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作业答案第五章三十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填空题1、创造社、太阳社2、上海3、《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4、吴祖光5、《论语》《人间世》《宇宙风》6、施蛰存7、穆时英8、《都市风景线》9、《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10、蒲风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领导人有鲁迅、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主要刊物有《萌芽》、《拓荒者》、《北斗》、《前哨》、《十字街头》等。左联成立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批判资产阶级及各种反动文艺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倡文艺大众化,发展革命文艺创作,培养年轻作家,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文艺运动。19362、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白曙等,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蒲风。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在诗歌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革命文学论争:是指1928年初太阳社和创造社为倡导革命文学,与鲁迅展开的一场论争,这是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围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而展开的思想论争。通过这场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宣传,分清了阵线,明确了是非,提高了认识,加强了团结,从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为左联的成立创造了条件。4、两个口号的论争:是指1936年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翼文艺阵营内部周扬、夏衍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与鲁迅、冯雪峰、茅盾、胡风等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之间的论争,这是左翼文艺阵营内部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展开的一场文艺思想论争。通过论争,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团结了队伍,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5、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proletariat)音译的缩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文艺工作者为避免反动派的注意而采用的译名。普罗文学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其基本特征是以鲜明的革命立场,饱满的革命热情,直接表现革命斗争,热情歌颂革命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也有政治口号代替艺术描写和“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倾向。1928年至1930年的革命文学,经过了普罗文学阶段。6、“自由人”:胡秋原以“自由人”自命,发表《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宣扬文学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超阶级”“超时代”的,左翼文艺窒息了其他文艺;反对无产阶级文艺是其实质,但观点亦有可采之处。7、“第三种人”:指1932年在上海出现的以苏汶(杜衡)、施蛰存、韩侍桁等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在左翼作家反击自由人胡秋原时,以苏汶为代表的自称为“作家之群”的“第三种人”出来为胡秋原辩护,他们标榜中立,反对文艺的功利性,鼓吹文艺可以脱离政治而自由,指责左联独霸文坛,不要真理,把作家变成煽动家,但同时他们也对民族主义文学持明确的批判态度。他们的论点,受到鲁迅、瞿秋白、周扬、冯雪峰等左翼作家的批判。8、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出现的,一个由国民党政府操纵,适应国民党政权法西斯政治需要,凭借权势和金钱勉强拼凑而成的畸形的文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潘公展、范争波、朱应鹏、王平陵、傅彦长等,大都是国民党政客、特务、军官等。他们鼓吹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文艺”,公开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起攻击,提出以“民族意识”代替“阶级意识”,用“民族主义”来统一文艺思想,用民族主义文学统治文坛,受到左翼文艺各方面的反击。其代表作有黄震遐的《陇海线上》和万国安的《国门之战》。9、论语派:30年代的一个主导倾向消极的散文小品流派;“以闲适为格调,以自我为中心”;代表作家是林语堂等,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10、京派:30年代前后活动在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作家群;成员有沈从文、凌叔华、废名、林徽音、萧乾等;学院派文化气息重,与社会冲突保持距离,作品质朴、凝重。11、大河小说:法国文学史上,从巴尔扎克开始一些作家以多卷体连续性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历史的变迁,被称之为“大河小说”;李劼人仿效巴尔扎克、左拉,以多卷体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反映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郭沫若称之为“小说的近代史”。12、红色鼓动诗:殷夫1929年以后所写的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诗;诗作洋溢着革命激情,自由奔放的形式和铿锵有力的韵律,震撼着读者的心;代表作有《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我们》;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13、东北作家群:九·一八后,东北一些作家流亡关内,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在日寇侵略下的痛苦、挣扎和反抗的作品,这批作家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有萧红、萧军、舒群、罗烽、端木蕻良等,主要作品有《八月的乡村》、《生死场》、《没有祖国的孩子》等,作品突现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呈现出忧郁、苍凉、悲壮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14、现代诗派:30年代在上海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徐迟等。他们运用现代派的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青年的现代情绪。15、新感觉派:20年代末在上海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其小说多展示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和摩登男女的畸形心理,在艺术上突出快节奏、跳跃感及潜意识的描写。三、简答题1、简析革命文学倡导和论争的背景。