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泉州一中高二下第一次语文月考卷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材料二: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效果。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情色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法作品不能只讲求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则,否则就会没有灵魂,台阁体正因此而不被推崇。B.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C.“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能够展现出书法家的精神美。D.书法家是书法作品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能够让观者走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艺术家会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成理论著作,使之留传于世,惠及后学。B.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要想写出神来之笔往往需要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C.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D.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的审美体验,要比和书家之间产生共鸣得到的审美体验丰厚。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卫铄《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B.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C.王宠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书法显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自然。D.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4.两则材料都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遥远的回响吕新①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②幕落下,时间的绛紫或深红或墨绿的帷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虽然脸朝上,却是另一种埋葬的方式,脸用蛛丝的手捂着,蛛丝儿结满雕梁,丝弦松开,不再紧绷。③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④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⑤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⑥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从前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知,因为从前他们也并未张扬过,更因为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也无非就是天地之间最寻常之一人,一年年沉默做事,客居在外,到年底时偶尔短暂地回来,也不过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叫门开门的动静之小,可能连左邻右舍也很难觉察。而今天,他们更广为人知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留下的一处又一处的院落的群落,在晋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如果没有专门的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的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要远远高于人的寿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个又一个的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栉风沐雨,安然矗立。⑦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绣楼紧闭,阶梯蒙尘,即使不蒙尘,即使光可鉴人,下面摩肩接踵,万头攒动,也不再会有当年的小姐沿着楼梯下来了。即使一个木制的算盘,也比它的主人更能活,几代人风声鹤唳,魂飘九霄,但它们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和姿势,它们倒是不认生,只要是一只手在拨弄它们,推动它们,它们就会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些数字给你,似乎也不太在意是当年的主人的手还是某个完全陌生的后来者的手。它们不是看见生人就哭的小孩,它们白头皑皑,饱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眼里千帆过尽,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只是自然和岁月的作用,并非它们的本意,就像人的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⑧八月骄阳,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当然没问题,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母亲早已健步前趋,排闼直入,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但是他的小孩却不愿意进去,说里面有霉味。⑨童言无忌,小孩没有瞎说,里面确有霉味,成年人实际也闻到了,只是不说,因为眼见到的景象更甚于对于空气的计较或忽略。其实又何止霉味一种,像这世上所有的百年以上的老宅一样,无论身处南北,它们都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时间之骸与人生况味。⑩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一种品行,原本发轫于人心人性,后来却被频频呼唤和寻找,它是什么时候从生活中惊飞远走,竟成为一种理想甚至幻想。今天的一群人站在一个老戏台下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或一种传说一样谈论着这样的一种品行,谈论时面色严峻,痛心疾首又心向往之,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吃饭,今夕宿于何处。⑪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的层次陡然多重多义起来,不再单一畅晓。⑫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⑬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两个独句段道出了“台下人走散”与“台上人消失”的原因,用语虽短,却颇为耐人寻味。B.晋商虽“消失于历史的风雨”,其院落虽“曾空寂了很多年”,但如今他们的故事与传说“更广为人知”,其院落也迎来“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C.第⑦段以“绣楼”“阶梯”两个典型场所的“紧闭”“蒙尘”,写出晋商院落被冷落遗忘了很久,是段首晋商院落“空寂了很多年”的一个很好的注解。D.富态男的母亲“像一颗传说中‘避水珠’一样”,意在呈现她挤入人群去参观的过程。形象的语言中包蕴着些许讽刺的意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既有对来参观晋商院落群落的人的群像描写,又有对如富态男子一家及打电话人的重点刻画,点面结合,更好地表现出了现今之人的形象特点。B.语言整体较为质朴,又不乏形象与意蕴深刻之语,如“另一种埋葬的方式”“风吹落叶,泥沙翻滚”“风声鹤唳”等。C.本文在主旨的揭示上并未故作深沉,而是较为显豁,直接集中在尾段的点拨之语中,这样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D.