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现浇砂基路面应用技术规程_第1页
DB42T-现浇砂基路面应用技术规程_第2页
DB42T-现浇砂基路面应用技术规程_第3页
DB42T-现浇砂基路面应用技术规程_第4页
DB42T-现浇砂基路面应用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FORMTEXT91.100.30FORMTEXTCCSP25FORMTEXT     DBFORMTEXT42DBFORMTEXT42/FORMTEXTT××××—FORMTEXT20××FORMTEXT     FORMTEXT现浇砂基路面应用技术规程FORMTEXTTechnicalregulationsforapplicationofcast-in-placesandfoundationFORMTEXT     FORMDROPDOWNFORMTEXT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XX/XXXXX—XXXX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一般规定 25设计 66原材料 37施工 98验收 9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与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路城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大学、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宜昌市住建局海绵城市服务中心、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长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城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麻城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湖北正茂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麻城湖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中交二航武汉港湾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益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丽、黄修林、魏征、向代勤、韩阳昱、李静、郭亚琼、周磊、孟建军、方新阶、许玉洁、季冬兰、梁瑾、彭冲、吴进来、王悦、郭龙、周紫晨、任大卫、邓翀、包申旭、蔡新华、郝小丹、曹攀攀、闸文、柳鹏、杨林、张冰、夏炎早、冯臻臻、彭钟、郑卫国、陈洁、张玲、姜佳良、柳榴、李济海、孙远兆、吴巍、程俊,杨继文、徐天林、邢巍巍、刘柏强、黄贵良、易青、万祺、田星星、桂玉龙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邮箱:。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邮寄湖北路城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工智能科技园,邮编430000,邮箱luyan@hblcjskjyxgs.wecom.work)。”现浇砂基路面应用技术规程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现浇砂基路面的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材料、设计、施工与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及现浇砂基建筑室外轻型荷载道路、露天停车场、广场、步行街及人行道等路面(地面)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及现浇砂基的建筑室外路面(地面)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且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等有关标准的规定。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8076混凝土外加剂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T9274色漆和清漆耐液体介质的测定GB/T12007.7环氧树脂凝胶时间测定方法GB/T12988无机地面材料耐磨性能试验方法GB/T14684建筑用砂GB/T14685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6777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GB/T16925混凝土及其制品耐磨性试验方法(滚珠轴承法)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50081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CJJ37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169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透水铺装材料permeablepavementmaterial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材料,具有使水还原于地下的功能。