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科学基础》
(动物医学专业用)
课程代码:2700040学时:54学分:3
第一章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按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可将各种饲料的营养物质分为以下六大类:
一、水分
饲料中的水分差异较大5〜95%,其中青绿饲料65〜95%,根茎类75〜95%,糠款类8〜15%,籽实及
油饼类9〜14%,干草及稿秆类9〜16,糟渣类50〜90%。
饲料中的水分多少与其营养价值及其贮存有关。含水量大的饲料,单位重量中含干物质少,养分少,易
腐败,不易贮存。
适宜贮存的饲料,要求含水量应低于14%。
二、粗灰分
饲料经高温(550~600℃)燃烧后的残余物质。茎叶中较籽实及块根内多。
植物的种类不同,矿物元素含量不同。豆科植物含的Ca、P比禾本科多,而K、Na少于禾本科。而同一植
株中,只有Na、Si随植物的生长而增加,其他元素则减少。
三、粗蛋白(含N化合物)
粗蛋白:饲料中真蛋白与氨化物的总称。粗蛋白是饲料营养物质中唯一大量含N的养分,平均含N量16%。
植物种类不同,粗蛋白含量不同,豆科〉禾本科;不同生长阶段粗蛋白含量也不同,幼嫩期>开化后;植物的
不同部位,粗蛋白含量也不同,籽实、叶片〉茎杆。
氨化物:是一类非蛋白质的含氮物。包括尚未合成蛋白质的中间产物或蛋白质在酶或细菌作用下的分解产物。
如游离氨基酸、酰胺、肽、硝酸盐等。氨化物对反刍及非反刍家畜都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生长旺盛时期及发酵后的饲料中含量最多。青绿饲料中氨化物约占总含氮量的30〜40%,成熟籽实3〜
10%,青饲料40%,甜菜50%,青贮料30〜60%,马铃薯30〜40%,麦芽30%。
四、粗脂肪
饲料中能被有机溶剂溶解的部分。包括真脂肪和类脂质(如固醉、磷脂、蜡等)。
粗脂肪在籽实中含量最高10%,茎叶其次,根部最少(低于1%。
豆科植物粗脂肪含量高于禾本科植物;但禾本科的籽实中含量高于豆科籽实(大豆除外);糠数类饲料粗脂
肪含量较高,如米糠中脂肪含量高达12%以上。
植物性饲料中所含的脂肪特点是不饱和脂肪酸多,约占72〜86%,表现为室温下呈液体状态。
(脂肪均由含偶数C原子的脂肪酸VFA构成,而VFA又由其所含的H原子多少,分为饱利和不饱和VFA。
饱和VFACH3CH2CH3;不饱和VFACH3CH=CHCH=CH2;至少含两个以上双键,缺H越多,越不饱和。)
一般情况下,不用含脂肪很丰富的饲料饲喂畜禽,不仅因为其价格偏高,而且这种饲料很容易“酸败”。
酸败一一贮存过久或保管不善时,因温度、光照、潮湿或某些金属在空气中的氧气及微生物作用下,脂肪
中双键断裂生成较低级的醛或酸,而发酸变臭的现象。
五、碳水化合物
是植物饲料的最主要部分,约占干物质50〜80%,也是畜禽日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包括多羟基醛、酮、醇
及其衍生物。通式:CnH2n0nc
常规饲料分析可将碳水化合物分为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两部分。粗纤维部分反刍动物利用率较高,又称难利
用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无氮浸出物是动物较易利用的部分,又称可利用的碳水化
合物,包括淀粉、糖类、糊精、果胶等。
反刍动物能利用粗纤维部分,这是发展畜牧业的重点所在。
六、维生素
饲料中维生素的种类和含量因饲料种类及不同时期而有很大差异。•般幼嫩的牧草较丰富且全面,而成熟
后尤其是干枯后的植物则几乎不含维生素。
实际上按维生素的化学组成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属于粗脂肪)和水溶性维生素(属于碳水化合物的无氮
浸出物部分)。
第二节饲料与畜体的组成及其差别
畜禽从饲料中获得营养,在体内经消化代谢・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又构成了畜禽体内的各种组成物质。
一、饲料与畜体的组成成分差别如下:
表1—2—1饲料与畜力K的组成成分差别
动物植物
矿物质Ca多、K少、含I、不含SiK、Mg多,Ca少,含Si,不含I。
蛋白质除体蛋白外,仅含氨基酸利激素真蛋白+氨化物,不仅有氨基酸还有酰胺、肽及
硝酸盐等。
脂肪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除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之外,还有
色素、蜡质等。
碳水化合物糖元、葡萄糖为主,不含粗纤维。淀粉居多,含有粗纤维。
二、饲料与畜体组成量的差别
表1一2-2饲料与畜体组成量的差别
项目动物植物
碳水化合物少大量
水分恒定为体重的变动范围大
1/3-1/2
粗蛋白约为体重的变动范围大
15〜18%
脂肪多少
第三节畜禽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自学)
问题:
1消化系统包括哪儿部分?消化系统的机能是什么?
