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8页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中国古代文学》(高起专)中参考答案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及李斯的散文单选题1、④二、填空题1、李斯三、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而成。《吕氏春秋》兼采儒法道墨农诸家学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杂家”。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先秦的一些文献资料和逸闻轶事,且杂有不少寓言故事,有些文学性。四、简答题1、《吕氏春秋》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而成,兼采儒法道墨农诸家学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杂家”。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先秦的一些文献资料和逸闻轶事,且杂有不少寓言故事,有些文学性。2、秦代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在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一是政论文,一是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文代表作是《谏逐客书》,有文采,善用比喻,铺张排比,音韵铿锵,受到战国纵横家影响。他的石刻文,在形式上模仿《诗经》的雅颂,都是四言韵文,文学性不强,但对后代的碑志文有很大影响。第二节贾谊的政论文与《淮南子》等散文一、单选题1.①2.①3.①4.②5.①6.②7.②8.④二、多选题1.②④2.②③④三、填空题1.贾谊2.《新书》3.《淮南鸿烈》4.东方朔5.《盐铁论》6.桓谭7.崔寔8.王符四、名词解释1、《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2、《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五、简答题1、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在形式上多为奏、议、策、疏之类,作者众多,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大体而言,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有:①继承了战国诸子散文的传统,能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言辞激切,感情深厚,能够打动人心。②注重辞章,多用排偶和形象的比喻,词采富丽,文章华美,有辞赋化的倾向。代表作家是贾谊。2、贾谊,西汉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他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好用夸张的语气与形象的比喻,纵横捭阖,浩瀚恣肆,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晁错,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章大家。晁错的主张,多与贾谊相似。他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其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现实状况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于雄厚之中透着警刻,其不足之外是略乏文采。总体而言,贾谊的文章富于情感与文采,但沉实稍逊于晁错;而晁错的文章质实透辞,颇切实用,但文采不如贾谊。尽管有这样的风格差异,两人都是西汉初期的文章大家,他们的思想与文风对汉世有重要影响。3、《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4、汉武时期,除司马迁以外,还有董仲舒、东方朔、司马相如这三位著名的散文作家。董仲舒的代表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东方朔的代表作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有《难蜀父老》、《封禅文》。5、《说苑》、《新序》及《列女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批野史杂传,也是第一批分类编撰的历史故事集,对魏晋志怪小说有很大影响。其编著者是刘向。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一、单选题1.②2.③3.③4.①5.④6.③7.④8、②二、多选题1.①③⑤⑥2.②④3.①②③4.④⑤三、填空题1.扬雄2.扬雄3.赋,散文4.《七发》5.《子虚赋》6.《上林赋》7.苞括宇宙8.司马相如9.扬雄四、名词解释1、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的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因此被称为骚体赋。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2、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3、枚乘《七发》确立了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形式。后代许多作者如傅毅、张衡、曹植、王粲等等,受《七发》的影响,都曾使用过《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结构,并且以“七”名篇。由于此类赋作较多,以至于《文选》在赋体之外,特立“七体”。“七体”又称“七林”。4、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5、汉赋作家司马相如与扬雄的并称。两人都是西汉人,都是蜀郡成都人,又都是汉大赋的代表性作家;而扬雄作赋,又极力模拟司马相如,故后世常以两人并称。6、汉赋作家班固与张衡的并称。两人都是东汉人,都擅长于大赋写作。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故此,后人常以两人并称。7、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后期。东汉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五、简答题1、“赋”本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与比、兴相并列,其本义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后来,“赋”又引申为“不歌而诵”。春秋列国朝聘盟会,宾主常常赋诗言志,盖随时口诵,不待乐奏,于是赋又指一种脱离音乐的一种诵读形式。到了战国后期,“赋”又渐渐引申为一种“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独立文体,专注于对事物的铺叙描写。2、赋的真正雏形应当是宋玉的赋与荀子的《赋篇》,赋的真正兴起则在汉代。赋与楚辞、《诗经》相比,其共同点是均为韵文,不同点:《诗经》的诗句大多为四言这样较为整齐的句子;楚辞以六言为主,当中往往杂有散文的句式;赋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散文,中间是韵文,多使用四字句。《诗经》、楚辞在句子、段落之间很少有连接词,而赋则与散文差不多,多使用连接词。3、汉赋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这三个时期。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汉初的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汉大赋兴盛于西汉中期并成为汉赋的主体形态。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家、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后期。