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第9讲 结构主义学习资料_第1页
【西方文论】第9讲 结构主义学习资料_第2页
【西方文论】第9讲 结构主义学习资料_第3页
【西方文论】第9讲 结构主义学习资料_第4页
【西方文论】第9讲 结构主义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个方法论体系而不是统一的学派,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事物的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一、“结构主义”概述结构主义所要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来。

——列维-斯特劳斯(一)“结构”定义结构:指一事物内部各个基本因素之间的总体的相互关系的稳定模式。它使各个基本因素构成一个整体,对内调整这些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对外则发挥其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结构是能动的,它不断利用新的外界因素来复制自身,从而使得原有的结构得到转换与更新。结构主义力图寻找到一切事物,尤其是社会现象中的不变的结构,并以这种结构来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结构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人的心灵的先天构造能力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构造而成的,言语、神话和亲属关系都是由人的这种先天构造能力无意识创造的。言语语言结构神话亲属关系亲属结构心灵的先天构造能力

神话结构(二)“结构主义”定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语言论”转向的产物之一。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经过在俄国和捷克的流传与发展于二战后的法国蓬勃兴起,20世纪60、70年代成为法国风行一时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潮,随即影响整个欧美及世界。结构主义认定,各类文化和产品最终都被语言结构所塑造,因而力图用结构、规律、代码及系统等概念,来揭示社会系统或文化世界里的各种深层规则。其基本思路、理论假设和批评实践都极大地影响了

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与文学批评。结构主义主要包括三大分支,即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三)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原则1、摒弃主体,标举关系2、形式即价值3、无信息的规则1、摒弃主体,标举关系

结构主义注重非个人的系统,它认为整个世界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结构整体,人的作用、人的价值是在关系系统中确立的。2、形式即价值

巴尔特:“叙述的形式,新生的结构主义将其作为自己的首要课题之一”。将叙事文中的叙述方式和原称为作品内容的情节、人物、环境均视为叙事文形式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可以作分割的、非连续性的分析。3、无信息的规则

“人们把文学看成是无规则的信息的时间够长了,现在有必要把它当作是无信息的规则来看了。”

——热奈特倡导共时研究推崇分类法二、理论背景1、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共时性”的强调引发了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普通语言学教程》——对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了革命性改造。(1)索绪尔生平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年轻时在瑞士和德国求学,后来在法国高等研究学院讲授语言学,建立了语言学的法兰西学派。1891年起在日内瓦大学任教。从1906年起,索绪尔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提出了他的语言学新观点,即人们所公认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这一时期的讲课内容,在索绪尔逝世后来由其学生加以整理,以《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为名出版。将人类的语言活动分成两大类:语言和言语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能指语言[

所指语言{

言语

(2)主要理论观点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索绪尔认为,语言就是由记号(或符号sign,不是code)组成的体系。在索绪尔看来,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都是一个记号,而语言就是作为一个记号系统发挥作用的。他把记号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能指”与“所指”。能指构成了记号的物质方面:在口语中,能指就是说出来的或听得到的声音;在书面语中,能指就是字里行间的标记。所指构成记号的思维方面,也就是记号的意义。语言(langue/language)与言语(parole/speech)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个人现象,而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个人所说的话,而语言则是一个体系,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它决定了言语。在人们日常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沟通的时候,语言是他们必须遵循的整体规则;言语则是单个的言说者在现实生活里所使用的系统。(例:“特”-“贼”:这里的秋天特/贼漂亮。)共时性(synchrony)与历时性(diachrony)索绪尔把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区别开来,强调共时性研究的重要性。共时性是从事物一个时间内的横断面来进行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研究语言的静态结构。共时性研究则侧重于同一时间内某一语言系统中各种语言现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它们同整个语言系统的关系。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认为,人的理性有一种先验的结构,它在意识中支配人的行为,所以,一种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不管它在表面上如何,都蕴含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支配这些现象的性质和变化。