2按消化系统的功能不同,可将畜禽分为哪几类?
3单胃家畜有哪些?其消化系统包括哪几部分?
4复胃家畜有哪些?其消化系统包括哪儿部分?
5复胃由几个胃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6何谓反刍?反刍有什么作用?何谓反刍周期?
7家禽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第四节饲料营养物质的代谢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生化作用,转变为可溶性的、简单的化合物,才能被畜体吸收。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一)淀粉:两种酶——唾液淀粉酶(杂食动物唾液)
胰液淀粉酶
淀粉-----►口腔(唾液淀粉酶)糊精-----►口腔(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所以,食物在口腔内咀嚼时间越长,消化越充分。
但因动物饲料在口腔停留时间短很,而且饲料一经进入胃后,在胃酸作用下,使唾液淀粉酶作用停止。所
以,对动物而言,此过程并不重要,反刍动物、家禽根本无此过程。
胰液淀粉酶麦芽糖酶/吸收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微生物
小肠(十二)小肠(十二),未被吸收部分-----•■乳酸+挥发性脂肪酸1•吸收
大肠
(-)纤维素是饲料较难消化的部分,消化道也不分泌纤维素分解酶。
反刍家畜瘤胃、其他家畜盲肠/气体(C02+CH4)
纤维素--------------------------*瘤胃
微生物分解的纤维素酶、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吸收(体内主要能源)
(三)双糖类饲料来源及淀粉分解产物
各种底物酶
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吸收
小肠
小肠壁经肝脏/体内各组织能源
口腔、小肠/单糖-------►吸收---------►血液
碳水化合物----------►、糖元一-►肝脏、肌肉贮存一►急需
瘤胃、盲肠
\/丙酸------►葡萄糖
有机酸
、乙酸、丁酸及部分葡萄糖一-►体脂一►供能
二、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小肠壁蠕动、胆汁胰脂酶(胆汁激活)/甘油
脂肪------------------►乳化成脂肪小球---------------►吸收
小肠(空肠)小肠脂酶(胆汁激活)、脂肪酸-------►血液一f体组织沉积一f能源
肠壁
反刍瘤胃、马属动物盲肠t
饲料内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f(所以草食动物体脂较硬)
氢化作用
饲料脂类在体内代谢极为复杂。不同动物、不同组织部位都不同。在日粮脂类和能量供给充足时,体内脂
肪组织都以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谢为主。饥饿维持条件下则以氧化分解代谢为主。
猪及反刍动物脂肪酸合成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进行;而人主要在肝脏中进行脂肪合成,禽完全在肝中合成。
故脂肪合成过量则沉积于肝中,产生脂肪肝(脂肝症)。
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代谢
因动物种类、消化器官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单胃家畜(以猪为例)
蛋白质的消化始于胃,先在胃中HC1的作用下,变成变性蛋白质(立体~单股,肽键暴露)。
1、蛋白质的消化
①/少量氨基酸
蛋白质---------②
胃、半消化物+多肽——►氨基酸
\二肽酶
寡肽------------吸收--------►水解------►游离氨基酸
肠粘膜
①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内切酶:
②竣基肽酶、氨基肽酶等外切酶,由胰腺分泌。
2、蛋白质的吸收
/部分直接搂尿
氨基酸——►肠壁吸收入血液一体组织一合成体蛋白(动物生产的七要途径)
/氨f尿素一整
、血液未被利用多于部分经帆丽网作用/可用于合成体脂的原料
'不含氮部分
、或分解CO2t+H20
小肠对不同氨基酸的吸收速度顺序: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七丙氨酸〉
丝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
新生的哺乳动物,在出生后24〜36小时内,能直接吸收免疫球蛋白,因此,给新生幼畜即使吃上初乳,获
得足够的抗体是非常重要的。
3、影响非反刍动物蛋白消化的因素
(1)动物的年龄:蛋白质的消化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包括脂肪、粗纤维的消化率)。
(2)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或营养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血清凝集素、皂素(皂甘)、单宁、涨气因子
等。
生的或加热不当的大豆及其饼粕(po)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血清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剂能降低胰
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并引起胰腺的肥大,进而降低饲料能量的利用率;血清凝集素能使体内
的红血球凝集和降低淀粉酶的活性,生长受阻,间接影响蛋白质的消化。
大多数豆类,如胡豆、碗豆、菜豆等都含有类似的抗营养因子。
适当的热处理(蒸、煮、炒)可以破坏这些有害因子,以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3)加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扎制、久煮),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的游离氨基(e-NH2)易与还原糖(葡