东汉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4、《七发》的主客问答形式引起了后代许多作者的模仿,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王粲的《七释》等等,都使用了《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结构。由于此类赋作较多,以至于《文选》在赋体之外,特立“七体”。“七体”又称“七林”。5、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扬雄。扬雄前期,颇好辞赋,作赋慕司马相如,写下了《甘泉》、《羽猎》、《长杨》、《河东》四赋。但扬雄晚年认为辞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认为辞赋无补于规谏,并由此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他看到了诗赋“丽”的特点,但他反对“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失去讽谕的作用。这种对大赋创作反思后的批评,有助于作家主体性人格的建立。六、论述题1、汉大赋的基本特征: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汉大赋的基本特征。汉大赋以前所未有的体制、规模、领域和范围,充分反映了汉大一统帝国的历史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气象,表现了当时汉民族以大为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风尚。汉大赋作家以大为美,首先表现在他们对汉赋宏大体式的追求上。在汉赋产生以前,中国文学史上曾诞生出伟大诗人屈原所创作的长达二千四百余字的抒情长诗《离骚》以及《天问》、《九歌》、《九章》这样的鸿篇巨制。而汉赋自枚乘《七发》首开巨制之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诸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都是长篇鸿文。由此可见,以长文巨篇为美,是汉大赋作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汉大赋作家以大为美,并不仅仅表现在大赋结构上有一种宏巨之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中还展示出了在内容上的雄实之美。作为有汉一代的文学代表,汉大赋以汉帝国宏伟的山川、万千的生民、繁华的都市、巍峨的宫殿、丰饶的物产、盛大的狩猎、壮观的歌舞等等为描写对象,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数量繁富、体积宏伟、场面广阔、力量巨大的沉厚恢博之美。而这,也正是大汉帝国疆域辽阔、人众物丰、魄力宏大的时代气象在文学中的充分反映。由以上可以看出,汉大赋作家不仅追求大的体制形式,更是追求大的描写对象和内容。他们是怀着对自己时代的满腔热情,按照“凡大必美”的美学原则,来创造形象、铺摛文采的。大赋作品尽管有些笨重,有些繁富,但它所力图展示的却是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它在描写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为后代文学所难以企及。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单选题1.③2.①3.④4.②二、多选题1.①②④2.①③3.①④4.①②④5.②④⑤三、填空题1.成一家之言2.《报任安书》3.屈原4.《史记·项羽本纪》四、名词解释1.《史记》体例《史记》由五种体例组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全书以本纪为纲,其它各部分互相配合补充,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上至黄帝、下迄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基础。2.“互见法”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在《史记》中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3.两司马指汉武时期两位著名作家: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司马相如为汉大赋的首席作家,其代表作为《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史学大师,其所撰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故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五、标点原文并按照要求作出简要分析1、正确标点如下: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出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简要论析:在司马迁的笔下,巨鹿之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以战前杀宋义开始、战后章邯投降结束。从描写的艺术看,有直接描写,有简接描写,有强烈的对比,也有夸张渲染。另外,太史公不怎么注意描写战争的具体过程,而是大刀阔斧、粗线条的勾勒,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战争的惊心动魄,突出了项羽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2、正确标点如下: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出。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李广形象说明:在这一上郡遭遇战中,李广面对敌众我寡的险危之境,镇定自若,勇敢机智,始终把握住了对方微妙的疑惧心理,并采取了一系列果敢的行动,最终化险为夷,从而不但表现了善射的本领,而且显示出一种过人的胆略。六、简答题1.《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体例组成。“本纪”是一个朝代或一个帝王统治时期的大事记;“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摘要;“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论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论述;“世家”是历代侯王或特殊人物的传记;“列传”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2.《项羽本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多棱角的悲剧英雄形象。反秦抗暴时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却变为一个鼠目寸光的鄙夫庸人;鏖战征杀,他表现出锐不可当的雄姿,坐而斗智却愚蠢得如同一只猴子。他有时天真淳朴,宽厚慈和,有时却又暴戾凶残,令人发指。所有这些,都在太史公笔下得到了极其生动真实的反映。3.《李将军列传》对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正直廉洁等才能与品德作了生动的描绘,倾注了作者对李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与李广同样才气无双又同样命运悲惨的人生感叹。这篇传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最突出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①作者善于抓住李广性格中勇于当敌、仁爱士卒等特点予以集中描写,从而将李广的性格特点表现得鲜明突出。②作者对李广的优秀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或正面叙述,或以其他人物侧面衬托、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③作者对所选择的材料作了繁简、详略不同的叙述。对李广一生的事迹,作者主要评述了其中的四次(上郡遭遇战、雁门脱险记、右北平之战、失道自杀);此外,还详述了李广射石及杀霸陵尉等生活小事,从而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李广的一生。