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执业药师考前冲刺试卷带答案_第1页
2025年执业药师考前冲刺试卷带答案_第2页
2025年执业药师考前冲刺试卷带答案_第3页
2025年执业药师考前冲刺试卷带答案_第4页
2025年执业药师考前冲刺试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执业药师考前冲刺试卷带答案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下列剂型中,药物吸收速度最快的是()A.散剂B.胶囊剂C.片剂D.溶液剂E.混悬剂答案:D解析:药物剂型不同,其给药途径也不相同。通常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显效快慢的顺序为: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对于口服制剂,溶液剂中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吸收速度最快,其次是散剂、胶囊剂、片剂、混悬剂。2.关于药物稳定性的酸碱催化叙述错误的是()A.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专属酸碱催化B.在pH很低时,主要是酸催化C.在pH较高时,主要由OH⁻催化D.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座标,即为最稳定pHE.一般药物的氧化作用也受H⁺或OH⁻的催化答案:E解析: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专属酸碱催化或特殊酸碱催化。在pH很低时,主要是酸催化;在pH较高时,主要由OH⁻催化。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座标,即为最稳定pH。而一般药物的氧化作用通常与氧气、光照等因素有关,不受H⁺或OH⁻的催化。3.某药的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从体内基本消除的时间是()A.约50小时B.约30小时C.约80小时D.约20小时E.约70小时答案:A解析:药物经过5个半衰期后,体内药物量消除约97%,可认为基本从体内消除。已知该药半衰期为10小时,那么5个半衰期就是5×10=50小时。4.下列关于药物溶解度的正确表述是()A.药物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B.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最大量C.在一定的压力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最大量D.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量E.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所溶解的最大量答案:B解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它与温度、溶剂种类等因素有关,只有在明确温度和溶剂条件下,才能准确描述药物的溶解度。5.关于药物的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分配系数适当,药效为好B.分配系数愈小,药效愈好C.分配系数愈大,药效愈好D.分配系数愈小,药效愈低E.分配系数愈大,药效愈低答案:A解析:药物的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生物非水相和水相中分配达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药物要在体内发挥药效,需要在水相和非水相之间有一个合适的分配,分配系数适当,药物既能在水相中转运,又能透过生物膜进入作用部位,药效才好。分配系数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药物发挥作用。6.下列关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生物转化都是在肝脏中进行B.药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C.药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两相,第一相是结合反应,第二相是官能团化反应D.药物的生物转化可使药理活性改变,使极性增加,利于排泄E.药物的生物转化主要是药物的消除过程答案:D解析:药物的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但其他组织如胃肠道、肺、皮肤等也有一定的代谢能力。药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两相,第一相是官能团化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第二相是结合反应。药物生物转化可使药理活性改变,如失活、活化等,同时使药物极性增加,利于排泄。生物转化和排泄共同构成药物的消除过程,生物转化不是单纯的消除过程。7.以下哪种材料不是胃溶性薄膜衣材料()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B.羟丙基纤维素C.丙烯酸树脂Ⅳ号D.聚乙烯吡咯烷酮E.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答案:E解析:胃溶性薄膜衣材料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丙烯酸树脂Ⅳ号、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是肠溶性薄膜衣材料,在胃中不溶解,在肠液中可溶解。8.以下关于乳剂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乳剂中油或乳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B.乳剂的分层是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C.乳剂的转相通常是由ζ电位降低引起的D.乳剂的合并是指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的现象E.乳剂的破裂是指液滴合并进一步发展,最后使得乳剂形成油相和水相两相的现象答案:C解析:乳剂的转相是指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类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而ζ电位降低通常会导致乳剂的絮凝。酸败是指乳剂中油或乳发生变质的现象;分层是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合并是指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的现象;破裂是液滴合并进一步发展,最后使得乳剂形成油相和水相两相的现象。9.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A.毛囊B.汗腺C.皮脂腺D.完整表皮E.细胞间隙答案:D解析: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透过完整表皮,这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二是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等,但不是主要途径。细胞间隙是药物在表皮内扩散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主要的吸收途径。10.以下关于药物排泄的表述,错误的是()A.药物的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B.肾小管的重吸收主要以被动转运为主C.碱化尿液有利于酸性药物的排泄D.增加尿量可加快药物的排泄E.药物的胆汁排泄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答案:E解析: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肾排泄、胆汁排泄、呼吸排泄、乳汁排泄等,其中肾排泄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药物的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主要以被动转运为主。