出温润金黄的迷人光泽,成为一根根闪耀着光芒的金针。18.文章结尾在写“黄花菜”时,使用了拟人和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小鸟”或者“小河”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和暗喻;拟人和暗喻贴切,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a、b、c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孟郊)B.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C.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温庭筠)D.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苏轼)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说:“我们做作品,就不能给自己留后路,永远都要倾其所有去付出。”材料二: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创造亚洲纪录后说:“9秒83不是终点,突破永无止境。”材料三: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回忆科研历程时提到:“每个阶段都要全力以赴,但科学的大厦需要不断添砖加瓦。”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邵阳市二中2023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乘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C2.C3.C4.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5.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它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B.“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错。材料二原文只是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原文并没有说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D.“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是“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可见,“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1)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2)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1)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2)“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3)“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5)“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照有大树向迅一连好几天,他都梦见了同一株树。①一株需要数人合抱的大树,像泰山一样稳稳地压在地平线上。但即便是梦中,他也清楚,那不是一株真实的树,而是抽象的树、艺术化的树。醒来,某一个瞬间,②一幅画像一尾闪烁着银光的鱼,倏然跃出脑海。他猛拍大腿:我是实实在在见过这株大树的。去岁盛夏,为了寻找刘勰①的踪迹,他到了山东日照境内。不承想,最先与他打照面,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那株大树。那是在日照莒州博物馆。他甫一迈进博物馆的大门,③便被一幅巨大的紫铜浮雕壁画给镇住,吸引住了。尤其是壁画中那一株大树,艺术家把它放在了壁画中最关键的位置。从他站着的角度望过去,好像整幅壁画的重心都落在了这株大树上,也好像整幅壁画都是从这株大树上生长出来的。④不可想象,如果没有这株大树,这幅壁画还能不能撑起来。那是一株羽盖葳蕤如云的大树,圆形果实像宝石一样,镶嵌于扇形叶子间。那是一株银杏树。壁画中,银杏树的树冠尚能拂及的右侧,是一间石室。石室里,一个高束发冠、面目沉静、手持狼毫的学者,正昂然坐于案前。那便是刘勰。莒州博物馆里,设有“刘勰纪念馆”,而刘勰就端坐在纪念馆的入口处。是的,刘勰衣冠整洁地端坐在那儿,左手握卷,右手持笔,正沉思书写着什么,眉宇间是一股沉毅笃定之气。站定在纪念馆门口,盯着刘勰的胡子看,他思想却在跑马。在他眼里,能够写出《文心雕龙》这等巨著的人,应该是一位神奇男子。实际上呢?刘勰幼年丧父,家世寒微,继之又遭母丧,不得已投靠钟山定林寺,“依沙门僧祐”,终生未娶;待潜心完成《文心雕龙》,却“未为时流所称”,不得已假扮书商,拦住文坛领袖沈约的座驾,毛遂自荐。好在沈约识货,不然此番递“投名状”,也是枉费工夫。由于沈约“大重之”,《文心雕龙》的命运自此改变,刘勰也得以离寺出仕。而这一年,刘勰已经37岁了。此后,刘勰虽然也出任过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职,但最后又奉敕入定林寺撰经。作为一个怀抱“纬军国”“任栋梁”鸿鹄之志的人,刘勰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这是难以言述的一生。某种意义上,《文心雕龙》就像是刘勰抱在怀里的一块敲门砖,仕途之门被敲开了,且有了一番作为,最终却又奉敕回到原点。这是刘勰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但深有意味的是,我们最终记住刘勰,不是刘勰曾被帝王家器重,也不是刘勰任县令时留下的“清绩”,而是刘勰得以进入仕途的那块敲门砖——《文心雕龙》。这种戏剧性,在中国古代“诗人不幸诗家幸”中有所体现。刘勰也的确堪称天才。刘勰在37岁就已完成《文心雕龙》这本文学批评巨著的写作,这让同时代的人和后世学者都难以望其项背。要知道,刘勰写《文心雕龙》时,唯《毛诗序》《典论》等极少的学术著作具有参考价值,而且他也不曾攻读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可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写作方法上,这本“首揭文体之尊”的文学批评著作,都具有开创之功。