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课前导引】1.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下列有关Se和Se的说法正确的是:A.Se和Se互为同素异形体B.Se和Se互为同位素C.Se和Se分别含有44和46个质子D.Se和Se都含有34个中子B2.铊(Tl)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与铝同族,位于第6周期。Tl3+与Ag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反应:Tl3++2Ag=Tl++2Ag+。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Tl+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B.Tl3+的氧化性比Al3+弱C.Tl能形成+3价和+1价的化合物D.Tl+的还原性比Ag强C3.(05上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晶体中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B.分子晶体的状态变化,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C.金属晶体通常具有导电、导热和良好的延展性D.离子晶体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A【考点搜索】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键的极性。4.了解几种晶体类型及其性质(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6.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链接高考】例1(05江苏)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A与C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D能分别与A、B、C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X、Y、Z。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Y、Z的稳定性逐渐减弱B.A、B、C、D只能形成5种单质C.X、Y、Z三种化合物的熔沸点逐渐升高D.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线探究】1.(2004年上海卷)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C.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分子稳定性决定化学键的强弱,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故A项错;冰熔化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共价键不变故C项错;离子晶体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故D项错。答案为B。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族周期IAIIAIIIAIVAVAVIAVIIA1①2②③④⑤⑥3⑦⑧⑨⑩(1)表中元素⑩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此氢化物的还原性比元素⑨的氢化物的还原性___________(填强或弱)(2)俗称为“矾”的一类化合物通常含有共同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3)已知某些不同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元素③与元素⑧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性质。写出元素③的氢氧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又如表中与元素⑦的性质相似的不同族元素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根据信息灵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依元素有周期表中位置可推知⑩为Cl,氢化物为HCl,元素⑨为S,对应气态氢化物为H2S,依元素周期律,同周期从左至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所以还原性HCl<H2S;(2)问要求对常见物质及其俗名有所了解,如:明矾KAl(SO4)2·12H2O;绿矾FeSO4·7H2O;皓矾ZnSO4·7H2O;胆矾(蓝矾)CuSO4·5H2O.可知“矾”一般为含结晶水的硫酸盐,共同含有的元素为H、O、S。(3)由题干给出的信息,由元素⑧对应Al(OH)3的两性特征推知Be(OH)2同样具有两性,故有Be(OH)2+2NaOH==Na2BeO2+2H2O;再由③⑧位置关系为对角线关系,得到与元素⑦化合物性质相似的元素为②,即:Li。【方法论坛】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综合网络2.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中各种基本微粒间的关系原子种类微粒之间的关系中性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阳离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阴离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m3.同位素及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

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特性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的原子含量一般是不变的。同位素判定方法它反映的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间的关系.

故单质、化合物间不可能是同位素。如H2

和D2及H2O和D2O之间不存在同位素关系。只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才是

同位素;如168O和188O是同位素,而且146C和147N不是同位素注意天然存在的元素中,许多都有同位素(但

并非所有元素都有同位素)。因而发现的

原子种数多于元素的种数。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按初中所学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求算方

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12C原子

质量的1/12的比值。显然,所用原子质

量是哪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其结果

只能是该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

该定义严格说应是同位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该比值的近似整数值即为该同

位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值等

于该同位素的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因天然元素往往不只一种原子,因而

用上述方法定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就不合适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用天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及其原子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

数字表达式为若用同位素的质量数替代其相对原子

量进行计算,其结果就是元素的近似

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结果通常取整数)。我们通常采用元素的近似相对

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即:电子层序号1234567代表符号KLMNOPQ最多电子数281832507298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3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核外电子排布规律4注意事项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满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然后才由里往外,依次排在能量较高,离核较远的电子层。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上述乃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只能解释1~18号元素的结构问题,若要解释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其它规律。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要理解图中各符号的含义。例:氯原子,圆圈内表示原子的质子数,要注意正号;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各符号含意一样,但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相等。如Cl-:

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电子式

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的数目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式子。小黑点或“×”的数目即

为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5.元素周期律涵义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

增而呈周期性变化。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核外电

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由1递增至8(若K层

为最外层则由1递增至2)而呈现周

期性变化。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稀有气体元素除

外)呈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电子

层数和核电荷数多少决定,它是反

映结构的一个参考数据。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递变到+7,从中部开

始有负价,从-4递变至-1。(稀有气

体元素化合价为零),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主要化合价由元素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数决定,一般存在下列关系:最高正价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最高价

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渐弱,酸

性渐强,呈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在

一个周期内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核对外层电

子引力渐强,使元素原子失电子渐难,

得电子渐易,故有此变化规律。6.简单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原子半径1.电子层数相同时,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例:rNa>rMg>rAl>rSi>rp>rs>rCl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增大。例:rLi<rNa<rk<rRb<rCs离子半径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

