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85年,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欣斯总结了深层生态学的八大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地球上的人类和非人类生物的福祉和繁荣有其自身价值,这些价值独立于非人类世界对于人类目的性的功用”,这就是深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内在价值”。而在深层生态学和相关的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兴起之前,西方社会长期奉行的是“工具价值论”,认为动物只因其农业、渔业、娱乐业等对人类有用的工具性而有价值,常见的论据包括:唯有人类拥有灵魂,动物不具备灵魂;唯有人类拥有理性,动物不具备理性;唯有人类拥有高级意识,动物不具备高级意识;等等。深层生态学提倡的“内在价值”与道家思想中的“天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庄子·马蹄》用生动的笔触对比了“天之道”与“人之道”;《庄子·秋水》提供了一个更简短的版本:“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认为,“天之道”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万物的本性,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物,庄子用来举例的马的“真性”就是自然地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而非为人所束缚和利用。与之相反,“人之道”就是违背自然,违背万物的本性,用人类的“机心”发明各种技术,剥削利用动物,最终必然导致“死者过半”的动物生存状况。“落马首,穿牛鼻”的“人之道”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工具价值论”,而顺应动物“真性”的“天之道”则认识到了动物自身不依赖于人类而独立存在的“内在价值”。这两种价值论造成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庄子的眼中,伯乐代表人类的智能,也是动物和自然的灾星。包括深层生态主义者在内的现代环保主义者有着类似的观点,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口暴涨,消费欲也暴涨,随之便是人类占领的土地逐渐侵占动物的栖息地,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对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各种生态灾难和无数物种灭绝。时至今日,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一片未被人类影响的土地,已经找不到一个不被人类威胁的物种,甚至人类这个物种自身都受到了“人之道”的威胁,许多生态灾难正在反噬人类,威胁人类的生存。由上文的对比可知,道家思想和深层生态学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价值论”,主张非人类生物甚至是非生物的自然界都具有“内在价值”,但是如果细论这种“内在价值”的成因,深层生态学却有明显的不足,在这一议题上,道家思想可以为深层生态学提供哲学依据。在德韦尔和塞欣斯总结并得到奈斯认可的深层生态学八大基本原则中,“内在价值”是作为立论基础存在的,并没有更进一步说明“内在价值”本身来自何处。但是道家思想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道家的“天之道”版的“内在价值论”是建立在“道”这一道家核心概念上的。“道”既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在此意义上,道与万物是有所区分的,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融汇在万物之中。(摘编自华媛媛、李家銮《契合与差异:道家思想与深层生态学比较研究》)材料二:西方哲学重逻辑,东方哲学重直觉与体验。西方哲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建立一种既普遍又必然的纯粹原理,是在概念的逻辑推论中构造起来的体系。中国哲学则强调在“道”的旗帜下追求至上的人生境界。这种追求不可能是纯粹的逻辑构造,而是需要一种审美的情趣。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如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亦是如此。道家对自然的理解既非西方思维方式中严格的推理,亦非来自功利主义的现实诉求,相反,它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将自然界看作是审美愉悦的最终来源,通过“道法自然”的审美观照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道家的思想家们常常用诗化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来表达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独特思想。道家经典《老子》被人们看成是最早的哲理诗,庄子也被视为“最真实的诗人”。道家以“道”为本体,坚持以审美的方式来理解“道”。在道家看来,由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之道便是自然无为的本性,因此,“自然”与“天”、“无为”、“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了道家思想体系的基础。