更重要的是,刘勰在这本著作里创建了一套严密的文艺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心雕龙》是当之无愧的一株大树,第一等的大树。任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树怎么疯长,都不可能压住它的光芒。他这么想的时候,日照的朋友正指着纪念馆墙壁上的一张照片说:“我们现在就去看看这株银杏。”这株银杏生长在城西二十里处的浮来山,生长在定林寺的院子里。不用说,它便是那株在壁画中起支撑作用的银杏的原型了。果真是一株大树。尚未踏进定林寺的山门,他就看见了那株大树。满树绿色的云朵,那是它铺天盖地的枝叶。浓密的树荫里立着几块石碑,其中一块题刻着清代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的诗文:“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树叶扶疏,繁荫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太守推断了银杏树的年龄,也提到了它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这是一株见证过漫长历史的大树。历史的风雨,自其枝叶间哗哗落下,而它仍旧“我自岿然不动”。寺里植有一株柏树,还有几株枝干虬曲如龙头的国槐,围墙上架着一瀑开得正紧的凌霄花,更衬托出银杏树的伟岸与繁茂。那株银杏,无穷无尽的枝叶,就像那幅壁画所呈现的一样,拂及了定林寺,日照乃至齐鲁大地。站在这里,感觉这儿真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甚至整个齐鲁大地都是读书的好地方。看着眼前的这株大树,看着挂在大树枝头的累累果实,叫人见贤思齐,叫人想起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想起齐鲁大地的孔子,想起历史上那些泽被后世的文化巨人。离开前,他发现身穿蓝格子衬衣的散文名家夏立君先生也参拜于此,夏先生长久地伫立于树前沉思。望着夏先生清瘦的背影,他没敢上前打扰。这位在《时间的压力》一书中,与寻访齐鲁的李白等诸多古人推心置腹的日照作家,估计正隔着一千多年的时空,与他的乡贤刘勰对话吧。或许每一位读书人心里,都立着一株参天大树……(选自《文艺报》,有改动)[注]①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东莞莒县(今日照莒县)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梦到树,是他对那株大树印象深刻的表现,也暗含了他对历史文化的认知。B.描述刘勰仕途坎坷,表达对刘勰文学贡献的敬重,也流露出“文章憎命达”意味。C.文章通过描写银杏树独特景象,直接表现了日照作为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底蕴。D.对大树的思考感悟,强调了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大树所蕴含的永恒与力量。7.对画线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动词能“塑形”:①句“压”字,极具力量,传神地塑造了梦中之树矗立大地的稳固形象。B.动词能“传情”:②句“跃”字,动感十足,灵动别致,传达“他”对这幅画的依依深情。C.动词能“摹态”:③句“镇”字,生动逼真,细致描摹刘勰的外貌,反映内心受到的震撼。D.动词能“壮势”:④句“撑”字,为壁画增添气势,生动地凸显整幅画在博物馆中的作用。8.文章大量引用诗文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9.文章题目是“日照有大树”,文中却用大量笔墨写刘勰,请结合文章谈谈这样安排的用意。【答案】6.C7.A8.①增添文化底蕴:直接引用古文,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广度,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②丰富情感表达:引用关于刘勰的古文,表达作者对刘勰的崇敬与缅怀。③增强语言美感:引用“我自岿然不动”等语句,使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④增加说服力:引用古人对刘勰、大树的记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知到刘勰的伟大、大树的历史厚重感。9.①作者日照之行目的是寻访刘勰。大量笔墨写刘勰,符合出行的初衷,也体现作者文化观念。②大树见证过刘勰的某段人生历程。题目由大树引出,再写刘勰,丰富了大树的人文内涵。③大树是刘勰的象征。刘勰与《文心雕龙》是文学史上的“大树”,写刘勰能更好突出文章传承中华文化的主旨。④大树与刘勰都与齐鲁有关。历史上刘勰为山东日照莒县人,“日照有大树”,两者交汇于日照,在时间空间共同体现了日照甚至“整个齐鲁大地都是读书的好地方”,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激励了齐鲁读书人与学子。【解析】【导语】文章通过描绘作者对日照浮来山银杏树的梦与现实的交错,探讨了自然与历史文化的悠久关系。银杏树作为象征,引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人生与文学贡献。文章刻画了刘勰在文学与仕途中的艰辛,突显出他的才华和命运的不幸,进而强调文化的深远影响与不朽的精神存在。整体结构层次分明,通过梦境、现实和历史的交融,赋予文字以厚重的文化内涵。【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直接表现了日照作为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底蕴”错误,文章虽然描写了银杏树,但主要通过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贡献来展现日照的文化底蕴,而不是通过树的景象直接表现日照作为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底蕴。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B.“传情”“依依深情”错误,②句“跃”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画面,表达出梦中所见之画的突然出现,并不是传达对画的深情,而是强调画面在记忆中的闪现。