本文从一代晋商退出历史舞台着笔,先后写了晋商大院的广为人知、晋商可贵的品质,中间穿插对当代人的描写,最后以疑问句的形式收束全文,形散神聚。8.本文运用多种方法以取得语言生动形象的效果,请从不同角度在文中找三个例子,并简要分析。9.本文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写到百年老宅,但在“理”与“情”上各有侧重,请结合两文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材料二: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②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③,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节选自袁枚《祭妹文》)【注】①奓(zhā):打开、推开。②嫛婗(yīní):婴儿或幼年时期。③婉嫕(yì):温顺娴静。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逾A三年B予披宫锦C还D家E汝从东厢F扶案出G一家H瞠视而笑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在文中的意思是不久后,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不同。B.乳,文中指喂奶、哺育,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抚,在文中的意思是对待,与《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兮”的“抚”意思相同。D.“大母过余曰”的“过”与《孔雀东南飞》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过”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见证了家族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庭院相连的大家族走向了分崩离析。B.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想到祖母时则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C.袁枚兄妹感情融洽无间,文中回忆了妹妹回到娘家后服侍母亲、处理文书事务等事情。D.袁枚曾想将身后事托付于妹妹,却没有料到比自己小四岁的妹妹竟先于自己离开人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14.材料二中袁枚主要通过回忆哪些童年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襄陵①令李君欧阳修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③皮软御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④。【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紫檀,有人说应为“紫貂”。④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欧阳修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百姓和乐的赞许。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李县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精力尚佳,老而犹壮。C.颈联对仗工整,虚实结合,给读者描绘了秋收时节红枣成熟、春寒之际百姓生活和美的景象。D.尾联勾勒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16.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4)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时,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边城》的诞生是作家对自身生命体验与艺术积累会通的一次总检视。作品诞生的因素很多,而作家哲学、美学观念不断发展成熟这一因素是①的。《边城》以大量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与讴歌,契合读者心理期待,但结局却是一个②的变奏,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一创作的背后依托着深厚的美学传统。自《古诗十九首》以来,慨叹历史兴亡、人生变幻的悲音在中国文学长河中一直都③,中国传统文学无论何种悲剧模式,都是这种文学精神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置换与变形,而其中对于生命与美的人文关怀,却是一脉相承的。沈从文向来追求古典风格的宁静、雅致、优美与凝练,认为文学作品应是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于是,“美令人忧愁”的情感特征往往是中和内敛,而在其表现形态和美学特征上,又是着力将这种种来自于生活与生命体验的忧伤和悲痛以美的形式赋予其浓郁的悲剧意蕴。《边城》尽管更像一个乌托邦,但它难以消弭的悲郁,既让人们联想起动荡的沈从文所处的现实世界,而且不断引发读者对未来人生的憧憬。这才是“美令人忧愁”的精神内涵与美学内涵最终的旨归。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结合文段,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①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②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须眼角余光的照看。一套古典绝活玩下,他只收三块钱。21.请分析“惊悚”“天昏地暗”两个词语表现了顾客们怎样的心理状态。22.分析选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语言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泉州一中高二下第一次语文月考卷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材料二: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效果。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情色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法作品不能只讲求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则,否则就会没有灵魂,台阁体正是因此而不被推崇。B.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C.“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能够展现出书法家的精神美。D.书法家是书法作品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能够让观者走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艺术家会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成理论著作,使之留传于世,惠及后学。B.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要想写出神来之笔往往需要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C.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D.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的审美体验,要比和书家之间产生共鸣得到的审美体验丰厚。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卫铄《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B.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C.王宠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书法显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自然。D.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4.