子大于阳离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例:rCl->rCl,rFe>rFe2+>rFe3+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

径越小.例:rO2->rF->rNa+>rMg2+>rAl3+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例:rLi+<rNa+<rK+<rRb+<rcs+;rO2-<rs2-<rse2-<rTe2-4.带电荷、电子层均不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

子参照比较。例:比较rk+与rMg2+可选rNa+为参照可知rk+>rNa+>rMg2+7.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判断依据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金属

性越强。2.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剧烈,

金属性越强。3.单质还原性越强或离子氧化性越弱,

金属性越强。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5.若xn++y

x+ym+则y比x金属性强。非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判断方法1.与H2化合越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2.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

非金属性越强。4.An-+B

Bm-+A则B比A非金属性强。8.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与结构的关系周期周期序数元素的种数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

数对同主族元素若≤,则该

主族某一元素的原子序数与

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的

差值为上一周期的元素种数。若≥,则该主族某一元素的

原子序数与上一周期元素的

原子序数的差值为该周期的

元素种数。短周期第一周期2第二周期8第三周期8长周期第四周期18第五周期18第六周期32第七周期不完全周期族主族IA族IIA族IIIA族IVA族VA族VIA族VIIA族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价电子数零族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个(He为

2个除外)副族IB族IIB族IIIB族IVB族VB族VIB族VIIB族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等于族

序数(第ⅠB族、ⅡB族除外)

最外层电子数只有1~7个。第VIII族有三列元素9.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周期

(左

右)同主族

(上

下)原子结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增大电子层数相同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元素性质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

+7负价数=8-族序数最高正价和负

价数均相同,

最高正价数=族序数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

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

渐增强。元素性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减

弱,碱性逐

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的酸性。稳定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

减弱,还原

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

弱。

10.元素的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11.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键型概念特点形成条件存在离子键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键型概念特点形成条件存在共价键非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相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非金属单

质、某些

化合物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向一方原子不同的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化合

物、某些

离子化合

物。12.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类别结构特点电荷分布特点分子中的键判断要点实例非极性分子空间结构特点正负电荷重心重叠,电子分布均匀非极性键、极性键空间结构特点H2、CO2、BF3、CCl4、C2H2、C2H4类别结构特点电荷分布特点分子中的键判断要点实例极性分子空间结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由于分布不均匀。极性键(可能还含有非极性键)空间结构不对称。HCl、H2O、NH3、CH3Cl13.各类晶体主要特征类型比较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构成晶体微粒阴、阳离子原子分子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形成晶体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微粒间的静

电作用类型比较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物理性质熔沸点较高很高低有高、

有低硬度硬而脆大小有高、

有低导电性不良(熔融或水溶液中导电)绝缘、半导体不良良导体传热性不良不良不良良类型比较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延展性不良不良不良良溶解性易溶于极性溶剂,难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任何溶剂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一般不溶

于溶剂,

钠等可与

水、醇类、

酸类反应典型实例NaOH、NaCl金刚石P4、干冰、硫钠、铝、

铁在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中均不存在分子,因此NaCl、SiO2等均为化学式。只有分子晶体中才存在分子。14.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概念存在范围强弱比较性质影响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分子内或晶体内键能一般120-800KJ/mol主要影响分子的化学性质。分子间作用力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的微弱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约几个或数十KJ/mol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15.如何比较物质的熔、沸点1)由晶体结构来确定。首先分析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其次抓住决定同一类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决定因素。①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如:SiO2>NaCl>CO2(干冰)②同属原子晶体,一般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金刚砂>晶体硅③同类型的离子晶体,离子电荷数越大,阴、阳离子核间距越小,则离子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一般越高.

如:MgO>NaCl④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晶体熔、沸点越高。如:F2<Cl2<Br2<I2

④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晶体熔、沸点越高。如:F2<Cl2<Br2<I2⑤金属晶体: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Na<Mg<Al

2)根据物质在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果常温下即为气态或液态的物质,其晶体应属分子晶体(Hg除外)。又如稀有气体,虽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原子,但应看作为单原子分子,因为相互间的作用为范德瓦尔斯力,而并非共价键。【实弹演练】[课堂反馈]1.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A.D3O+B.Li+

C.OD—D.OH—D2.对原子核外电子以及电子的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①可以测定某一时刻电子所处的位置

②电子质量很小且带负电荷

③运动的空间范围很小

④绕核高速运动

⑤有固定的运动轨道

⑥电子的质量约为氢离子质量的1/1836

A.①②③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⑤⑥B3.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B.H2O2