①从政治角度看,此期革命文学倡导势在必然。大革命失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无产阶级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以配合革命斗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浓厚的政治文化心理,是产生革命文学的合适土壤。②从文学本身来看,由文学革命发展成为革命文学,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从“国民文学”到“平民文学”再到“民众文学”最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其内涵是一脉相承的。③从作家队伍来看,此期革命文学倡导和建设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作家纷纷从广州、武汉、欧洲、日本、香港等5个方向云集上海,其力量的聚集和建设革命文学的愿望都是空前的。④从国际形势来看,此期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是对国际文学思潮的回应。以苏联为核心,以日本和欧洲为两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对中国呈包围态势。2、简析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及意义①讲话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思想建设方面的意见,第二部分是关于组织建设方面的意见。②鲁迅的讲话,对左联理论纲领之不足作了补充,对某些原则问题上的偏颇作了纠正,对左翼作家队伍中小资产阶级世界观、易动摇的特点及宗派情绪等敲响了警钟,对左翼文学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概述左联的活动及成就。①巩固组织,扩大影响,拓展领域,加强与国内国际革命及进步作家的联系。②积极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探讨理论问题,开展文艺界的思想斗争。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文化战线的反围剿斗争,付出了代价,也有重要收获。④团结和鼓舞了大批革命作家投身革命文学运动,培育和扶植了大批文学青年,创作了大批革命作品,使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呈现繁荣景象。4、概述三十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①左联成立后,即成立大众文艺委员会,出版《大众文艺》半月刊,左翼文艺界普遍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而各人理解又不尽一致,故有了关于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②第一次讨论在1930年3月至5月间,由《大众文艺》编辑部出面组织,参加者有郭沫若、冯乃超、郑伯奇、鲁迅、蒋光慈、洪灵菲、冯雪峰、钱杏村、田汉等。主要讨论文学形式的大众化问题和文艺大众化之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本次讨论收获不大。③第二次讨论在1932年,主要阵地是《文学月报》和《北斗》,主要有瞿秋白、茅盾、周扬、郑伯奇等参与,主要讨论怎样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涉及到文学内容、形式的大众化及作家思想意识的改造问题。这是一次真正具有实质内容和意义的讨论。④第三次讨论在1934年6月,主要围绕文言文、白话文和大众语及汉字拉丁化等问题展开讨论,有胡适、茅盾等参与。此次讨论,在保卫白话文,打击复古思潮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收获不大。5、简析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意义①对“五四”以来创作中的“欧化”倾向有所警惕和批评;②对传统文学形式开始注意批判地继承;③提出向群众学习的口号,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四、论述题1、论革命文学论争的性质、内容和意义。①性质:是革命文学阵营内部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而展开的一场文艺思想论争。②内容:一是关于文学的阶级性问题;二是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问题;三是关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转变问题。③意义:一是文化批判的意义,对五四以来的文化进行重新估价;宣告了个人主义的终结;为文化及文学思想划了一个新的时代。二是理论建设的意义,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三是队伍建设的意义,通过论争,澄清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促进了左翼文学队伍的团结;同时,通过论争,提高了左翼文学队伍的理论水平,增强了战斗力,有利于反围剿,也为左联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2、论“左联”的历史功绩和局限。①左联的成就及贡献:组织各种革命文艺团体,推动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密切了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在白色恐怖中,依靠党的领导,团结革命和进步作家,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重视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开展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和实践;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文学论争,保障革命文学健康发展并使之成为三十年代文学主潮;重视青年文学作者的培育。②左联的错误和缺失: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政治上的左倾倾向;思想上的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论“两个口号”论争及其意义。①“两个口号”的论争是指1936年,左翼作家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②这是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在要求团结抗战基础上的一次文艺论争。③“两个口号”的论争扩大了文艺界抗日救亡运动的声势和影响,提高了作家对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认识,批判了文艺界的宗派主义和“左”的倾向,为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成打下了基础。④但是,这次论争正值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双方仅仅为了两个本来具有共同方向的文学口号而展开长时间的论争,分散了抗日力量,影响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早日形成。论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及其发展演变。本时期文学思潮呈多元交织的复杂状态。①革命文学思潮:其主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由于受国际国内种种“左”的思潮的影响,其中也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的庸俗社会学的理论错误。它强调文学与革命的关系,认为无产阶级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和武器,因而严重忽视了文学本身的特征。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重视文学的独立品格,主张文学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强调文学脱离政治而自由。