两则材料都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答案】1.D2.D3.A4.①材料一用作例证,证明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②材料二作引证,印证书法家看到大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观点。5.①作品中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②作品中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③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书法家是书法作品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最后一段“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可知,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D.“要比和书家之间产生共鸣得到的审美体验丰厚”错误,原文只是谈“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A.意在强调书法法则的重要性。B.书法家的性格对书法的影响C.书法家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D.环境对书法家的影响,间接体现在书法上。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可知,《兰亭集序》是事实论据,用来证明“情绪影响之下,书写”。材料二中“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是引用王羲之的话,来证明前面的观点“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可知, 《祭侄文稿》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根据“ 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可知,颜真卿“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体现了作品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根据“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可知,“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说明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遥远的回响吕新①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②幕落下,时间的绛紫或深红或墨绿的帷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虽然脸朝上,却是另一种埋葬的方式,脸用蛛丝的手捂着,蛛丝儿结满雕梁,丝弦松开,不再紧绷。③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④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⑤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⑥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从前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知,因为从前他们也并未张扬过,更因为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也无非就是天地之间最寻常之一人,一年年沉默做事,客居在外,到年底时偶尔短暂地回来,也不过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叫门开门的动静之小,可能连左邻右舍也很难觉察。而今天,他们更广为人知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留下的一处又一处的院落的群落,在晋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如果没有专门的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的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要远远高于人的寿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个又一个的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栉风沐雨,安然矗立。⑦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绣楼紧闭,阶梯蒙尘,即使不蒙尘,即使光可鉴人,下面摩肩接踵,万头攒动,也不再会有当年的小姐沿着楼梯下来了。即使一个木制的算盘,也比它的主人更能活,几代人风声鹤唳,魂飘九霄,但它们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和姿势,它们倒是不认生,只要是一只手在拨弄它们,推动它们,它们就会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些数字给你,似乎也不太在意是当年的主人的手还是某个完全陌生的后来者的手。它们不是看见生人就哭的小孩,它们白头皑皑,饱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眼里千帆过尽,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只是自然和岁月的作用,并非它们的本意,就像人的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⑧八月骄阳,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当然没问题,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母亲早已健步前趋,排闼直入,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但是他的小孩却不愿意进去,说里面有霉味。⑨童言无忌,小孩没有瞎说,里面确有霉味,成年人实际也闻到了,只是不说,因为眼见到的景象更甚于对于空气的计较或忽略。其实又何止霉味一种,像这世上所有的百年以上的老宅一样,无论身处南北,它们都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时间之骸与人生况味。⑩迄今为止,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一种品行,原本发轫于人心人性,后来却被频频呼唤和寻找,它是什么时候从生活中惊飞远走,竟成为一种理想甚至幻想。今天的一群人站在一个老戏台下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或一种传说一样谈论着这样的一种品行,谈论时面色严峻,痛心疾首又心向往之,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吃饭,今夕宿于何处。⑪在一道距今大约三百多年的高墙下,一个人正在打电话,屋檐上各种兽首与砖雕的花草是否精美,已经不重要了,打电话的人先是疾呼听到一句真话之难,他用了一个比喻:比登天还难。他所说的登天,当然是指一个人靠一己之力徒步攀登,独自出现在天上,与乘坐飞机或其他各种飞行器无关。之后,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的层次陡然多重多义起来,不再单一畅晓。⑫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⑬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两个独句段道出了“台下人走散”与“台上人消失”的原因,用语虽短,却颇为耐人寻味。B.晋商虽“消失于历史的风雨”,其院落虽“曾空寂了很多年”,但如今他们的故事与传说“更广为人知”,其院落也迎来“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C.第⑦段以“绣楼”“阶梯”两个典型场所的“紧闭”“蒙尘”,写出晋商院落被冷落遗忘了很久,是段首晋商院落“空寂了很多年”的一个很好的注解。D.富态男的母亲“像一颗传说中‘避水珠’一样”,意在呈现她挤入人群去参观的过程。形象的语言中包蕴着些许讽刺的意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既有对来参观晋商院落群落的人的群像描写,又有对如富态男子一家及打电话人的重点刻画,点面结合,更好地表现出了现今之人的形象特点。B.语言整体较为质朴,又不乏形象与意蕴深刻之语,如“另一种埋葬的方式”“风吹落叶,泥沙翻滚”“风声鹤唳”等。C.本文在主旨的揭示上并未故作深沉,而是较为显豁,直接集中在尾段的点拨之语中,这样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D.本文从一代晋商退出历史舞台着笔,先后写了晋商大院的广为人知、晋商可贵的品质,中间穿插对当代人的描写,最后以疑问句的形式收束全文,形散神聚。8.本文运用多种方法以取得语言生动形象的效果,请从不同角度在文中找三个例子,并简要分析。9.本文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写到百年老宅,但在“理”与“情”上各有侧重,请结合两文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选择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描述对象。如“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中“咕咚”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人喝水的情形。