4.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在《史记》中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也有助于对历史人物作较为全面的把握。5.《史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再次,太史公还通过情节描写特别是戏剧性的情节场面;心理特征的描绘;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七、简析题《李将军列传》对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正直廉洁等才能与品德作了生动的描绘,倾注了作者对李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与李广同样才气无双又同样命运悲惨的人生感叹。这篇传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最突出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①作者善于抓住李广性格中勇于当敌、仁爱士卒等特点予以集中描写,从而将李广的性格特点表现得鲜明突出。②作者对李广的优秀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或正面叙述,或以其他人物侧面衬托、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③作者对所选择的材料作了繁简、详略不同的叙述。对李广一生的事迹,作者主要评述了其中的四次(上郡遭遇战、雁门脱险记、右北平之战、失道自杀);此外,还详述了李广射石及杀霸陵尉等生活小事,从而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李广的一生。八、论述题1、《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此外,太史公还通过情节描写特别是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某些心理特征的描绘;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㈡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全书一百三十篇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整体,互相补充照应,同时又独立成篇。而这些独立成篇的传记,有的是人物传;有的是叙事文;有的象抒情文;有的象单篇的专论。在文章的组织方面首尾呼应,组织严密,常以某些穿插贯穿全篇。而在穿插中又有灵活的变化,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波澜起伏。这些穿插有情节的穿插,议论的穿插,奇闻轶事的穿插,而结尾又往往耐人寻味,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㈢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是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和生命铸成的,饱含了自己的爱憎善恶。《史记》就象《离骚》一样是一部长篇悲愤诗。我们从《史记》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重的个人身世之悲与历史悲痛的同体整和、同体震颤。可以说,《史记》的情事之悲愤是中国史书千古以来绝无仅有的。㈣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史记》总的风格是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有力量。《史记》各篇随着内容的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又低回婉转,总之,能尽其语言巧妙传神之能事。第四章两汉乐府诗一、单选题1.③2.④3.②4.④5.④6.②二、多选题1.②③⑤2.①③3.①④三、填空题1.郭茂倩2.《玉台新咏》3.《东门行》4.叙事性5.感于哀乐6.刘邦7.八十始得归8.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9.但坐观罗敷10.长命无绝衰四、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2.汉乐府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与杂曲歌辞四类,其中以相和歌辞最多。汉乐府尤其是汉乐府民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优秀传统。五、标点原文并按照要求作出简要分析1、正确标点如下: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与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人物形象简要分析:两个主人公都是无辜善良的人,但性格却迥然有别。男的铤而走险并非本愿,而是被迫无奈。他一开始有些迟疑,由于家境所逼,很快坚强起来,不怕天命,王法、儿女情分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反抗者的形象。与之不同,女主人公性格软弱,宁愿自甘贫苦,听天由命,是一个逆来顺受者的形象。2、正确标点如下: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简要说明:这首诗题为《妇病行》,属于汉乐府,写一个贫苦妇女临终托孤但身为人父的丈夫却一筹莫展的痛苦境况。母,临终托孤;父,哭倒亲交;儿,啼号索母,读来令人铭心刻骨。六、简答题1.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⑴汉乐府民歌道出了被压迫者的苦难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贪暴,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风格。⑵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乐府民歌或写生活中小小的片刻;或写有头有尾的故事。在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篇幅最多,是精华之所在,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⑶形式自由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其中后两者在形式上显然以比四言为主的《诗经》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2.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在《诗经》以后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⑴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建安时代的三曹七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现实主义精神,唐代天宝时期杜甫又进一步因事立题,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诗篇。中唐时期,白居易又提出了“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题乐府诗。所有这些,都是对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⑵在形式上,汉乐府民歌为后代诗歌创作确立了五言、杂言这两种主要诗体。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出现了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兴起,此后建安文人又掀起了创作五言诗的高潮。鲍照的五言与杂言,又是在继承汉乐府民歌基础上的进一发展。至于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乐府歌行体,更是在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可以说后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受汉乐府的影响很大。