透水系数permeablecoefficient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透水铺装材料的水量。轻型荷载道路lightloadroad只允许荷载低于40kN/m2的车辆行驶的城镇道路、停车场、小区的道路。现浇砂基面层PermeableSandBaseSurface利用环保型高分子\t"/item/%E7%8E%B0%E6%B5%87%E7%A0%82%E5%9F%BA/_blank"胶凝材料或者复合材料,与砂\t"/item/%E7%8E%B0%E6%B5%87%E7%A0%82%E5%9F%BA/_blank"骨料混合搅拌后,现场经机械辊压成型的\t"/item/%E7%8E%B0%E6%B5%87%E7%A0%82%E5%9F%BA/_blank"透水路面。全透水结构totalperviousstructure道路面层与基层均具有透水能力,路表水进入路面后渗入路基的道路结构体系。半透水结构semi-perviousstructure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基层,不渗透至路基土中的道路结构体系。透水面层surfacelayerofperviousconcretepavement路面面层作为透水功能层,面层下设封层,路表水进入面层后排入邻近排水设施。一般规定现浇砂基路面的设计,应根据本地的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等条件,并结合雨水排放规则和雨洪利用要求,进行组合结构选择。现浇砂基路面结构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以外,应满足路面使用功能、透水、防滑、降噪和耐久性要求,除应满足抗折、抗裂、抗压等要求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透水功能。相关技术要求应符合CJJ169、CJJ135、CJJ/T188-2012、CJJ1的规定。建筑室外硬质铺装路面(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应满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设计轻型荷载的透水路面可采用汽车标准轴载Bzz40、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于200veh/d的标准;普通人行道(无停车)可采用5kN/m2的荷载标准现浇砂基路面结构层应由由面层、基层、垫层、找平层、反滤隔离层等功能层组成。现浇砂基路面基层应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土壤渗水系数不小于1.0×10-3mm/s,且土基顶面距离地下地下水位的距离宜大于1.0m;当土基、渗透系数及地下水位高层不满足以上要求,宜增加路面排水设计要求。对有潜在陡坡坍塌、滑坡灾害、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及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土的地质场所,不应采用透水基层。现浇砂基路面设计应按照CJJ37、GB50009及GB50007有关规定执行。现浇砂基路面无障碍设计应满足GB50763的规定。设计5.1一般规定5.1.1现浇砂基路面的设计除应满足铺设场地使用基本功能要求外,并应满足透水、抗滑、降噪、耐久性(抗折、抗裂、抗压)要求。相关技术要求应符合CJJ169、CJJ135、CJJ37的规定。5.1.2现浇砂基路面按荷载条件分为人群荷载和轻型荷载两类。5.1.3现浇砂基路面设计应满足当地5年一遇的暴雨且持续降雨60min强度下,表面不产生径流的渗(排)水要求。现浇砂基路面结构层应进行透水、储水能力验算,如结构层厚度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增加路基路面排水设施等措施。5.2结构组合及适用性5.2.1现浇砂基路面结构层由面层、基层、垫层(根据情况选定)、土基、反滤隔离层等功能层组成。5.2.2现浇砂基路面根据其结构层可分为面层透水路面(下图1所示)、基层透水路面(下图2所示)及全透型透水路面(下图3所示)。a)面层透水路面:仅有面层作为透水功能层,面层下设不透水基层,路表水进入面层后排入邻近排水设施。b)基层透水路面:面层和基层均作为透水功能层,路表水由面层进入基层(或垫层)后排入邻近排水设施。c)全透型透水路面:面层、基层、垫层、土基均具有透水能力,路表水可直接通过结构层向下渗透至土基。图1面层透水人行道路面结构图2基层透水人行道路面结构图3全透水人行道路面结构5.2.3现浇砂基路面结构的选择,应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周边地块类型、雨水排放和利用要求综合考虑。5.2.4已建成的采用面层透水道路的面层铺装进行修缮时,可继续沿用面层透水路面。5.2.5现浇砂基基层透水路面宜用于各类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人行道、城市广场、公园、建筑与小区人行道及活动场地,不宜用于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停车场、车行道铺装。5.2.6对于土基渗透系数≥7×10-4mm/s,且土基顶面距离地下水位大于1米的各类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人行道、城市广场、公园、建筑与小区人行道及活动场地可选用现浇砂基全透型透水路面。5.2.7基层透水路面透水结构层下部应设置防水封层,防水封层材料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80mL/min,防水封层的厚度不宜小于6mm,且应与上下结构层粘结良好。5.2.8全透型透水路面的路基顶面应设置反滤隔离层,可选用粒料类材料或土工织物。5.3面层5.3.1现浇砂基面层应具有高强度、色彩持久、抗滑、耐磨、过滤雨水的功能。