碱化尿液可使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大,脂溶性降低,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从而有利于酸性药物的排泄。增加尿量可加快药物的排泄速度。11.以下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A.脂质体B.微球C.纳米粒D.免疫脂质体E.普通乳剂答案:D解析: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免疫脂质体是在脂质体表面接上某种抗体,通过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使脂质体选择性地分布于靶细胞,属于主动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普通乳剂等属于被动靶向制剂,它们是利用机体不同组织对不同粒径微粒的阻留或摄取等生物学特性而达到靶向作用。12.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特异性B.可逆性C.饱和性D.灵敏性E.持久性答案:E解析:药物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灵敏性等特点。特异性是指一种特定的受体只能与特定的药物结合;可逆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后可解离;饱和性是指受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当药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受体结合达到饱和;灵敏性是指受体能识别周围环境中微量的药物。药物与受体结合一般不是持久的,结合后会产生相应的效应,随后药物可能会从受体上解离。13.关于注射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药效迅速B.剂量准确C.使用方便D.作用可靠E.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答案:C解析:注射剂的特点包括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等。但注射剂使用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且有一定的疼痛感和感染风险。14.以下关于液体制剂的特点,错误的是()A.分散度大、吸收快B.给药途径多C.携带、运输、储存方便D.易于分剂量,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E.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答案:C解析:液体制剂的优点有分散度大、吸收快;给药途径多,可口服、外用、注射等;易于分剂量,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但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储存不方便,且稳定性相对较差。15.以下哪种方法不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A.加入助溶剂B.制成盐类C.应用混合溶剂D.加入增溶剂E.升高温度答案:E解析: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加入助溶剂、制成盐类、应用混合溶剂、加入增溶剂等。对于大多数药物,升高温度可增加溶解度,但对于一些受热不稳定或具有特殊性质的药物,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药物分解、变质等,反而不利于增加溶解度,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升高温度能增加药物溶解度。16.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降解速度与离子强度无关B.液体制剂的辅料影响药物稳定性,而固体制剂的辅料不影响药物稳定性C.药物的降解速度与溶剂无关D.零级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无关E.经典恒温法是快速实验法的一种答案:D解析:药物的降解速度与离子强度、溶剂、辅料等都有关系。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的辅料都会影响药物稳定性。零级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无关,其反应速度为常数。经典恒温法是研究药物稳定性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药物的降解速度,然后根据Arrhenius方程推算药物在室温下的有效期,属于快速实验法的一种。17.下列属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A.卵磷脂B.苯扎溴铵C.吐温80D.十二烷基硫酸钠E.司盘20答案:B解析:卵磷脂是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和司盘20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是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防腐等作用。18.关于缓控释制剂的特点,错误的是()A.可减少给药次数B.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C.可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D.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E.释药速度是零级速度过程答案:E解析:缓控释制剂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能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使血药浓度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缓控释制剂的释药速度可以是零级速度过程、一级速度过程或其他非恒速过程,并非一定是零级速度过程。19.以下关于气雾剂的特点,错误的是()A.能使药物直接到达作用部位B.药物密闭于容器内,不易被污染C.可避免胃肠道的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D.生产成本较低E.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OTC药物答案:D解析:气雾剂能使药物直接到达作用部位,起效迅速;药物密闭于容器内,不易被污染,稳定性好;可避免胃肠道的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气雾剂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OTC药物。但气雾剂的生产成本较高,因为需要特殊的容器、阀门系统和抛射剂等。20.药物的效价强度是指()A.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B.引起50%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C.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D.治疗量的最大极限E.药物的最大效应答案:A解析:药物的效价强度是指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引起50%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是半数有效量(ED₅₀);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是最小有效量;治疗量的最大极限是极量;药物的最大效应是效能。21.以下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B.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C.变态反应与剂量无关D.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E.特异质反应是由药物的致畸作用引起的答案:E解析: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变态反应是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与剂量无关;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特异质反应是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的致畸作用无关,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因素有关。