3.为什么说《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产生于现实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陌上桑》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姑娘凭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寄托了东汉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社会地位,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随意欺凌霸占民间妇女。东汉时这种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权豪贵族甚至宦官都可肆意侵夺民女。大将军梁冀因为霸占民女,“所在怨百”。面对这种情形,人民无力反抗,于是就创造了罗敷形象,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歌颂美对丑的胜利。这一意义上看,罗敷形象的塑造,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在罗敷身上凝聚了人民对丑恶现实的强烈抗议,凝聚了人民对美的形象的无限珍爱。罗敷集一切美好品格于一身:美丽、机智、心地高洁、光明如朝日、热爱劳动、热爱美。面对太守的纠缠,罗敷从容不迫,针对一般官僚欺下怕上的心理特点,盛夸自己的丈夫,面斥太守如粪土,最终美终于依靠机智战胜了丑恶。罗敷集美、勤劳、勇敢、机智、反抗精神于一身,无疑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她是理想的化身、胜利的化身,在封建社会犹如地平线上的太阳,给人们以无限的慰藉。由此可见,罗敷这一形象产生于现实而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4.《十五从军征》写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艺术特点?这首诗通过老兵暮年还归的遭遇,控诉了汉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它完全使用白描手法,从实写来,不事夸张,非常客观。作者的主观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达,而且通过字里行间透现出来,采取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5.《上山采靡芜》是一首什么性质的诗?有哪些艺术特点?《上山采靡芜》是一首弃妇诗,它通过弃妇与故夫偶遇时几句简短的对话,说明了弃妇的无辜与故夫的喜新厌旧,并将男主人公斤斤计较的市侩心理表现得深刻细致。在表现形式上,这首诗几乎全由对话构成,措辞含蓄,韵味深切。此外,还通过多组对比,突出了故夫的喜新厌旧,传达出弃妇被迫离异的哀怨。6.《孔雀东南飞》原名叫什么?诗中的男女主人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孔雀东南飞》原名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刘兰芝勤劳、善良、坚强、美丽,具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性格,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刚烈精神。男主人公焦仲卿忠厚、善良,在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他的性格由比较软弱而变得坚强起来。7.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汉乐府民歌是怎样表现出这一艺术特点的?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叙事性。汉乐府民歌或写生活中小小的片刻,如《妇病行》、《东门行》、《陌上桑》;或写有头有尾的故事,如《孔雀东南飞》。在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篇幅最多,是精华之所在。这些诗往往通过人物对话与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有些作品还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8.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建安文学、唐代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建安黄初时代的三曹七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现实主义精神,唐代天宝时期杜甫又进一步因事立题,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诗篇。中唐元和时期,白居易又提出了“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题乐府诗。这些,都是对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七、简析题1.《陌上桑》《陌上桑》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姑娘凭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美对丑的胜利,寄托了东汉人民的美好愿望。《陌上桑》具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罗敷面对太守的纠缠,从容不迫,针对一般官僚欺下怕上的心理特点,盛夸自己的丈夫,面斥太守如粪土,最终美终于依靠机智战胜了丑恶。罗敷集美、勤劳、勇敢、机智、反抗精神于一身,无疑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艺术特点:在塑造罗敷这一形象时,采取了夸张烘托的手法。将笔墨集中描写她的工具装饰之美,侧面描写旁观者对美的反映,省去了对其容貌的直接描写。这样的虚写俏皮、夸张、幽默,远比平庸呆板的正面描写要好的多。2.《东门行》全诗以安分守已与铤而走险两种思想冲突作为主线,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两个主人公都是无辜善良的人,但性格却迥然有别。男的铤而走险并非本愿,而是被迫无奈。这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反抗者的形象。与之不同,女主人公性格软弱,宁愿自甘贫苦,听天由命。从诗的语言上看,《东门行》以杂言为主,层次错落,急徐相映,与主人公性格完全一致。3.《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简析兰芝勤劳、善良、坚强、美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兰芝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抗精神和倔强性格。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抗精神和倔强性格,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刚烈精神。焦仲卿既忠于爱情,又不愿过分违拗焦母的意志,其性格与兰芝相比较为软弱。但最后他终以一死表达了他对兰芝之爱的信守,性格由比较软弱而变得坚强起来。焦母与刘兄同为封建宗法势力的代表,但又各具特点。焦母专横暴戾而有心计,刘兄暴烈、冷酷而又贪财慕势。第五章东汉辞赋一、填空题1.班固2.班固3.张衡二、简答题1、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赋家是班固。班固的《两都赋》分为《西都赋》、《东都赋》上下两篇,创立了大赋的“京都”题材。2、《刺世疾邪赋》是赵壹的作品。这是一篇汉末代表性的抒情小赋,在创作精神上继承了屈原愤世嫉俗、针贬时弊的斗争精神。与汉大赋相比,它不仅有规模大小的不同,而且有艰深与平易之别。这些都表现由汉大赋到抒情小赋的风格变化。在笔法上,它也独具特色:善于选取典型事例以及夸张的细节,运用了对比、比喻手法,语言峭利尖刻,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堪称是汉末“党人”之作。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一、单选题1.①2.⑤3.④4.④5.④6.⑤7.②二、多选题1.①③④2.③④3.③④⑤4.①③三、填空题1.