其一,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引发出结构主义重分析结构的方法。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而言语是第二性的。语言是社会性的,是一种抽象记忆的产物,语言优于言语,言语的意义源于语言;语言不是如词典式的集合,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种规则的躯干,它是各种因素间关系的系统。而言语是个别性的,是创造的产物,是种受经验控制的线性形式,是一个特定制造的事件。(3)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三大影响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引发了结构主义一个无处不在的法则:“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

它也表明了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语言——即系统——是一种自主的、内在化的、自我满足的体系,它不与外界的实体的事物发生关系。其二,索绪尔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分引发了结构主义对“意义”的追求。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求相比,结构主义者更感兴趣的是事实背后的意义,而不是事实本身。这是因索绪尔视语言自身是个符号系统引发而来的。索绪尔认为,声音和书写形式仅是传递意义的符号,任何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它就不是语言。索绪尔视语言为一种符号系统也引发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意义的构成只取决语言的各种关系(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所谓语言,就是一个个相互依赖的要素(亦即能指/所指)所组成的符号系统。其三,索绪尔对共时分析的追求引出了在特定时空中的定性研究法。共时分析是结构主义者最喜欢用的分析方法之一。结构主义的另一个基本思想也包含其中,即语言符号的识别,只能借助于它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关系和差异。2、维柯《新科学》对人文现象普遍公式的寻找与建立“人的物理学”的努力《新科学》:“这一点值得惊讶,中国和瑞典这两个民族相隔那么久又那么远,竟用同样的诗性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自己。”(惊人对应:2012瑞典诗人论坛)3、追求“深度模式”的诗学传统(柏拉图-黑格尔)4、当代西方人的主体性面临消解的现状(神——人——结构)三、结构主义的主要特征(一)一般性泛学科特征1、皮亚杰《结构主义》中的三大概括(1)整体性:结构整体中各元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2)转换功能:结构内部存在具有构成作用的规律、法则;(3)自我调节功能:结构具有自身调节机制,相对封闭与独立2、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结构的四点说明:1、结构中任一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人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2、对任一结构来说,都有可能列出同类结构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鲁迅讽张资平小说;琼瑶小说)3、由结构能预测出某一种或几种成分变化时,整体会有什么反应;(《一法通万法通》;金庸小说)4、结构内观察到的事实,应当可以在结构内提出解决。(例:机械维修)3、追求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深度模式的构建结构主义者往往将结构分为表层与深层两种,他们所说的结构主要是后者。成对概念:语言-言语;能指-所指;历时-共时(二)结构主义诗学的自身特征1、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研究思路:假定结构/借用模式——分析文本2、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的人把真实的东西取来,予以分解,然后重新予以组合。”(浦安迪的《金瓶梅》研究)4、在文学符号学与叙事学上的深入研究3、追踪文学深层结构(后稷与耶稣的诞生)四、主要代表先驱:普洛普法国学者群:“前四子”与“后四子”伊格尔顿的结构主义分析(一)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VladimirPropp,1895-1970)20世纪著名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艺术理论家,是俄罗斯民间创作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1928年出版的代表作《民间故事形态学》不仅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而且因为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的相通之处而被俄国形式主义及后起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因为同调。《民间故事形态学》:

“童话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普洛普从100个童话中提取了31种功能作为童话故事的基本形态,分别用希腊字母和英文字母表示。这31种功能可以记录和分析所有俄罗斯童话故事的结构。在每个童话中,功能的数目或多或少,但一般不超过31种,并且功能出现的秩序也不会改变。例如:βγδABC↑IK↓(注:童话《狼和小羊》的排列式)

