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1页
2016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2页
2016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3页
2016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4页
2016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目次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HYPERLINK\l"br30"通信规约HYPERLINK\l"br30"HYPERLINK\l"br30"..............................................................................................................HYPERLINK\l"br30"HYPERLINK\l"br30"28编制说明III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1范围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本标准适用于(6635kV交流线路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317.2电力金具试验方法第2部分: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GB/T2317.3电力金具试验方法第3部分:热循环试验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A:低温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高温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GB/T2423.10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振动正弦)GB/T2900.51电工术语架空线路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GB4208外壳防护等级(代码)GB/T6587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6927.4高电压和大电流试验技术第4部分:试验电流和测量系统的定义和要求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21671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系统验收测评规范QJ/T815.2产品公路运输加速模拟试验方法校核33术语和定义GB/T2900.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distributedfaultmonitoringdevice分散布置在输电线路导线上,利用行波测量原理进行故障点定位及故障原因辨识的装置。133.2.3监测终端monitoringterminal数据中心站datacenter设备。333.4.5.6最小工作电流workingcurrent交流线路采用感应取能方式时,满足装置正常工作所需的单根导线最小工频电流。最大工作电流workingcurrent交流线路采用感应取能方式,满足装置正常工作所能耐受的单根导线最大工频电流。辨识准确率recognitionaccuracy同视为辨识准确。333.7.8.9区间定位sectionlocation利用两个监测终端记录的工频故障电流相位或行波初始极性来确定故障点的位置区间。双端定位double-endedlocation利用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故障点两端两个监测终端的时间差来计算故障点位置。单端定位single-endedlocation利用单个监测终端测量故障初始行波在故障点与本侧变电站之间往返一次或在故障点与上述单个监测终端之间往返一次的时间差来计算故障点位置。44分类及组成.1分类2故障监测装置按以下方式分类:a)按导线温度分为:普通型、高温型和低温型;b)按供电方式分为:感应取能型、太阳能型和复合取能型;c)按应用场合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4.2组成成如图所示。