C.SiCl4D.PCl5C4.1919年,Langmuir提出等电子原理:原子数相同、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互称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近。(1)根据上述原理,仅由第2周期元素组成的共价分子中,互为等电子体的是: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_。CO2

CON2ON2(2)此后,等电子原理又有所发展。例如: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粒子,只要其原子数相同,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同,也可互称为等电子体,它们也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在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与NO2-互为等电子体的有:_____、_____。SO3O35.现有八种物质:①干冰②金刚石③晶体硫④晶体硅⑤过氧化钠⑥二氧化硅⑦溴化铵⑧氖。请用编号填写下列空白:(1)通过非极性键形成原子晶体的是_____;(2)固态时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3)属于分子晶体,且分子为直线型结构的

是____;(4)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5)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_____;(6)含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的化合物

是____。①⑧⑤⑦①③⑧②④6.(05全国卷I)甲、乙、丙、丁为前三周期元素形成的微粒,它们的电子总数相等。已知甲、乙、丙为双原子分子或负二价双原子阴离子,丁为原子。⑴丙与钙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乙在高温时是一种还原剂,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C2+2H2O=Ca(OH)2+C2H2↑

Fe2O3+3CO2Fe+3CO2高温⑶在一定条件下,甲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丁的元素符号是_____,它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⑸丁的氧化物的晶体结构与_________

的晶体结构相似。⑶在一定条件下,甲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丁的元素符号是_____,它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⑸丁的氧化物的晶体结构与_________

的晶体结构相似。放电N2+O22NOSi+14284金刚石7.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金属Be与Al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相似.又已知AlCl3熔沸点较低,易升华.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Be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BeO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e(OH)2与Mg(OH)2可用试剂鉴别,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e+2OH-

=BeO22-+H2↑

NaOH溶液Be(OH)2+2OH-=BeO22-

+2H2O

(3)BeCl2是_____化合物(填写“离子”或“共价”).(4)Li与Mg根据对角线规则,性质也相似,则Li在空气中燃烧,主要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共价Li2O

专题四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课前导引】1.已知A2(g)+2B2(g)2AB2(g);△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直接运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结论即可得答案为B。2.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2Y(g)+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

