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一路校区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不许漏题空题。3.要求:态度端正,字体工整,条理清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教育明确地把“乐”作为“六艺”教育的一部分,使人们在“乐”的熏陶和洗礼中不断巩固其主流和统一的价值观、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体系。始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代大约五百年间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孔子称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说明了《诗经》在孔子时期的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诗经》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打开了人类听觉的审美之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应该是当时的歌词集而已,由于当时的记谱问题和传承断代,古代诗歌的音乐表演形式并没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得今人所见之《诗经》其实只是这部诗歌总集的文字部分。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诗经》的写作手法上得到验证。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基本写作手法。赋,即平铺直叙,我们在古文中常见的就是直接叙事。比,即比方,有时拟人,有时拟物,有时拟事;有的明喻,有的暗喻,这种写作手法增加了古诗文中所描写对象的神秘感和抽象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兴则在古文中起到调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加之《诗经》在语言上多用四言句和语气助词,使今人在朗诵时,更有歌唱的韵味。另一方面,《尚书·舜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歌唱或吟唱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诗乐思想上的“诗乐相达”和“诗乐异理同功”的学术观点也印证了《诗经》是具有歌唱属性的乐诗;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明确记录了关于《诗经》各个不同部分的调式调性。诗歌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达到语言文学和音乐的融合艺术高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化人心的同时,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其次,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要求她的学生都要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规律,其中蕴含中华民族传统音律的声调特点,这一点,在叶嘉莹的学术讲学中也被提及。再次,通过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发现,古代的声乐创作与诗词歌赋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歌唱时“声有四节”和诗词写作的韵律相似;“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等的要求,在诗歌的韵律中也同样存在。由此证明,古时的《诗经》文化与音乐密不可分,大量史载也表明《诗经》本就是以唱诵的形式,让人们记住世间的处世哲学和万物的规律法则。(摘编自龙秒《〈诗经〉中美育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当代叙事》)材料二: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诗歌韵律的使用。《诗经》在其韵律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灵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其实不然。在《诗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实词用韵的情况,这种实词用韵的方式多建构在句尾。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将《诗经》中的用韵分为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比较常用的用韵方式,即在诗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运用韵律。比如《诗经》中为众人所熟知的《关雎》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用韵形式,所谓“鸠、洲、逑”,这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首句押韵。此外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隔一句押一个韵的方式,比如《诗经》中的《卷耳》就是采用这样的用韵方式,第二句末尾字“筐”和第四句末尾字“行”属于一个相同的声部。最后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诗歌自始至终一直在用韵,从诗歌的第一句到诗歌的最末句都运用了押韵的方式,这样的用韵方式使得诗歌格式公正,句与句之间对称。《诗经》利用韵律,形成了一种对称之美。在《诗经》的“颂”这一部分也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比如其中的《敬之》。首四句采用的是虚词押韵的写法。在诗歌中用韵,可以协调曲调之间的关系,而且用韵的诗歌更能辅之以乐器进行演奏。《诗经》中的虚词用韵,可以和谐诗歌的声韵。在《诗经》之后的一些民间歌谣,也多采用这一原则进行用韵,比如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歌曲节奏更舒缓,音乐性更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对《诗经》中为什么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的白话文解释是,深刻隽永,说话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声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诗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达到琴瑟和谐的效果。学者顾炎武对《诗经》的转韵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指出在转韵方面,《诗经》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也传达了不同的韵律美感。首先《诗经》中的转韵具有各自为韵的形式美感。比如在《采薇》中,其第一节的一、三句的最后一个字,《薇》和《归》属于同一部,而该首诗歌的韵脚用在二、四两句上面,也就是“作”和“莫”字上。这就是各自为韵的情况,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上下“交韵”。此外《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的方式是首句和末句为同一韵,中间的语句为单独的一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也被王力先生称之为环抱为韵。《诗经》中采用这种转韵方式的诗歌很少见,但并非没有。如在《车攻》的第五节中,就采用了这种转韵的方式。转韵还有一种形式为,诗歌的前半章为一个韵律,诗歌的后半章则为另外一个韵律。比如“风”中的《东方未明》,该首诗歌的三个部分都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转韵。