监测终端一般应包含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电源模块和时钟模块等,将监测数服务模块等,用于数据解析、数据存储、故障定位、故障辨识及结果输出。监测终端数据中心站123...n图1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构成图5技术要求55.1总体要求.1.1装置功能装置功能如下:a)定位或精确定位,并向用户提供诊断结果。故障定位方法见附录A。b)装置应自动积累、提取各类故障波形特征,故障原因辨识方法见附录B。5.1.2装置性能装置主要性能要求如下:a)故障定位误差:≤;b)雷击故障辨识准确率:≥95%;c)雷电绕击反击故障辨识准确率:≥90%;d)故障告警延时:≤5min;e)诊断结果输出时间:≤30min。3555.2监测终端要求.2.1一般要求.2.1.1环境条件监测终端的运行环境应满足表的要求:表1监测终端的运行环境要求终端类型高温型环境参数普通型低温型导线温度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最大风速拔高度-25~+100℃-25~+45℃-25~+250℃-25~+50℃-40~+100℃-40~+45℃5%RH~100%RH瞬时风速≤45m/s≤5500m覆冰条件中、重冰区及以下5.2.1.2外观结构监测终端的外观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具有较强环境适应性,具备防雨、防潮、防腐蚀、抗振、防雷、防电磁干扰等性能;b)应符合外壳防护等级IP65的要求;c)外形结构应为较低电晕放电的形状;d)应适用于各种型号导线;e)安装于单根导线上的感应取能型监测终端重量应不大于5kg,太阳能型监测终端重量应不大于10kg。5.2.1.3安装要求监测终端应采取导线分布式安装方式,宜参照表进行配置。监测终端安装时应满足表要求:a)。b)交流线路每个安装点应分别安装于AB三相导线;直流线路每个安装点应分别安装于正、负极性导线。表2监测终端分布配置情况线路长度()~10监测终端数量(套)0123150~0~注:若线路长度超过,每增加30km增加1套5.2.1.4供电方式4监测终端的供电方式如下:a)交流线路应以感应取能为主,监测终端最小工作电流不应大于20A,最大工作电流不应小于1500A,备用电池工作时长应大于小时;b)直流线路应以太阳能供电为主,监测终端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转换效率不应小于13.5%,峰值功率与标称值的偏差应在0~%的范围内,蓄电池单独供电时间应大于2055.2.2功能要求.2.2.1数据采集监测终端应能自动识别行波电流、故障电流信号,采集、存储波形数据。55.2.2.2远程维护监测终端的远程维护应满足以下要求:a)监测终端应具备设备状态自检、自诊断和自恢复功能;b)监测终端应支持远程参数设置及程序升级功能。.2.2.3数据通信监测终端的数据通信应满足下要求:a)数据通信规约见附录D;b)能将设备状态自检信息定期发送到数据中心站。55.2.2.4时钟同步监测终端应具备卫星高精度同步时钟功能,同步时钟标定精度不大于0.1μ.。.2.2.5其他要求监测终端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宜具备临时数据存储功能;b)应满足数据中心站信息安全接入要求;c)线路故障或检修停电后重新运行,监测终端应能自动重启并正常工作。55.2.3技术参数.2.3.1行波电流测量监测终端行波电流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行波电流传感器频响范围:1kHz1MHz;b)行波电流采样率:≥1MHz;c)单导线行波电流测量范围:1~(峰值);d)行波电流连续记录时长:≥1000μ0;e)行波电流测量时间参数误差:±10%;f)行波电流测量幅值参数误差:±5%±2A。5.2.3.2故障电流测量监测终端故障电流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5a)故障电流传感器频响范围:0Hz~1kHz;b)故障电流采样率:≥2kHz;c)单导线故障电流测量范围:10A15000A(有效值);d)故障电流连续记录时长:≥500ms;e)故障电流测量幅值参数误差:±5%±5A。5.2.3.3可靠性监测终端的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a)监测终端平均无故障时间:不小于25000小时;b)使用寿命:不少于855.2.4电气性能.2.4.1电晕和无线电干扰用于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的监测终端应按GB/T2317.2的要求,无线电干扰电压不大1000μ0。