5.3.2现浇砂基面层的透水系数不得小于0.4mm/s。5.3.3现浇砂基面层厚度应不低于7mm,抗折强度应不小于5.0Mpa。5.3.4现浇砂基面层根据粘结剂材料选用的不同,分为有机砂基面层和无机复合砂基面层。有机砂基面层主要适用于透水、半透水、不透水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基层上;无机复合砂基面层主要适用于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上。5.4基层5.4.1现浇砂基路面透水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并满足透水功能的要求,基层横坡宜为1%~2%,面层横坡应基层横坡相同。基层强度应符合CJJ169中相关要求。5.4.2透水基层可选用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或透水混凝土。基层最小厚度应满足符合CJJ169中相关要求。5.4.3透水基层厚度不宜小于150mm。若采用透水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5.4.4当基层为普通或透水混凝土时,应设置横缝和纵缝,并应灌入填缝料,现浇砂基面层应与基层结构缝、缩胀缝设置一致,基层纵、横缝的间距应符合CJJ169中相关要求。5.5垫层5.5.1当现浇砂基路面土基为黏性土时,宜设置垫层。当土基为砂性土或底基层为级配碎、砾石时,可不设置垫层。5.5.2透水路面的垫层可采用粗砂、砂砾、碎石等透水性好的粒料类材料,且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169的规定。5.5.3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定,厚度不宜小于150mm,在重冰冻地区、潮湿、过湿路段可适当增厚。5.6土基5.6.1现浇砂基路面的土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169的规定。5.6.3全透式路面下的土基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土壤渗透系数不应小于1.0×10-3mm/s,且土基顶面距离地下水位应大于1.0m,且在浸水后应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5.7排水设计5.7.1现浇砂基路面排水应根据路面结构类型、当地降雨量和周边排水系统的特点进行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4和现行行业标准CJJ37的规定。5.7.2现浇砂基路面基层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横坡度宜为1%~2%。5.7.3面层透水路面边缘可设置纵向排水设施(盲管或盲沟),如图4所示,排水设施应与道路设计时的市政排水系统相连,排水能力应满足路面排水要求。或通过路面路缘石开孔将雨水引至周边绿化用地。图4面层透水人行道路面结构5.7.4基层透水路面的垫层应设置纵向排水设施(盲管或盲沟),如图5所示,排水设施应与道路设计时的市政排水系统相连,排水能力应满足路面排水要求。图5基层透水人行道路面结构5.7.5全透型透水路面设计时路表水可考虑直接向下排至土基中,也可考虑路基下排水,可设排水盲沟,排水盲沟应与道路设计时的市政排水系统相连。5.7.6为达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宜设置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宜与市政管网相连,以防止汇集的雨水过量而无法排泄。雨水收集池可采用现浇或预制形式制作,宜预留池盖,以方便后期使用和维护。原材料普通透水水泥混凝土6.1.1水泥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GB175的要求,同时符合表1的规定。施工温度较低时,宜采用早强型水泥。不同等级、厂牌、品种、出厂日期的水泥不得混存、混用。水泥的性能指标项目单位标准要求标准稠度用水量%_____安定性(雷氏法C-A,mm)_____≤5.0初凝时间min≥45终凝时间min≤600抗折强度(3d)Mpa平均值≥4.0抗折强度(28d)Mpa平均值≥6.5抗压强度(3d)Mpa平均值≥22.0抗压强度(28d)Mpa平均值≥碎石集料必须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密实的碎石,碎石的性能指标应符合GB/T14685的规定,同时符合表2的规定。集料的性能指标项目计量单位指标123尺寸mm2.36~4.754.75~9.59.5~13.2压碎值%<15针片状颗粒含量(质量计)%<15含泥量(质量计)%<1.0表观密度kg/m3>2500紧密堆积密度kg/m3>1350堆积孔隙率%<47.06.1.3增强料增强料可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两类:材料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增强料的技术指标聚合物乳液含固量(%)延伸率(%)极限拉伸强度(MPa)40~50≥150≥1.0活性SiO2SiO2的含量应大于85%6.1.4外加剂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8076的规定。6.1.5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应符合表4的规定。