在道家眼中,天地万物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有机系统。这样一种系统可以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行高度概括。这暗示着人类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无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相反,人类应该尊天道,以促进自然万物的生命潜能,使自然万物的价值、平等与和谐能够充分展现。(摘编自雷毅《整合与超越:道家深层生态学的现代解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深层生态学是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欣斯在1985年总结八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立的。B.深层生态学与道家思想在对待动物的思想理念相互吻合,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C.东方哲学认为把握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至上的人生境界的核心是审美体验。D.道家的思想家们始终用审美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自然界,并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工具价值论”的人士虽然承认动物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他们以动物没有灵魂、理性的理由否定动物有独立的自身价值。B.在道家看来,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本性,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物,所以人类做出的行为都将导致动物和自然的灾难。C.道家思想从本体论上解决了“‘内在价值’本身来自何处”这一理论问题,所以道家思想在“内在价值”的研究诠释上比深层生态学成熟。D.人类只有否定自己处于自然中心,承认自己在自然中不具有特殊地位,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深层生态学“内在价值”观点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B.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淮南子》)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2021年4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论题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吴青梁子蔡测海吴青梁子贴近我的耳朵,快走,你,我,快走。去陆军监狱。快点。快点。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叫中学,贵州息烽监狱叫大学,陆军监狱搬了几个地方,一直叫小学速成班。我和吴青梁子记事的时候,这些神秘的地方只剩些故事,长满杂草和青苔。吴青梁子说,外公死了。我的外公早就死了,外公只是母亲口中的人物。就是那次放牛,在吴青梁子外公的坟边,他对我喊:去陆军监狱,快点。山坡上有十几座坟,坟里的人都有名字,没有碑,坟头长满了青草和刺莓。我娘说等我长大,去给外公立一座碑,直到娘去世,我也没有看见外公的坟。我想找一处高地,在山顶上给外公立一座碑,让外公能看到每天的太阳,每天的月亮。外公叫向一木石,不是个正经庄稼人。他正在犁田,听说贺龙的军队来了,就把牛和犁扔在田里,去追赶红军队伍。碰见同乡李三佬——川军连长,拉住他,说川军招人。他问,川军是红军吗?李三佬说,你管他红军白军,跟我走,天天吃鸡大腿。穿了川军衣服,天天操练,吃红薯南瓜。向一木石问,不是讲好天天吃鸡肉吗?没等到吃肉,操练时被老兵踢几脚,他打了那老兵一顿,被关了禁闭。他大喊:老子是红军,放我出去。李三佬来看他,对他讲,你这话,是要砍脑壳的。你不适合在队伍,去做牛客或盐客,赚钱的买卖。李三佬给他的铜钱,路上遭土匪抢了。寨主是个书生,先前是川军一位师爷。司务长说他费钱乱军,告到上头。师爷一气之下,拉了十几个兄弟,趁夜出走,占了一处山寨,专抢富豪。都是川军出来,向一木石就入了伙。师爷给他制了一身生意人行头,让他做盐客牛客,找那些为富不仁的弄些钱财,买枪招人,等红军来了,我们就跟红军走。向一木石真做生意,贩州黄牛,他熟悉山里路径,把川盐贩到武陵山、大别山的每一处山寨。他赚了很多钱,交给师爷,买了些军械,扯了个旗号,叫武林红。师爷对向一木石讲,我就是个师爷命。川军要我回去,跟日本人打仗。我现在带一个连回川军。你带剩下的几千弟兄投红军。投了红军,向一木石还是做盐客、牛客。给武陵山、大别山一带的游击队弄军火弄粮食送锅巴盐。那年冬月,大雪加冰冻,冰雪封路。军警换防,花钱买的人情路断了。一粒米一颗盐也不准进山,要把游击队困死在山里。向一木石把粮食、弹药、盐巴装在棺材里,和死人一起抬进山,还把盐化成水浸泡烂棉衣,游击队拿那些烂棉衣熬盐。药品用油纸包好,塞进牛屁眼,再赶牛进山。山里的游击队说,有木石先生就不怕封锁禁运。他像风一样,穿过密林,把盐和粮食送给山里的红军游击队。酉水河的悬崖上,悬棺的石洞里,后来考古队在悬棺里发现盐和子弹,一坛子银元,还有白骨。外公被捕,不是因为盐和钱,不是因为那条秘密交通线,是因为他一直宣传“赤化”。赤化,就是要把白色的天下变成红色的天下,让山里人从黑暗走向光明。有牛贩子通报师爷,师爷带了队伍过来,到警察局,说是把人带回去过军事法庭。师爷对外公说:到处有人捉你,关在陆军监狱最安全。等风头过了,再弄你出去。日本战败,后来是国共战争。向一木石在陆军监狱策动起义,有个变节者,告发了他。李三佬对他说:这回我帮不了你了,师爷也保不了你,你跑吧。