5.2.4.2工频短路电流冲击监测终端应能分别承受40kA/0.12s、31.5kA/0.3s15kA/2s的工频短路电流冲击各3.2.4.3雷电流冲击5监测终端应能承受幅值20kA8/20μ/的雷电流冲击次。.2.5电磁兼容性能55.2.5.1静电放电抗扰度监测终端应进行GB/T17626.2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接触放电试验,试验结果评定应达到级。.2.5.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5监测终端应进行GB/T17626.3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试验结果评定应达到a5.2.5.3脉冲磁场抗扰度监测终端应进行GB/T17626.9规定的试验等级为5a级。5.2.5.4工频磁场抗扰度监测终端应进行GB/T17626.8规定的试验等级为5a级。55.2.6机械性能.2.6.1振动性能监测终端应能承受GB/T2423.10规定的振动试验。严酷等级应满足下列要求:6a)频率范围:10Hz~150Hz;b)加速度幅值:10m/s2;c)扫频循环次数:次;d)危险频率持续时间:10min±0.5min。55.2.6.2垂直振动疲劳性能监测终端应能承受振幅A=±0.5mm、频率f25Hz~50Hz、振动次数N=1×107次的垂直正弦振动。.2.6.3碰撞性能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包装状态的监测终端应能承受如下严酷等级的碰撞:a)脉冲持续时间:16ms;b)每方向的碰撞次数:1000c)峰值加速度98m/s2。55.2.6.4运输性能监测终端的运输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监测终端包装后应能承受B/T65878规定的等级为2级的自由跌落和翻滚;b)监测装置包装后应能承受QJ/T815.2中规定的等级为三级公路中级路面或四级公路中低级路面、的运输。.2.7老化性能监测终端应满足GB/T3512中规定的老化试验要求。.3数据中心站要求55.3.1通信性能数据中心站通信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a)数据中心站接入网络通信速率应大于10Mb/s;b)数据中心站局域网网元及网络设备时延不大于90Mb/s0.1%。5.3.2数据接收息,不应产生数据堵塞或丢失。5.3.3数据存储数据中心站应至少保存近年的历史故障数据,并具备系统数据自动备份功能。55.3.4故障诊断.3.4.1故障定位数据中心站的故障诊断模块应具备以下故障定位功能:a)电流方向和大小,确定故障点所在区间,缩小故障点查找范围;b)7或其它方法。c)适用于架空线路、架空电缆混合线路以及接线路的架空段故障定位。555.3.4.2故障辨识数据中心站的故障诊断模块应具备以下故障原因辨识功能:a)储存不同故障原因的行波电流波形,并建立故障行波波形数据库;b)根据行波电流波形,应能辨识输电线路典型故障原因。.3.5结果输出数据中心站应具备以下故障诊断结果输出功能:a)线路故障发生后,将诊断结果以手机短信、WEB发布等多种方式输出给用户;b)查询历史故障数据。.3.6设备管理数据中心站应具备以下设备理功能:a)对监测终端进行远程参数设置及及程序升级;b)查询监测终端运行状态。66试验方法.1试验条件除另有规定外,各项检验宜在如下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a)环境温度:+15℃~+35℃;b)相对湿度:25%RH~75%RH;c)大气压力:860hPa~1060hPa。66.2监测终端.2.1外观结构检查对监测终端进行以下外观及质量检查:a)脱落和磨损,金属零部件没有锈蚀及其它机械损伤;b)各零部件紧固无松动;c)d)采用计量器具测量监测装置的质量,质量应满足技术要求。66.2.2电气性能试验.2.2.1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根据GB/T2317.2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终端进行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2.2.2工频短路电流冲击试验8时间为40kA/0.12s、31.5kA/0.3s、15kA/2s的工频电流冲击各三次。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2.2.3雷电流冲击试验20kA8/20μ/的雷电流冲击3次,试验波形满足GB/T16927.4的规定。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6.2.3电磁兼容试验.2.3.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2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2.3.