②使用比喻等修辞,如“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
③用生活中日常现象描述抽象道理。如说诚实守信对晋商来说,“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9.①《项脊轩志》重在志物怀人(抒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家庭变迁的感伤和对已逝亲人的思念。
②本文重理性思考,通过现代人对晋商表面的追捧,表达对晋商精神缺乏理解和传承以及诚信缺失的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说明后人已然认识到他们的价值”错误。原文“富态男对母亲提议,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穿过人流人涌,先行进入里面去了”“电话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话双方互相声讨,都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可知,并未真正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追慕并铭记他们。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直接集中在尾段的点拨之语中”不完全对。原文“一代晋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们的诚实守信的品行,那是做人之道,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吃饭,今夕宿于何处”“事情的缠绕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他在怒斥对方背信弃义,更重要的是对方同样也在怒斥他背信弃义”可知,除尾段的点拨之语外,对参观者的文字刻画等其他地方亦有表露。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由原文“烈日下一名来自南方的面容与体型均极为富态的男子举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掉半瓶,之后把水递给他的母亲,母亲咕咚了两口后,又传给她的孙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三个人全部咕咚完以后”中的“咕咚”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人喝水的情形,选择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描述对象。由原文“母亲像一颗传说中的‘避水珠’一样”“它们不是看见生人就哭的小孩,它们白头皑皑,饱经沧桑,它们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眼里千帆过尽,珠子不再乌黑,不再圆润,只是自然和岁月的作用,并非它们的本意,就像人的眼睛,没有人愿意自己老眼昏花,眼波浑浊,终年干涸”可知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的形象和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由原文“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诚实守信真的是一种理想或者幻想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对于这些灰色院落当年的主人们来说,却又并不是,因为那不过是他们最自然的日常行为,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如说电话此刻的作用是“亮底和绝交”,如说诚实守信对晋商来说,“就像早晨起来走到院子里,随便咳嗽了一声一样”,用生活中日常现象描述抽象道理。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和生活中的细节,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变迁的感伤和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本文由“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榻,看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桌椅、来往书信”“各位股东们的住处都看了,哪能不去县太爷的卧室里看看,千里迢迢地来了,就是为了把该看的都仔细地看一遍,不要漏了任何地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今天的一群人站在一个老戏台下像是在谈论一个神话或一种传说一样谈论着这样的一种品行,谈论时面色严峻,痛心疾首又心向往之,但甫一出门,即又被其他景象牵引,在匆匆拥向下一个地方的过程中,脑子里也在飞快地运转着,构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一会儿去哪吃饭,今夕宿于何处”“此时此刻,一部功能齐全的电话,就是用来亮底和绝交的”可知,本文重理性思考,通过现代人对晋商表面的追捧,表达对晋商精神缺乏理解和传承以及诚信缺失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材料二: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②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③,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节选自袁枚《祭妹文》)【注】①奓(zhā):打开、推开。②嫛婗(yīní):婴儿或幼年时期。③婉嫕(yì):温顺娴静。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逾A三年B予披宫锦C还D家E汝从东厢F扶案出G一家H瞠视而笑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在文中的意思是不久后,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不同。B.乳,文中指喂奶、哺育,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抚,在文中的意思是对待,与《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兮”的“抚”意思相同。D.“大母过余曰”的“过”与《孔雀东南飞》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过”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见证了家族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庭院相连的大家族走向了分崩离析。B.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想到祖母时则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C.袁枚兄妹感情融洽无间,文中回忆了妹妹回到娘家后服侍母亲、处理文书事务等事情。D.袁枚曾想将身后事托付于妹妹,却没有料到比自己小四岁的妹妹竟先于自己离开人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14.材料二中袁枚主要通过回忆哪些童年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C12.B13.