这一时期的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虽然在具体的文学主张上各有不同,但在文学脱离政治而自由这一点上,却有着程度不同的一致性,因而共同汇成本时期一股不小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③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较第一个十年更加发展壮大,是本时期文学的主潮。左翼文学创作,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否定浪漫主义而推崇现实主义;象征派诗人创作亦转向大众化;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甚至北方的京派作家创作中,多数亦属于现实主义。这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比起前一时期大为减弱。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郁达夫小说创作亦转向现实主义);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弥洒社、湖畔诗社均已停止活动。⑤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比上一时期有所发展。现代诗派和后期新月诗派汇聚成现代派诗潮;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与以施蛰存为代表的心理分析派汇聚而成现代派小说潮;戏剧创作中曹禺的《原野》具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第六章茅盾一、填空题1、社会剖析派2、《幻灭》、《动摇》、《追求》3、《春蚕》、《秋收》、《残冬》4、《子夜》5、《霜叶红似二月花》。二、名词解释1、“史诗性”:在题材选择上主要体现为一种“史诗性”,这也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以实现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为目的。2、《春蚕》:《春蚕》的写作时间略后于《林家铺子》,它以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困苦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旧中国农民需在年年丰收之外,去另找真正的出路的社会现实。3、社会剖析派:30年代涌现的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表现社会心理和时代潮流的变迁,揭示阶级的对立与抗争,常采用横断面截取生活的方法,结构朝严谨精致的方向发展。代表作家有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三、简答题1、简析茅盾中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创作在题材上的互补。①茅盾的小说创作从反映的题材来看,其中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正好形成互补态势,中长篇小说主要写都市生活,短篇小说主要写农村题材。②他的中长篇小说主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处于急剧变动中的正在走向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以及都市知识青年艰难多变的心灵历程。③而其短篇小说,则展示了在帝国主义和新军阀统治下农村的破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
2、《子夜》的艺术成就有哪些?①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剖析小说,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左翼文学的创作实绩;②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现代化大都市社会生活画面,第一次以相当可观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艺术典型;③它还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长篇小说。3、《子夜》的主题思想是什么?①再现了三十年初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②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挣扎的悲剧命运;③反映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④表现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时代特征。4、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①宏伟而缜密的情节结构:小说有开头、主体、结尾;故事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线交叉,网状构成,灵活多变、缜密严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塑造:把人物置于各种纵横交错的矛盾关系的交结点上,展现其性格形成的关键环节,使之具有立体感。③全景式的环境描写:全景式的社会背景写真,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④性格化的心理刻画:心理描写比重较大,深刻而细腻,有心理分析色彩和“心灵辩证法”的痕迹。⑤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用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⑥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心理分析、意识流等;尤其象征和隐喻的使用,艺术效果显著。四、论述题1、论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①茅盾的中长篇小说创作,是他小说贡献中最主要的成就。他的中长篇小说,主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处于急剧变动中的,正在走向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以及都市知识青年艰难多变的心灵历程。这是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从生活内容到文体形式的新的开拓。他是彻底改变二十年代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他的中长篇小说从《蚀》到《子夜》,标志着三十年代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②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主要写农村题材,展示了在帝国主义和新军阀统治下农村的破产,经济的崩溃,政治的黑暗,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其主题的深刻、内蕴的沉重,在三十年代短篇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茅盾的短篇小说,在构思结构上,依然显出宏阔的视野和繁复精细的布局,这在整个三十年代短篇小说中也是不多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使整个三十年代短篇小说走向成熟和沉稳。
