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汇编_第1页
初中-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汇编_第2页
初中-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汇编_第3页
初中-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汇编_第4页
初中-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虚词知识汇编一、之(一)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等。如:①具答之。(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桃花源记》②亲戚畔之。(代他,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名之者谁?(代醉翁亭)《醉翁亭记》④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如:①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象)《桃花源记》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这件事)《桃花源记》(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定语+之+中心词)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②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主语+之+谓语)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3.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A.宾语前置的标志。(标志宾语+之+谓语)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中心词+之+修饰语)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4.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以(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件、时间等,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①屠惧,投以骨。(把)《狼》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用)《核舟记》③何以战?(凭借)《曹刿论战》④策之不以其道。(根据)《马说》⑤以弱为强。(由、从)《隆中对》(二)用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来,用来)《岳阳楼记》②以伤先帝之明。(以致)《出师表》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岳阳楼记》④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小石潭记》(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①皆以美于徐公。(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认为)《公输》(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通“已”,已经。如: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三、于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在)《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曹刿论战》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愚公移山》②欲报之于陛下也。(给)《出师表》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对于)《出师表》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①苛政猛于虎也。(比)《捕蛇者说》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比)《鱼我所欲也》③皆以美于徐公。(胜过)《邹忌讽齐王纳谏》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译为“被”。如:①受制于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四、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论语>十则》=2\*GB3②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他的)《智子疑邻》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核舟记》②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狼》(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2\*GB3②其如土石何?(放在“如……何”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如: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五、而(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承接关系,用于动词之间,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表修饰关系,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6.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二)用作助词,放在表示时间副词的词尾。如: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②俄而百千儿哭。《口技》(三)用作代词,通“尔”,你,你的。如:①而翁归。《促织》②若欲死而父。《书博鸡者事》六、为(一)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桃花源记》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向)《陈涉世家》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②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满井游记》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替”“给”等。如:①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公输》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则》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作“为着”“为了”。如: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为“当”“等到”。如: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6.介绍事情发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如: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用作动词。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核舟记》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论语>十则》③为宫室、器皿。(雕刻)《核舟记》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核舟记》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叫做)《晏子使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晏子使楚》⑦为我为云梯之械。(第二个“为”,造)《公输》⑧武陵人捕鱼为业。(当作)《桃花源记》(三)特殊用法,作名词。如:①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岳阳楼记》七、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如: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陈太丘与友期》②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就)《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3.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用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三)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八、焉(一)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二)用作语气助词。如: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示语气)《愚公移山》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表示语气)《愚公移山》(三)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如:①忽啼求之,父异焉。(代仲永哭这种现象)《伤仲永》②复到舅家问焉。(他,他的情况)《伤仲永》(四)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①且焉置土石?(在哪里)《愚公移山》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十则》九、者(一)用作结构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方面”等。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的人)《愚公移山》②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方面)《<论语>十则》(二)用作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时间的词之后,表示停顿。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与“也”结合,表判断)《陈涉世家》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耳”结合,表感叹语气。)《记承天寺夜游》十、然(一)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二)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三)用作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四)用作动词。表示赞同、肯定,相当于“认为……对”“好的”。如:①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十一、且(一)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①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二)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虽常用作连词。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马说》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因(一)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②因屏人曰。《隆中对》(二)用作介词。相当于“根据,顺着,随着”“凭借”。如: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根据,顺着)《核舟记》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隆中对》十四、则(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如:①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①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