)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ABCD解析:本题考查数形结合图像分析法,检验学生对速率-体积分数-或时间或压强图像的掌握情况。答案为B。【考点搜索】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线探究】1.反应aA(g)+bB(g)cC(g)+dD(g)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且起始时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b,则:(1)平衡时A、B的转化率之比是______。1:1(2)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C的质量百分含量降低,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3)若同等倍数地增大A、B的物质的量浓度,要使A与B的转化率同时增大,(a+b)与(c+d)所满足的关系是a+b_____c+d。(填“>”、“<”、“=”或没关系)放热>(4)若设定a=2,b=1,c=3,d=2,在甲、乙、丙、丁4个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依次是2mol、1mol、2mol、1mol,B的物质的量依次是1mol、1mol、2mol、2mol,C和D的物质的量均为0。则在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A的转化率最大的容器是____________。丁2.在一定温度下,把2体积N2和6体积H2通入一个带活塞的体积可变的容器中,活塞的一端与大气相通(如下图所示)。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若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为7体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保持上述反应温度不变,设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N2,H2和NH3的体积,如果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仍与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则:①若a=1,c=2时,则b=____。在此情况下,反应起始时将向__________方向进行(填“正”或“逆”)。②若需规定起始时反应向逆方向进行,则c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3逆c>2a/3,且a:b=1:3(2)在上述装置中,若需控制平衡后混合气体为6.5体积,则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降低反应温度6.5<7,上述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采取降温措施;而反应容器是活塞式的,且6.5是压强保持不变下的6.5,故不采用变压强的方法。【方法论坛】1.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因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光、波、溶剂等、,结论可浓缩归纳为增加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使用正催化剂等均使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加。注意1:浓度一般指气体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纯液体或固体的浓度是一定值,纯液体或固体的量的增减一般不影响反应速率。对可逆反应,浓度改变可以是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或同时改变,但均符合“浓快稀慢”的规律。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缩小的方向移动;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④催化剂: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所以,催化剂(不论其是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不使化学平衡移动。3.对于mA+nB=xC+yD平衡状态达到的标志:(1)v正=v逆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如:VA生成=VA消耗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如:VA生成:VB消耗=m:n(2)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③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系数不等,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恒温、恒压)保持不变。(对“等气”反应不适用)④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保持不变。⑤体系颜色⑥化学键断裂情况=化学键生成情况4.一边倒技巧:即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把起始量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再与原平衡的起始量去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2A(气)+B(气)3C(气)+D(气)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浓度哪些大于Wmol/L、哪些小于Wmol/L、哪些等于Wmol/L。A.4molA+1molBB.2molA+2molBC.4molA+2molBD.3molC+1molDE.2molA+1molB+3molC+1molDF.3molC+1molD+1molBG.1molA+0.5molB+1.5molC+0.5molDH.3molC+2molDI.4molC+1molD用“一边倒技巧”可知,答案为:等于Wmol/L的有D、G;大于Wmol/L的有:A、B、C、E、F、I;小于Wmol/L的有H。5.等效平衡原理:(1)由于化学平衡状态只与条件有关,与建立平衡的途径无关,因而,同一可逆反应,可以从不同的状态开始而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2)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对同一可逆反应,虽然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3)等效平衡的三种类型①恒温恒容:对于“不等气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②恒温恒容:对于“等气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③恒温恒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的平衡与原平衡等效。6.化学平衡计算模式:三段式(起始、变化、平衡)以如下反应mA(g)+nB(g)pC(g)+qD(g)为例,说明关于化学平衡的计算的一般模式如下:7.转化率的计算或比较方法(1)移动方向判断法:适用于温度变化和压强变化时。变T,若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增大;若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减小。变P,若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增大;若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减小。(2)极端假设法:当有两种反应物时,增加其中一种反应物的量,该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3)分离重叠法(等效变换法):当只有一种反应物时,加入反应物,平衡移动方向和转化率a怎样变化?注意点:(1)平衡右移,产物的浓度不一定增大。如:稀释、减压等。(2)平衡右移,产物的物质的量一定增大,但是它在反应混合物中所占的百分含量不一定增大。如:无限增大A的浓度。(3)平衡右移,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都增大。如:A+BC+D增大A的浓度。8.数形结合图像分析法:抓住图像的四点(原点、起点、拐点、终点),掌握五类图像的基本特征(时间-速率图像、转化率等-温度-压强图像、转化率等-时间图像、浓度-时间图像、速率-浓度或温度或压强图像)【实弹演练】[课堂反馈]1.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气)+nB(固)pC(气)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的转化率随之降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n)必定小于pB.(m+n)必定大于pC.m必定小于pD.n必定大于p【实弹演练】[课堂反馈]1.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气)+nB(固)pC(气)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的转化率随之降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n)必定小于pB.(m+n)必定大于pC.m必定小于pD.n必定大于pC2.一定条件下,向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发生下列反应:2SO2(g)+O2(g)2SO3达到平衡后改变下述条件,SO3气体平衡浓度不改变的是:A.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1molSO3(g)B.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molSO3(g)C.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molO2(g)D.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molAr(g)B3.将Ag块状碳酸钙跟足量盐酸反应,反应物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的实线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将Bg(A<B)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盐酸反应,则相应的曲线(图中虚线所示)正确的是:C4.在A(g)+B(g)的反应体系中,C的百分含量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反应分别在400℃和100℃下进行,所得曲线分别为Q与P,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图为:C(g)+D(g)A5.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3B(g)2C(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A.图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B.图II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C.图II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D.图II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AB6.一定质量的钠、钾投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气体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投入的Na、K的质量一定相等②投入的Na的质量小于K的质量③曲线A为Na,B为K④与Na、K反应的HCl的量一定相等⑤投入的Na、K的质量比为23/39⑥投入的Na、K的质量比为39/23A.②⑤B.②④⑤C.②④⑤⑥D.③④⑥[课后巩固A]1.(05江苏高考)哈伯因发明了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方法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向一密闭容器中充人1molN2和3molH2,在一定条件下使该反应发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N2将完全转化为NH3B.达到化学平衡时,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C.达到化学平衡时,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D.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为零C2.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A(g)+B(g)

C(g)+D(g)正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A.减小C或D的浓度B.增大D的浓度C.减小B的浓度D.增大A或B的浓度D3.下面四个选项是四位同学在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以后,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所发表的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B.化学平衡理论可指导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怎样提高原料的转化率D.正确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都可提高化工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C4.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

NO(g)+CO(g)=1/2N2(g)+CO2(g);

ΔH=-373.2kJ/mol,

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B5.一定温度下,反应

2SO2+O22SO2,达到平衡时,n(SO2):n(O2):n(SO3)=2:3:4。缩小体积,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O2)=0.8mol,n(SO3)=1.4mol,此时SO2的物质的量应是:A.0.4mol B.0.6molC.0.8mol D.1.2molA6.右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Z(g)+M(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