2、分析吴孙甫形象的典型性。①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②其矛盾性格具有多层面的二重性:既精明强悍、乐观坚定、有魄力、有胆识、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又刚愎自用,争强好胜,损人利,甚至萎靡、颓废、软弱、动摇、举措乖张;③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和中国民族工业的暗淡前景,以及导致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概括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第七章巴金一、填空题1、《灭亡》,《寒夜》2、《雾》、《雨》、《电》3、《家》、《春》、《秋》二、名词解释1、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在巴金的文学生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都是巴金社会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生活中的“精神导师”。无政府主义者对巴金的影响首先是感情上的,他们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人格力量,成为鼓舞巴金不断探索真理的情感动力。2、《灭亡》:《灭亡》是巴金的处女作,写于1928年他留学法国期间,描述了一群知识青年在军阀统治的环境中所从事的种种活动。作者揭露封建军阀统治的残暴与不义,怀着很大的热情塑造了杜大心、陈真、吴仁民、李佩珠等人物形象,赞美他们憎恨黑暗现实、追求光明未来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民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是一致的。3、“觉新性格”:觉新是《家》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也是新旧社会交替时期出身封建家庭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因而他跃出了具体作品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史称“觉新性格”。4、“平民的史诗”: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由热情激烈的青春型心态转向了深沉内敛的中年心态,阴郁失望情绪表现在他1944年以后所写的几部作品里。在中长篇《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和短篇集《小人小事》中所写的故事,可以说都是生活在“寒夜”中的一些“小人小事”。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都是通过那些善良人物的不幸遭遇,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后果,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悲愤的控诉和抗议,因而被称为“平民的史诗”。三、简答题1、简析《家》的思想内容。①真实地表现社会变革时期年轻一代与封建家庭的剧烈矛盾冲突。②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及其家长制的吃人本质。③尖锐地批判了向封建势力妥协忍让的“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的人生态度。④热情地讴歌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⑤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向和民主力量必然崛起的时代主题。2、《家》的艺术特色有哪些?①清晰完整的情节结构,②现实生活的逼真描写,③热烈的情感抒发,④性格对比中的个性刻画,⑤细腻深刻的心理发掘。3、简析觉慧的形象。①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形象。②其性格核心是叛逆,特点是幼稚而大胆。③标志民主主义从封建家庭的觉醒。4、三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何在?①身份、地位、性格各自不同,但性别相同,因而受封建礼教及家长制迫害而导致的悲剧命运亦相同。②三女性具有善良的心灵和美好的性格,但无一例外均遭毁灭。③三女性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与腐朽。5、《寒夜》的思想意义是什么?①展示了一个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新型家庭,由于战争、贫困、疾病和仰人鼻息的环境,造成家庭成员灵魂的扭曲和性格的变态,从而导致家庭的解体。②通过这个普通人家的生离死别,反映了国统区社会的黑暗现实,展示了生活于其中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揭示了旧制度的灭亡。③通过三个小人物的复杂心理的描写,概括了现代文化冲突与变迁下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意蕴。《寒夜》的艺术特色有那些?①这是巴金现实主义艺术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它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无技巧的艺术。”②在结构布局和情节安排上自然朴素、真切严谨,通过对婆媳纷争、灵魂扭曲和家庭解体等客观描写,实现对旧制度的揭露和控诉。③把人物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在阔的社会背景中寻找人物命运的根源。④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情景交融的景色描写,体现了巴金现实主义个性特色。7、简析汪文宣的形象。①汪文宣是一位心地善良、忠厚老实而又显得懦弱无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②在公司他是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受尽冷眼和欺负;在家里他要忍受婆媳矛盾和无休止的争吵带来心灵上的折磨,终于在贫病交加中忧郁而死。③造成汪文宣悲剧性格及命运的根源,在于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因而,便构成了对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控诉。8、曾树生形象有哪些现代意义?①个人主义者,一个在困境中拯救自我的女性形象。②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传统妇道。③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哪怕这种选择本身包含着无穷的辛酸与痛苦。④注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四、论述题1、从《灭亡》到《寒夜》,巴金创作有何发展和演变。①从《灭亡》到《寒夜》,巴金小说创作有一个渐进式的演变过程。②他的小说创作,以1942年初《还魂草》发表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③前期的创作,以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题材为主,塑造理想式的英雄人物形象,多用激情宣泄的表达方式,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④后期的创作,以家庭生活为主,通过凡人琐事展示灰色小人物的命运,以客观冷静的描写取代激情的宣泄,现实主义一步步深化。2、论觉新形象及其典型意义。①痛苦的灵魂,矛盾的心理,分裂的性格,多层面的二重性;②其性格核心是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在新旧矛盾斗争的夹缝中敷衍,“流着眼泪奉行吃人的礼教。”③封建末世的长子形象,是行将崩溃的家族制度的产物和牺牲品,社会转型期出身封建家庭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第八章老舍一、填空题1、市民生活,文化2、老张的哲学3、《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4、《惶惑》、《偷生》、《饥荒》5、沙子龙6、《离婚》二、名词解释1、老派市民:在老舍塑造的市民形象系列中,写得最好、性格最丰富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是保守、闭塞的。其代表人物有《二马》中的老马,《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等。老舍以戏剧化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了他对传统文化落后方面的批判。2、理想式市民:老舍是带着传统的道德观去构建他的理想市民形象的。《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景纯等,都反映了中国小市民的人格理想。