普洛普采用的分析故事构成单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对其他叙事文的结构分析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他将故事中出现的动作简化为一种符号的顺列组合,超出表层的经验描述。这种对故事情节的抽象研究为后来的叙事结构分析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二)“前四子”1、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仪式”]);2、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话语”];《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档案”-整整一个时代的话语])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意识形态”-个体及其存在条件之间的想象式关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4、拉康(《自我的语言》[“想象态”-前意识状态][“镜像段”])1、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Lévi-Strauss,1908-2009)早年就读于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哲学和心理学,广泛阅读过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著作。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当了两年教师。1934年赴巴西,任巴西圣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此后转向人类学研究,并多次深入南美印地安部落进行人种学调查。1941年旅居美国,在纽约社会调查学院任教,1944年起任法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47年回法国后先后任巴黎大学社会人类学实验室主任、巴黎人类博物馆副馆长和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授,1973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代表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年)《忧郁的热带》(1955年)《结构人类学》(1958、1973年)《野性的思维》(1962年)《神话集》(1964-1971)(1)理论关键词一:未驯化的思维泰勒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一书,提出原始人的思维特点是“万物有灵论”。他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是非常幼稚、非常迷信的,与现代人的思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否定以万物有灵来概括原始人的思维特点。他认为原始人的思维与现代人的思维一样,也是一种逻辑思维,只不过原始人的思维是以“原逻辑”为规则的思维。而现代人的思维则是一种以普通逻辑为规则的思维。但他同样认为,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马林诺夫斯基写过大量研究原始社会的著作,他认为,原始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被生活中的基本需要所决定的。原始思维完全服从于实用的目的。列维-斯特劳斯反对上述人类学家的观点,尤其批评原始人没有抽象思维能力的观点。他认为,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具有同样的思维结构,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原始部落中也大量存在着纯粹的非功利性的和理性的思维活动。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不论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头脑中都同时存在两种状态的思维活动。一种是未驯化状态的“野性的思维”,也就是所谓的原始思维(所谓未驯化,是指未曾受科学的规则所驯化);另一种是驯化状态的思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原始人的未驯化的思维和现代人的驯化的思维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差异:首先,原始人利用感性词汇,用具体的概念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来展开推理,进行思维。其次,原始人的思维是以尽可能简洁的方法来达到对宇宙的总体理解。原始人和现代人遵循着同样的思维逻辑:首先,和现代人一样,原始人的知识系统也是以最简单的分类体系为基础的。其次,原始人的象征体系也是符合逻辑的。许多原始部落的象征体系表面上看稀奇古怪,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内在的逻辑。(2)理论关键词二:神话

一个神话,经过许多人的流传,往往会产生许多该神话的变种。从表面上看,这些同一神话的各种变种之间似乎杂乱无章,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但是,一经分析就能发现,它们之间也有着由各种故事片段的重复所构成的内在结构。列维-斯特劳斯在《神话集》一书里,收集、整理并分析了800多个神话传说,对它们一一进行了结构分析,在纷繁、混乱、荒诞、怪异和支离破碎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它们的内在结构,从而使它们成为条理清楚,秩序井然并可理解的东西。他以古希腊三个著名神话为例——第一个是卡德摩斯神话,第二个是俄底浦斯神话,第三个是安提戈涅神话,认为这三个神话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①卡德摩斯神话腓尼基国王阿革诺尔公主欧罗巴天神宙斯卡德摩斯得尔斐神庙阿波罗毒龙雅典娜忒拜②俄狄浦斯神话国王拉伊俄斯伊俄卡斯忒仆人(牧羊人)俄狄浦斯科林斯波吕玻斯克瑞翁斯芬克斯盲先知忒瑞西阿斯③安提戈涅神话安提戈涅伊斯墨涅克瑞翁玻吕尼克斯厄忒俄克勒斯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上述神话故事的深层结构就是两种对立观念的调和,即人类生长于土地,与人类生于男女血缘这两个彼此冲突的观念的调和。在许多原始人的信仰中,人类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这是一种普遍的信念。但是,这种信念与人们天天所见的人类是从男女结合而生的实际经验怎样协调一致呢?神话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神话中,“坚持人类起源于土地”与“否定人类起源于土地”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对立,被转换成“过分重视血缘关系”与“过分轻视血缘关系”之间那种可以相互伴随的社会矛盾。这两个二元对立被看作是彼此相当的,是同类的。既然亲属关系方面的二元对立是可以共存的,那么它就为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对立双方的共存提供一种解释。所以,原始人明明知道人类起源于泥土的信仰与生活经验不相符,但还是相信它。这就是神话的功能,具体地说,就是神话在解决人类思维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时所具有的调和功能。(3)理论关键词三:亲属关系亲属关系的四个基本成分:父子、兄妹、夫妻、舅甥(其他亲属关系都是从这四个基本成分中衍生出来)。在这四种关系中隐藏着深层结构。在几乎所有的原始部落中,四种基本的亲属关系之间都存在两类相互对立的原则:夫妻关系与兄妹关系之间的对立、父子关系与舅甥关系之间的对立——夫妻关系好,则兄妹关系不好;父子关系好则舅甥关系不好,反之也一样。