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性能项目计量单位性能要求试验方法耐磨性磨坑长度※mm≤30GB/T12988耐磨度※/≥1.5渗水系数(15℃)mm/s≥0.5CJJ/T135抗冻性50次冻融循环抗压强度损失率%≤20GB/T5008225℃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5孔隙率%≥18CJJ/T253强度等级-C20C30GB/T50081抗压强度(28d)MPa≥20≥30弯拉强度(28d)MPa≥2.5≥3.5GB/T500816.1.6透水水泥混凝土耐磨性试验应符合GB/T12988或GB/T16925的规定。6.1.7抗冻性试验应符合GB/T50082的规定,抗冻等级不低于D50。现浇砂基路面6.2.1砂6.2.1.1现浇砂基采用砂为骨料,其性能应符合GB/T14684规定同时符合表6的要求,级配应符合表5的规定现浇砂基面层质感分类质感分类细粒型中粒型粗粒型骨料粒径范围(mm)0.3-0.60.6-1.181.18-2.36透水砂基面层用石英砂技术要求检测项目技术要求坚固性(硫酸钠溶液试验)质量损失<2%压碎指标<5%含水率<0.5%含泥量<0.1%含粉量(<0.75mm颗粒)<1.0%6.2.2现浇砂基粘结剂6.2.2.1现浇砂基粘结剂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的要求。现浇砂基粘接剂技术指标检测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28d尺寸变化率%≤0.05JGJ/T7024h抗折强度MPa≥3.0GB/T1767128d抗折强度MPa≥7.0GB/T1767128d粘结强度MPa≥2.0GB/T16777耐碱性(饱和氢氧化钙溶液48h)/不起泡、不剥落、不开裂GB/T92746.2.3现浇砂基面层6.2.3.1现浇砂基面层可根据需要制作不同颜色,其厚度应不小于7mm。6.2.3.2现浇砂基面层应具有高强度、色彩持久、耐磨、过滤雨水的功能。其相关技术要求应满足表8的要求。现浇砂基面层技术要求检测项目计量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耐磨性磨坑长度mm≤30GB/T12988透水系数cm/s≥0.04GB/T25993抗冻性50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损失率%≤20GB/T2599325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5GB/T25993粘接强度(28d)MPa≥2.0GB/T16777透水时效次≥10GB/T25993抗冲击性次≥4JG/T376施工7.1施工(有机)7.1.1基层要求及处理现浇砂基面层(有机)主要适用于透水、半透水、不透水混凝土基层上,必须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平整。基层质量直接影响到面层结构使用周期,必须保障不出现开裂、脱粒、连浆及空鼓等现象。施工前,如不透水基层必须进行打磨拉毛,深度2mm。基层必须采用机械清扫吹灰处理,确保面层粘结强度。严格执行设计的排水要求,半透水及不透水基层需埋设盲管,安装地漏。采用自然排水的基层,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坡比执行。清扫完毕后,必须对底基层进行涂刷粘结层处理,厚度控制在0.5mm,粘结层必须涂刷均匀,不能出现堆积。

7.1.2支模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结合平图色彩设计效果,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定位放线。将橡胶条或金属条作为模板,按图案边界设计直线或微曲线段固定在基层混凝土面上。将各色区进行有效的分隔。模板须保证强度要求和设计图案线条要求,且模板上边缘标高须与面层顶面标高一致;7.1.3材料拌和拌合料应严格按照配合比执行,将骨料按照每盘重量放置于搅拌桶内,加入A组分胶凝材料,搅拌60秒后,再增加B组分胶凝材料,搅拌60秒后停机。搅拌时间应严格控制,不应长时间搅拌,以免引起材料之间出现摩擦生热后,导致胶凝材料加快凝结时间,致使后续工序作业时间无法保障。搅拌完成迅速的将拌合料运输至施工地点,并在15分钟完成下道工序。胶凝材料计量误差不应超过±1%,骨料计量误差不应超过±2%。7.1.4摊铺运至施工作业面的按照设计厚度进行均匀摊铺,应采用长度不短于1.5m的刮尺进行摊铺找平,周边严格按照模板高度预留厚度1.25倍作为压实系数铺设拌合料。中间区域,应采用人工挂线找平摊铺拌合料。挂线控制标高,严格采用方格网形式执行,方格网间距不超过刮尺长度。在两种色彩以上的项目,应根据色彩分仓作业,避免色彩相互污染。整个摊铺过程,应严格执行料进人退的施工原则,在10分钟内完成。7.1.5压实收面压实收面是现浇砂基施工工序中的关键环节,应严格控制抹光机圆盘表面的洁净度。对产品强度及表面平整度的影响非常重要。压实收面过程应对前期每盘摊铺的拌合料通体进行碾压,待两次压实到骨料明显无下沉的状况下,进行磨光收面。对于步行路面,要求静线荷载作用力在圆盘抹光机上为0.25N/mm,同一位置抹光寿面次数为2-3次;对于有轻型荷载的路面(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等小型车辆通过),要求静线荷载作用力为0.75N/mm,同一位置抹光收面次数为4-5次。

7.1.6养护

现浇砂基面层的养护跟环境温度关系密切,在硬化初期,应当严格控制明水撒在其表面上。在30℃以上温度,在自然情况下养护2小时即硬化。在20-30℃,在自然情况下养护4小时即硬化。在10-20℃,在自然情况下养护12小时即硬化。硬化后用薄膜遮盖,薄膜与现浇砂基表面应当有2cm以上间隙,并保持覆盖层内能够自然通风。在干燥条件下,达到充分硬化的时间分别为:30℃及以上需要24小时;20-30℃需要32小时;10-20℃需要48-72小时。7.1.7切割分缝现浇砂基面层充分硬化后,根据提前标记的下基层伸缩线齐缝切缝,必须保障上下同缝,且宽度一致。严格控制好切缝时间,应在硬化后24小时之内完成。纵向间距应按照路面宽度,在3-4.5m范围内确定,横向缝间距为4-6米,平面尺寸不大于5×5米。缩缝宽度一般为2-3mm,胀缝宽度15-20mm。切割缝深度大于其面层和基层总厚度的1/3。切缝后将缝里的杂质清理干净,先填充柔性泡沫条,再用同色系硅酮结构耐候胶填充,填缝胶需要需进行保护24小时,避免损伤。7.1.8成品保护现浇砂基路面应严格控制,在尚未硬化前表面受外部污染(如泥、尘、污水等)污染,否则后期无法清理干净。在使用过程中,避免重物尖角进行撞击。保持定期进行清洗,切勿使用有机清洗剂,会对现浇砂基结构性破坏,在尚未交付前,应该避免多工序较差作业带来的破坏及污染。7.2施工(无机)7.2.1基层要求及处理现浇砂基面层(无机)主要适用于透水混凝土基层上,必须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平整。基层质量直接影响到面层结构使用周期,必须保障不出现开裂、脱粒、连浆及空鼓等现象。施工前,基层必须采用机械清扫吹灰处理,确保现浇砂基面层粘结强度。

