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围棋,又称为“弈”。围棋的“围”是围而相杀的意思。“棋”即棋子,行棋的特点是围而相杀。故称“围棋”。先秦关于围棋的记载很少,偶有提及也是把围棋看作一种游戏,并没有涉及对围棋义理的探讨。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可见,孔子也只是把围棋当作一种需要投入心智的游戏。秦汉时期,社会热衷博戏活动,博戏变化简单,与技艺性强、需要更高修养的围棋相比,更易被大众接受,于是出现了“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现象。班固有感于以上现象,作《弈旨》以弘扬弈道。在《弈旨》中,班固提出了围棋之设乃效天法地,围棋之行乃模拟天地之运。经过这样的解读,围棋之义理得以确立,并实现了与《周易》道的相通。东汉李尤在《围棋铭》中说:“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阴阳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周易》认为可以以阴阳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围棋子分黑白,古人把直观的黑白棋子与阴阳联系起来是再自然不过之事。“棋法阴阳”,除了指出黑白棋子象征阴阳这一表象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含义。《周易》卦象的基础是阴阳二爻,阴阳二爻按照阴阳二气的消长,排列组合形成卦象;围棋棋局的基础是黑白棋子,黑白棋子依照弈者的构思相互作用,勾连列布形成棋局。二者形式相近,不同之处在于阴阳二爻的变化是阴阳二气消长的结果,黑白棋子的列布则是弈者构思的产物。“棋法阴阳”,就是指黑白棋子的列布应符合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弈者对棋局的构思应当效法阴阳消长之道。清人翁嵩年在《兼山堂弈谱》的序言中说:“弈者变易也,自一变以至千万变。”强调了变易在围棋中的重要地位。翁氏关于“弈”之变易的论说源自《周易》变易思想。变易思想也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周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变化着的,而围棋最明显的特征及最精妙的所在也是变化。《棋经十三篇》说“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周易》中变化的具象是易卦,易卦是变化无穷的,可以用易卦的变化无穷来解读围棋的变化无穷。围棋的棋子无级别划分,无功能规定,决定棋子作用的是“时”和“位”。在《周易》中,“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四时”之“时”;一是“待时而动”之“时”。“四时”之“时”和“待时而动”之“时”,二者都与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一定的“时”,就应该有一定的变化,这样才是遵从天道。“位”则指阴阳二爻在《周易》六十四卦卦体中的位置。《周易》以卦的形式模拟客观世界,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应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如果位置关系发生错乱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当位”与“得位”就成为《周易》重要的价值取向。在《周易》中,“时”和“位”是天道运行的体现。围棋境界的高下就在于对“时”与“位”的把握,“时”来能趁“时”而动就会有所得,棋局的进程就是在天地之间以“时”为条件不断选择“位”的过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周臣传》中说:“治国譬之于弈,知其用而置得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欧阳修用围棋“当位”与“得位”比喻用人要把他放在确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围棋经由《周易》哲学思想的解读,建构了与《周易》道相通的围棋之道,围棋也被赋予了哲学内涵,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围棋之道确立后,其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产了深远影响。魏晋时期,围棋成为魏晋风流的标志之一。到了唐代,围棋正式与琴、书、画并称,成为文人修养的象征。(摘编自张东鹏《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围棋在先秦少有记载主要是因为围棋义理过于深奥难以发掘,且时人耽于博戏,不喜弈道。B.班固明确了围棋义理,并将之与《周易》相联,这极大地扭转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围棋的局面。C.阴阳二爻和黑白棋子分别是卦象与棋局的基础,前者需要排列组合,后者需要勾连列布。D.围棋在魏晋成为名士风流的标志,意味着其己脱离游戏属性成为拥有哲学内涵的文化现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兼山堂弈谱》与《棋经十三篇》中的相关内容,证明了变易是围棋的重要特征。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介绍了《周易》中关于时的两层的含义,并阐明了二者的主次关系。C.文章基于对《周易》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出了围棋境界高下在于对时与位的把握的观点。D.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围棋与《周易》之间的联系,这对我们了解围棋之道具有启发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博戏,围棋技艺性强的特质更能吸引修养高的人参与,这为弈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B.围棋已被古人赋予了许多内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可能会挖掘出其更多的哲学内涵。C.本身无固定等级与功能的棋子,如果被弈者择机置于适当的位置就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D.“治国譬之于弈”与“治大国若烹小鲜”充分体现了先贤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的品质。