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度试验按照GB/T17626.3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2.3.3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9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2.3.4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8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终端进行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环境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2.3.5高温试验按照GB/T2423.2+50间16h。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2.3.6低温试验按照GB/T2423.1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终端进行低温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对于不同类型监测终端,试验严酷等级应满足:a)普通型和高温型监测终端:温度-℃,持续时间16h;b)低温型监测终端:温度-℃,持续时间16h。6.2.3.7交变湿热试验按照GB/T2423.4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终端进行交变湿热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试验严酷程度应满足下列要求:a)高温温度为:55b)相对湿度:稳定期间应不小于95%;c)循环次数296.2.3.8导线温度耐受试验按照GB/T2317.3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终端进行耐受导线温度试验。在环境温度为20±5℃的条件正常工作。不同类型监测终端应满足要求如下:a)普通型和低温型监测终端:导线温度100℃,持续时间16h;b)高温型监测终端:导线温度250℃,持续时间。6.2.3.9老化试验按照GB/T3512中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终端进行热老化试验,暴露时间为168h。试验后目测观察,监测装置表面应无变色、裂纹、气泡、麻点、粉化或分离等缺陷。66.2.4机械性能试验.2.4.1防护等级试验按照GB4208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终端进行防护等级为IP65的试验。试验后,监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2.4.2振动试验按照GB/T2423.10固件松动脱落现象,并能正常工作。6.2.4.3垂直振动疲劳试验余力矩不得小于安装力矩的60%。垂直振动疲劳试验条件如下:a)导线张力:(1025)%CUTS(计算拉断力);b)振动条件:振动频率范围为25Hz50Hz,监测终端安装处导线振幅A=±0.5mm处,振动次数N=1×1076.2.4.4碰撞试验按照GB/T2423.6连接件、模块及元器件无松动、脱落等现象,监测终端能正常工作。6.2.4.5运输试验按照GB/T6587及QJ/T815.2的规定和方法,对监测终端进行运输试验。试验后,包装应无破损、严重变形、磨损,监测终端应无损坏,并能正常工作。66.2.5功能性试验.2.5.1电源模块试验断开备用电池,将监测终端安装在试验导线上。对导线回路依次施加有效值为500A和的工频电流,电流稳定5min后,通过数据中心站查看监测终端“工作电压”自检信息,确认监测终端电源模块能够正常取电。106.2.5.2通信模块试验依次开启及关闭监测终端电源,重复开启及关闭三次,每次时间间隔不少于,检查数据中心站能否收到监测终端上线及下线信息;6.2.5.3控制模块试验次时间间隔不小于,检查数据中心站能否收到监测终端返回的控制响应命令;通过数据中心站远程升级监测终端程序,检查监测终端能否返回正确的程序版本。6.2.5.4故障电流测量试验将监测终端安装在试验导线上,对导线回路依次施加有效值为20A1kA电流稳定后,通过数据中心站控制监测终端随机测量三次电流值,测量时间间隔不少于1min,计算平均值并与试验电流值比较,测量精度应满足5.2.3.2的要求。6.2.5.5冲击电流测量试验将监测终端安装在试验导线1A5kA8/200μ/的冲击的偏差,每个幅值下取三次试验平均值。测量精度应满足5.2.3.1的要求。