父-子甥-舅兄-妹夫-妻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新几内亚+-+-高加索-++-所罗门-++-正如在神话故事中一样,第一纵列与第二纵列之间,第三纵列与第四纵列之间是矛盾、对立的。而第一纵列与第三纵列属于族亲关系,第二纵列与第四纵列属于姻亲关系。因此,在这些亲属关系中隐藏着的实际上是族亲与姻亲之间的对立,而所以存在这种对立,是由于存在着以妇女为交换媒介的族与族之间的结构关系。人们无意识地形成的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深层的亲属结构,亲属关系则是这种亲属的表现。(4)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

《结构人类学》:神话具有“二重性”,表面看起来神话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各种神话却存在大致相似的结构。确定表面无秩序的神话的内在秩序成为神话研究的主要目标。与普洛普的不同:列维-斯特劳斯并不满足于寻找神话的横向组合链,而是力图分析隐蔽在神话内部的纵向聚合的逻辑结构。基本认识:神话结构是由相应并互相对立的神话素构成。所有的神话都存在二元对立关系,无论神话怎样衍变、发展,这种内在结构保持不变。换句话说,神话是处于二元对立之中并在无数变体里重复的概念系统。列维-斯特劳斯分析神话的基本步骤:①抽离出神话的基本成分——神话素;②按照二元对立的方式排列出神话素的组合方式;③显示神话的深层结构。经典分析案例列维·斯特劳斯对《俄狄浦斯王》的分析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大致情节女神欧罗巴为寻找繁衍的处女地从小亚细亚来到欧洲,途中被宙斯劫走。欧罗巴的恋人(也是其亲哥哥)卡德摩斯为寻找妹妹也启程前往欧洲,一路上斩妖除魔。其间卡德摩斯曾杀死过一条毒龙,为防止其复活而将龙的牙齿埋进土里。龙牙长出了一群武士,他们互相残杀,最终剩下5人,为首的斯巴托率领众人建立了忒拜国。后来忒拜国王中出现了一位叫拉布达科斯(“瘸子”)的,生下了一位叫拉伊俄斯(“左足有疾”)的儿子,这个儿子又生下了一位叫俄狄浦斯(“肿脚”)的儿子。巫师预言俄狄浦斯将会杀父娶母,因而被亲生父母放弃。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分析:关键术语——“神话素”:

神话的最小组成单位。只有通过特定方式结合起来,“神话素”才能生成意义并发挥自己的功能。思路根源:管弦乐启发1、2、4、7、8、2、3、4、6、8、1、4、5、7、8、1、2、5、7、3、4、5、6、812478234681457812573458第一步:分析《俄狄浦斯王》中的“神话素”:卡德摩斯寻找妹妹欧罗巴、卡德摩斯杀毒龙、武士自相残杀、俄狄浦斯杀父、俄狄浦斯杀斯芬克斯、俄狄浦斯娶母、艾特奥克勒斯杀死弟弟波吕涅克斯、安提戈涅安葬其兄波吕涅克斯第二步:组合“神话素”卡德摩斯寻找妹妹欧罗巴卡德摩斯杀毒龙武士自相残杀拉布达科斯=瘸子(?)俄狄浦斯杀父拉伊俄斯=左腿有病的(?)俄狄浦斯杀斯芬克斯俄狄浦斯=脚肿的(?)俄狄浦斯娶母艾特奥克勒斯杀死弟弟波吕涅克斯安提戈涅安葬其兄波吕涅克斯第三步:深层结构分析1、左起第一列: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关系过于亲密——对血缘关系估计过高;2、第二列: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发生争斗——对血缘关系估计过低;3、杀死怪物——怪物阻碍了人类从土里生长出来4、俄狄浦斯三代人姓名中的隐含意义趋同——通过行走不便强调人来自土里两组二元对立:亲属关系的高估——低估;人与土地的隔离——亲近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结构分析的特点1、立足文本,从文本内部发掘结构模式2、从表层结构入手探索深层结构3、鲜明的二元对立思维4、已经表现出某种机械化特征2、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Arthusser,1918-1990),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二战时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曾被德军俘虏。战后就读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是法国共产党党员,但是自从他加入共产党时起,就与法共处于不断的思想冲突之中。他反对法共的斯大林路线,对中共颇有好感。六十年代,他研究并歌颂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极为钦佩,对文化大革命心驰神往。当“四人帮”被粉碎时,他感到无法理解并引发了自己的理论危机和精神危机。最后发疯,竟然掐死了自己的妻子。(1)主要著作《保卫马克思》(1969)《阅读〈资本论〉》(1970)《列宁与哲学》(1971)《政治与历史》(1972)《自我批评文集》(1976)(2)重读马克思阿尔都塞认为,科学、哲学史表明,新概念或新思想在涌现之初往往是经过乔装打扮的,如果只是以一般的方式来阅读,就不能脱去它的伪装,也不能使书中沉默着的思想说话。马克思的著作,尤其是《资本论》就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资本论》的大部分读者都没有超出表面评论的水平的原因。而只有“依据症候的阅读”才能揭示像马克思那样深刻的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暗含的深层结构,把握其思想的本质。“依据症候的阅读”“依据症候的阅读”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借用和引申出来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口误,在睡梦中经常出现荒诞不经的梦境。这些现象实际上是人们的无意识所具有的复杂而隐藏着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拉康的语义精神分析据此认为,人们没有说出的东西,与已经说出的东西同样重要。阿尔都塞则进一步发挥,认为一种理论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所包含的特定命题中,即不在于其见之于文字的东西之中,也不在于一种理论的作者的意图之中,而在于它的结构中,在于这种理论的提问方式中,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理论的价值,存在于它的理论框架中。“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即使得一种理论能够以特定的方式提出某些问题而排斥另一些问题被提出的潜在结构。一种理论的框架,把它的各种基本概念置于彼此的关系之中,并通过它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着每个概念的本质,这样就给予每个概念以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支配着它所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它们必定在其中被提出的方式,而且支配着问题解决的方法。由于一个学说的理论框架不是以明显的形式存在于它所支配的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观点、而是一种埋藏在这种学说中的无意识的结构,而且一种学说的理论框架往往又是复杂和矛盾的,包含着不同方面的位置错乱,因此,在阅读包括马克思著作在内的著述时,就不能仅仅通过白纸黑字的表面论述去作文字上的简单、直接的阅读,而必须把它同话语的症状,例如空白、沉默、缺席等联系起来,从而把这种学说的理论框架“从深处拖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作者的话语中发现那些他没有说过的东西,以找出那些决定这些话语症状的深层结构。(“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3)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解读从依据症候的阅读法中可以发现,从青年马克思到成熟时的马克思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上的断裂。这种断裂从理论框架的角度来看表现为,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属于意识形态,而成熟时的马克思的思想则属于科学。如果从时间上来看,则以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1845年为分界线。意识形态与科学在理论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意识形态,就是一种为一定政治利益服务的观念体系,如政治、法律、道德等观念体系。它们都是有明显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受一定阶级利益所支配,因而是非客观的、非科学的。而科学则是一种没有阶级性,不受阶级利益支配的客观认识活动。(引申:实为立场的超越性的问题)意识形态不同于科学,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实践职能和社会职能压倒了理论的或认识的职能,它并不提供给人们以恰当的认识工具和正确的知识。任何一门学说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决裂问题,即理论框架的彻底改变问题。1845年之前,马克思认为,历史只是依靠人的自由和理性的本质,才能被理解。马克思从人性异化和异化的回归的角度,把当时的共产主义运动理解为一种指向人道主义目标的社会革命,认为共产主义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克服,将使人重新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也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但是,人道主义是一种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它不可能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关系发展的规律,也不可能找到实现这种学说本身的途径。虽然人道主义的词句能够打动人心,但它不是对社会历史的客观知识,因而它不仅软弱,而且是不可靠的。1845年后,马克思开始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人道主义理论决裂,不再从人的本质和人的目标的角度来说明和解释人类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意识形态论题让位于科学的论题,这些科学论题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成熟并得到了系统的阐述,从此,人道主义的问题再也没有在马克思著作中成为论述的对象。(4)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决定和识别社会形态的因素归根结底不是虚无缥缈的人的本质或本性,不是抽象的人,甚至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双重关系,即在人的集团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上形成的人的集团之间的关系。当然,单个的人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和活跃因素,但这首先是以他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为条件的。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活动,并非是由于他们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而是因为在生产关系中活动,才成为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马克思就奠定了历史理论的基础。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允许、也必须对它进行科学的经验的分析,而不能诉诸人道主义的呼唤。马克思进而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阿尔都塞认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志,成熟的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在这种关于社会形态和历史的科学理论中,根本不存在具有中心地位的人的概念。(反萨特)(三)“后四子”1、罗兰·巴尔特2、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格雷马斯矩阵”])3、茨维坦·托多洛夫(《散文诗学》)4、博瑞蒙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结构分析关键术语一:“零度写作”