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习近平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发挥好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31日)材料二: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年,为了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进一步培育上海与西部地区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上海市委网信办联合共青团上海市委合作交流部,发起“红色印迹”和“红色之旅”系列网络直播课程。红色网络课程于3月1日在上海正式启动至今,全国累计20余省30万师生参与收看。活动旨在通过互联网公益课程模式带来广泛参与性和影响力,“红色之旅”与“红色印迹”两组课程互为补充,产生叠加效应,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红色文化,助力青少年国情教育创新发展。(摘编自《弘扬红色文化,提升青少年素养——上海打造精品红色网络直播课程》,中国网信网2021年4月2日)材料三:这个清明节,红色旅游备受推崇。北京推出多条红色旅游路线,可从北京大学红楼出发,重温百年前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或伫立卢沟桥石板路上,回顾峥嵘岁月,感受伟大抗战精神。春雨并未让游客热情降温。国内一家旅行网站机票大数据显示,清明节和劳动节假期前往红色目的地的航段占全部航段近16%,较2019年同期提升约4%;北京、上海、广州、南宁、昆明等地开行红色旅游主题列车,坐着高铁即可追寻红色足迹。从2004年到2019年,中国国内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至14.1亿,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亦是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的“打卡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向前。(摘编自邢翀《风雨又清明,节气中读懂“向前的中国”》,《中国日报》中文网2021年4月4日)材料四: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革命文物作为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与生动教材,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B.上海市发起的“红色印迹”和“红色之旅”系列网络直播课程也同时面向西部地区青少年,这也是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大举措。C.2004至2019十五年间,国内参加红色旅游的愿望日益强烈,年参加人次增长了九倍多;今年同期前往红色目的地的航段占比在提升。D.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这是一些人热衷于到红色景点“打卡”体验的初衷,也是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印迹”“红色之旅”系列课程,让各地广大学生以云端看直播的方式来了解历史国情、传承红色文化,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方式创新。B.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或是将红色文化低俗化,都是将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的表现,弘扬红色文化并不是内容、形式越新奇就越好。C.一些地方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商业气息过重,存在低俗、庸俗、恶俗现象,但从整体上看,这对我国的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再发展造成的影响有限。D.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文物、红色景点等,能够增加爱国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6.上述四则材料围绕什么话题来展开?它们之间有何内在逻辑关联?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去饶城买房三石①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贵贵独自坐在门前的青石凳上抽着烟,居高临下地眺望着环绕的群峰、崎岖的山路和散布在零星碎田之中的破败村落,突然萌生了去饶城买房的念头。②说突然萌生也不尽然。两天前,贵贵应小平之邀,前往饶城做客,他看着小平那坐落于高楼大厦中且装饰一新的房子时,这念头便一直萦绕在心头了。如果那会儿还只能说是念头的话,那这会儿便是下定决心了。③当然,去饶城买房的决心好下,但实现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至少,对贵贵而言是如此。④村庄隐藏在密林之中,这是贵贵的村庄,也是小平的村庄,当然还是很多人的村庄。村庄离饶城不算太远,不过几十公里,但出村的路拉长了村庄和饶城的距离,村里山多田少路不便,日子自然过得十分紧巴。陆续有人去饶城买房,扔下几亩长不出几斤粮食的冷浆田,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当然,能去饶城买房的都不是一般人。小平也不是。⑤贵贵跟小平是打小一块儿长大的玩伴,长大以后,小平便离开村子,去了饶城。贵贵也想去,可贵贵心中放不下一家老小,只得守着几亩薄田,累死累活,也刨不出几个钱。⑥小平其实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可小平洒脱,不像贵贵那般瞻前顾后。“等赚了钱,在饶城买套房,把一家人都接过去,换一种活法。”这话,是小平去饶城的头天夜里,与贵贵喝酒时的畅想,或者说是奋斗目标。贵贵嗤之以鼻。饶城的房,哪里是说买就能买的?⑦然而小平却做到了。贵贵也弄不清小平在饶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钱肯定赚了不少。不过几年工夫,便开了一辆小汽车颠簸着回到村里,气定神闲地告诉贵贵,他在饶城买了一套新房。⑧当时,贵贵惊讶得张着嘴,连庆贺的话都忘记说了。⑨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小平举家迁往饶城。⑩那会儿,小平,还有小平的父母妻儿,脸上的笑容如满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一般艳丽。⑪“我不呆不傻,不缺胳膊不少腿,小平能做到的,我自然也能做到。”贵贵心里暗想。不过,贵贵没有像小平那样,抛家舍口、背井离乡,而是越发地卖力做事,除了侍弄几亩薄田,还走村串乡地给人做小工。有活儿干的时候,每天百儿八十的进项还是有的。偶尔,还能从别人手中揽下点儿挖沟平地的活儿,赚个三两千也不是难事。然而去饶城买房真不是那么容易的。村里穷,周边村子也一样穷。穷的地方找活儿难,赚钱更难。记得小平买房时,花了十几万元,转年房价便翻了倍。以贵贵赚钱的速度自然是赶不上的。不过贵贵虽然沮丧,却依旧执着。