6.2.6连续运行试验对感应取能型、太阳能型监测终端分别进行试验:a)感应取能型监测终端:将监测终端安装在试验导线上,对导线回路施加的工频电流,使监测终端连续工作不少于24h。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终端均能正常工作。b)24h66.3数据中心站.3.1通信性能试验按GB/T21671时延、吞吐量、丢包率和接收数据处理延时进行测试。试验结果应满足5.3.1的要求。66.3.2功能试验.3.2.1数据接收试验本试验与6.2.6.4故障电流测量试验、6.2.6.5冲击电流测量试验同时进行。贮监测终端发送的设备状态自检数据。试验结果应满足5.3.2的要求。6.3.2.2数据存储试验本试验与6.2.6.5次冲击电流波形数据,并顺利完成存储。111个安装点每相安装接受每台监测终端的最大监测数据容量按100MB计算,据此确定数据中心站年所需的存储容量。检查数据中心站实际存储容量至少应各为上述5年所需存储容量的倍以上。6.3.2.3故障诊断试验本试验与6.2.6.5冲击电流测量试验同时进行,并应满足要求如下:a)在进行次5kA8/200次冲击电流波形数据,并准确诊断为雷电故障。b)继续进行35kA30/800冲击电流试验,试验电流波形应满足GB/T16927.4心站应能可靠接收次冲击电流波形数据,并准确诊断为非雷电故障。77检验规则.1检验分类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的试分为型式试验、出厂试验和抽样试验三类。77.2型式试验.2.1一般要求型式试验在6.1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2.2试验规则7凡遇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a)新产品定型鉴定前;b)产品转厂生产定型鉴定前;c)正式投产后,如设计、工艺材料、元器件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d)产品停产二年以上又重新恢复生产时;e)国家技术监督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技术检验部门提出型式试验要求时;77.2.3试验项目型式试验项目见表。.3出厂试验出厂试验在6.1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每台监测终端出厂前,需由生产单位的检验部门进行出厂试验,合格后方能出厂。出厂试验项目见表。77.4抽样试验.4.1一般规定抽样试验在6.1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7.4.2抽样方案抽样试验仅对监测终端进行。抽样试验的样品应在出厂试验合格的同批次产品中随机抽取。12试验样品抽取原则如下:产品每批次数量为50台及以上抽取台,数量为20~50台抽取2台,数量为20台及以下抽取17.4.3试验项目抽样试验项目见表。表3故障监测装置试验项目及要求序号试验对象试验类别试验项目型式试验出厂试验抽样试验外观结构检查1外观结构检查●●●2345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工频短路电流冲击试验雷电流冲击试验●●●●————○○○○电气性能试验监测终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6●—○电磁兼容试验789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高温试验●●●●●●——————○○●●○○101低温试验环境试验1交变湿热试验12导线温度耐受试验监测终端111345老化试验防护等级试验振动试验●●●————●○机械性能试验16垂直振动疲劳试验●——13表3(续)序号试验对象试验类别试验项目型式试验出厂试验抽样试验碰撞试验运输试验●●————171机械性能试验8122901电源模块试验通信模块试验控制模块试验●●●●●●●●●监测终端功能试验2223故障电流测量试验冲击电流测量试验●●●●●●连续运行试验2245连续运行试验通信性能试验●●●●通信性能试验●●○222678数据接收试验数据存储试验故障诊断试验●●●○○○数据中心站功能试验●●表示必须做的项目,○表示可选做的项目,—表示不做的项目。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88.1标志.1.1产品标志每台监测终端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持久明晰的标志或铭牌,并标志下列内容:a)装置型号和名称;b)生产企业全称及商标;c)出厂日期及编号。