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1页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2页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3页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4页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UASHEJI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一章课程标准呈现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结合实例,认识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培养区域认知2.结合示意图,分析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常见地貌的成因,培养综合思维目录索引壹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贰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第二章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表现形式:风化、

、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

、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流水、风力沉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分选性差

侵蚀

降低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2.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

破碎

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

的改变

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

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

3.影响风化的气候因素:温度和湿度。

机械成分物理三、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形式作用地区形成地貌

作用

构造抬升区青藏高原周边

、水拍云崖的雄奇景观

沉积作用构造

或构造沉降区

和河口三角洲

侵蚀切割山高谷深稳定区冲积平原作用形式方向对河流地貌的影响下切侵蚀水流垂直地面

侵蚀

加深河床或沟床,形成V形谷溯源侵蚀向

方向侵蚀

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

侧向侵蚀横向环流作用

侵蚀,凸岸堆积

山区河流侧向发展使河谷展宽平原地区形成

向下上游增加凹岸曲流带2.水蚀作用3.沉积作用(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

时,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2)河流流速与沉积作用①河流流速与挟带泥沙颗粒粒径的关系: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②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

降低细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蚀作用(1)概念: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2)分类风蚀作用概念作用特点

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

地貌

磨蚀作用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吹蚀风蚀2.风积作用(1)概念: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2)沙丘的形成:在风沙搬运的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山体阻挡,或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

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

,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下垫面堆积易错易混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风化是岩石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而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但它与风的关系不大。风力作用包括风蚀、搬运、沉积等,大多指风的物理能量的表现。图表点拨

教材第38页图2-38“植物根系生长撑开岩石裂隙”和第39页图2-39“寒冻风化过程示意”①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②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③不同地区水热条件、植被状况不同,风化作用不同。连线生活

开都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时形成“九曲十八弯”,试解释其原因并推断未来会出现的地貌名称。提示该地地形平坦,河流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强;随着河道的进一步弯曲,河道裁弯取直,原河道废弃,会形成牛轭湖。图表点拨

教材第40页图2-41“尼亚加拉瀑布溯源后退示意”瀑布是河流对软硬不同的岩石差异侵蚀而形成的。瀑布发育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岩石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影响下,逐渐形成瀑布。瀑布形成后,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逐渐向河流源头方向后退。判断正误(1)风化作用就是风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干旱地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3)一般河流上游侵蚀作用比下游强烈。(

)(4)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提示风化作用并不是指风力作用。

×提示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可能有流水侵蚀作用。

√×提示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5)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6)由西北向东南,黄土高原沉积物颗粒粒径整体由大变小。(

)(7)沙丘是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提示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第三章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是一种基本没有细沙的干燥地貌。很多地区的戈壁不是沙漠,而是裸岩。在气候条件极度炎热干燥、四季和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岩石不断受到风吹日晒,发生热胀冷缩,逐渐崩解为大小不等的砾石和沙粒。当细沙被风吹走后,就形成了戈壁。情境探究探究点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结合材料探究:(1)戈壁的风化作用是哪种?(2)为什么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易发生风化呢?(3)细沙被风吹走,对岩石风化有什么影响?提示物理风化。

提示白天气温高,岩石升温幅度大;岩石导热慢,夜晚岩石表层降温收缩,内部的热量来不及散出,仍处于膨胀状态,表层岩石崩裂。岩石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会使岩石产生裂隙,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岩石体积缩小。提示细沙被风吹走,岩石裸露,加速风化。

[方法突破]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花岗岩球状风化物的形成过程:地下深处岩浆向上侵入,在到达地表前冷凝结晶;花岗岩受外力易侵蚀出露地表。岩石内和岩石表面温度差异大时热胀冷缩形成裂隙,使水分渗入;岩石内的亲水矿物膨胀收缩使表层崩解风化剥蚀。2盐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十分普遍的一种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是指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到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之中,从而进入岩石的内部,然后从岩块四周的下方渗出,并在岩块的某一侧下部因水分蒸发而发生盐类结晶。由于盐类结晶体产生的张力将靠近表面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碎屑颗粒脱落,从而逐渐形成凹槽,最终形成盐风化穴。实践应用应用体验C[2024·湖南岳阳期末]石环是高寒地区一种独特的冻土景观。在冰缘地区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较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这种冻土地貌就是石环,下图为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石环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流水搬运C.风化作用 D.冰川沉积2.在高寒地区的下列区域,易出现石环的是(

)A.山地陡坡 B.高原边缘C.山口、平缓的坡麓 D.山地冰川分布地区C[2024·浙江温州高二期末]福建省太姥山以石奇、洞异、峰险、雾多著称,是典型的花岗岩山岳地貌。下图为其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3.组成该山的岩石(

)A.矿物结晶颗粒粗 B.形成于浅海环境C.内部常含有气孔 D.形成时快速冷却4.形成图中景观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力侵蚀B.沉积作用—褶皱隆升—风化作用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作用D.固结成岩—褶皱隆升—风力作用AC马岭河峡谷是“地球上一道美丽疤痕”,它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马岭河峡谷所在的马岭河最后汇入南盘江。结合材料探究:(1)指出南盘江其上游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原因。情境探究提示深邃的峡谷;南盘江溯源侵蚀将滇东高原切割,形成了峡谷。

探究点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3)南盘江最终汇入珠江,指出珠江在入海口处形成的地貌类型及成因。

提示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慢,以侧向侵蚀为主。

提示地貌类型:三角洲。成因: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海洋时,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2)南盘江中下游河宽50~100米,该河段以什么侵蚀方式为主?1.河谷的形成

方法突破2.三种主要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区分: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2河流侧向侵蚀作用的两种情况: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3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实践应用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几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1~2题。1.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C.丙、甲、乙

D.甲、丙、乙应用体验B2.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B.流水下切侵蚀导致河床变高C.溯源侵蚀导致河床变高D.流水堆积导致河床变高D解析第1题,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河床海拔逐渐降低,丙河床海拔最高,乙河床海拔最低,所以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依次为乙、甲、丙。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游河流流速较慢,外力沉积作用使得河床升高,侧向侵蚀作用使河床变宽,D正确,A错误;流水下切侵蚀会使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海拔降低,B错误。溯源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C错误。[2024·山东青岛高二检测]图①②③示意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读图,完成3~4题。

3.按河谷发育阶段由先到后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②① D.②①③4.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C.风化作用

D.风力作用CA开车进入玉门关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销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结合材料探究:(1)“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情境探究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探究点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魔鬼城”的形成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规律?(3)沙尘暴体现的是何种外力作用?提示风蚀作用。多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

提示

风力搬运作用。

1.主要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点

地貌形成过程地貌特点风蚀柱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或土体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石柱或土柱风蚀蘑菇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含沙量较多,磨蚀作用强烈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尤其是砂岩和花岗岩)长期在风蚀作用下形成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方法突破地貌形成过程地貌特点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沟槽,沟槽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2.影响风蚀作用强弱的因素3.风积作用4.风力沉积规律

1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强劲的西北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堆积,形成覆盖在高原上的黄土层。2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实践应用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1~2题。应用体验1.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2.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BB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正确;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错误;风力越大,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正确;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越容易被风力搬运,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正确。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第2题,从图中不同部位颗粒多少和大小可以看出,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但粒径较小,而滚动和跳动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