这执着,源于村里不断有人去饶城买了房,更源于小平离村不过七八年却换了两次新房,并且每间新房都更大更洋气。⑫贵贵越发地努力着。⑬贵贵的努力渐渐有了回报。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好几个村都有。修桥、铺路、挖水渠、做产业,一时便有了干不完的活儿。不怕,贵贵有使不完的力气,加上这些年来磨炼出来的石工泥工手艺,虽不敢说发财,但钱确实赚得比以往更容易了。⑭贵贵数着一张张的存单,心里头乐开了花。没有丝毫的犹豫,贵贵决定去饶城买房。⑮买房其实也不难,只要有钱。贵贵有了钱,看房砍价签合同,一气呵成。而且付的是全款,贵贵才不弄什么按揭。⑯乔迁的时候,贵贵自然像小平一样放了鞭炮。不少村民都来了,贵贵摆了几桌,请父老乡亲喝酒庆贺。小平自然也来了。酒喝得酣畅淋漓。⑰席散人归,贵贵跟小平坐在门前的青石凳上抽着烟。没有任何先兆,小平突然让贵贵帮忙将家里的老屋拆了,重新盖。小平家的老屋紧挨着贵贵家。⑱贵贵的眼睛睁得老大,不知道小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去饶城这么些年了,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怎么又想起回村里盖房了?”⑲小平没有理会贵贵,站起身来,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眺望着远方:“在饶城住了十几年,现在感觉,还是咱村好啊!”远远望去,青的山,绿的水,金黄的稻田,出村的公路如迎风飘舞的绸带,还有青砖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而又错落有致,满山遍野的野花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鸟儿不时振翅而飞,叽叽喳喳的叫声如歌如曲……⑳贵贵竟然看呆了。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庄隐藏在密林之中,这是贵贵的村庄,也是小平的村庄,当然还是很多人的村庄”体现了村庄位置的偏僻,农村人口的众多。B.“小平,还有小平的父母妻儿,脸上的笑容如满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一般艳丽”表现了小平买房后全家人的喜悦,也体现了贵贵内心的羡慕。C.文章题材贴近生活,以小见大。通过对贵贵到饶城买房的历程的描写,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现实意义。D.小说语言朴素、简洁。作者从容不迫地讲述了贵贵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饶城买了房,读起来真实自然。8.文中的环境描写很有特点,请找出来并说明其表达效果。9.小说以“去饶城买房”为标题,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乡里。长安中,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请以己之官秩授之。则天召见,垂帘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为政严肃,甚为人吏所畏。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祐为忻州刺史。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六年春,嘉贞又入朝。俄有告其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睃因而劾奏之,按验无状,上将加告者反坐之罪。嘉贞奏曰:“昔者天子听政于上,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谤,而后天子斟酌焉。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嘉贞又尝奏曰:“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上以其明辩,尤重之。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摘编自《旧唐书·列传四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B.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C.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D.嘉贞奏曰/以臣草菜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年纪。B.官秩,指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C.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D.奢僭,僭,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尤指用皇家专用的。“奢僭”指“奢侈逾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嘉贞才华出众,受到侍御史张循宪举荐,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宪官。张循宪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B.张嘉贞卑恭敬上,在拜见武则天时,自称草莱;上奏玄宗时说希望能够被皇帝早点差使派遣,即便是死也不害怕。C.张嘉贞重视亲情,他请求唐玄宗把弟弟调到自己身边任职,玄宗把张嘉祐调到忻州为剌史,以示对他友悌的嘉奖。D.张嘉贞为官清廉,虽长时间官居要职,却没有田产。他认为自己享受做官的福利,没有饿死冻死的忧虑,要田产没有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2)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①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②在高树。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①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②浮槎(chá):水中浮木。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下的很急,以至于无人撑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天晴水落,一写雨急潮涨,选取了不同的情境,寄托了不同的情思。15.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六、情景默写16.