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单元过关考试历史_第1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单元过关考试历史_第2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单元过关考试历史_第3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单元过关考试历史_第4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单元过关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如图为仰韶及龙山时代出土铜器地点分布示意图。小件青铜器、铜器物及铜渣在多个仰韶遗址中被发现。至龙山时代,铜器出土数目增多,器物种类更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

)A.铜冶炼技术具有本土性 B.最早发明铜器铸造技术C.区域文明交流不断发展 D.黄河流域手工业最发达2.下表是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的信息记录。据此推断,仙人洞先民(

)(1)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打制石器为主,出土最多的是用于砍伐树木的砍斫器(2)陶器以央砂粗红陶为主(3)堆积层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兽骨,其中包括已被饲养的羊、牛等家畜的骨骼(4)出土大量的兽骨和鱼骨,骨器中有镞和鱼镖等工具(5)发现栽培稻硅石遗存A.已经建立起完备的手工业生产体系B.初步具备了稳定获取食物的生产能力C.开始出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D.依靠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得以转变3.如图为春秋时期晋国货币“空首布”,体型大,形制极像青铜农具“镈”。战国时期韩、魏、赵、燕、楚等都铸造布币。这些诸侯国的布币随着时间的发展,形态差异越来越大,但尺寸却都逐渐变小,重量都逐渐变轻,且出现文字,正面铸有数字、干支、以及地名等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加剧 B.战乱导致了布币的使用日益混乱C.农业发展影响了布币的形制变化 D.货币变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4.阅读下表,表中人物言论(

)人物主张商鞅“故治国者,其专力也,以富国强兵也”荀子“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韩非子“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明主之国……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表达了重农抑商的愿望C.折射出德治与法治之争 D.提出了民本的治国理念5.战国末期,吕不韦作为秦国丞相,召集士人编纂《吕氏春秋》,以儒、道、墨等学派思想为基础,试图整合百家学说,提供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这一举动折射出(

)A.地主阶级对诸子百家的包容 B.士阶层垄断了知识C.社会由动荡走向统一的趋势 D.实用主义思想兴起6.如表为汉初诸侯王的有关记述(部分),说明了当时(

)内容出处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刘肥的谥号)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太破之。《汉书·曹参传》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汉书·文帝纪》海内晏如,亡(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于诸侯也。《汉书·诸侯王表》A.国家结构适应形势需要 B.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C.地理环境影响国家统一 D.地方管理延续秦朝制度7.如图为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图。这些工程在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构建京畿区的军事防卫圈 B.保障政治中心物资供应C.加强关中各地的经济交流 D.利用黄河资源灌溉农田8.下表秦汉发展情况对照表,据表可知秦汉时期(

)时间秦朝西汉东汉行政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民族地区:道)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察举制;刺史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控制外戚;整顿吏治;裁撤郡县经济体制统一车轨、度量衡、货币;编制户籍“与民休息”到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清查垦田、户口;释放奴婢思想“书同文,行同伦”;焚书坑儒“黄老”之学至“尊崇儒术”重视儒学A.地方行政权力不断强化 B.治国理政思想的一脉相承C.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D.国家治理践行大一统理念9.秦汉时期,南北城市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名都大邑多数集中在北方地区(成都除外)。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长安、洛阳等城市经历一定时期的衰落。与此相反,南方城市在数量、规模和职能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六朝都城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城市群。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政治重心的逐步转移 B.南北城市的不同社会职能分工C.北方长期战乱和经济衰退 D.北民南迁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10.三国时期,大臣卫觊向魏明帝上疏称:“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百姓之所悬命,而选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请置律博士,转相教授”。这份奏疏(

)A.侧面反映了以儒治国理念的推行 B.维护了基层司法官员的法律权威C.表明以吏为师的传统已荡然无存 D.标志着古代法律分科设学的开始11.南朝时期,南方一方面承袭原有传统,推广和普及水稻种植;另一方面从北方移植麦、粟、菽等作物。此外,栽桑养蚕、园地栽培、药材种植等行业也渐趋兴旺。史书描述当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南方(

)A.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产生C.农业发展逐渐追上北方D.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12.下图是唐朝前期(618~755年)河东北部边防调整示意图。这一调整反映出唐朝(