8.1.2包装标志14包装箱上应以不易洗刷或脱落的涂料作如下标记:a)生产企业名称、地址;b)产品型号、名称;c)收货单位名称、地址、到站;d)运输作业安全标志;e)工程项目名称f)包装箱外形尺寸(长宽高)及毛重;g)包装箱外面书写“防潮”、“向上”、“小心轻放”等字样;h)包装箱外面应规定叠放层数。88.2包装.2.1包装前检查产品包装前应检查如下内容:a)产品的合格证书、安装使用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附件、备品、备件及装箱清单等应齐全;b)产品外观无损伤;c)产品表面清洁。8.2.2一般要求产品应有内包装和外包装,插件插箱的可动部分应锁紧扎牢,包装应有防尘、防雨、防水、防潮、防震等措施。包装应符合GB/T191GB/T13384的有关规定。8.3运输产品应适用于陆运、空运、水运(海运),运输装卸按包装箱上的标志的规定进行操作。.4贮存8气体和灰尘、雨、雪的侵害。15附录A资料性附录)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定位方法(A.1故障区间定位方法A.1.1交流线路区间定位A.1.1.1故障点位于区间内监测终端分布安装于交流输电线路和NBA.1障发生在和N区间内CC处与监测终端N处所监测到的短路电流相位相反,如图A.2所示。ABMNC图A.1交流线路区间内定位模型64200图A.2交流线路区间内故障电流波形对比图A.1.1.2故障点位于区间外监测终端分布安装于交流输电线路和NBA.3障发生在和N点区间外一侧的CC端M处与监测终端N处所监测到的短路电流相位相同,如图A.4所示。16ABMNC图A.3交流线路区间外定位模型图A.4交流线路区间外故障电流波形对比图A.1.2直流线路区间定位A.1.2.1故障点位于区间内监测终端分布安装于直流输电线路和NBA.5障发生在和N区间内C与监测终端N监测到的初始行波电流极性相反,如图A.6中的a)、)所示。ABMNC图A.5直流线路区间定位模-----00a)监测终端M处行波电流波形图A.6直流线路区间内行波电流波形对比图A.1.2.2故障点位于区间外b)监测终端N处行波电流波形监测终端分布安装于直流电线路和NBA.7障发生在和N区间内C与监测终端N监测到的初始行波电流极性相同,如图中的a)、)所示。ABMNC图A.7直流线路区间定位模型65432100000000000000000000-1000-2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0a)监测终端M处行波电流波形b)监测终端N处行波电流波形图A.8直流线路区间外行波电流波形对比图A.2故障精确定位方法A.2.1双端定位18在故障线路两侧分设监测终端,用以监测到达两个监测点的初始行波而构成双端定位。如图A.9所示,点和N点分别为装有监测终端的监测点,故障发生在MN之间的点处。由故障点C产生的初始行波以速度vM端和N分别为t、t,则故障点到两端监测点的距离参见式(A.1)和式(A.2MNLLtt/2(A.1)(A.2)MMNLLtt/2NMN式A.1~A.2中,L——故障点距监测终端M的距离;L——监测终端M与监测终端N之间的长度;v——行波在导线上传播的速度;——故障行波次到达M端的时刻;N——故障行波初次到达N端的时刻;LN——故障点距监测终端的距离。LMLNABM处N处CtMtN图A.9双端行波定位模型A.2.2单端定位A.2.2.1定位方式Ⅰ如图A.10所示,M点为装有监测终端的监测点,故障点发生在A变电站和M之间的C点处。由故障点产生的行波以速度v沿输电线路向B变电站传播,并在B变电站和C之间来回反射,监测终端M记录故障行波通过该监测点处的时刻,即可构成单端行波故障定位。LC处123图A.10单端故障定位方式Ⅰ原理图19图A.10方式下,故障点C与监测终端处的距离如式(A.3tt)L32*v(A.3)2式中,L——故障点C距监测终端M的距离;3——故障行波经B变电站及故障点反射后,第三次到达监测终端处的时刻;2——故障行波第二次到达监测终端处的时刻。A.2.2.2定位方式Ⅱ如图A.11所示,M点为装有监测终端的监测点,故障点发生在A变电站和M之间的C点处。由故障点产生的行波以速度v沿输电线路向两端变电站传播,并在A变电站反射,监测终端M记录故障行波通过该监测点处的时刻,可构成单端行波故障定位。ABCM处t1t2图单端故障定位方式Ⅱ原理图图A.11方式下,故障点CA变电站的距离如式(A.4):tt)L21*v(A.4)2式中,L——故障点CA变电站的距离;2——故障行波经A变电站反射后,第二次到达监测终端处的时刻;1——故障行波初次到达监测终端M处的时刻。20附录B资料性附录)输电线路故障原因辨识方法(B.1雷击故障辨识B.1.1雷击故障基本特征雷击故障分为绕击与反击两种。对于雷击故障,流经线路的故障行波电流主要由两部分叠加而成,加后使初始雷电流波尾快速衰减,实测雷击故障行波半峰值时间一般在20μs以内。其峰值缓慢衰减,波尾较长,实测行波半峰值时间一般大于20μs。B.1.2反击故障基本特征反击故障时,雷击塔顶致绝子串闪络前,雷电流先流过避雷线,会在输电线路各相上感应出一个与雷电流极性相反的脉冲。