补写处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和铠甲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和《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回家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声,不过,许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每逢过年回家,都要默默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逆耳”忠言的扎心……而在这样的过年氛围中谁也高兴不起来。因此,“春节社交恐惧症”以及“恐年族”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真实,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春节“亚文化”的作用,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房子、票子、孩子”成了亲戚眼中“出息”的标签,拥有了这一切便仿佛站在了人生巅峰,如此价值观,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顺序,却能大面积、迅速得到,形成一股春节“亚文化”潮。如果让春节这种“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春节是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卸下心理负担、抛下包袱,更是许多人的夙愿,因春节“亚文化”导致的近乡情怯,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当然,一些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面对父母的“灵魂拷问”无须过度敏感,要知道这也是一种爱。(),也只有自己强大了,春节“亚文化”才不会干扰到自己,更不会让自己近乡情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承担

反应

不可估量

景仰B.承担

反应

不容小觑

景仰C.承受

写照

不容小觑

拥趸D.承受

写照

不可估量

拥趸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B.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难免会受到伤害。C.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D.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年轻人未尝不是受害者。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显得尤为重要B.而尤为重要的是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C.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显得尤为重要D.而尤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八、语言表达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孔子儒学作为一种文明,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①______?这种背景对于儒学的形成、对认识儒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可不可以这样来设想: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包括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这棵文明大树的树干为什么能够这样粗壮?②______。春秋战国时期之于中华文明,是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思想、智慧的繁盛期和高涨期。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华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这一点非常重要。③______,不了解孔子儒学广阔的文明背景,我们便很难去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宽度,很难理解其超越性。21.下面是复兴中学写给退休教师的慰问信的部分初稿,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您的辛勤奉献,奠定了学校蓬勃发展的雄厚基础;您的鼎力相助,激励着学校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您的爱岗敬业,深深地影响着年轻教师。您为学校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您是教育的宝贵财富。古语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我校的发展史上,记载着您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学校再攀高峰的征途中,仍等您的关注和支持。在新的一年里,热诚欢迎“常回家看看”,为学校工作抛砖引玉。九、材料作文22.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自我抗争,经过痛苦的思想抗争,最终战胜自己,走向精神的复活;《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与命运抗争,历经艰辛,不甘沦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自然抗争,遭遇各种鲨鱼的五次攻击,舍命相搏,精疲力竭,最终拖着一副鱼骨回到港口;《百年孤独》中,马孔多人民与失眠症抗争,用高度警醒和坚强毅力,为所有物品都贴满标签,最后却在梅尔基亚德斯的帮助下重拾记忆。故事主人公与自身命运或外界环境进行抗争,有的凭借艰苦的毅力找到了人生意义,有的拼尽全力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但他们都为读者带来了精神力量。鲁迅曾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抗争”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主要是因为围棋义理过于深奥难以发掘”错,原文“先秦关于围棋的记载很少,偶有提及也是把围棋看作一种游戏,并没有涉及对围棋义理的探讨”,并没有说到先秦少有记载的原因。“时人耽于博戏”错,原文只说“秦汉时期,社会热衷博戏活动”,并没有说先秦时期人们“耽于博戏”。B.“这极大地扭转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围棋的局面”错,原文是班固有感于“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现象,作《弈旨》以弘扬弈道,并没有说扭转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围棋的局面。