萄糖、乳糖)的醛基反应,生产氨基糖复合物(棕色),胰蛋白酶不能切断与还原糖结合的氨基酸的肽键,以至
于这些氨基酸等不能被消化和吸收。
(二)反刍家畜
真胃
/肽及没有被分解的蛋白质一一氨基酸------------
丽微生物I
蛋白质------肽、氨基酸--------------------------------------►小肠吸收-----►合成体组织
纤毛虫0\t
一一菌体利用-一菌体蛋白--------------
[T
3/排尿
胃壁吸收一血液一肝脏(鸟氨酸循环)一一尿素一帙通过瘤胃上皮扩散至瘤胃।
|、血液|
।口腔।口
,分泌唾液^—唾液面
瘤胃氮素循环的意义:
①减少食入饲料蛋白质的浪费。草食家畜食入的饲料蛋白质很少,反刍动物可以将有限的饲料蛋白质经
该循环反复回收利用,提高了蛋白质的利用率。
②氮在循环过程中,有一部分又被细菌利用,合成菌体蛋白以供畜体利用。
瘤胃中的80%微生物能利用氨,55%可利用氨和氨基酸,少数能利用肽。原生动物不能利用氨,但能通过吞
食细菌和别的物质而获取氮。瘤胃微生物在氮源和能量充足的情况下,合成足以维持正常生长和一定产奶量的
蛋白质。用近乎无氮的日粮加尿素,羔羊能和成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10种氨基酸(必需及组氨酸、精氨酸),
其粪尿中排出的氨基酸是摄入日粮氨基酸的3〜10倍,其瘤胃中氨基酸是摄入日粮氨基酸的9〜20倍。
用无氮的日粮加尿素喂奶牛12个月,产奶4271Kg;但当日粮中20%的氮来自饲料蛋白时,产奶量会明显
提高。
一般情况下,瘤胃中每IKg干物质,微生物能和成90〜230g菌体蛋白,至少可供100Kg左右的动物维持正
常生长或日产奶10Kg的奶牛所需。
菌体蛋白的品质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但与豆饼、苜蓿叶蛋白相当,优于大多数的谷物蛋白。生物学价值
平均为70〜80%。
饲料氨化物-----►氨基酸--------体组织
\NH3--------------肝脏--------尿素-------►排尿
\进入唾液
第二章营养物质与畜禽营养
第一节水与畜禽营养
水是生命之源,是动物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动物体含水很多,早期发育的胎儿90%,初生幼畜80%,成
年动物50〜60%。
一、水的生理作用
1、动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成胶体,使组织细胞具有定的形态、硬度及弹性。
2、理想的溶剂:水有很高的电解常数,促使很多化合物易在水中电解。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
废物的排出都必须溶于水后才能进行。
3、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解、化合、氧化还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利细胞的呼吸等都有水的参与。有机体内所有
聚合和解聚作用也都伴有水的结合和释放。
4、调节体温:比热大、导热性好、蒸发热高。故水能贮蓄热能、迅速传递热能、蒸发散失热能,有利于恒温动
物体温的调节。
动物体肌肉连续活动20分钟而无水散热,其温度可使蛋白质凝固。
5、润滑作用:动物体关节囊内、体腔内和各器官间的组织液中的水,可以减少关节和器官间的摩擦力,起润滑
作用。
二、水的代谢
(一)来源
1、饮水:重要来源。饮水多少与动物种类、饲料及日粮结构、环境温度等有关。
表2—1—1各种动物的需水量
种类Kg水/Kg干料平均总需要量Kg/日平均
马1.3〜2.52.525〜5040
牛3~7545〜9060
猪3~5410〜2613
绵羊2~53.53〜117
山羊2〜42.52〜106
母鸡1.5〜4.02.20.15〜0.260.2
饮水卫生:福立升水中固体物(各种溶解盐类)含量150mg——理想的饮水。
低于5()00mg对幼年动物无害,超过7000mg可导致腹泻,高于lOOOOmg即不能饮用。NRC建议水中所含矿物
盐百分数见表2—1—2
表2—1一2NRC建议水中所含矿物质(%)
矿物元素一般含量最高含量
NaCl6〜438〜54
Ca5〜28,马、牛、羊15〜86
K<3,猪、鸡1-10
P<11〜3
Mg4〜1142-110
Zn112〜51
Co3〜1215〜63
Se11-10
饮水中可能中毒物的最高允许量,见表2—1-3
表2—1一3畜禽饮水中可能中毒物的最高允许量(mg/L)
矿物元素最高允许量矿物元素最高允许量
As碑0.2Hg0.01
Cd镉0.05Ni保1.0
Cr铭1.0硝酸盐一N100
Co钻1.0亚硝酸盐一N10
Cu0.5V铀0.1
F2.0Zn25.0
Pb0.1
2、饲料水:另一重要来源,饲料水少,饮水就多。
表2—1—4部分饲料中的水分含量(%)
饲料水分饲料水分
鲜酒糟64〜76籽实饲料12〜15
青绿多汁料75〜85配合饲料10〜15
青贮料80干粗料5-12
3、代谢水:三大有机物质在动物体内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其量约占总摄水量的5〜10%。
表2一1一5三大有机养分的代谢水
有机养分氧化后代谢水(g)每100含热量(Kj)代谢水
(g/IOOKj)
100g糖601673.63.6
100g蛋白质421672.62.5
100g脂肪1003765.62.7
表2—1-6不同饲料的代谢水(%)
种类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糖代谢水
谷类13.01036949
薯类73.630.12215
豆类12.525114449
叶菜类93.020.333
代谢水对冬眠动物和沙漠里的小啮齿动物的水平衡十分重要,它们有的永远靠干燥食物为生而不饮
水。冬眠过程中不摄食、不饮水仍能生存。
(―)水的排泄
1粪尿的排泄:通常随尿排出的水可占总排水量的50%,这受摄水量、环境温度、活动量的影响;粪中排
水量与动物种类不同而不同:牛粪80%,羊粪65〜70%。反刍动物粪水相对较多。粪水受饲料性状和饮水
的影响。
2肺脏和皮肤的蒸发:又称为不感觉失水,母鸡占17〜35%.