在厨房那边,有个秘密地道口,连接下水道。向一木石趁天黑钻进地道,下水道出口是一条大河,河那边就是山林,有鸟自由飞翔。悬崖上的岩洞,是他的物资中转站,那里盐、粮食、药品、军火。他燕子衔泥一样,把那些东西送进岩洞,又一点一点送给山里的游击队。过了河,进了山林,他就是一头豹子。游过大河,上了岸。回望陆军监狱,高墙、铁丝网,像个巨大的兽笼。向一木石想,我被师爷当逃兵关在陆军监狱,现在逃离,不是真的成了逃兵吗?我要回去,举行起义,领牢友一起参加游击队,兄弟们叫我一声大哥,怎么好就这样走了?向一木石再泅水过河,径直来到陆军监狱大门口。遇见了疤脸,几个人上来,把向一木石绑了。监狱里的练操坪,上百号人被绑在那里。见向一木石进来,囚徒们喊:向一大哥,我们被丁疤子害了。大个子囚徒大喊:丁疤子,你这匪种!老子战长沙,战衡阳,战常德,没被日本鬼子打死。我们这些弟兄,都是抗日英雄。我们杀敌的时候,你这狗日的在杀老百姓!谁让你这狗日的当了民团司令?陆军监狱枪响了好一阵。一河的鱼都变成锦鲤。疤子见躺在血泊里的向一木石眼睛睁着,嘴角挂着微笑。丁疤子以为他没死,又补了三枪。还是睁着眼,嘴角挂着微笑。丁疤子把他头割下来,挂在路边大樟树上。眼睛还睁着,嘴角挂着微笑。师爷带了一千多人和二十根金条,来到监狱捞人。人已被杀了。师爷找到丁疤子,说丁司令好快的刀。师爷抬手开枪,子弹穿过丁疤子眉心,二十粒子弹,一个弹孔。那二十根金条,师爷把它埋在外公住过的牢房。师爷带着他外孙,在我们村住下。他外孙就是吴青梁子。外公的事,大多是师爷告诉我的。吴青梁子在师爷坟边对我说:快点,走,到陆军监狱去。吴青梁子和我走进去,他指着一处牢房说:这是你外公坐过的。我问:确定?他说:进去吧,快点。我们进了牢房,一股霉味,阳光从铁窗照进来。地砖缝里也冒出金光。墙上有题诗:漫天烽火忾同仇男儿赤血为国忧露宿风餐长醉卧横戈马草埋荒丘吴青梁子目光炯炯发亮,他手指滑过诗行,念出这首诗。他蹲下身子,掀开地砖,金子,他说。二十根金条。出了陆军监狱,金光万丈。吴青梁子指着大河的一处沙洲,他说:在那几棵柳树下,是你外公的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将陆军监狱与其他两处集中营放置一起,其实是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荒凉、冷寂坟地的描写,奠定了小说悲壮的抒情基调。B.小说写考古队发现的盐、子弹、银元和白骨等,既塑造出向一木石极富智慧的形象,也真实还原了当年向一木石为游击队运送物资的情形。C.小说中李三佬这一角色虽着墨不多,但为人仗义,形象也较突出。他资助被关禁闭的向一木石离开军营,后来又帮助他从秘密通道逃离监狱。D.小说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主体部分主要通过“我”回忆师爷的讲述,展现了外公向一木石平凡而又精彩的一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7.关于文中丁疤子枪杀向一木石等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大个子囚徒之口,道出了所谓民团不思抗日,反而杀害爱国人士的恶劣行径。B.“一河的鱼都变成锦鲤”,暗示被丁疤子枪杀的人非常多,鲜血染红了一河的鱼。C.小说三次写外公“眼睛睁着,嘴角挂着微笑”,侧面表现丁疤子的狠毒与残忍。D.“二十粒子弹,一个弹孔”,既说明师爷枪法高明,又表现师爷内心强烈的愤怒。8.墙上题诗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评论家认为本篇小说意在为无名英雄立碑,富有传奇色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举孝廉,再迁,大司徒侯霸府。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此臧秽之宝,诚不取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帝大起北宫。时天旱,钟离意诣阙,免冠,上疏曰:“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邪?使民疾邪?宫室营邪?女谒盛邪?苞苴行邪?谗夫昌邪?’窃见北宫大作,民失农时;自古非苦宫室小狭,但患民不安宁,宜且罢止,以应天心。”帝策诏报曰:“汤引六事,咎在一人,其冠、履,勿谢!”又敕大匠止作诸宫,减省不急。意荐全椒长刘平,诏征拜议郎。平在全椒,政有恩惠,民或增赀就赋,或减年从役,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曳。是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钟离意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臣下过失,辄救解之。会连有变异,上疏曰:“百官无相亲之心,吏民无雍雍之志,至于感逆和气,以致天灾。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愿陛下垂圣德,缓刑罚,顺时气以调阴阳。”帝虽不能用,然知其至诚,终爱厚之。(选自《资治通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B.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C.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D.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C.“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引申为皇帝居处,借指朝廷,有时也直接代指京城。因此“诣阙”也就是奔赴朝廷、皇宫或至都城的意思。D.“疏”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也指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和注合称“注疏”。