D.“其已脱离游戏属性”错,原文只说“围棋也被赋予了哲学内涵,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没有说脱离游戏属性。故选C。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阐明了二者的主次关系”错,原文“二者都与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一定的‘时’,就应该有一定的变化,这样才是遵从天道”,二者没有主次关系。故选B。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更能吸引修养高的人参与,这为弈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错。原文是说“博戏变化简单,与技艺性强、需要更高修养的围棋相比,更易被大众接受”,不是说围棋技艺性强的特质更能吸引修养高的人参与,当然也谈不上为弈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故选A。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也是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材料三中只是提到“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亦是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的‘打卡地’”。故选D。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对材料中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C.“这对我国的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再发展造成的影响有限”说法错误,从材料四“关注和警惕”“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表述来看,选项表述是与之不符的。故选C。6.【答案】①四则材料围绕着“弘扬红色文化”这一核心话题来展开。②整体上,第一则重在阐释“红色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后三则结合具体现象重在阐释如何弘扬,前后构成由理论到实践(或:一般到具体)递进的逻辑关系。③后三则在聚焦弘扬“红色文化”的方式时,先正面,后反面举例论证,构成正反并列的逻辑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归纳概括材料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可知,材料一重在阐释“红色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结合“上海市委网信办联合共青团上海市委合作交流部……全国累计20余省30万师生参与收看”“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红色文化,助力青少年国情教育创新发展”可知,材料二重以上海为例侧重从正面阐释如何弘扬红色文化;结合“这个清明节,红色旅游备受推崇”“从2004年到2019年,中国国内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至14.1亿”可知,材料三从红色旅游等角度正面阐释如何弘扬红色文化;结合“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侧重从反面列举现象,分析如何弘扬红色文化。由此可知,四则材料围绕的共同核心话题是“弘扬红色文化”,后三则在聚焦弘扬“红色文化”的方式时,先正面,后反面举例论证,构成正反并列的逻辑关系。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A.“农村人口的众多”曲解文意。节选句是说村庄里不仅有贵贵和小平,还有其他人。并不是为了表现“农村人口的众多”,而是说,这里是很多人的家。故选A。8.【答案】①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农村的落后与贫穷,这也是贵贵和小平想进城买房的原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②文章结尾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美丽风光,与开头形成对比,体现了农村的变化,也表明了小平又想回村盖房的原因。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到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关键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两处。文章开头部分“环绕的群峰、崎岖的山路和散布在零星碎田之中的破败村落”和“村庄离饶城不算太远……村里山多田少路不便”的环境描写,侧重表现村落的破败以及交通的不便,交代了村庄的贫穷和落后;从情节方面来说,为贵贵“突然萌生了去饶城买房的念头”做了铺垫。文章末尾的环境描写,“青的山,绿的水,金黄的稻田,出村的公路如迎风飘舞的绸带,还有青砖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而又错落有致,满山遍野的野花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鸟儿不时振翅而飞,叽叽喳喳的叫声如歌如曲……”写出了村庄的美丽风光,体现了农村环境的变化,与开头村落的落后与破败形成对比,进而反映了农村面貌的转变;从情节方面看,揭示了小平“又想起回村里盖房”的原因。在结构上,开头和结尾前后两处环境描写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9.【答案】①“去饶城买房”是文章的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事件。②“去饶城买房”是贵贵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为了买房而勤奋劳作,围绕买房塑造了人物形象③“去饶城买房”是因为农村土地贫瘠,生活艰难,人们纷纷离开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问题。④在个人为实现“去饶城买房”这一目标的奋斗的过程中展示了农村的变化,进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的关系来思考。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围绕贵贵想去饶城买房展开,“突然萌生了去饶城买房的念头”“村里不断有人去饶城买了房”“贵贵决定去饶城买房”,“去饶城买房”是文章的线索。