肺脏以水蒸气的形式呼出的水量,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及动物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多。
由皮肤表面失水方式有两种
(1)血管和皮肤的体液中简单地扩散到皮肤表面而蒸发,受皮肤温度和血液循环的变化影响。
(2)排汗失水,受体温影响
3.动物产品排泄水:泌乳动物除上述几种以外,还有乳排水。
牛乳平均含水量高达87%,即每产IKg牛乳,同时排水0.87Kg水。故牛每形成IKg牛乳,需供水4〜5Kg。
充分满足奶牛饮水,可增加产乳量。
产蛋禽每产IKg蛋,排出水0.7Kg左右(60g重的一枚蛋,含42g水)。故产蛋家禽缺水,产蛋率明显下降。
三、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动物对水的需要比其他营养物质更重要。•个饥饿的动物可以失掉几乎全部脂肪、半数以上的蛋白质和体
重的40%仍能生存,但失掉体重1〜25的水,即出现干渴感、食欲减退:继续失水这体重8〜10%,则引起代
谢紊乱。失水达体重20%,可使动物致死。实验证明,缺乏有机养分的动物,可维持生命100天,如同时缺乏
水,仅能维持5〜10天。
表2—1―7各种动物的需水量
动物水(Kg/Kg干饲料)水(Kg/头/日)
成年牛440〜80
小牛(10C)3-3.5
绵羊3~5
猪3
哺乳母猪15〜20
生长猪3-10
马(500Kg体重)2~4
轻役马40
重役马60〜85
家禽(16℃)2
(38℃)5
生长鸡1周龄0.015
2周龄0.025
4周龄0.055
0.100
8周龄
0.180
16周龄
产蛋鸡产蛋率00.14
产蛋率50%0.20
产蛋率70%0.23
0.26
产蛋率90%
1、动物种类不同种类的动物,体内水的流失情况不同,哺乳动物(粪、尿、汗液)比鸟(粪)多,
需水量相对较多;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需水量也有差别,长期在干旱环境中生活动动物,如骆驼对缺水的
耐受力比其他哺乳动物强,需水量相应较少。
2、生产性能是决定需水量的重要因素。高产奶牛、高产母鸡、重役马比同类低产动物需水多。如日
泌乳lOKg的乳牛,日需水45〜60Kg,而日泌乳40Kg的乳牛,日需水100〜1lOKg。
3、饲料或日粮成分尤其是蛋白质、矿物盐、粗纤维是重要因素。动物为了排出多于的矿物盐和蛋白质
代谢的尾产物(尿素等),需较多的水加以稀释及溶解;粗纤维的酵解及未消化残渣的排泄也需较多的水。
4、气温高于30℃,需水明显增加,低于10℃,明显减少。
如10℃以下,采食IKg干物质需水2.1Kg;30℃以上,则需2.8〜5.1Kg水。产蛋母鸡增加2倍,
母牛提高75%。
第二节蛋白质与畜禽营养
蛋白质是生命物质的基础,其在畜禽体内的功能是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所不能替代的。
一、氨基酸
畜禽所需的蛋白质除必须保证数量外,还需保证•定的品质:即氨基酸的数量和种类。饲料中氨基酸的种
类及比例如果不同,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就不同。
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这是按畜禽对氨基酸的需要划分的(反刍家畜除外)。
(1)必需氨基酸:指在畜禽体内不能合成足够数量以满足代谢需要,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成年畜禽不生产时需要8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缀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苏氨酸。
生长发育畜禽除此之外,另需组氨酸、精氨酸。(10种)
雏禽还需甘氨酸、胱氨酸、酪氨酸。(13种)
(2)非必需氨基酸:可以由畜禽体组织合成足够数量,不必外部供给的氨基酸。
(3)氨基酸的作用
各种必需氨基酸在畜禽体内的生理作用如下:
赖氨酸——促进生长发育及骨质形成,增进食欲,抵抗各种疾病。
蛋氨酸——防治肝脏脂肪渗(shen)透,使脂肪代谢正常,提高肝的解毒能力。
色氨酸——在体内代谢转变成烟酸,与毗哆醇有密切关系,而与苏氨酸、苯丙氨酸有拮抗。
缀氨酸一一缺乏表现神经障碍。
亮氨酸——代谢生产酰基CoA,与异亮氨酸拮抗。
异亮氨酸——肝、肾、心等内进行酶反应。
苯丙氨酸——进行苯丙、酪氨酸反应。
苏氨酸——抗脂肪作用,与蛋氨酸对抗。
组氨酸——成年在肝脏可生化合成,肠内可起促酶作用。
精氨酸——成年在肾、肝内可由其他氨基酸间接合成。
甘氨酸——作为活性物质的合成原料。
酪氨酸——合成蛋白质、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在体内进行苯丙一酪反应。
胱氨酸——合成组织蛋白,非雏禽可由蛋氨酸合成。
2、限制性氨基酸
能促进其他氨基酸吸收和利用的氨基酸。如缺乏,则会严重影响其他氨基酸利用。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蛋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3、饲粮氨基酸的平衡问题