闪络后,雷电流流过故障相,且非故障相上继续受到雷电流的感应作用。相行波电流波形仅包含与雷电流极性相反的感应电流。B.1.3绕击故障基本特征分雷电流的反射波,二者极性相同,叠加后不会出现反极性脉冲。雷电故障典型波形如图B.1所示。32200绕击典型行波波形b)反击典型行波波形图B.1雷电绕击与反击故障典型波形B.2典型故障经验图谱B.2.1树障23B.2所示。较小(小于100A),可低至安培级。10080604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时间单位:图B.2.2山火因山火使空气热游离和烟尘等因素导致的放电故障,监测终端录得的典型故障行波波形如图B.3所示。波形特征:主波上升沿及下降沿均较平缓,波头半峰值时间长;行波幅值较小(小于300A);波形较平滑,主波上升沿无明显预放电特征,但主放电前一般存在微弱预放电。6040200-20-40-60020040060080010001200时间单位:图B.3山火故障典型波形B.2.3风偏图B.4所示。波形特征:主波上升沿较陡,波头时间小,半峰值时间长;常短时间内发生多次故障,由于放电通道相同,主波相似度高。2411200000864200000000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时间单位:图B.425附录C规范性附录)监测终端安装施工及维护(C.1基本要求联系运维单位进行调试。运维单位应按照相关标准组织验收。C.2安装C.2.1安装前监测终端安装前,应做好下准备工作:a)现场选点时应选择通信信号良好的杆塔;b)监测终端安装前,厂家技术员应对安装人员进行培训,并在塔下由安装人员进行模拟安装,厂家技术人员确认安装流程符合要求、工艺正确。厂商技术人员应通过与数据中心站的联调,确认装置正常后,安装人员才能上塔进行安装。C.2.2安装要求监测终端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a)0.5m耐张塔,监测终端可安装于耐张线夹与防振锤之间;b)导线上;c)应充分考虑安装人员的高空作业环境,安装简便;d)其他机械伤害;e)监测终端与导线间需有连接线,以避免悬浮电位影响;f)紧固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防止监测终端滚动或滑动;紧固螺栓应具有防松措施。C.2.3安装后调试端安装调试完成后,应提供安装调试报告。C.3验收C.3.1预验收厂家进行确认,进行预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并提出验收意见。26C.3.2竣工验收监测终端预验收完成后,进行为期至少三个月的试运行,考核评价合格后组织竣工验收。C.4运行维护要求监测终端的运行维护包括:a)题时,应及时处理;b)每半年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一次备份。27附录D规范性附录)数据传输规约(D.1报文分类D.1.1监测数据报文行波电流数据、工频电流数据等。D.1.2控制数据报文参数设置、参数读取、程序升等。D.1.3工作状态报文息数据、工况数据、装置故障信息等。D.2报文基本规范D.2.1数据通信方式约定数据通信方式应满足以下要求:a)监测终端采取主动上报方式,在故障时应能立即主动上报数据;b)监测终端可采用TCP协议与数据中心站通讯;c)本规约可适用于GPRSCDMA3G2G或以上的网络信号。D.2.2帧结构D.2.2.1上报数据帧结构监测终端主动上报数据的帧结构见表D.1。表D.1上报数据的帧结构报文头ID号帧类型报文类型报文长度报文内容变长校验位217Byte1122备注:报文长度报文内容的长度D.2.2.2帧结构表参数说明28帧结构表D.1中各参数定义如下:a)报文头:2的长度,内容固定为:16进制值5566,表示报文开始;b)ID号: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唯一标识,遵循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编码规范;c)帧类型:1的长度,按功能对数据帧进行区分、标识,具体每种帧的定义,参考表D.3;d)报文类型:1的长度,在同一种帧类型下,会有多种不同的报文,具体每种帧类型下不同报文的定义,参考表D.5D.10D.20;e)报文长度:2的长度,仅指具体报文内容的长度,不包含报文头部分以及最后的校验位;f)报文内容:变长,报文的具体内容;g)校验位:2的长度,计算方法为:从报文头开始一直到报文内容结束部分,所有内容均按字节的值进行累加求和。D.2.3帧排列格式所有报文中数据排列格式见表D.2。除特殊说明,整形(占2)、长整型(占4Byte)均按照字节由高BnB0上下排列,字节位由高b7到左右排列,格式如下表D.2所示。表D.2数据位的排列格式......b7b0b7b0B2字节B1字节b7b0B0字节D.2.4帧分类所有帧类型的定义见表D.3。