C.“细致描摹刘勰的外貌”错误,动词能“摹态”,③句“镇”字生动逼真,细致描摹主人公触目壁画后的心理感受,尤其是看到那株大树后;D.“凸显整幅画在博物馆中的作用”错误,“撑”字为壁画增添气势,生动地凸显大树在整幅画中的作用。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作者巧妙地调集自身丰厚的学识储备,纵揽古代典籍书目,旁征博引,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广度,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也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厚度,使文章更具文艺气息。②文章主要内容怀念刘勰,引用关于刘勰的古文“未为时流所称”“大重之”“首揭文体之尊”等,呈现了刘勰生命中的主要行迹及其作品的价值,丰富了情感表达,表达作者对刘勰的崇敬与缅怀。③征引古籍诗文既可省去叙述中多余的笔墨,又可使语言蕴藉,强化表现力,增强语言美感,如引用“纬军国”“任栋梁”“我自岿然不动”等语句,使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④通过引用有历史根据的极具权威性的诗文,可增加说服力,增强对描写对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纬军国”“任栋梁”“首揭文体之尊”,“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树叶扶苏,繁荫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以上引用古人对刘勰、大树的记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知到刘勰的伟大、大树的历史厚重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题目意蕴及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①文中提到“为了寻找刘勰的踪迹,他到了山东日照境内”,作者日照之行的目的是寻访刘勰。大量笔墨写刘勰,照应出行日照的初衷;刘勰是文化名人,对中国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大量笔墨写刘勰,也体现作者文化观念。②刘勰“幼年丧父”,曾“投靠钟山定林寺”,“最后又奉敕入定林寺撰经”,而“这株银杏生长在城西二十里处的浮来山,生长在定林寺的院子里”,“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大树见证过刘勰的某段人生历程。题目“日照有大树”由大树引出,再写刘勰以及刘勰与大树的渊源,丰富了大树的人文内涵。③文章题目是“日照有大树”,题目中的“大树”既是实际的银杏树,也是刘勰的象征,“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心雕龙》是当之无愧的一株大树,第一等的大树”,比喻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在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刘勰与《文心雕龙》是文学史上的“大树”,“看着挂在大树枝头的累累果实,叫人见贤思齐,叫人想起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写刘勰能更好突出文章传承中华文化的主旨。④大树与刘勰都与齐鲁有关。注释中提到“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东莞莒县(今日照莒县)人”,历史上刘勰为山东日照莒县人,“日照有大树”,两者交汇于日照。“那株银杏,无穷无尽的枝叶,就像那幅壁画所呈现的一样,拂及了定林寺,日照乃至齐鲁大地。站在这里,感觉这儿真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甚至整个齐鲁大地都是读书的好地方”,文章通过写大树,实际上引出了对刘勰及其作品的描述,用银杏树的伟岸与繁茂对应刘勰《文心雕龙》的伟大成就,通过树和人的关系,也显示了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在时间空间共同体现了日照甚至“整个齐鲁大地都是读书的好地方”,体现了对日照这片历史文化厚重之地的礼赞,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激励了齐鲁读书人与学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间之说,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节选自班固《离骚赞序》)材料二: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①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材料三: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故知王明则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则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然则怀王客死于秦,屈原沉没于渊,正并受其辱者耳,曷足怪也!张仪侮弄楚怀,直似儿戏,屈原乃欲托之为元首,望之如尧、舜、三王,虽忠亦痴。观者但取其心可矣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左右近待绝无与原同心者则原亦太孤孑而无助矣。且所草稿既未定,上官大夫等安得见之?既得而见,则是吾示天下以公也。公则无有我人,又何待夺,又何夺之而下与乎?即椎以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夺意斯善矣。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广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节选自李贽《焚书》)【注】①变风、变雅:指《诗经》中《风》《雅》部分在西周衰乱时期的作品,与西周兴盛时期的作品“正风”“正雅”相对。