写作时作者应做到对作品的“零度”介入,即实现对自身主体性的遮蔽而服从于作品形式与结构的要求。关键术语二:叙事作品三层级

1、功能层:“功能”即最小叙事单位,构成了叙事作品最基本的层次。就规模而言,“功能”可以小到一个字词(《金手指》“他拿起四只听筒中的一只”中的“四”),也可以大到整部作品(意识流小说)。

2、行动层:又称人物层,即有关人物关系的结构。但巴尔特所谓的人物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行动的参与者,是一种身份,如施惠者、受惠者、辅助者、反对者等等。

3、叙述层:叙事文学的最高层次,是功能层与行动层相结合而形成的交流体系。叙述者不同于作者,也不同于全知全能的上帝式人物和作品中人物。关键术语三:“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

1、可读文本:以传统写实作品作品为代表,自身为统一的、自足的整体。

2、可写文本:以现代的、激进的作品为代表,作品本身表现出某种“未完成性”,需要读者参与意义的生产。关键术语四:结构主义动作:“分割”与“明确表达”

1、分割:寻找研究对象的基本构成元素,即“机动的部分”。

2、明确表达:发现与对象建立联系的某种原则,通过对元素组合的规律性的了解,对作品的意义作出解释。关键术语五:“快乐文本”与“极乐文本”

1、快乐文本:符合、满足、允许欢快阅读的文本,即产生舒适阅读感的文本。(《亮剑》;“抗日神剧”)