(1)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很像个闺女呀?(2)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它们(就)泣不成声,(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14.①二人同捉蟋蟀,同葬蟋蟀。②童年相伴读书,温馨之情溢于言表。③作者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掎裳拽衣,放声大哭。④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家,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逾三年”是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所以B处断开;“披宫锦还家”是“予”的行为,“汝”是下一句的主语,应放句首,所以E处断开;“从东厢扶案出”是“汝”的行为,“一家”是下一句的主语,应放句首,所以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相同。不久后;/停止。句意:不久后修了围墙。/学习不可以停止。B.正确。相同。“乳”,名词作动词,喂养;/“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哺养两代人。/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C.错误。不同。对待;/把握。句意:已逝世的母亲待她很好。/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邪恶污秽。D.正确。不同。看望/过错。句意:祖母来看望我。/自以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罪过,能够终身侍奉婆婆报答她的大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回忆母亲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但想到祖母,却可谓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错误,文中是借助老妪之口回忆母亲,情感流露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而对于祖母,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回忆来写,情感流露是“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比较来看,“泣”是“无声或低声地哭”,而“长号”则是大声号哭,所以应该是回忆母亲含蓄有节制,想到祖母则是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若”,你的;“何”,怎么;“竞日”,整天;“大类”,很像。(2)“膺”,心中;“梗”,通“哽”;“凄梗”,悲咽,泣不成声;“历历”,清晰得一一可数的样子;“逝”,消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材料二中找到作者袁枚所回忆的与亡妹相关的童年琐事,进行概括。选文第一段“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之前的文字为回忆童年琐事。结合“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可知,兄妹二人一同玩耍,一起捉蟋蟀,一起葬蟋蟀;结合“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可知,兄妹二人共同温习功课,“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结合“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可知,作者远行,妹妹牵住兄长的衣裳,悲伤痛哭;结合“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可知,作者考中归来,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妹妹为哥哥考中进士而欣喜。参考译文:材料一: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不久后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很像个闺女呀?”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材料二: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去广西,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它们就泣不成声。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去办理。我曾经以为妇女中很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我为你而悲伤,对我自己来说却很高兴。我又比你年长四岁,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那就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襄陵①令李君欧阳修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③皮软御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④。【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紫檀,有人说应为“紫貂”。④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欧阳修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百姓和乐的赞许。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李县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精力尚佳,老而犹壮。C.颈联对仗工整,虚实结合,给读者描绘了秋收时节红枣成熟、春寒之际百姓生活和美的景象。D.尾联勾勒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16.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答案】15.B16.①“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指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担任县令,向权贵屈服,而“折腰聊为五斗屈”则反用其意,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②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有坚持自己志趣之乐,而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亦为可乐之事。③作者反用陶渊明的典故劝慰、鼓励朋友,于故中求新,不露痕迹,让诗歌含蓄隽永,内涵丰富。【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字里行间透露出欧阳修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百姓和乐赞许”理解错误,根据“绿发襄陵新长官”,“新”字表明李君还未赴任。C.“虚实结合”错误,颈联是对李君到任后治下生活的想象,是虚写,不是虚实结合。D.“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理解错误,根据最后一句“无苦思归欲挂冠”,应是“诗人希望李君不要因想家而离职、弃官”。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运用典故的能力。“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该典原指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而在本诗中,诗人反用典故,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一句暗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有坚持自己志趣之乐。在这里诗人反用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继续说道:您就姑且屈尊作一作只有五斗米微薄俸禄的县令吧!