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观者但取A其心B可矣C昏愚庸主D有何草制E可定F左右近侍G绝无H与原同心者I则原亦太孤J孑而无助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通“讽”,委婉劝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风乎舞雩”的“风”意思不同。B.训,规范、准则,与成语“不足为训”中的“训”意思相同。C.“变雅之末流”与“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扬州慢》)两句中“之”用法相同。D.夺,夺取,与《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解释了“离骚”一词的含义,其中“离”意味着遭受,“骚”则代表忧愁。他认为,《离骚》是屈原在遭遇困境时,因内心忧愁而创作的文学作品。B.朱熹认为,有些醇儒庄士不喜欢甚至羞于称赞屈原的作品,是因为屈原没有学习周公、孔子的学说,只是在变风、变雅一类的末流作品中发挥才能。C.朱熹认为,屈原言行的出发点和动机是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其言辞表达了对楚国深切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的诗歌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D.李贽对怀王客死秦国和屈原沉没于深渊的结局感到奇怪,认为这种双双遭受侮辱的结果本来可以避免,即君主做到明智,那么君臣都能享受到福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2)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可以汲矣,而乃不汲,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14.朱熹和李贽分别对屈原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批评?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答案】10.CFI11.D12.D13.(1)屈原对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听信并任用小人,国家将要灭亡感到痛心,他忠君爱国的情感,在心中不能抑制,因此创作了《离骚》。(2)建造这口井的人清理了淤泥让泉水变得清澈,已经可以取水使用了,然而却不去取水,这真的不能不让人心中悲痛。14.①朱熹从行为准则和文学创作两方面对屈原提出了批评,认为屈原的行为超出了中庸之道,文学作品辞藻奇特、情感激烈,都不能作为典范。②李贽从对君主的期望对屈原提出了批评,认为屈原对君主的期望过于理想化。【解析】【导语】材料中《离骚》的创作背景体现了屈原创作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班固解释屈原因忠被谗疏的遭遇借用《离骚》表达忧愤。朱熹则批评屈原虽忠君爱国,但其文辞风格偏异,不入儒家正统。李贽强调指出屈原行事过于孤立,不能融入人主之间。三者视角各异,展现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多层次理解。【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观看的人只需要理解他的心情就可以了。昏庸的君主能制定出什么好的法律条文呢?周围的近侍没有人和屈原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么屈原也就太孤独和无助了。“观者但取其心可矣”句意完整,“矣”为句末语气词,应在C处断开;“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是一个问句,主语是“昏愚庸主”,谓语是“定”,宾语是“草制”,应在F处断开;“左右近待绝无与原同心者”是句意完整,主语是“左右近待”,谓语是“无”,宾语是“同心者”,应在I处断开。故选CF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委婉劝谏/吹风。句意:来委婉劝谏。/在舞雩台上吹风。B.正确。准则/准则。句意:充满怨恨和激昂的情感而不可以当成写作的典范和准则。/不足以作为准则或榜样。C.正确。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句意:只在变风、变雅之类的末流作品中纵横自如。/千岩老人认为(它)有《黍离》那样的悲叹之情。D.“意思相同”错误。夺取/强行改变。句意:又何必担心被夺取。/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D.“李贽对怀王客死秦国和屈原沉没于深渊的结局感到奇怪”错误,文中说“曷足怪也”,即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就是不感到奇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痛”,对……感到痛心;“信用”,听信并任用;“已”,抑制。(2)“泄”,清理;“莹”,使……变清澈;“恻”,悲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根据“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可知,朱熹批评屈原没有学习周公、孔子的学说,而是在变风、变雅一类的末流作品中发挥才能,因此不被一些醇儒庄士所称赞。②根据“故知王明则臣主并受其福,不明则臣主并受其辱,又何福之能得乎”“即椎以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不待彼有夺意斯善矣。此以人事君之道,臣之所以广忠益者,真大忠也,甚不可以不察也”可知,李贽批评屈原对昏庸的君主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他应该更加明智地处理与君主的关系,而不是过于理想化地看待君主,导致自己最终的悲剧结局。参考译文:材料一:《离骚》是屈原写的。屈原最初侍奉楚怀王,很受信任。同朝为官的上官大夫嫉妒他受宠,就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忠诚正直却被怀疑,心中忧愁苦闷就创作了《离骚》。这里的“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忧愁的意思。表明自己遭遇忧愁才创作了这篇诗作。这时周朝已经灭亡,(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这七个国家相互争夺霸主地位。