尤其是《四世同堂》里的钱默吟,他身上爆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的民族骨气与操守。在老舍看来,这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可以成为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的。3、“含泪的笑”:最能代表老舍艺术个性的是他的雍容谈笑中的幽默,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趣味,追求更高的起点,使之生活化;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使它成为含有温情的文化批判。这种“含泪的笑”,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并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多重信息。4、京味儿:是指老舍独具地方色彩的语言艺术风格。老舍的语言艺术得益于他对北平市民语言及民间艺术的熟悉与热爱。他创造性地运用北平市民口语,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所使用的语句、语气、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是既有独特的创造,又深深地透露着浓郁的北京文化气息,形成一种独特的“京味儿”的艺术特色。三、简答题1、老舍小说创作在总体上有哪些个性特色?①老舍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②老舍为自己所开拓的文化批判领域是市民社会,主要是北京市民社会。③老舍为自己作品所赋予的色彩是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它源于老舍对北京的深刻理解和浓郁的情思。④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合适丰蕴、独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2、简析《骆驼祥子》的思想意义。①通过祥子的遭遇,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②通过祥子的奋斗和堕落,否定了个人奋斗的人生道路。③祥子的遭遇、性格及命运,具有深沉的悲剧力量和典型意义。3、简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①串珠式结构,单纯而显错综,紧凑而显集中。②细腻多变的心理刻画和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③鲜明突出的“京味儿”和朴实生动、自然明快的语言。4、简析《四世同堂》的思想意义。①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遭受凌辱的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②深切地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憎恨之情。③真实地记录了沦陷区人民觉醒与抗争的历史。④颂扬了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5、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艺术。①史诗的规模和品格,全景式的场景展示。②多线条辐射状展开的布局模式。③宏大严谨的叙事结构,性格对比的人物设计。6、简析祁老者形象。①老派市民的代表;②守旧胆小的性格特征;③仇恨与反抗种子的萌生;④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及时代特征。四、论述题1、分析祥子形象及其思想意义。①祥子是被旧社会一步步吞噬了灵魂的城市个体劳动者。②祥子由奋斗向上而自甘沉沦,经历了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③祥子悲剧性格的形成,客观上由于社会的压迫和虎妞的诱骗,主观上源于自身思想的局限和心理上的弱点。④祥子的悲剧,一方面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一方面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否定。2、论分析祁瑞轩形象的典型性。①新旧思想交替历史条件下的一代知识分子形象。②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导致其苦闷矛盾的心理和性格;③解脱苦闷,觉醒反抗;④摆脱传统文化影响,寄托民族自救新生的希望。3、分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意义①老舍经历了抗战时期的生活,眼光趋向深刻,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命运以及时世动荡中的人性状况了有新的体悟与感受;②祁家文化主要揭示传统文化中负面的东西(祁老人信奉“磕头说好话”的处世哲学,孝悌观念,祁瑞宣的矛盾心理,守旧苛安);③钱家文化,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裂变,正面部分(面对外敌坚贞不屈,坚守民族气节)得到发扬,消极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不问世事)得到克服。第九章沈从文一、填空题1、《一封未付邮的信》2、《鸭子》3、京派4、《边城》5、《长河》6、“乡下人情结”7、《绅士的太太》8、“侍宦”二、名词解释1、“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在其小说和散文创作中所执著追求和刻意描绘的一个富有人性魅力、充满理想色彩、温馨而瑰丽的文学世界。这是一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作者以痛惜眷恋的怀旧情绪、缠绵悠远的乡土情结,以及恬淡优美的牧歌情调,精心展示了偏处一隅的湘西的山川风物和世态人情,追求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史称“湘西世界”。代表作品有《边城》、《湘西》等。沈从文以此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诗化乡土小说: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以精湛质朴的表达技巧和自然恬美的艺术风格,营构了独树一帜的乡土抒情小说的诗化意境。从《边城》到《长河》,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诗化特征,即:以情感为主导的抒情体式;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对故事性和情节性结构都有淡化倾向;人物成为作者主观情绪的载体,性格单纯明晰而又极为相似,更多的带有类型化特征。三、简答题1、简析《边城》的艺术特色及艺术风格。①《边城》是一首充满作者怀旧诗情的纯粹的抒情诗;一曲流动着作者爱与美的诗性的浪漫主义牧歌。②结构自然流畅,形疏神聚,情节线索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统一。③性格鲜明,个性突出,内心丰富,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融为一体。④浓郁的地方山水气息和鲜明的边地风情色彩。2、简析翠翠的形象。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寄托着作者乡土情结和人性理想的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是作者乡恋情感和怀旧思想所孕育的一个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纯真朴素的爱情,柔中有刚的性格,构成这一形象的内在蕴涵。3、简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个性。①执著地描绘偏处一隅的湘西山川风物、世态人情,精心构筑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②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精神,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融合达到完美合谐的地步;③注重风习描绘,充满诗情画意;④在与都市人生的比照中,讴歌湘西底层人民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⑤显示了优美、纯净、隽永的艺术风格。