22.关于药物的首过效应,正确的是()A.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药物减少的现象B.药物与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最初效应C.肌注给药后,药物经肝脏代谢而使药量减少的现象D.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肝脏代谢而使药量减少的现象E.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受体对药物的生理反应答案:D解析:首过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药物减少的现象是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最初效应是药物作用的起始;肌注给药后药物不经胃肠道吸收,一般不存在首过效应;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受体对药物的生理反应是药物的药理效应。23.以下哪种药物的剂型属于均相液体制剂()A.复方碘溶液B.石灰搽剂C.炉甘石洗剂D.鱼肝油乳剂E.胃蛋白酶合剂答案:A解析:均相液体制剂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溶液,复方碘溶液属于溶液剂,是均相液体制剂。石灰搽剂、炉甘石洗剂是混悬剂,鱼肝油乳剂是乳剂,胃蛋白酶合剂是高分子溶液剂(属于非均相液体制剂),它们都属于非均相液体制剂。24.关于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正确的是()A.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B.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C.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属于一级消除动力学D.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在零级消除动力学中是恒定的E.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在一级消除动力学中随血药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答案:C解析: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是恒速消除;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属于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在一级消除动力学中是恒定的,与血药浓度无关;在零级消除动力学中,半衰期随血药浓度的变化而变化。25.以下关于药物的跨膜转运,错误的是()A.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和能量C.易化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D.简单扩散的速度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成正比E.离子型药物也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答案:E解析: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和能量;易化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简单扩散的速度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成正比。生物膜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离子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一般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非离子型药物脂溶性大,容易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26.关于药物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错误的是()A.药物的剂型不同,其给药途径也不同B.药物的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C.药物的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D.药物的剂型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E.药物的剂型不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答案:E解析:药物的剂型不同,其给药途径也不同,如片剂、胶囊剂一般口服给药,注射剂通过注射给药等。药物的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口服有导泻作用,注射有镇静、解痉作用;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如注射剂起效快,缓控释制剂起效慢;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制成脂质体等靶向制剂。药物的剂型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合适的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27.以下关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错误的是()A.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B.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有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C.绝对生物利用度是指受试制剂与静脉注射剂的生物利用度比较D.相对生物利用度是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比较E.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剂型无关答案:E解析: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其研究方法有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绝对生物利用度是指受试制剂与静脉注射剂的生物利用度比较;相对生物利用度是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比较。药物的剂型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可能不同,如溶液剂的生物利用度一般高于片剂。28.以下哪种辅料可作为片剂的崩解剂()A.淀粉B.糊精C.羧甲基淀粉钠D.硬脂酸镁E.微晶纤维素答案:C解析:羧甲基淀粉钠是常用的片剂崩解剂,它具有较强的吸水膨胀性,能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崩解。淀粉可作为填充剂、崩解剂,但作为崩解剂时其崩解作用相对较弱;糊精是填充剂;硬脂酸镁是润滑剂;微晶纤维素是填充剂、黏合剂,也有一定的崩解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崩解剂。29.关于药物的配伍变化,错误的是()A.物理配伍变化包括溶解度改变、潮解、液化和结块等B.化学配伍变化包括变色、浑浊和沉淀、产气、分解破坏等C.药理配伍变化是指药物合并使用后在体内产生的药物效应的变化D.药物的配伍变化都对治疗不利E.药物的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化学和药理配伍变化答案:D解析:药物的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化学和药理配伍变化。物理配伍变化包括溶解度改变、潮解、液化和结块等;化学配伍变化包括变色、浑浊和沉淀、产气、分解破坏等;药理配伍变化是指药物合并使用后在体内产生的药物效应的变化。