此种转韵的方式是和诗歌所追求的音乐性紧密联系的。使用不同的押韵方式,更容易表达诗歌的情感,而且读者读起来会更朗朗上口,仿佛歌唱,这也是《诗经》之外的民歌用韵律之目的所在。(摘编自王燕《论〈诗经〉的音乐特征与韵律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孔子时期,《诗经》在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与《诗经》的思想的纯洁性和《诗经》所包含的音乐性有关系。B.现在的《诗经》其实是一部歌词集,原本的音乐表演形式没有留传下来,这是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诗经》的写作手法得出的结论。C.《诗经》赋、比、兴三大写作手法中,赋是平铺直叙,音乐性最弱;比是修辞手法,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的空间,音乐性比赋强。D.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曲调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并且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增强其流行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诗经》的写作手法、历代文献的论述和现代的一些事例研究三个角度进行论证。B.材料一引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观点和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论证《诗经》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C.《诗经》的用韵方式多样,如“隔句押韵”和“全诗押韵”,这种多样性体现了《诗经》在韵律设计上具有灵活性和音乐性。D.《诗经》采用转韵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既能够“各自为韵”,也能够“环抱为韵”,都是为了流畅地传达韵律的美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论据的一项是()A.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B.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C.大燕麦,出穗着,索罗罗吊;穗穗里,钻了个,水了。D.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人儿骂。4.根据材料二,分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用韵方式及表达效果。5.下面的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请根据材料一阐述的“兴”与音乐的观点,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秦风·蒹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雪山大地杨志军①角巴和父亲骑马沿着沁多河朝南走去,没走多远,角巴就指着前方哈哈大笑:“不用我去野马滩啦,我现在就指给你,走来的桑杰,塔娃是哩,他带你去,你就住他家。”②父亲后来常常说起这一天的巧遇:如果迎面走来的不是桑杰而是别人,如果公社主任角巴不是个率性随意又有点自以为是的人,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了。就像父亲后来总结的那样: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缘分在它一出现时就带着无法回避和不可违拗的力量,点亮你,熄灭你,一辈子追随你。这还不够,还要影响你的所有亲友、所有后代。③父亲骑马跟着桑杰,走向了桑杰的家。桑杰的妻子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正在帐房边埋头把稀泥一样的牛粪抟捏成粪饼,听到藏獒的叫声后抬起头,在直射的阳光下看了半天才看清来人,慌忙把满手的牛粪在草地上蹭蹭,又用围裙擦着手,朝帐房里面跑去。等父亲拴好马,在看家藏獒充满敌意的瞪视下走进帐房时,炉火已经生起,一个边沿满是豁牙的陶锅坐在上面。桑杰的妻子拿起一块柔软的羊皮正要擦拭木碗,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一副战战兢兢不敢正视的样子。父亲说:“大嫂啦,你好。”吓得她转身看看,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躲。桑杰说:“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妻子赛毛答应着,腰弯得更低了。又说起搬家去野马滩的事,赛毛突然抬了一下头,脸上掠过一丝疑惑。④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沁多草原南部的野马滩走去。正是夏花盛放的季节,蕊红瓣白的点地梅左一片右一摊,像铺满了不规则的花地毯。一簇簇的红景天升起来,绿的花苞、红的花蕾、白的花瓣,恣意地烂漫着,不时地阻断着路,让人不得不绕来绕去。而在通往远处雪山的高地上,金灿灿的九星花漫作了河,开阔的河面上飞翔着四五只鹰,可以想见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一行人赶着牲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跋涉,走到天黑就歇下了。⑤父亲有些苦恼,桑杰夫妻忙这忙那,累得一着地就能睡着,而他却是个闲人,热心肠的帮忙总会遭到谢绝。好在这样的谢绝并不影响父亲的工作,蹲点就是调查研究。搬家的路虽然漫长,却给他提供了观察牧家并和桑杰一家聊天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就都是悲伤的音调、忧愁的歌词,她唱道:草原的长河是冰雪喂大的,今天的眼泪是从前积攒的,长河的尽头我是看不见的,前世的冤孽大人是不说的,苦日子的眼泪是淌不干的,我心里的悲伤是说不完的。⑥桑杰一家一进入野马滩,就被当地人盯上了:别处的牧人怎么可以大大咧咧来到野马滩放牧牛羊呢?草原的规矩里是没有的。野马滩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囊隆纠集了一些牧人来找桑杰算账。就这样桑杰挨了打。⑦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⑧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他越走越高。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越来越浅,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一片片铺着的也是赭红的苔藓。父亲往上看看,看到离雪线已经不远,便下马犹豫起来:还走不走啦?那些人去了哪里?黄昏正从天上沉下来,赭红的地表在天色中融作一片艳红,泛滥的赤光迅速移动着,白天的灿烂正在消逝。父亲突然有了决断:赶快走,回到桑杰家去。他骑马扬鞭,马却不怎么听话,快两步慢三步。很快父亲就发现马是对的,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那就得快快穿越,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⑨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父亲回头一看,心说完蛋啦,我来这里竟是要投奔鬼门关的,不死也得死啦。⑩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听到了,马也听到了,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蹬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有删改)[注]《雪山大地》是杨志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后来父亲把赛毛的聋哑儿子接回自家寻医救治,因缘际会下,“我们家”成为一个汉藏交融,上下三代的大家庭,从此上下三代扎根西部、建设西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角巴率性随意又有点自以为是,正是他的这种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父亲有了不同寻常的经历。