7.2.2支模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结合平图色彩设计效果,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定位放线。将橡胶条或金属条作为模板,按图案边界设计直线或微曲线段固定在基层混凝土面上。将各色区进行有效的分隔。模板须保证强度要求和设计图案线条要求,且模板上边缘标高须与面层顶面标高一致;7.2.3材料拌和拌合料必须严格按照配合比执行,先将骨料按照每盘重量放置于搅拌桶内,无机料包及骨料进行均匀拌和,搅拌30秒后,再按照配合比加人水,搅拌120秒后停机,搅拌时间应严格控制。搅拌完成迅速的将拌合料运输至施工地点,并在15分钟完成下道工序。无机料包计量误差不应超过±1%,骨料计量误差不应超过±2%。7.2.4摊铺运至施工作业面进行均匀摊铺,应采用长度不短于1.5m的刮尺进行摊铺找平,周边严格按照模板高度预留厚度1.1倍作为压实系数铺设拌合料,中间区域,应采用人工挂线找平摊铺拌合料。挂线控制标高,严格采用方格网形式执行,方格网间距不超过刮尺长度。存在两种色彩以上的项目,应根据色彩分仓作业。避免色彩相互污染。整个摊铺过程,应严格执行料进人退的施工原则,在10分钟内完成。7.2.5压实收面压实收面是现浇砂基施工工序中的关键环节,应严格控制抹光机圆盘表面的洁净度。对产品强度及表面平整度的影响非常重要。压实收面过程应对前期每盘摊铺的拌合料通体进行碾压,待两次压实到骨料明显无下沉的状况下,进行磨光收面。对于步行路面,要求静线荷载作用力在圆盘抹光机上为0.25N/mm,同一位置抹光寿面次数为2-3次;对于有轻型荷载的路面(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等小型车辆通过),要求静线荷载作用力为0.75N/mm,同一位置抹光收面次数为4-5次。

7.2.6养护

现浇砂基面层(无机)在硬化初期,应采用透气覆盖养护。在30℃以上温度,在自然情况下养护24小时即硬化。在20-30℃,在自然情况下养护48小时即硬化。在10-20℃,在自然情况下养护72小时即硬化。硬化后用透气毯遮盖,湿水养护7天。7.2.7切割分缝现浇砂基面层充分硬化后,根据提前标记的下基层伸缩线齐缝切缝,必须保障上下同缝,且宽度一致。严格控制好切缝时间,应在硬化后24小时之内完成。纵向间距应按照路面宽度,在3-4.5m范围内确定,横向缝间距为4-6米,平面尺寸不大于5×5米。缩缝宽度一般为2-3mm,胀缝宽度15-20mm。切割缝深度大于其面层和基层总厚度的1/3。切缝后将缝里的杂质清理干净,先填充柔性泡沫条,再用同色系硅酮结构耐候胶填充,填缝胶需要需进行保护24小时,避免损伤。7.2.8面层保护切缝养护后,应在2天内进行面层保护处理。喷涂保护层前,必须保障周边环境干净,基层必须干燥,天气晴朗,严禁在雨天作业。喷涂应对不通色彩区域进行保护分隔,避免出现较差污染。保护剂在开桶后采用电动搅拌器搅拌均匀,喷涂过程由内向外的开展。避免认为污染。面层保护根据施工部位喷涂遍数如下:步行路面喷涂1遍,有轻型荷载的路面喷涂2遍。7.2.9成品保护现浇砂基面层应严格控制,在尚未硬化前表面受外部污染(如泥、尘、污水等)污染,否则后期无法清理干净。在使用过程中,避免重物尖角进行撞击。保持定期进行清洗,切勿使用有机清洗剂,会对现浇砂基结构性破坏,在尚未交付前,应该避免多工序较差作业带来的破坏及污染。验收一般规定隐蔽工程验收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组织,关键分项工程及重要部位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总监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设计单位专业设计人员等进行验收。现场隐蔽验收合格后,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专业工程师签字同意,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附属排水设施的隐蔽工程验收应符合GB50268的规定现浇砂基路面应对垫层、基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应按相关标准或设计文件执行。8.2现浇砂基路面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主控项目8.2.1现浇砂基路面用粘结剂应符合表9要求。试件制备与养护应按下列要求:a)试件制备:筛取0.3~2.36mm的标准砂骨料,胶为骨料的6.3%,胶由A组份和B组份组成,两种组份按一定比例。称好后将A组份和B组份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骨料,搅拌3分钟,按容重1.75g/cm³向模具装料,分层插捣,3次装填完。b)试件养护:在温度20±1℃,相对湿度不低于50%的环境下养护24h。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检查数量:每10t为一批,不足10t按一批计,每批抽检l次。8.2.2

石英砂集料应符合表10的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