药物的配伍变化并非都对治疗不利,有些配伍变化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如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可增强抗菌作用。30.以下关于药物的靶向性,正确的是()A.被动靶向制剂是利用机体不同组织对不同粒径微粒的阻留或摄取等生物学特性而达到靶向作用B.主动靶向制剂是通过修饰药物载体,使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C.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D.前体药物是一种靶向制剂E.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E解析:被动靶向制剂是利用机体不同组织对不同粒径微粒的阻留或摄取等生物学特性而达到靶向作用,如脂质体、微球等;主动靶向制剂是通过修饰药物载体,如接上抗体、配体等,使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如免疫脂质体;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如磁性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等;前体药物是将活性药物衍生化成药理惰性物质,在体内特定部位经化学反应或酶解作用转化为活性药物,也属于一种靶向制剂。31.关于药物的代谢酶,错误的是()A.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B.药物代谢酶具有多样性和可诱导性C.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D.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可受药物的影响E.药物代谢酶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答案:C解析: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药物代谢酶具有多样性和可诱导性,其活性可受药物的影响,某些药物可以诱导或抑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药物代谢酶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可能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药物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32.以下关于药物的剂型设计,错误的是()A.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剂型B.应考虑患者的用药顺应性C.应考虑药物的稳定性D.应尽量选择成本高的剂型E.应考虑药物的治疗目的答案:D解析:药物的剂型设计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剂型,如对于难溶性药物可制成溶液剂、混悬剂等;应考虑患者的用药顺应性,如儿童患者可选择口感好、易于服用的剂型;应考虑药物的稳定性,选择能提高药物稳定性的剂型;应考虑药物的治疗目的,如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可选择注射剂等。在剂型设计时,应在保证药物质量和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成本低的剂型,以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33.关于药物的晶型,错误的是()A.药物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可能不同B.药物的晶型不同,其化学性质可能不同C.药物的晶型不同,其生物活性可能不同D.药物的晶型可以通过加热、冷却等方法进行转化E.药物的晶型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没有影响答案:E解析:药物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如溶解度、熔点等可能不同;化学性质如稳定性等也可能不同;生物活性也可能不同,因为不同晶型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过程可能存在差异。药物的晶型可以通过加热、冷却、溶剂处理等方法进行转化。药物的晶型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有重要影响,合适的晶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34.以下关于药物的溶解度参数,正确的是()A.溶解度参数是表示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一个参数B.两种药物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它们的相容性越好C.溶解度参数可以用于预测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D.溶解度参数的单位是(J/cm³)¹/²E.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E解析:溶解度参数是表示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一个参数。两种药物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相似,相容性越好。溶解度参数可以用于预测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一般来说,药物的溶解度参数与溶剂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越大。溶解度参数的单位是(J/cm³)¹/²。35.关于药物的渗透泵片,错误的是()A.渗透泵片是一种控释制剂B.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C.渗透泵片的释药速度不受胃肠道pH的影响D.渗透泵片的释药速度是一级速度过程E.渗透泵片可以实现零级释药答案:D解析:渗透泵片是一种控释制剂,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其释药原理是利用渗透压原理,使药物以恒速释放,释药速度不受胃肠道pH的影响,可以实现零级释药。零级释药是指药物的释药速度为常数,与时间无关,而一级速度过程是指药物的释药速度与剩余药量成正比。所以渗透泵片的释药速度不是一级速度过程。36.以下关于药物的脂质体,错误的是()A.脂质体是一种微粒给药系统B.脂质体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C.脂质体可以包封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D.脂质体的靶向性是被动靶向E.脂质体的稳定性较差,容易破裂答案:E解析:脂质体是一种微粒给药系统,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它可以包封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分别包封在脂质双分子层和水相中。脂质体的靶向性主要是被动靶向,利用机体不同组织对不同粒径微粒的阻留或摄取等生物学特性而达到靶向作用。通过对脂质体进行修饰,也可以实现主动靶向。现在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采用新型的磷脂材料、添加稳定剂等,可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减少其破裂的可能性。37.关于药物的微球,正确的是()A.微球是一种微米级的球形颗粒B.微球可以由天然高分子材料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备C.微球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药物的缓控释D.微球的粒径一般在1250μm之间E.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E解析:微球是一种微米级的球形颗粒,粒径一般在1250μm之间。它可以由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明胶、白蛋白等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乙醇酸等制备。