屈原对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听信并任用小人,国家将要灭亡感到痛心,他忠君爱国的情感,在心中不能抑制,因此创作了《离骚》。诗中列举了上古时期尧、舜、禹、汤、周文王这些贤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又谈到了羿、浇、夏桀、商纣这些暴君的过失,来讽谏怀王。(但)怀王始终没有醒悟,听信了离间之说,向西出使秦国。秦国扣留了他,他最终客死秦国没能回去。到了楚襄王时,襄王又听信谗言,放逐屈原。屈原在流放期间又创作了《九章》来讽喻规劝楚王,但最终还是没有被采纳。他无法忍受这种污浊的世道,就自己投进了汨罗江。屈原死后,秦国果然攻灭了楚国。屈原的诗篇被众多贤士哀叹悲悼,因此流传到了后世。材料二:屈原为人,他的思想行为虽然有时超出了中庸之道而不能作为典范来效法,然而这都源于他忠君爱国的诚恳心意。屈原写的文章,其言辞和主旨虽然有时趋向跌宕起伏、怪诞神异,充满怨恨和激昂的情感而不可以当成写作的典范和法则,然而这都是源于他内心深沉忧伤、无法抑制的真挚情感。虽然他没有向北方的学者学习,来探究周公、孔子的学说,只在变风、变雅之类的末流作品中纵横自如,因此那些纯正的儒家学者和庄重的人士有的羞于称赞他的作品。但让世上被放逐的大臣、遭到遗弃的孩子、心生怨恨的妻子、被丈夫休弃的妇女吟诵屈原的作品,他们都会默然擦眼泪,如果国君有幸而听了他的建议,那么在人们之间,人民善良的天性,难道不会得到发扬,让社会上更加重视道德人伦的力量吗?材料三:建造这口井的人清理了淤泥让泉水变得清澈,已经可以取水使用了,然而却不去取水,这真的不能不让人心中悲痛。由此可知(如果)君主明智那么君臣都能享受到福祉,(如果)君主不明智那么君臣都会遭受耻辱,又怎么能享受到福祉呢?然而怀王客死于秦国,屈原沉没于深渊,他们正是一起遭受侮辱的结果啊,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张仪欺诈玩弄楚怀王,简直就像儿戏一样,而屈原竟然想把希望托付在楚怀王身上,希望怀王能像尧、舜以及三王那样贤明,虽然忠诚但也有几分痴愚。观看的人只需要理解他的心情就可以了。昏庸的君主能制定出什么好的法律条文呢?周围的近侍没有人和屈原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么屈原也就太孤独和无助了。况且草稿既然尚未最终确定,上官大夫等人怎么可能看到它呢?既然他们看到了,那就说明这是我向天下表示公开。既然公开那就没有你我之分,又何必担心被抢夺,又为什么要把草稿拿去给别人看呢?就算认为是上官大夫能修改也可以,不需要等到他有抢夺的意思才好啊。这是为人臣子侍奉君主的道理,臣子广施忠心、增进国家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忠诚,实在不能不明察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古代诗歌鉴赏。李白墓①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垅穷泉②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③诗人多薄命,就中④沦落不过君。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注】①李白墓: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在采石江边(在安徽省当涂县内)。李白墓即托此传说得名。②穷泉:黄泉、九泉。③但是:凡是,只要是。④就中:其中。1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绕田无限草连云”一句,描写了墓地周边青草丛生,田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烘托了生机盎然的氛围。B.颔联由眼前墓地的景象,联想到李白生前的辉煌,“可怜”“曾有”二词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同情和悲愤之情。C.颈联“诗人多薄命”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李白起伏坎坷一生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对历代诗人怀才难遇、命途多舛这一普遍现象的无限叹惋。D.尾联借“渚苹溪藻”来比喻李白过后诗坛暗淡、衰微、平庸的诗作,暗含对所处时代文坛凋敝的批评,也从侧面赞颂了李白艺术才华的卓越。16.请赏析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答案】15.A16.诗歌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颔联两句,将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与诗仙生前诗文的辉煌成就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同情和悲愤之情;如尾联中“渚苹溪藻”与“大雅遗风”两处,将后世诗坛的衰微、凋敝与李白才华的卓越进行对比,表达对现时文坛的批评与对李白的赞美;如诗歌表现了李白一生的坎坷,又表现了李白杰出的成就,这也构成一组对比,表达对李白的同情和赞颂。【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墓地周边青草丛生,田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烘托了生机盎然的氛围”错误,诗的首联描写了墓地周边荒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氛围。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颔联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达出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生前的辉煌与死后的凄凉形成了对比。“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李白的“薄命”与其杰出成就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两句,写如今诗坛诗人们都是“渚苹溪藻”,人才凋零,而李白的“大雅遗风”已难以再见,二者对比,体现作者对现在诗坛的不满批评和对李白的推崇赞美。