班固四、名词解释《汉书》体例:《汉书》由四种体例组成,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叙述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年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五、简答题1、王充的文学观点。王充是东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所著《论衡》,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论著。在这部论著中,王充以其“疾虚妄”的学术理性对谶纬灾异之学、俗儒抱残守缺的人格以及“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世风、文风予以了全面的批判。王充《论衡》没有专论文学的篇章,他对文学的见解散见于《超奇》等篇中。他认为文章应当有用于世;认为“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应以真实为内在的生命,反对“虚妄”之文。王充以其“真美”观反对“虚妄”之文,无疑有着冲破时代迷妄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也应指出,王充有时也失于偏颇,如《艺增》篇中对于他以前作品中一些夸张描写之处都加以辩驳,其观点就不免有些狭隘。2、桓谭,著有《新论》,其文章特点不事雕琢,只求达意;笔调简洁,行文明快,表现出一种清峻通脱的风格。3、东汉后期,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社会危机日益深重。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一些正直士人以一种愤懑之情讥议时政,品评人物,由此而形成了汉末清议之风。在这种清议之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清议之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和仲长统的《昌言》。六、简析题1、《苏武传》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及曲折的归汉经过,塑造了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始终不失汉使身份的英雄形象。本文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详略得当,一般情况只作简单交待,而对苏武出使原因及武帝死后汉使到来、苏武归汉等则作了详细描写,要言不烦;更对卫律逼降、李陵劝降以及苏武卧雪牧羊作为重点详细描写。全文末了以“壮年出使,白头归汉”将苏武19年的困苦艰辛加以总结。全篇浑然一体,匠心独具。本文的主要成就是刻画了苏武的形象。为突出苏武这一形象,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李陵、卫律两个降臣形象反衬苏武形象的高大。七、论述题1、“班马”指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与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两人在史学上、文学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既有类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班固所著《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前半部照抄《史记》,武帝以后是新作。司马迁及其《史记》在思想上既吸取了各家学说,又自成一家之言,具有卓越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班固及其《汉书》在思想上尊奉儒家,有明显的正统观念。《汉书》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肯定了一些正直之士,批判了一些奸佞小人,这与《史记》有类似之处,但不具有《史记》那样强烈的思想锐气和广泛的人民性,有时还表现出与《史记》针锋相对的观点。《史记》与《汉书》在史传文学上都有高度成就。《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成为中国史传文学的千古典范。《汉书》在描写手法上继承了《史记》的一些传统,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它没有《史记》那样的奇崛多姿,但文章组织严密,语言受到汉辞赋散文影响,繁富绮丽,凝炼整饬,具有一种雍容典雅之美。第七章东汉文人诗一、单选题1.①2.①3.②4.②5.①6.④二、多选题1.①②④2.②④⑤3.①③三、填空题1.班固2.《羽林郎》3.《文选》4.钟嵘5.贵贱不相踰6.焉得不速老7.常怀千岁忧8.行行重行行9.衣带日已缓10.越鸟巢南枝11.游子不顾反12.但伤知音稀13.皎皎河汉女14.泣涕零如雨15.脉脉不得语四、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编者题之为“古诗”,一共为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五、简答题1、《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①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②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③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④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不仅是汉末抒情文学兴起的产物,也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2、现存最早的五言诗,可以说是秦代的《长城谣》。西汉时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并且开始隔句用韵。武帝后,这种形式的五言歌谣被大量采入乐府而成为乐府歌辞。五言乐府歌辞更为成熟,并构成了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基础。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初开始有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到东汉后期,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到了兴盛时期,并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这样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作品。3、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班固的《咏史》咏叹了孝女缇萦为救父而甘愿没身为婢的故事。这首诗平实地叙述故事,缺少形象性,以故钟嵘《诗品》称之为“质木无文”。4、《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与医院签订合同协议
- 汽油发电机购买合同范本
- 浙江网上申请就业协议书
- 终止车辆承包合同协议书
- 高校县中托管帮扶协议书
- 法律合同解除协议书范本
- 私人财产转移协议书范本
- 瓷砖店铺转让合同协议书
- 社区矫正基地服务协议书
- 洁净室车间出租合同范本
- 军品维修现场管理办法
- 搬迁项目临时设施拆除与废弃物处理合同
- 2025年食品安全知识考试试题库及解析答案
- 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暑假数学作业-思维应用题训练50题(附答案)
- 2024年版《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图册》
- 应聘人员申请表
- 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事迹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居民村民委员会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应急预案流程
- 诉讼费退费确认表
- 食品企业客诉处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