表D.3帧类型定义表序号帧类型值0x01说明123456监测数据报(监测终端→数据中心站)监测数据应答报(数据中心站→监测终端)控制报(数据中心站→监测终端)0x020x030x04控制应答报(监测终端→数据中心站)工作状态报(监测终端→数据中心站)工作状态应答报(数据中心站→监测终端)0x050x06D.2.5时钟定义时钟内容排列方式见表D.4。29表D.4时钟内容排列方式表内容年月日时分秒毫秒微秒纳秒长度(字节)111111222注:时间数据的每个字节采用高位在前方式D.3数据报文格式D.3.1监测数据报文监测数据报文格式见表D.5。表D.5监测数据报文格式序号报文类型0x01说明123行波电流数据报文故障电流数据报文其他报文预留字段0x030x04~0xFFD.3.2行波电流数据报文心站。对于不满足要求的行波数据,不会发送。行波电流数据报和应答报如表D.6D.7所示:表D.6行波电流数据报文格式序号报文名报文头值备注12345678921710x5566ID号帧类型0x010x01报文类型报文长度数据包段长度波形数据波形起点的时间波形数据总长度数据包段号数据总包数备用122行波电流数据单包段发送数据长度变长122行波电流数据总采集长度当前发送的数据包段序号,从1开始总共发送的数据包段数量1011111123变长2校验位注1:为了保证采样精度,一般采用两字节表示一个点,即精度为:0x0000-0xFFFF。注2:考虑到实际通讯中TCP的数据包长度(过长的用户数据报在TCP通讯中实际会进行分包处理),每个包数”的意义。30表D.7行波电流数据应答报文格式序号报文名报文头长度(字节)值备注120x5566234567ID号171帧类型0x020x01报文类型报文长度报文状态校验位1210xFF表示失败,0x00表示成功2D.3.3故障电流数据报文D.3.3.1控制数据报文格式主动上报至数据中心站。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工频数据,不会发送。故障电流数据报文和应答报文如表D.8和D.9所示:表D.8故障电流数据报文格式序号报文名报文头长度(字节)值备注12345678921710x5566ID号帧类型0x010x03报文类型报文长度数据包段长度波形数据波形起点的时间波形数据总长度数据包段号数据总包数备用122故障电流波形单包段发送数据长度变长122故障电流数据总采集长度当前发送的数据包段序号,从1开始总共发送的数据包段数量1011111123变长2校验位31表D.9故障电流数据应答报文格式序号报文名报文头长度(字节)值备注120x5566234567ID号171帧类型0x020x03报文类型报文长度报文状态校验位1210xFF表示失败,0x00表示成功2D.3.3.2控制数据报文控制数据报文格式见表D.10。表D.10控制数据报文格式序号报文类型0x01说明装置复位123450x03参数设置0x05参数读取0x07程序升级数据其他报文预留字段0x08~0xFFD.3.3.3装置复位报文报文格式见表D.11,复位后监测终端的应答报文格式见表D.12。表装置复位报文格式序号报文名报文头长度(字节)值备注120x556623ID号171帧类型0x03324567报文类型报文长度报文内容校验位12020x01表D.12装置复位应答报文格式序号报文名报文头值备注123456721710x5566ID号帧类型0x040x01报文类型报文长度报文状态校验位1210xFF表示失败,0x00表示成功2D.3.3.4参数设置报文参数设置的报文格式见表D.13D.14,详细参数编号与参数内容的对应关系见表D.15。表D.13参数设置报文格式序号报文名报文头ID号值备注122173帧类型10x030x0345678报文类型报文长度12224参数数量参数1编号参数1内容9........241011参数n编号参数n内容校验位242112333表D.14参数设置应答报文格式序号报文名报文头值备注123456782171ID号帧类型0x040x03报文类型报文长度报文状态参数数量参数1编号参数1更新后内容1210xFF表示失败,0x00表示成功2294101....2421....111234参数n编号参数n更新后内容42校验位表D.15参数编号对应表序号参数定义编号值备注设置单次行波电流波形数据主动召回的1行波电流召回时间0x0001时间(hh+mm+ss)234行波电流阈值行波电流采集时长行波电流采样频率0x00020x00030x0004单位A单位μs单位Hz设置单次工频电流波形数据主动召回的5工频电流召回时间0x0005时间(hh+mm+ss)单位A678工频电流阈值工频电流采集时长工频电流采样频率0x00060x00070x0008单位单位Hz息数据主动上报时间(hh+mm+ss)单位9工作状态上报时间0x0009101工况数据采集间隔预留0x000A10x000B~0xFFFFD.3.3.5参数读取报文参数读取报及应答报文格式见表D.16D.1734表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