2、极乐文本:给人以失落感的文本,对读者的既定价值观、记忆等发起挑战、使读者饱受煎熬的文本,但这种苦痛的阅读体验恰恰能够为读者带来新生。(《少年维特之烦恼》)《S/Z》巴尔扎克《萨拉辛》(Sarasine)基本情节:赞比内拉是一个被阉割的男性歌手,拥有天籁之音和曼妙身姿。萨拉辛为其所迷坠入爱河。但和所有花花公子一样,萨拉辛所迷恋的只是赞比内拉的身体,而非了解其灵魂。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一切终于真相大白。萨拉辛无法承受爱而不得的打击,更无法承受上流社会的羞辱与耻笑而选择了自杀,赞比内拉选择了殉情。巴尔特的分析第一步:将小说拆分为561个词汇单位(意义单元),暗示《萨拉辛》只是一个能指的碎片的组合,与所指并无关系。第二步:支配文本能指碎片的五大符码:1、阐释性符码:所有以各种方式提出并回答问题和说明事件的单位;2、语义素(能指符):关于词语内涵的符码;(法语Sarasine

最后一个“e”暗示着阴性;Z与“阉割”的对应)3、象征符码:在文本中有规律地出现的、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形成含义的意象模型;(太阳)4、行动性符码:文本中合理确立行动结果的序列;5、文化性符码:文化系统中形成的用来证实公理的符码。第三步:细腻解读(30页-200页)1、“S”:萨拉辛(SaraSine)-女性形态-轻柔声色(发音)-女性气质2、“Z”:赞比内拉(laZambinella)-男性伤疤-浑浊声色(发音)-男性性格3、“/”:删除-镜子-墙-对照-界线-能指的倾斜性-纵聚合体的定位标志巴尔特的解构主义倾向:

重复阅读并不对文本产生更深的认识,只是发现了文本的不同侧面。(关于萨拉辛亲吻赞比内拉的阅读)(引申:《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形象)巴尔特分析的特点:1、鲜明的“拆解-组合”思路;2、拒绝作者,坚守文本;3、思想活跃、想落天外4、多种理论的惊人组合(权力话语[福柯的前奏]、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解构主义雏形、语义学、精神分析)伊格尔顿对结构主义研究模式的分析故事设定:

一个男孩与父亲吵架后离开了家。中午时分,他开始步行穿过树林,结果掉进一个深坑。父亲开始外出寻找儿子。虽然他来到了坑边,但因为坑很深很暗,因此他并未看到自己的儿子。这时候太阳上升到了头顶,照亮了坑底。父亲终于发现了儿子并将其救出。两人和解并高高兴兴一起回家。意义的第一单元:“儿子与父亲吵架”——低层反叛高层“穿过树林”——居于“低”和“高”之间的“中”“男孩掉进坑内”——由“高”到“低”“太阳达到顶点”——由“低”到“高”整个结构:低——高——中——低——高意义的第二单元:“父亲救出儿子并与之和解”——儿子到达地表(中);高层迁就低层;“步行回家”——居于“低”和“高”之间的“中”,即合适的中间状态的完成整个结构:中——高——低——中整个叙事结构【低——高——中】——【低——高——中】——【高——低——中】五、推荐阅读书目布洛克曼:《结构主义》,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俞宣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路易斯-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六、研究举例泰戈尔《沉船》分析《沉船》的基本情节

法科大学生罗梅西与同学卓健德拉的妹妹汉娜丽妮相爱,但不得不奉父命娶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撒西娜。在迎亲回家的路上,船队在恒河中遇险,幸存的罗梅西与另一位姑娘卡玛娜相遇。两人相互误会对方为自己刚刚成婚的伴侣。在明白卡玛娜的身份之后,罗梅西将卡玛娜送入寄宿学校读书,在未告诉任何人实情的情况下,与汉娜丽妮订婚。罗梅西的同学阿克谢发现了这个秘密,卓健德拉解除妹妹的婚约。罗梅西与卡玛娜乘船西行,巧遇流浪儿乌梅西和好心的大叔卡克拉巴蒂。罗梅西给汉娜丽妮写信告知实情,但汉娜丽妮已赴贝拿勒斯。乌梅西拾到这封信,用它包食物给卡玛娜。卡玛娜得知实情,离开暂住的加西波尔寻夫——教徒医生纳里纳克夏,结果被贪心的女子纳宾加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