B.“慌忙把满手的牛粪在草地上蹭蹭,又用围裙擦着手,朝帐房里跑去”,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赛毛的胆小怕事。C.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就都是悲伤的音调、忧愁的歌词,说明赛毛内心是痛苦的,生活态度是消极的。D.“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赛毛因救父亲而失去了生命,也表现出父亲劫后余生的庆幸。7.文中关于父亲去寻人并遭遇洪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本想寻人论理,却陷入到洪水危机之中,情节陡转,让人感受到命运的难测。B.父亲寻人并遇洪水,其心理变化极为丰富,大致经历了坚定、犹豫、惊慌等过程。C.父亲为寻人论理而朝低洼地走去时,赛毛歌唱为后文她勇敢救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D.第8段描写了温度、色彩及光线的变化,营造了萧索的氛围,暗示了父亲的处境愈发艰难。8.父亲说“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经历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9.文章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人物临时吟唱的歌词,这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夏,五月,遣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李广有孙陵,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馀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叹曰:“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馀人。上闻陵降,怒甚,群臣皆罪陵。(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虏A不利B欲去C会D陵E军候管敢F为校尉G所辱H亡降I匈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文中的意思是“只能”,与成语“徒劳无功”中“徒”的意思不同。B.罪,文中意思是“怪罪”,与“羝乳乃得归”(《苏武传》)中的“乳”用法不同。C.“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与“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的“焉”用法不同。D.延,文中的意思是“延续”,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的“延”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因此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但年轻气盛,想以五千士兵对抗单于众多人马。B.由于敌强我弱、孤立无援,加以内奸叛敌,导致汉军战败。最终,李陵让士兵自行逃散,自己生降匈奴。C.白居易认为与古之君子相比,李陵在忠、孝、智、勇四个方面一个都没做到,从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D.有人评判武帝听信流言而诛杀李陵家族,认为武帝负德,白居易认为如果李陵以身报国,便无流言可以影响他,过错仍在李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14.白居易评价李陵“忠孝智勇……四者无一可”,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李陵“不忠”“不孝”的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共9分)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相和歌辞·蜀道难唐·张文琮梁山【注】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都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注】“梁山”即“高梁山”“大剑山”,主峰在今四川剑阁境内。晋时张载《剑阁铭》所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就是说的这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侧重于对梁山一带山川之险的描写,写出了山高谷深、岩陡壁峭之貌。B.五、六句通过“飞梁”“栈道”等写仰望蜀道之自然景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七、八句写骑马而至的诗人发出“斯路难”的感喟,表现了蜀道的难不可攀。D.全诗用“积石”“深谷”“绝岭”等意象,以现实主义笔法尽言梁山蜀道之阻。16.张文琮的《相和歌辞·蜀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都描写了蜀道山川之险峻,风格迥异,请结合内容,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3)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这一段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民以食为天,吃是老百姓天大的事;食以味为先,美食是美好生活的标配。古人以食为时,朝食为“饔”、申时进“飧”,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一饔一飧,日复一日;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序,规划一年的生计,“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如今人们多以三餐为轴,安排一天的作息。尝的是美味,A,中华民族创造和享用美食的历史,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灿烂篇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餐四季》节目的精彩亮相,展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餐四季》节目内容绚丽华美、琳琅满目,宛若中华民族的美食菜谱。①距今4000年的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世界上的第一晚面条出土了,表明中华面食养育了中华儿女。②古往今来,一道面食,东南西北自有吃法,干湿稀绸、宽窄粗细,各有不同作法,自解个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理解纺织机械操作试题及答案
- 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经验分享试题及答案
- 企业行政公文写作
- 发电厂的节能分析-蒸汽参数对发电厂热经济性的影响(热力发电厂课件)
- 发电厂主蒸汽与再热蒸汽系统(热力发电厂课件)
- 实战经验电气工程师试题及答案
- 2024电气工程师考试阶段性复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酒店客户满意度管理试题及答案
- 酒店服务环节管理试题及答案
- 了解CAD系统的工程师认证试题及答案
- 动脉瘤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 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答辩PPT模板
- 辽宁省中小学乡村导师团队推荐表
- 外伤性房角后退
- 医院医保内部控制制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Word文档模板
- 中考总复习《机械效率》课件
- 【物理】2022年高考真题-天津卷
- 建筑物理声复习归纳总结
-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告知卡(常用可编辑)
- 尾矿库培训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