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说,“越发地卖力做事”“依旧执着”“贵贵越发地努力着”“贵贵有使不完的力气,加上这些年来磨炼出来的石工泥工手艺,虽不敢说发财,但钱确实赚得比以往更容易了”,“去饶城买房”是贵贵的奋斗目标,他为买房而不懈努力,辛勤劳作,由此塑造了人物形象。从环境的角度来说,“饶城”代表了城市生活,“去饶城买房”是农村人的奋斗目标,标题暗示了农村和城市生存环境的差距,揭示了农村贫困的社会问题。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来说,人们为了买房辛勤劳作和外来的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改变了农村的面貌,突出了小说的主旨,即现实理想离不开个人的奋斗,也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关怀和帮助。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张嘉贞奏告说:“我是乡野之人,得以进入朝廷拜见,这是千年一遇的事情。今臣与陛下相隔咫尺,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竟然看不清日月,恐怕君臣之道有未竭尽的地方。”“是”是“这”的意思,有指示作用,作“千载一遇也”的主语,意思是“这是千年一遇的事情”,所以在“是”前后断开,排除AD两项。“日月”作“不睹”的宾语,意思是“看不清日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错,应该是汉武帝始建年号,不是汉光武帝。故选C。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B.“张嘉贞卑恭敬上”错,文意并不是说张嘉贞卑恭敬上,而是说他为人忠勇不卑。故选B。13.【答案】(1)如今给告状者定反坐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2)近来看到朝官广占良田,等到他们身死之后,都被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实在没有意义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坐,判罪;是,这;由,机会,途径。(2)比,近来;没,通“殁”,死;为,表被动,被;无赖,不肖,没有出息的;无谓,没有意义。参考译文: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二十岁考五经科得中,授任平乡尉,因事获罪免职回归乡里。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在黄河以东出巡访查,向朝廷举荐张嘉贞,认为他的才能可以胜任宪官,请求把自己的官秩授给他。武则天亲自召见张嘉贞,垂帘与他交谈。张嘉贞奏告说:“我是乡野之人,得以进入朝廷拜见,这是千年一遇的事情。今臣与陛下相隔咫尺,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竟然看不清日月,恐怕君臣之道有未竭尽的地方。”武则天立刻命人卷起珠帘,和他相谈甚欢,升任他为监察御史。张嘉贞多次升迁为中书舍人,担任过秦州都督、并州长史,治理政务严肃恭谨,百姓官吏都十分敬畏他。开元初年,张嘉贞因为需要向朝廷奏报政事回到了京城,皇上听闻他善于处理政事,多次慰问犒劳他。张嘉贞趁机上奏说:“臣幼年丧父,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才到了今天。臣弟张嘉祐,现为鄯州别驾,与我相隔甚远,心意相通,却不在一起,思念让人魂断万里。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我的附近,我们兄弟一定尽力报答陛下,即便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皇上嘉奖他对弟弟的爱护,特地把张嘉祐调到忻州任刺史。当时突厥的多个姓氏族群刚刚归附唐朝,混杂共处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便上表请求朝廷派驻军队以统管他们,于是开始在并州设置天兵军,以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开元六年春天,张嘉贞又入朝。不久有人诬告张嘉贞在军镇花费奢侈逾越规制以及收受钱财贿赂,御史大夫王睃趁机弹劾他,经审查不实,皇上想要将告发者处死。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以前天子处理政事听从上天的旨意,盲人赋读,百官劝谏,让平民百姓的议论传上来,然后天子斟酌处理。如今给告状者定反坐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希望(皇上)能够免除这个人的罪过,来广开言路。”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下令免除诬告者的死刑。皇帝因此认为张嘉贞忠诚。张嘉贞又曾经上奏:“现在我年轻力壮,充满斗志,正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再过几年,就衰老无能了。希望陛下早点任命派遣臣下,哪怕是死也不惧怕。”皇上认为他明理善辩,就更加器重他。张嘉贞虽然长时间做过各种要职,却不购置田园。到了定州,与他亲近的人都劝他置办些田宅,张嘉贞说道:“我拥有做官的荣光,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难道会缺吃少穿吗?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全无用处。近来看到朝官广占良田,等到他们身死之后,都被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实在没有意义啊。”听到的人都感叹敬服。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自己无法渡过涧口”错,“舟自横”在诗中是营造一种闲适的意境,不是自己要渡过涧口的意思。故选C。15.【答案】(1)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一片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包含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感慨,因而终带排遣之意。(2)韦诗写暮春景物,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深,远离世俗,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急雨舟横,以动写静,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两首诗,结合题干中“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的提示,最后根据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回答时,要先分别答出诗意,再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一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却看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因而柳诗终带“排遣之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写于作者任滁州剌史期间。