(1)氨基酸的缺乏一般在低蛋白情况下,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不能满足需要。氨基酸缺乏,不完全等于蛋白
质缺乏。某些情况下,如我国南方多使用机榨菜籽饼作为猪的主要蛋白质饲料。有可能蛋白质水平超过标准,
而可利用赖氨酸仍缺乏。
(2)氨基酸的不平衡主要指饲粮氨基酸含量与动物氨基酸需要量比较,比例不合适。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
饲粮中氨基酸含量都超过需要量,多数情况是少量或多数氨基酸符合需要的比例,而个别低于需要的比例。不
平衡主要是比例问题,缺乏主要是量的不足。在实际生产中,饲粮氨基酸不平衡一般都同时存在氨基酸的缺乏。
(3)氨基酸的互补是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的不同,通过两种以上饲料蛋白质
配合,相互间取长补短,弥补相互氨基酸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的平衡更理想。在生产实践中,这是提高饲粮
蛋白质品质和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4)氨基酸的拮抗在某些氨基酸过量的情况下,由于肠道和肾小管的吸收以及进入细胞的竞争,会干扰别
的氨基酸的代谢,增加机体对这种氨基酸的需要,这就叫氨基酸的拮抗。但拮抗只是在少数氨基酸中之间发生。
例如,赖氨酸可干扰精氨酸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增加精氨酸的需要。缴氨酸一亮氨酸一异亮氨酸之间存在拮抗
作用。拮抗作用只有在两种氨基酸的比例相差较大时影响才明显。所以,拮抗也可存在氨基酸的不平衡。
(5)氨基酸中毒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只有在使用合成氨基酸大大过量时才发生。例如,在
含酪蛋白的正常饲粮中加入5%的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或谷氨酸,都可导致动物采食量的下降和
严重的生长障碍。中毒作用的产生以证明与拮抗作用类似。
饲粮氨基酸的平衡生产中畜禽以植物性饲料为主,而植物性饲料蛋白质的质量一般都比动物性饲料蛋白差,
植物性的禾谷类饲料必需氨基酸含量远远低于动物的需要。以赖氨酸为例,动物性蛋白赖氨酸含量占粗蛋白的
比例都超过6%,而禾谷类通常只有4%左右。饲粮必需氨基酸的不足或比例不当,将严重影响蛋白质的利用和
动物生长速度。
为了便于平衡日粮氨基酸,生产中常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因这两种氨基酸一般是猪禽饲粮的第一或第二
限制性氨基酸,同时也是目前能用于添加的饲用合成氨基酸。通过添加这两种氨基酸,能改善饲粮的蛋白质品
质,提高其利用率,降低饲粮粗蛋白需要量1〜2%。当赖氨酸缺乏较严重时,添加合成赖氨酸能使饲粮粗蛋白
水平在满足同样赖氨酸需要的情况下降低3〜4%。例如,我国使用菜籽饼作为猪的主要蛋白质饲料时,由于机
榨使菜籽有效赖氨酸损失很严重(30〜70%,每1%的饲粮粗蛋白用这种菜籽饼蛋白代替,需添加0.015~0.03%
的赖氨酸。
二、饲料蛋白质
1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饲料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例大:动物利用率低,如植物性饲料
----------------差异
畜禽体蛋白氨基酸小:利用率高,如动物性饲料
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一般用生物学价值表示:
存留氮食入氮一(粪氮+尿氮)
B、V、(%)=---------------X100=--------------------------------------X100
吸收氮食入氮——粪氮
要提高饲料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可以通过氨基酸的互补作用得以完成,即配合饲料。
如玉米蛋白B、V51%2:1
---------------B、V6I%
肉骨粉B、V42%猪
如饲料酵母蛋白B、V72%1:1
---------------B、779%
向日葵饼B、V76%猪
另外,小麦与豌豆、青草(干草)与禾本科籽实配合亦能提高各自的生物学价值。
2影响饲料蛋白利用率的因素:
(1)畜别
(2)年龄
(3)蛋白质与能量的比例能量不足,消耗蛋白质多。一般用70〜80%蛋白质合成体蛋白或产品,20〜30%
分解供能,当能量饲料少,则消耗蛋白质就多。
(4)饲料加工调制的方法豆科籽实须加热破坏胰蛋白酶的抗酶,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而禾本科加热则
降低蛋白质利用率。
3蛋白质在畜禽体内的作用
(1)体细胞构成,生命活动的必需
(2)修补组织,自然衰老的组织
(3)形成各种畜产品
(5)供能但应尽量避免
3饲料蛋白不足对畜禽的影响
(1)体重减轻
(2)生产力下降
(3)抵抗力减弱血浆蛋白过低
