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文学名著阅读)——文学名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试题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阅读理解要求:认真阅读以下名著节选,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一)《三国演义》1.《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有一段对话,曹操说:“刘备,你若能弃暗投明,我愿与你结为兄弟。”刘备回答:“曹操,我虽身在曹营,但心在汉室。”这段对话反映了以下哪种情感?A.对曹操的敬佩B.对刘备的忠诚C.对兄弟情的珍视D.对汉室的忠诚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会“三顾茅庐”?A.诸葛亮想考验刘备的诚意B.诸葛亮觉得刘备有救世之才C.诸葛亮想借机观察刘备的为人D.以上都是3.《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何会设计火烧赤壁?A.周瑜想削弱曹操的势力B.周瑜想报杀父之仇C.周瑜想证明自己的才华D.以上都是(二)《红楼梦》4.《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何会与林黛玉结为夫妻?A.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B.贾宝玉与林黛玉性格相投C.贾宝玉与林黛玉都是贵族出身D.以上都是5.《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何会出家为僧?A.贾宝玉对红尘看透B.贾宝玉想逃避世俗的纷争C.贾宝玉对父母不满D.以上都是6.《红楼梦》中,王熙凤为何会被称为“凤姐”?A.王熙凤长得像凤凰B.王熙凤聪明能干C.王熙凤善于权谋D.以上都是二、名著知识积累要求:根据所学名著知识,回答以下问题。7.《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结义顺序是怎样的?8.《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是哪位贵妃?9.《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10.《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乳名叫什么?1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会“七擒孟获”?12.《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何会与林黛玉产生感情?13.《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何会设计“连环计”?14.《红楼梦》中,王熙凤为何会被称为“凤姐”?15.《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何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四、名著人物性格分析要求:根据所学名著知识,分析以下人物的性格特点。16.《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17.《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18.《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19.《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性格有哪些特点?20.《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五、名著情节概括要求:简要概括以下名著中的情节。21.《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发生在哪个战役中?22.《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情节发生在哪个季节?23.《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谁设计的?24.《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事件是由什么引起的?25.《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最终的结果是什么?26.《红楼梦》中的“宝钗劝黛玉”情节发生在哪个场合?六、名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以下名著中的哪些情节或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27.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或情节对你影响最大?请举例说明。28.《红楼梦》中的哪些人物或情节让你对古代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29.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智慧或策略在现实生活中有借鉴意义?30.《红楼梦》中的哪些情感或价值观对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阅读理解(一)《三国演义》1.D.对汉室的忠诚解析:刘备的回答表明他虽然身处曹操阵营,但内心仍然忠于汉室,体现了他的忠诚和信仰。2.D.以上都是解析: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考验刘备的诚意、认可刘备的才华、观察刘备的为人等。3.A.周瑜想削弱曹操的势力解析:周瑜设计火烧赤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弱曹操的势力,为孙刘联军争取胜利的机会。(二)《红楼梦》4.D.以上都是解析:贾宝玉与林黛玉结为夫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青梅竹马、性格相投、贵族出身等。5.A.贾宝玉对红尘看透解析:贾宝玉出家为僧是因为他对红尘的看透,对世俗的纷争感到厌倦。6.C.王熙凤善于权谋解析:王熙凤被称为“凤姐”是因为她聪明能干,善于权谋,这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名著知识积累7.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结义顺序是刘备、关羽、张飞。解析:这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故事,三人按照年龄和身份顺序结义。8.贾宝玉的母亲是王熙凤。解析:贾宝玉的母亲是王夫人,王熙凤是贾府中的管家,与贾宝玉的母亲没有直接关系。9.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解析: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10.贾宝玉的乳名叫“宝玉”。解析:贾宝玉的乳名就是他的名字,因为他是贾府中的宝贝,所以被称为“宝玉”。11.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为了安抚南蛮,稳定后方。解析:诸葛亮通过七擒孟获,不仅收服了南蛮,还稳定了后方,为蜀汉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12.贾宝玉与林黛玉产生感情是因为两人性格相投,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解析: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相似,都对封建礼教持批判态度,因此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3.周瑜设计“连环计”是为了削弱曹操的势力,为孙刘联军争取胜利。解析:周瑜设计的“连环计”是针对曹操水军的一次精心策划,目的是为了削弱曹操的势力。14.王熙凤被称为“凤姐”是因为她聪明能干,善于权谋。解析:王熙凤在《红楼梦》中以其聪明才智和权谋手段而著称,因此被称为“凤姐”。15.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因为他深知诸葛亮才华横溢,希望得到他的辅佐。解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和重视,以及诸葛亮对刘备的认可。四、名著人物性格分析16.诸葛亮是一个忠诚、智慧、果断的人物。解析: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以其忠诚、智慧、果断的性格特点而著称,他忠于汉室,智谋过人,能够迅速做出决策。17.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是叛逆、多情、感性。解析: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叛逆的人物,他对封建礼教持批判态度,情感丰富,多情而感性。18.曹操的人物形象是狡猾、果断、野心勃勃。解析: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狡猾、果断、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善于权谋,能够迅速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19.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多愁善感、才情出众。解析: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敏感、多愁善感、才情出众的人物,她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但同时也充满了忧伤。20.关羽的人物形象是忠诚、勇猛、义薄云天。解析: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忠诚、勇猛、义薄云天的人物,他忠于刘备,勇猛善战,以义气著称。五、名著情节概括21.“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解析: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解决箭矢不足的问题,利用计谋向曹操借箭的故事。22.“黛玉葬花”情节发生在春季。解析: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在春天看到落花,感慨万千,葬花以寄托哀思的故事。23.“空城计”是诸葛亮设计的。解析: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利用空城计迷惑敌人,成功撤退的故事。24.“宝玉挨打”事件是由贾政对宝玉的误解和责罚引起的。解析:这是《红楼梦》中贾政误会宝玉与女婢调情,导致宝玉被打的故事。25.“三顾茅庐”最终的结果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解析:这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说服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26.“宝钗劝黛玉”情节发生在贾宝玉被打之后。解析: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在贾宝玉被打之后,劝慰林黛玉的故事。六、名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27.我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对我影响最大,因为他忠诚、智慧、果断的品质给我树立了榜样。解析: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激励了我,让我明白了忠诚和智慧的重要性。28.《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有了更深的了解。解析:通过《红楼梦》中的故事,我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29.《三国演义》中的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万圣节趣味策划方案(3篇)
- 单位员工辞职报告集合(19篇)
- 混凝土培训课件
- 美家庭事迹材料简介(5篇)
- 护士述职报告结尾(14篇)
- 校园安全演讲稿500字(18篇)
- 外科护理工作计划
- 银行行长竞聘演讲稿范文(11篇)
- 深基坑培训课件
- 上海某工程安全生产协议书(8篇)
- 职业心理健康课件
- 电子测量仪器的微机电系统技术考核试卷
- 《综合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 2024年移动网格经理(认证考试)备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汇
- 网络传播概论(第5版)课件 第5、6章 智能时代与智能传播走向、网络传播与网络空间中的人
- 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真题2023
- 2024-2030年中国军用掩蔽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不紧绷的人生读书笔记
- 百融云创风险决策引擎V5产品操作手册
- DB22-T5143-2023城镇道路薄层罩面技术标准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