开头两句写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独怜”二字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上”字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的开朗。最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渡口,只见空空的渡船悠然自在地飘浮在水面。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中透出一种幽深的境界,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全诗通过幽草、黄莺、树阴、小舟的意象,营造幽静的意境,表露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因而韦诗自含“旷达之怀”。16.【答案】(1)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3)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备、望、鹃、猿。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承受”,①接受,承担;②支承或经受重量或压力。“承担”,负担或担当。语境指职场的年轻人经受“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故应选择“承受”。第二空:“写照”,意思是对某事物或者某类事物的描写或刻画。“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根据后文的“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可知应选“写照”。第三空:“不容小觑”,不能小看或不能轻视。“不可估量”,意思是难以估计。从后文“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可知选“不容小觑”。第四空:“拥趸”,指支持者;拥戴者。起源于粤语,起初多用于香港、广东地区。“景仰”,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用作敬词。由前文“能大面积、迅速得到”可知强调得到支持,应为“拥趸”。故选C。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让春节这种‘亚文化’”语序不当,“春节‘亚文化’”是一个整体,“这种”应该是修饰“春节‘亚文化’”,改为“这种春节‘亚文化’”。二是“如果……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太过武断,是否对年轻人造成伤害,是不确定的情况,可以改为“如果……的话”的句式,语气会更委婉。三是“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属于中途易辙,可以改为“伤害的是年轻人”,再结合上文第二点分析,语气应更委婉,最终可以改为“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只有A项符合。故选A。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文段的陈述对象是“春节回乡的年轻人”,由前面“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及后文“也只有自己强大了,春节“亚文化”才不会干扰到自己,更不会让自己近乡情怯”可判断这里跟前文是递进的关系,选用“而尤为重要的是……”的句式较合适,排除AC;从逻辑顺序看,应该先“摆正位置”,再“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排除D.故选B。20.【答案】对它形成的广阔背景应如何理解(或:它的形成有怎样的广阔背景)正是因为这个根扎得很深很牢不理解孔子儒学的思想来源(或:不了解孔子儒家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和句意,综合这些进行补写。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孔子儒学”,主要探讨孔子如何是如何形成的。第一空,结合前后两个问句“孔子儒学作为一种文明,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这种背景对于儒学的形成、对认识儒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可知,这里一共三个问句,而且三个问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一个问句是孔子儒学如何形成,第三个问句中提到“这种背景”对儒学有何意义,由此可知,中间的问题应该是关于孔子儒学的背景,可以是如何理解孔子儒学形成的背景,也可以是孔子儒学形成怎样的背景。第二个空,前面“这棵文明大树的树干为什么能够这样粗壮”提出一个问题,后面紧跟着应该是回答这个问题,即回答粗壮的原因,结合后面“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以前”等信息可以看出文明大树树干粗壮的原因是根扎得深,扎得牢。第三个空,从前面可知,前面主要是谈论孔子儒学的形成以及孔子儒学形成的背景,后面应是对前面内容的小结,结合后面“不了解孔子儒学广阔的文明背景……”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该与“孔子儒学形成”有关,再仿照“不了解孔子儒学……”的句式进行拟写就可以了。21.【答案】①“鼎力相助”改为“谆谆教诲”(符合语义即可);②“尽了绵薄之力”改为“做出了贡献”;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符合语境的诗句即可,或直接删掉“只是近黄昏”);④“等着”改为“期盼(待)着”;⑤“抛砖引玉”改为“多提宝贵建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①“鼎力相助”,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语段中该词后面接的是“激励着学校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使用错误,可改为“谆谆教诲”。“谆谆教诲”,指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②“尽了绵薄之力”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