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古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学生古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学生古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学生古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学生古文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古文考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文言文句式的是:

A.鸿鹄将至,群鹤避之。

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C.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D.水落石出,而渔者得而腊之。

2.下列词语中,属于文言实词的是:

A.之

B.而

C.以

D.于

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6.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7.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8.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9.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0.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1.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4.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6.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7.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8.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9.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0.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离骚》是屈原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

2.《出师表》是诸葛亮为了向刘备请战而写的一篇辞表,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

3.《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末年(公元959年)的历史。()

5.《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传奇故事。()

6.《红楼梦》是曹雪芹所著,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悲剧。()

7.《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讲述了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8.《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英雄人物。()

9.《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著,描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社会。()

10.《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所著,通过对醉翁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论语》中“仁”的概念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请简述《孟子》中“性善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简述《庄子》中“逍遥”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在道家哲学中的意义。

4.请简述《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论述《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及其反映出的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精神。

试卷答案如下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

1.B

解析思路:A、C、D均为文言文句式,B为现代汉语句式。

2.A

解析思路:A为代词,B为连词,C为介词,D为介词,A为文言实词。

3.D

解析思路:A、B、C均为比喻修辞,D为借代修辞。

4.D

解析思路:A、B、C均为夸张修辞,D为对偶修辞。

5.A

解析思路:A为对偶修辞,B、C、D为借代、夸张、对偶修辞。

6.D

解析思路:A、B、C为设问修辞,D为反问修辞。

7.C

解析思路:A、B、D为比喻修辞,C为拟人修辞。

8.B

解析思路:A、C、D为比喻修辞,B为拟人修辞。

9.D

解析思路:A、B、C为对偶修辞,D为反问修辞。

10.A

解析思路:A为设问修辞,B、C、D为比喻、对偶、反问修辞。

11.D

解析思路:A、B、C为借代修辞,D为夸张修辞。

12.A

解析思路:A为夸张修辞,B、C、D为借代、对偶、反问修辞。

13.B

解析思路:A、C、D为对偶修辞,B为排比修辞。

14.A

解析思路:A为设问修辞,B、C、D为比喻、对偶、反问修辞。

15.C

解析思路:A、B、D为比喻修辞,C为拟人修辞。

16.B

解析思路:A、C、D为比喻修辞,B为拟人修辞。

17.C

解析思路:A、B、D为对偶修辞,C为排比修辞。

18.D

解析思路:A、B、C为设问修辞,D为反问修辞。

19.A

解析思路:A为借代修辞,B、C、D为夸张、对偶、反问修辞。

20.C

解析思路:A、B、D为夸张修辞,C为对偶修辞。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

解析思路:《离骚》确实是屈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关心和个人理想。

2.√

解析思路:《出师表》是诸葛亮向刘备请战的辞表,表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

3.√

解析思路:《史记》由司马迁编纂,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

解析思路:《资治通鉴》由司马光编纂,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5.√

解析思路:《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

6.√

解析思路:《红楼梦》是曹雪芹所著,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悲剧。

7.√

解析思路:《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讲述了梁山好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8.√

解析思路:《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曹操、刘备等人物。

9.√

解析思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著,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

10.√

解析思路:《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所著,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论语》中“仁”的概念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解析思路:阐述“仁”在《论语》中的定义,如“仁者爱人”,并说明其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2.请简述《孟子》中“性善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思路:概括“性善论”的主要内容,如“人之初,性本善”,并分析其对后世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3.简述《庄子》中“逍遥”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在道家哲学中的意义。

解析思路:解释“逍遥”的含义,如“无所待”,并探讨其在道家哲学中追求自由、超越的哲学意义。

4.请简述《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解析思路:介绍《史记》的体例特点,如纪传体,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