(4)贫血血红蛋白减少
(5)死亡
(3)〜(5)是长期缺乏蛋白质时才出现的症状
第三节碳水化合物与畜禽营养
一、无氮浸出物与畜禽营养
1构成体组织五碳糖是细胞核酸的组成成分;糖与蛋白质化合成糖蛋白等。
2产热保温肌肉与肝脏中的糖元随时可氧化产热,以供保温及呼吸、循环、消化、蠕动、肌肉运动等。
3形成体脂
4以糖元状态作为机动贮备
饲料中无氮浸出物过低时,先动用糖元,后动用体脂,最后动用体蛋白。
二、粗纤维与家畜营养的作用
1填充吸水涨大
2刺激胃肠蠕动及粪便排泄
3供能
三、提高粗纤维利用率的途径—提供有利于微生物活动的环境
1一定的蛋白
2一定的无氮浸出物
3一定的矿物元素S、P、Co
4一定的食盐
5注意粗料加工
第四节脂肪与畜禽营养
脂肪需要量不多,原因由碳水化合物供能较经济;脂肪过多饲料成本增加,消化不良,肉的品质差。
一、营养作用
1构成体细胞细胞膜是蛋白质与脂肪按一定比例组成的。
2热能来源脂肪氧化产热量高
3供给幼畜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油酸,幼畜体内不能合成,且为幼畜生长所必需,必须由饲料供
给。
必需脂肪酸的作用:细胞膜的成分;生殖器官及其组织激素成分)
4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5畜产品的组成成分肉、蛋、奶
6皮下脂肪可保畜体温。
7调节体内水分代谢类脂质
二、饲料中的脂肪对畜产品的影响
植物饲料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80%),猪吸收后,不经氧化直接转化为体脂,因而其体脂较软,反刍家
畜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经氧化变化为饱和脂肪酸,其体脂较硬。马属动物同猪,因不饱和脂肪酸进入盲肠以
前,在小肠已经消化吸收。所以猪及马属动物在日粮中应减少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饲料(米糠等),以免肉质过肥,
品质下降。
三、必需脂肪酸及生物学功能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日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
护作用的脂肪酸,叫必需脂肪酸(EFA)。如亚油酸(须日粮供给)、亚麻油酸和花生油酸(可日粮供,也可供给
足量的特定脂肪酸(亚油酸),在体内转化。
EFA的生物学功能
1细胞膜结构中,EFA是一个重要成分,生长动物需稳定供给EFA,才能保证细胞膜结构正常,有利于生长。
2EFA也是膜上脂类转运系统的组成成分。
3花生油酸对连接细胞膜和使膜保持一定韧性具有重要作用。
4EFA也像蛋白质。氨基酸一样,是生长的一个限制因素。
5从物理特性看,足够的亚油酸可使红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血溶能力。
6EFA的低熔点特性对冷水鱼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EFA也是体内合成具有类似激素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先体
36系列脂肪酸是合成具有类似激素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等的先体。试验表明,切除合成前列
腺素的脑垂体,会加速EFA缺乏,并只能用前列腺素才能消除EFA的缺乏症。
第五节矿物质与畜禽营养
一、概述
矿物质元素是动物营养中的一大类无机营养素。现已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有60种以上可在动物组织
器官中找到,其中已确认有45种参与动物体组成。具有营养生理功能的必需元素,除C、H、0、N主要以有机
化合物形式出现外,其余各种元素无论其含量多少,统称为矿物质或矿物元素。它们在体内不产热,但对于动
物是维持生命活动和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必需矿物质元素:各种动物都需要,在体内具有确切生理功能和代谢作用,日粮供给不足或缺乏会导致
缺乏症和生化变化,补给相应的元素,缺乏症即消失的元素,叫必需矿物质元素。
高等哺乳动物需要Ca、P、Na、K、Cl、Mg、S、Fe、Zn、Cu、Mn、I、Se、Co等14种元素。
猪可能还需F、Mo
禽还需要Mo、F、Cr、Si、V锐)、As(神、Sn锡)、Ni(银)
奶牛还需要Mo、F、Cr、Si、V(锐,)、Sn(锡)、Ni(银)
必需矿物元素按体内含量不同分成两类
第一类:常量元素——体内含量大于或等于0.01%的元素,有Ca、P、Na、K、Cl、Mg、S等7种:
第二类:微量元素——体内含量小于0.01%的元素。目前查明有20种。Fe、Zn、Cu、Mn、I、Se、C。、Mo、F、
Cr、Cd、Si、V、Ni、Se、As、Pb、Li、B、Br。后1()种是已知必需元素中需要量最低者,实际生产中基本上
不出现缺乏症。
单个元素在各种动物体内的含量比较近似,常量元素近似程度更大。同种动物体内不同元素按Ca、P、Na、K、
Cl、S、Mg,Fe、Zn、Cu、Mn、I、Se、Co,依此渐减。
