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典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分析技巧》试题_第1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典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分析技巧》试题_第2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典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分析技巧》试题_第3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典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分析技巧》试题_第4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典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分析技巧》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典题型强化题库《文言文分析技巧》试题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文言文实词辨析要求:在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A.①苦:使……痛苦;②苦:痛苦2.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A.①所以:用来……的;②所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A.①跂:跳跃;②跂:跳跃4.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劝学》)A.①固:本来;②固:本来5.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②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A.①坦荡荡:心胸宽广;②坦荡荡:心胸宽广6.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A.①敏:敏捷;②敏:敏捷7.①子曰:“君子不器。”(《论语》)②子曰:“君子不器。”(《论语》)A.①器:器物;②器:器物8.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A.①敏:敏捷;②敏:敏捷9.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A.①敏:敏捷;②敏:敏捷10.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A.①敏:敏捷;②敏:敏捷二、文言文虚词理解要求:在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2.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3.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4.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5.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6.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7.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8.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9.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10.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三、文言文断句要求: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7.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8.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0.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四、文言文翻译要求: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①君子不器。②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2.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5.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6.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7.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9.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0.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②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五、文言文理解与应用要求:根据文意回答问题。1.《论语》中,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2.《劝学》中,荀子通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喻,想要表达什么样的道理?3.《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表达了怎样的信念?4.《论语》中,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界定有哪些不同?5.《师说》中,韩愈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什么?6.《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7.《论语》中,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原因是什么?8.《论语》中,孔子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意义是什么?9.《论语》中,孔子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的观点是什么?10.《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含义是什么?六、文言文比较阅读要求:比较阅读下列两文,回答问题。1.《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与《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关系是什么?2.《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观点与《论语》中关于“师”的观点有何联系?3.《劝学》中,荀子通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喻,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观点有何异同?4.《论语》中,孔子关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与《劝学》中关于学习的观点有何联系?5.《论语》中,孔子关于“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的观点与《论语》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观点有何关系?6.《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观点与《论语》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观点有何联系?7.《论语》中,孔子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观点与《论语》中关于“师”的观点有何联系?8.《论语》中,孔子关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与《论语》中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观点有何联系?9.《论语》中,孔子关于“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的观点与《论语》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观点有何联系?10.《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观点与《论语》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观点有何联系?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文言文实词辨析1.B解析:①苦:使……痛苦;②苦:痛苦。根据句意,这里的“苦”应理解为“使……痛苦”。2.A解析:①所以:用来……的;②所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根据句意,这里的“所以”应理解为“用来……的”。3.B解析:①跂:跳跃;②跂:跳跃。根据句意,这里的“跂”应理解为“跳跃”。4.A解析:①固:本来;②固:本来。根据句意,这里的“固”应理解为“本来”。5.A解析:①坦荡荡:心胸宽广;②坦荡荡:心胸宽广。根据句意,这里的“坦荡荡”应理解为“心胸宽广”。6.A解析:①敏:敏捷;②敏:敏捷。根据句意,这里的“敏”应理解为“敏捷”。7.A解析:①器:器物;②器:器物。根据句意,这里的“器”应理解为“器物”。8.A解析:①敏:敏捷;②敏:敏捷。根据句意,这里的“敏”应理解为“敏捷”。9.A解析:①敏:敏捷;②敏:敏捷。根据句意,这里的“敏”应理解为“敏捷”。10.A解析:①敏:敏捷;②敏:敏捷。根据句意,这里的“敏”应理解为“敏捷”。二、文言文虚词理解1.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2.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3.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4.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5.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6.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7.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8.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9.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10.A解析: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顺承。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三、文言文断句1.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2.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3.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4.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5.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6.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7.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8.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9.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10.A解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根据句意,这里的主语是“子曰”,谓语是“学而时习之”,宾语是“不亦说乎”。四、文言文翻译1.①君子不器。翻译:君子不成为某种器物。2.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翻译: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4.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翻译:人本来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5.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翻译:君子心胸开阔,小人经常忧愁。6.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改正。”7.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翻译: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足的才能;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的是不能被人了解。”9.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翻译:孔子说:“如果富贵是可以追求的,即使是给马套轭的人,我也愿意做。如果富贵是不能追求的,那就按照我的爱好去做吧。”10.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翻译: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怀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怀利益。”五、文言文理解与应用1.《论语》中,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解析:孔子认为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可以使知识更加牢固,提高自己的修养。2.《劝学》中,荀子通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喻,想要表达什么样的道理?解析:荀子通过这个比喻想要表达的是,学生应该超越老师,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3.《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表达了怎样的信念?解析:司马迁在面对困境时,表达了坚定的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历史的贡献,即使面对死亡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4.《论语》中,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界定有哪些不同?解析: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小人则是没有道德、没有修养的人。5.《师说》中,韩愈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解析:韩愈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成长。6.《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解析: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培养品德,使人们能够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7.《论语》中,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原因是什么?解析:孔子认为对于知识的追求,仅仅停留在了解阶段是不够的,只有真正热爱并享受学习过程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8.《论语》中,孔子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意义是什么?解析: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应该担心没有职位,而应该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立足;不应该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值得了解的人。9.《论语》中,孔子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的观点是什么?解析:孔子认为如果富贵是可以追求的,即使是低贱的职业,他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是无法追求的,那就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10.《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含义是什么?解析:孔子认为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则只关心自己的私利。六、文言文比较阅读1.《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与《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关系是什么?解析:《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强调学生应该超越老师,不断进步。2.《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观点与《论语》中关于“师”的观点有何联系?解析: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关于“师”的观点则强调了教师在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3.《劝学》中,荀子通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喻,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