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离意为督邮时,向太守提出了“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的建议,受到太守的赞许,由于钟离意勤政爱民真抓实干,会稽百姓在大疫中大多数受到救济。B.皇帝兴建宫殿,钟离意直言纳谏,皇帝最终下令主管营建的官员停止宫殿的建设,并减少其他不急用的工程。C.钟离意知人善任,全椒长刘平施政有方,政绩突出,百姓争相交税、服役,监狱里没有犯人,全县相安无事。D.皇帝对下属比较苛刻,大臣们常遭责骂、掷击,以至于官吏对下属和百姓也苛刻成风。钟离意上疏劝谏,认为对待百姓应用仁爱感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1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2)汤引六事,咎在一人,其冠、履,勿谢!14.钟离意为官能够以人为本,从基层的都邮到尚书仆射,他都有“慎人命,顺时气”的美誉,你能从文中哪些事例看出来?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通过疾风、啸猿、小洲、白沙、飞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B.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常作客”,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独登台”写出了诗人身心的孤独。C.尾联诗人借白发丛生、内心失意、因病戒酒的个人形象描写,间接抒发了悲秋愁苦之情,读来令人哀悸。D.整首诗炼字精到,对仗工整,巧夺天工。语言既富有形象性,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给人以深沉浓郁的审美情趣。16.诗歌颔联为千古名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此联。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文人擅长用典,借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情感,言简意赅、委婉含蓄。在《陈情表》中“,”两句巧用典故,表达了李密的至真孝情和上表目的。(2)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中的“易安”一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表达傲然自得和甘于淡泊之志。(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黄庭坚《登快阁》中的写景名句“,”。五、语言文字运用18.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9月8日至18日在地坛公园举办。②这是该书市自2013年以来,首度重回地坛公园。③地坛作为千年古都北京的九坛之一,是北京文化地标,是与大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园景区,集文化价值与公共服务价值于一体。④地坛书市的主题“我与地坛”出自史铁生响誉文坛的散文《我与地坛》,传达了作家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⑤今年的地坛书市紧扣地坛文化内涵与史铁生精神追求,希望以此给广大读者带来心灵启迪,营造书香氛围,弘扬文明风尚。⑥书市当天,人头攒动,读者的热情让实体书店经营者、出版社从业者重拾行业发展信心。(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②句中的“以来”一词不可以去掉。B.③句画波浪线的两句可互换位置。C.④句中的“响誉”应该换为“享誉”。D.⑥句的成语“人头攒动”使用恰当。(2)不改变原意,对⑤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⑤句的后两句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六、作文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创文”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该称号是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人们普遍认为借助“创文”这一活动的推动,能极大地促进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人担心“创文”只是短期活动,且可能更注重形式,会造成一定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浪费,对市民素质的提升不能起到长久的根本的推动作用。也有人认为市民素质的提升既需要借助“创文”这一外在推动,也需要市民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素质提升的必要性、重要性,并自觉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才能有长久的成效。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B3.C4.①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②首先,作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内在价值”的概念;③接着,作者采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证明深层生态学与道家思想在“内在价值”上有相似的观点;④最后,作者指出在“内在价值”的成因上道家思想要比深层生态学有更深入的诠释。5.