(二)矿物元素的需要和供给
1需要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动物的最低需要见表
2供给用自然饲料满足动物有机营养素需要,同时有矿物质元素进入体内,但不一定都能满足需要。不同矿
物质元素和不同种类动物满足程度不同。
非反刍动物常是Ca、P、Na,Cl不足;
Fe、Zn、Cu、Mn、I处于临界或缺乏;
Se、F、Mo依地区差异而不同。
反刍动物是Ca、P、Na、K、Mg、S不足;
Fe、Cu、I、Co、Mn处于临界或缺乏;
Zn有时不足:
Se、F、Mo依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在现代动物生产条件下,自然日粮不能满足的部分•般都用矿物质元素添加剂补足。
二、常量元素
(一)Ca、P在现代动物生产条件下,已成为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的、添加量较大的营养素。
1含量与分布
在动物体内,Ca、P是含量最多的矿物元素,约占体重的1-2%,占总灰分的70%,其中,98〜99%的Ca,80%
的P存在于骨和牙齿中,其余存在于软组织和体液中。
骨中Ca约占骨灰分的36%,P占17%,正常情况下Ca:P=2:1,动物的种类、年龄、营养状况不同,
Ga:P比有变化。
泌乳家畜的乳中CaP占矿物元素总量的50%左右,所以,对于生长的幼畜、幼禽、妊娠母畜、泌乳与产蛋
的畜禽充分供应,以满足其需要。
CaP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于骨中:结晶型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Caio(P04)6(OH)2
非结晶型化合物Ca3(PO4)2CaCO3Mg3(PO4)2
血液中Ca基本只存在于血浆中,多数动物正常含量9〜12mg/100ml,产蛋鸡一般高3〜4倍。【血浆中的钙
以三种形式存在:游离钙离子约占50%,钙结合蛋白约占45%,螯合形式的钙(与有机酸——柠檬酸或无机酸
----磷酸结合的盐)约占5%];血液中的P含量35〜45mg/100ml,较高,主要以H2PO4」的形式存在于血
细胞内。血浆中磷含量较少:成年动物仅4〜9mg/100ml,生长动物稍高,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少量与蛋白、
脂类、碳水化合物结合存在。
2在体内的功能
Ca:骨牙的构成成分;血液凝固的必需因子;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活动,如血浆中Ca2+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肌肉
和神经的兴奋性受抑制;反之,使其兴奋性增强。
P:骨牙的成分;磷脂的组分(细胞膜的结构以及脂类转运和代谢过程起作用);核内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的组分:多种酶的组分(硫胺焦磷酸、黄素蛋白);能量代谢中作为高能含P化合物如三磷酸腺甘、磷酸肌酸的
组分,对体内氧化供能具有重要作用;血液中是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重要缓冲物质的组分。
3Ca、P的吸收和排泄
(1)吸收饲料中的钙进入肠吸收部位,在具有激素活性的VD3刺激下,与蛋白形成钙结合蛋白,经过易化
扩散吸收进入细胞膜内,少量以螯合形式或游离形式吸收。磷以离子态为主吸收,也有易化扩散。
钙磷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
吸收率为:反刍动物Ca22〜55%,平均45%。奶牛高达90%以上;P平均55%;Ca:P^l:1,反刍生长动物
对Ca:P耐受力较强,Ca:〜7:1均可。
非反刍动物Ca40〜65%,猪平均55%,P平均50〜85%,植酸磷吸收率低30〜40%;猪禽对Ca:P耐受力较
差,Ca:PF〜2,产蛋鸡也不过4:I。
(2)影响钙磷吸收的因素
来源植物性饲料含钙少,禾本科籽实虽含磷多,但大部分都与肌醇结合成植酸盐形式,利用率低,豆科牧
草含钙丰富,但幼畜、猪、禽不能利用,故应补充骨粉、石粉、贝壳粉等。
钙磷比反刍动物1〜7:1,非反刍1〜2:1,钙与磷相互拮抗,任一元素过多都不利:钙多,则与磷酸根形成
不易溶解的磷酸三钙,而妨碍磷的吸收;磷多,过多的磷酸根离子与钙结合而降低了钙的利用。
小肠内的Ph值、VDPh值勿过高有利于钙磷吸收,VD可降低Ph值,故有利于其吸收。但钙磷比例合适
时,吸收较好,不需太多的VD。
钙磷的溶解度对钙磷的吸收起决定作用,凡是在吸收细胞接触点可溶解的钙磷,不管什么形式存在都可吸收。
钙磷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也较大肠道内如果大量存在Fe、Al、Mg会与磷形成不溶的磷盐降低磷
的吸收;饲料中过量的脂肪酸可与钙形成不溶的钙皂;大量的草酸等植酸会与钙形成不溶的螯合钙;饲料中的
乳糖(只有乳中有)能增加吸收细胞的通透性,促进钙的吸收。
(3)钙磷的排泄
途径:粪尿。不同种类的动物经不同排泄途径排泄的钙磷量不同,草食动物的磷主要经粪,肉食动物经尿,正
常下所有动物的钙均经粪排,而马兔采食高钙,也可能经尿大量排钙。