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每空1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写时光迅速流逝,表现屈原担心自己无法为楚国尽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钱塘的湖山之美,又以“_________________”一句摹写人们的喜笑颜开。(3)《蜀道难》中,李白融比拟和比喻于声音的描写之中,又巧妙地借这声音写出蜀道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答案】①.汩余若将不及兮②.恐年岁之不吾与③.重湖叠𪩘清嘉④.嬉嬉钓叟莲娃⑤.飞湍瀑流争喧豗⑥.砯崖转石万壑雷⑦.酌酒以自宽⑧.举杯断绝歌⑨.痴儿了却公家事⑩.快阁东西倚晚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汩、嘉、喧豗、砯。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珍干菜家族中,金灿灿的黄花菜几乎可与木耳齐名。黄花菜的名字很独特,属于典型的一名两物,整株植物和干制后的花蕾,都叫黄花菜。世间长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同样,自然界中(a)。譬如,素有忘忧草和母亲花美称的萱草花蕾,就和黄花菜的花蕾极为相似,极易弄混。黄花菜原本就(b),而是多种花蕾相似植物的统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萱草的花称为“黄花菜”,就属于这种情况。黄花菜能够成为山珍干菜的上品,那一抹奇香异味【A】。黄花菜散发出的独特香味,不仅有普通花朵或多或少都有的单薄花香,还有直抵肺腑令人陶醉的迷人菌香。黄花菜更多时候,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菜肴中,尤以充当各种汤类的配菜居多。黄花菜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上一年,第二年又萌发新芽。院里院外,空闲之处,种些黄花菜,既可赏花,又可吃菜,【B】。难怪古人看到农家庭院里满地盛开的黄花菜,禁不住发出“______”的感叹。刚摘的黄花菜花蕾,色泽温润,清新动人,却不像南瓜花一样,(c),而是必须先在热水中焯熟后,才能做菜制汤。生黄花菜的花蕊中,含有大量秋水仙碱。①秋水仙碱本无毒性,②因而吃到肚里,③会氧化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④造成食物中毒。⑤中毒后,轻则头晕恶心、伤及脏腑,重则上吐下泻、性命不保。豫中乡间,春秋夏三季,农人有将新鲜时蔬晒制成干菜的食俗。把新鲜的黄花菜晒成干菜,中间还要经过高温熏蒸,一来是除去秋水仙碱,二来是激发出黄花菜的复合香气。在阳光下,黄花菜佝偻着身体,由青变黄,散发出温润金黄的迷人光泽,成为一根根闪耀着光芒的金针。18.文章结尾在写“黄花菜”时,使用了拟人和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小鸟”或者“小河”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和暗喻;拟人和暗喻贴切,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a、b、c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孟郊)B.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C.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温庭筠)D.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苏轼)【答案】18.示例一(以小鸟为对象):天空中小鸟是歌唱的精灵,用美妙的旋律点缀着蓝天。示例二(以小河为对象):小河是大地的血脉,默默滋养着两岸的生灵。19.A功不可没B一举两得20.②将“因而”改“但”;⑤将“伤及脏腑”和“上吐下泻” 调换位置21.a容貌酷似的花朵也有不少b不是单指一种植物c可以直接烹炒22.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暗喻:也叫隐喻,是一种隐蔽的比喻,不用“像”“如”“似”等明显的比喻词,而是用“是”“成为”“变为”等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使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为紧密。以“小鸟”为对象的句子:思考小鸟的典型行为和特点,小鸟会唱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6262.2-2025信息技术抽象语法记法一(ASN.1)第2部分:信息客体规范
- 笔记重点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长期投入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考试题型分析试题及答案
- 探索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行业背景与变化趋势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理解与运用试题及答案
- 财务报告审核技巧试题及答案2025
- 注册会计师考试学术研究对提高专业素养的贡献探讨试题及答案
- 项目目标与设计思路的有效结合试题及答案
- 员工心理健康与支持措施计划
- 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库(含答案)
- 压力容器设计质量手册+记录表卡
- JGJ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JT-T-1184-2018城市公共汽电车企业运营成本测算规范
- 18篮球的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 JBT 14585-2024 信号蝶阀(正式版)
- JGJ107-2016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 (高清版)WST 402-2024 临床实验室定量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
- 围墙拆除工程施工方案
- 性发育异常疾病课件
- 清水河储能电站施工方案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