①自然界是价值独立于非人类世界对于人类目的性的功用的,人类的行为并不能控制整个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②而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口暴涨,消费欲也暴涨,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对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各种生态灾难,许多生态灾难正在反噬人类,威胁人类的生存。③人类应该尊天道,以促进自然万物的生命潜能,使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1985年总结八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立的”错误。由原文“总结了深层生态学”可知,深层生态学在1985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八大基本原则”只是一个总结而已。B.“在对待动物的思想理念相互吻合”错误。原文为“有着类似的观点”,并不代表“相互吻合”。C.“至上的人生境界的核心是审美体验”错误。由原文“强调在‘道’的旗帜下追求至上的人生境界”可知核心是“道”。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人类做出的行为都将导致动物和自然的灾难”错误。原文“为人所束缚和利用”及“人类的‘机心’发明各种技术”指的是,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行为。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内在价值”观点是“独立于非人类世界对于人类目的性的功用”。A.强调的要善于利用外物,属人类的目的性。B.分析明镜的用途,属人类的目的性。D.出自《红楼梦》,薛宝钗希望挣脱命运,能够来一阵“好风”,让她借力直上青云,属人类的目的性。只有C是自然自在的状态,不属于人类的目的性。故选C。6.B7.C8.①题诗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使人物革命英雄的形象更加的丰满立体。②题诗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卒章显志,弘扬革命者勇于牺牲的精神。9.①小说情节曲折,极具传奇色彩,主人公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英雄,经历一波三折。②人物形象有传奇色彩,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和想象、夸张的运用,刻画主人公非凡的能力和智慧。③小说立足现实进行历史叙事,展现宏大的叙事背景,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现实意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也真实还原了当年向一木石为游击队运送物资的情形”错误。小说写考古队发现的盐、子弹、银元和白骨等,这些元素确实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但它们主要是作为向一木石为游击队运送物资的历史痕迹被提及,用以展现向一木石的智慧和勇敢。然而,说这些元素“真实还原了当年向一木石为游击队运送物资的情形”过于绝对。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侧面表现丁疤子的狠毒与残忍”错误。小说中三次写到外公“眼睛睁着,嘴角挂着微笑”,这更多地是表现了外公向一木石在牺牲时的坚定与从容,以及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仰。故选C。10.A11.D12.D

13.(1)皇上赞叹说:“尚书的话多么清正啊!于是改变做法,把府库里的三十万钱赏赐给了钟离意。(2)成汤举了六件事,把过失归在自己一人身上,(你)可以戴上官帽、穿上鞋,不用谢罪。

14.(1)作为地方官,疫情期间救治百姓,救活了许多人;(2)作为皇帝近臣,皇帝大兴土木,及时进谏制止,节约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3)皇帝性格乖戾,随意打骂臣子,敢于直言进谏。【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以资物簿入大司农”,“大司农”是“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诏班赐群臣”的主语“朝廷”省略,其前应断开,故排除BD;“意得珠玑”,“意”主语,“得”谓语,“珠玑”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C。本句译为:当时交趾太守张恢因为贪污千金押回京师伏法,钱物登记在案,并交给大司农,朝廷下诏颁发赏赐给大臣,钟离意得到珠宝,都放在地上,不接受赏赐。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是给皇帝的意见书,应为前者。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错误。由“帝虽不能时用”可知,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得分点:(1)“嗟叹”,赞叹;“清乎尚书之言”,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尚书之言清乎;“更”,改变;(2)“引”,例举;“冠”“履”,名词用作动词,戴上官帽、穿上鞋;“谢”,谢罪。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能力。由“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