4钙磷缺乏和过量
动物生命过程中的如何阶段,钙磷不足都会出现缺乏症。草食动物最易出现磷缺乏,猪禽最易出现钙缺乏。常
见的缺乏症为:生长缓慢、生产力下降、食欲差、异食癖、饲料利用率低,骨生长发育异常,已骨化的钙磷也
可能游动到骨外,造成骨灰分含量低,骨软,以致不能维持骨的正常形态,进而影响其他生理功能。如佝偻病
(低钙、低磷)、骨软化症、骨松症、产乳热(分娩瘫痪)。
动物体内的平衡机制可防止因过量摄入钙而直接引起中毒,但过量钙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可造成有
害影响。高Ca与P、Mg、Fe、I、Zn、Mn等相互作用可导致这些元素缺乏而出现缺乏症。如高Ca低Zn,使猪
缺Zn产生皮肤不完全角化症。
高P与高Ca类似,但长期摄入正常需要2〜3倍的P会引起Ca代谢变化或其他继发性机能异常,高磷使血钙降
低,继而刺激副甲状腺分泌增加(为了调整血钙),从而引起副甲状腺机能亢进。
5饲料来源
钙——豆科植物、鱼粉、肉骨粉等动物加工产品、乳中含钙丰富,谷实、块根钙缺,长期饲喂应补充。石灰石
粉、骨粉和磷酸氢钙等矿物质饲料常用作泌乳母牛和产蛋母鸡H粮的补充钙源。
磷——植物性饲料以谷实和糠数含磷量最丰富,秸秆、块根块茎含P量一般较低,而青绿饲料中的青绿玉米和
甜菜叶含磷量最低。动物性饲料尤其是鱼粉、肉骨粉等含量尤丰。
日粮中却P时可用骨粉或脱氟磷酸盐,如磷酸一钙【Ca(H2PoOHO]、磷酸二钙【Ca2HPO4.2H2。】、和磷酸钙
[Ca3(PO4)2]等补饲。
(-)镁
1含量与分布动物体约含0.05%的镁,其中60〜70%存在于骨骼中,占骨灰分的0.5~0.7%。骨镁的1/3以磷
酸盐形式存在,2/3吸附在矿物质元素结构表面。软组织中的镁约占总体镁的30〜40%,主要存在于细胞内亚细
胞结构中,线粒体内镁的浓度特别高,细胞质中的镁绝大部分以复合形式存在,其中30%左右与腺核甘酸结合。
肝细胞质中复合形式的镁达90%以上。细胞外液中镁含量甚少(1%),血中镁75%存在于红细胞内。
2生物学功能
(1)参与骨牙的组成;(2)作为酶的活化因子或直接参与酶的组成,如磷酸酶、氧化酶、激酶、肽酶、精氨酸
酶等;(3)参与遗传物质DNA、RNAh和蛋白质的合成;(4)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保持其正常功能。
3吸收代谢
反刍动物经胃壁吸收,非反刍动物经小肠吸收。吸收形式:离子扩散、形成螫合物、与蛋白形成络合物经易化
扩散。
吸收率:猪禽60%,奶牛只有5〜30%;幼龄比成年吸收有效;与镁拮抗的K、Ca、NH3影响吸收;粗饲料吸收
率比精饲料的镁吸收率低;镁的代谢虽年龄和组织器官不同而不同:成年动物体内贮存及动用镁的能力低;青
年生长动物则较高,必要时可动用骨中80%镁满足周转代谢需要。
4镁缺乏和过量
(1)非反刍动物需镁低,约占日粮0.05%,一般饲料能满足,小猪日粮中Mg低于125Ppm或喂全奶的小牛可
能产生镁缺乏。
(2)反刍动物需镁高,一般是非反刍动物的4倍,加之饲料中镁含量变化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职场挑战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业务合规管理考题及答案
- 注会内部控制体系试题及答案
- 职业生涯与微生物检验实践试题及答案
- 细胞培养技术在检验中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课程建设课题申报书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多元学习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各科目交叉复习技巧试题及答案
- 保安工作总结计划护理行业保安工作的安全护理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策略总结试题及答案
- 2024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哈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糖尿病饮食与护理
- 2025年天津市河东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基于STM32的智能水质检测系统的设计》9400字(论文)
- 公路养护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 重庆大渡口区公安分局辅警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 2025年教师国际交流合作计划
- 水泥厂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 (一)
- 智能建造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 西门子S7-1500PLC技术及应用课件:S7-1500 PLC 基本指令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