微球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其中,实现药物的缓控释,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的疗效。38.以下关于药物的纳米粒,错误的是()A.纳米粒是一种纳米级的颗粒B.纳米粒可以由高分子材料或脂质材料制备C.纳米粒的粒径一般在1100nm之间D.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E.纳米粒只能包封脂溶性药物答案:E解析:纳米粒是一种纳米级的颗粒,粒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它可以由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乙二醇等或脂质材料如磷脂等制备。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通过被动靶向或主动靶向的方式到达靶部位。纳米粒既可以包封脂溶性药物,也可以包封水溶性药物,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中。39.关于药物的经皮给药系统(TDDS),错误的是()A.TDD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给药方式B.TDDS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C.TDDS的释药速度可以控制D.TDDS适用于所有药物E.TDDS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顺应性答案:D解析:经皮给药系统(TDD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给药方式,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TDDS的释药速度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剂型和膜材料等进行控制。它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顺应性,减少给药次数。但不是所有药物都适用于TDDS,药物需要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分子量较小、在皮肤中有一定的渗透性等条件才能制成TDDS。40.以下关于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错误的是()A.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B.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C.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D.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E.稳态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时的血药浓度,其值与给药剂量无关答案:E解析: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稳态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时的血药浓度,其值与给药剂量有关,给药剂量越大,稳态血药浓度越高。二、配伍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题目分为若干组,每组题目对应同一组备选项,备选项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只有1个备选项最符合题意)[4143]A.溶液剂B.溶胶剂C.乳剂D.混悬剂E.高分子溶液剂41.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是()42.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是()43.液体药物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是()答案:41.A;42.D;43.C解析:溶液剂是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混悬剂是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乳剂是液体药物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溶胶剂是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剂是高分子化合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4446]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B.硫酸钙C.微晶纤维素D.淀粉E.糖粉44.可作为片剂填充剂的是()45.可作为片剂黏合剂的是()46.可作为片剂崩解剂的是()答案:44.B、C、D、E;45.A;46.D解析:硫酸钙、微晶纤维素、淀粉、糖粉都可作为片剂的填充剂,起到增加片剂重量和体积的作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作为片剂的黏合剂,能使物料黏合形成颗粒。淀粉可作为片剂的崩解剂,在片剂中遇水膨胀,促使片剂崩解。[4749]A.苯巴比妥B.地西泮C.氯丙嗪D.阿司匹林E.布洛芬47.具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48.具有抗精神病作用的药物是()49.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药物是()答案:47.A;48.C;49.D、E解析:苯巴比妥是巴比妥类药物,具有抗癫痫作用,可用于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氯丙嗪是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阿司匹林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地西泮是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焦虑、镇静催眠等。[5052]A.首过效应B.肠肝循环C.血脑屏障D.胎盘屏障E.生物转化50.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是()51.药物经胆汁排泄后,在肠道中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脏的现象是()52.可以限制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屏障是()答案:50.A;51.B;52.C解析:首过效应是指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肠肝循环是指药物经胆汁排泄后,在肠道中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脏的现象。血脑屏障可以限制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保护脑组织免受药物的不良影响。胎盘屏障是指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可限制药物进入胎儿体内。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5355]A.零级动力学消除B.一级动力学消除C.非线性动力学消除D.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53.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消除的是()54.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的是()55.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不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当剂量增加时,消除半衰期延长的是()答案:53.A;54.B;55.C解析: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非线性动力学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不符合一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