至少,相比于种秫酿酒的陶大名士,您不用为酒发愁,可以把酒赋诗展颜尽欢。这样写通过和陶渊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走出独善兼济苍生的鼓励与期许,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解与安慰,说明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亦为可乐之事。在本诗中,诗人反用典故之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为官要为民的期许,表达了诗人对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乐于服务人民的期望。运用典故使得诗歌主题更加含蓄隽永。(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4)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时,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答案】①.肯与邻翁相对饮②.隔篱呼取尽余杯③.落木千山天远大④.澄江一道月分明⑤.矮纸斜行闲作草⑥.晴窗细乳戏分茶⑦.茕茕孑立⑧.形影相吊⑨.前辟四窗⑩.垣墙周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翁”“篱”“澄”“矮”“乳”“茕”“孑”“辟”“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边城》的诞生是作家对自身生命体验与艺术积累会通的一次总检视。作品诞生的因素很多,而作家哲学、美学观念不断发展成熟这一因素是①的。《边城》以大量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与讴歌,契合读者心理期待,但结局却是一个②的变奏,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一创作的背后依托着深厚的美学传统。自《古诗十九首》以来,慨叹历史兴亡、人生变幻的悲音在中国文学长河中一直都③,中国传统文学无论何种悲剧模式,都是这种文学精神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置换与变形,而其中对于生命与美的人文关怀,却是一脉相承的。沈从文向来追求古典风格的宁静、雅致、优美与凝练,认为文学作品应是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于是,“美令人忧愁”的情感特征往往是中和内敛,而在其表现形态和美学特征上,又是着力将这种种来自于生活与生命体验的忧伤和悲痛以美的形式赋予其浓郁的悲剧意蕴。《边城》尽管更像一个乌托邦,但它难以消弭的悲郁,既让人们联想起动荡的沈从文所处的现实世界,而且不断引发读者对未来人生的憧憬。这才是“美令人忧愁”的精神内涵与美学内涵最终的旨归。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结合文段,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不可或缺(至关重要)②出人意料(出乎意料)③绵延不绝(层出不穷)19.比喻,将“文学作品”比作“体操”,“情感”比作“渊潭”和“湖泊”,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沈从文中和内敛的情感特征和以悲为美的美学风格。20.《边城》尽管更像一个乌托邦,但它难以消弭的悲郁,既让人们联想起沈从文所处的动荡的现实世界,又不断引发读者对未来人生的憧憬。【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作品诞生的因素很多,而作家哲学、美学观念不断发展成熟这一因素是”可知,此处体现此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故填“不可或缺/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第二空,由前文“但结局却是一个”地“但”可知,此处表转折,强调结局人们的意料之外,故填“出人意料/出乎意料”。出人意料: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出乎意料: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第三空,结合前文“自《古诗十九首》以来,慨叹历史兴亡、人生变幻的悲音在中国文学长河中一直都”可知,此处体现这种“悲音”一直没有间断,故填“绵延不绝/层出不穷”。绵延不绝: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从构成看,文中画横线句子“文学作品应是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文学作品”比作“体操”,“情感”比作“渊潭”和“湖泊”。从表达效果看,“渊潭”和“湖泊”的特点是幽深、深邃,该比喻修辞的使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沈从文中和内敛的情感特征和以悲为美的美学风格,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文学风格地特点,易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应把“既让人们联想起动荡的沈从文所处的现实世界”改为“既让人们联想起沈从文所处的动荡的现实世界”。二是搭配不当,应把“既……而且……”改为“既……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①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②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须眼角余光的照看。一套古典绝活玩下,他只收三块钱。21.请分析“惊悚”“天昏地暗”两个词语表现了顾客们怎样的心理状态。22.分析选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答案】21.“惊悚”表现顾客面对何师傅剃头刀时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天昏地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9241-112:2025 EN 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 - Part 112: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 【正版授权】 ISO/IEC 29794-5: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iometric sample quality - Part 5: Face image data
- 【正版授权】 ISO 7856:2025 EN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 Remote support for low speed automated driving systems (RS-LSADS) -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system requirements and perfor
- 2020-2025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之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 《模具拆装调试与维护(第二版)》技工全套教学课件
- 土木制图教学课件
- 小学文字教学课件
- 办公软件案例教程(Office2016) 课件 第5篇 财务篇
- 分解重点内容的2025年税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学生等差数列课件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
-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课件
- 《细菌毒素》课件
- 新《医用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校长教职工大会讲话材料
- 中共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NBT 42033-2014 小水电站群集中控制系统基本技术条件
- 2024版《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物业电梯困人应急处理
- 广东省初级中学学生学籍表
- 学术期刊推广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