四、论述题1、分析《边城》的思想及文化意蕴。①沈从文是一位有着浓厚悲剧意识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用人性描绘和编织了一个温馨而瑰丽的“边城”世界,而体现这一世界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却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②故事的叙述是建立在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作者有意回避这一悲剧故事的人为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根源,而着力去发掘悲剧的人性和文化层面的意蕴。③这是一个“谁也没有过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作者借此对汉族传统婚姻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反封建传统的叛逆精神。④作者把“边城”描绘成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人性世界,以寄托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把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⑤作者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景象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以暴露和批判。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追求。①理想的人生形式,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叙事模式;②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艺术;③独特的极度净化的审美品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④浓郁的地方山水气息和鲜明的边地风情色彩;⑤纯朴自然恬静流畅的语言之美。第十章曹禺一、填空题1、《雷雨》《日出》2、《原野》3、《全民总动员》4、《北京人》5、《家》二、名词解释1、《雷雨》:这是曹禺1934年写成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剧本以1923年前后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悲剧,讽刺、揭露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剧本以一个具有畸形性格的女性繁漪串起全篇,并以大雷雨中周家矛盾大爆发为结尾,呼应了剧名,象征着反动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2、“不足者”与“有余者”:这是《日出》中代表贫富差距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损不足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的批判。通过对顾八奶奶、李石清、翠喜等人物形象的描绘,作者对“不足者”与“有余者”之间的矛盾作了充分的揭露。3、三、简答题1、概述曹禺话剧创作的几个阶段。曹禺的话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1934年到1936年,主要发表的作品有《雷雨》(1934.7)、《原野》(1936.1)、《日出》(1936.6)。第二阶段是抗战爆发后到建国前,主要作品有《黑字二十八》(1940.3)、《蜕变》(1941.1)、《北京人》(1941.12)等。第三阶段是建国后,主要作品有《明朗的天》(1954.9)、《胆剑篇》(合著,1961.7)《王昭君》(1978.11)等。2、简析《雷雨》的戏剧冲突。①戏剧冲突是戏剧作品内容的基本特征,《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错综复杂和尖锐剧烈的特色;②冲突主要围绕周氏父子展开,有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繁漪与周萍的冲突,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等;③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剧情得以突变和跃进,人物性格得以显现和发展,主题得以揭示和表现。简析《雷雨》的思想意义。①通过家庭纠葛和劳资冲突,揭露了带有浓厚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种种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悲剧命运。②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和高度个性化的性格展示,把对家庭罪恶的暴露批判与人的觉醒和个性解放结合起来,把道德伦理冲突、人性的剖析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剧作具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及鲜明的时代特征。③通过对两个家庭两代人命运的描述,揭示了人间贫富的差别和阶级的对立,表达了对被侮辱者的同情。4、简析周朴园的形象。①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②专横、冷酷、自私、伪善,集封建性和资产阶级本性于一身;③用封建理念管理家庭,是家庭悲剧的根源所在;④性格亦有复杂性的一面。⑤形象的意义:封建家庭的罪恶,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血缘关系。5、简析《日出》的思想意义。①揭露三十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黑暗和腐朽以及金钱社会的人生世相;②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实;③以“日出”为象征,以打夯工人的号子为背景,寓意黑暗社会终将为光明所取代。④具有深刻独到的社会批判意义。6、《原野》的思想意义是什么?是曹禺剧作中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作品,作品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农村阶级矛盾的尖锐,农民生活的悲苦、精神的愚昧及其挣扎反抗的暴烈和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保安员资格证考试判断题题库及答案(共100道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5年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考物理高二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物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协作协议
- 战略合作协议之商业拓展篇
- 农村社区环境与农业协调发展协议
- 公司并购重组协议内容
- 婚庆丁克协议书范本
- 竞标服务协议书范本模板
- 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课件
- 2025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范本
- 林业行政执法培训
- 高中英语必背3500单词表完整版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2024年版)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5年第一季度
- 大连农商银行2024年招聘172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安徽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 张开式射孔器材介绍
- 企业员工职业规划培训PPT课件.ppt
- 农药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用于立项备案拿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