)A.版图的拓展 B.制度的创新C.国力的强盛 D.民族的交融13.唐开元二十五年杂令:“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官府不得干涉公私、私人之间达成的约定。但奴婢、牛马等交易,要按时到市司订立契券。这反映了唐朝(

)A.商品交易缺乏法律保障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官府垄断部分商业交易 D.关注劳力资源重新分配14.史载唐代在高昌等西域市场上,有很多内地的丝织品、香料和药材;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也记载随葬品中的丝织品都是由商人从内地途经河陇地区运到当地的。下列诗句能与这些史实互证的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15.下面两幅图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分工结构图。其变化反映了(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淡化B.行政权与决策权彻底分离C.外朝官逐渐向中朝官转化D.中枢机构出现一体化趋势16.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类型比例(%)时期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8人)联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总计701~769年户数(户)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6年户数(户)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 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17.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太宗高宗玄宗代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宰相总数2941271229147242321科举出身3131871786182017所占比例10%31%67%58%57%57%85%75%87%81%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 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18.唐朝喜好舞蹈成为社会风气。唐太宗曾自作《破阵舞图》,由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奔放健朗的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唐代敦煌壁画经常有此类场景的刻画:舞伎手指和脚趾用力屈张,身后的飘带因舞动的节奏快、力度大而卷出花朵。由此可见,唐朝(

)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19.文天祥认为:“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其意在强调宋代(

)A.加强集权削弱了地方战力 B.借鉴教训维护了政权稳定C.崇文抑武导致了国家败亡 D.因循保守降低了行政效率20.如表为元朝国号的演变,如表集中反映了元朝(

)时间国号制定情况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国号“大蒙古国”1215年成吉思汗命行于汉地的汉文文书使用“大朝”之号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大元”A.加强边疆管理 B.贯彻因俗而治 C.改变统治策略 D.确立儒学一统21.古代食盐不易,食糖更是一种奢侈。宋元时期,民间“嗜蜜”之风盛行,蜂蜜被广泛用于饮食、医药等领域,蜜制品备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这体现了当时(

)A.饮食文化的重构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社会生活平民化 D.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22.下图所示为唐中叶后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及其商品流向。据此分析可知(

)A.商品流向呈南北均衡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长途和大额贸易兴起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23.史载,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即政府设立镇官与税务官对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市实施管理,如常熟的梅李、庆安镇就是分别由梅李市、石闼市升级而来。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常见,如北宋熙宁时期,京东、京西两路新设镇就超过了40个;宋代仅苏、常、湖、秀地区就有20余镇。这反映出宋代(

)A.市镇经济职能显著增强B.人口增长速度空前提高C.商品经济呈现活跃局面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24.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这表明,当时广州地区(

)A.居于对外贸易中心地位 B.造船航海技术相当发达C.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经济交流影响职业结构25.文化是时代的反映,如表是宋朝文化的相关描述。表中的宋代文化(

)人物观点或者活动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哲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科学家沈括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书法家米芾其行书字态奇异超迈,神韵自然,神采飞扬,形式感更具意趣画家张择端画作题材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画面中所刻画的物象无不真实生动,画法合理的远近透视、丰富的笔墨语言、情节的虚实对比等A.渗透着浓厚的理性色彩 B.得益于主流思想的变化C.推动着士阶层走向衰落 D.体现科技文化的总结性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铸就成型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故可视为中国历史长线上的一个扣结:三代文明,吕盛于斯;秦后政治,发端于此。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明各个方面都发展到最为成熟的阶段,并开始酝酿、呈现出一定早期近代特点的新因素。整体而言,中华文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逐渐转型的初曙,也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一抹亮丽。——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围绕社会转型的角度,从“春秋战国”时期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位于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遗址,它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1995年,考古学家在该遗址发现一块织锦护膊,上面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句具有政治寓意的占辞术语,《史记·天官书》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以五星所聚方位来判断行师用兵的利弊关系。“五星”锦的织造工艺,明显是出自汉代皇家织造,用最高规格的华丽织锦为面料,采用汉代蜀锦独有的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五星”锦上的动物则多为远方贡纳或神化的珍禽异兽,多了些异国情调的艺术主题。——摘编自魏秋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价值探析》材料二

汉代西南地区与河西、岭南交通线的建立,打破了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空间阻隔。在这个大交通格局中,氐、羌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北方草原文化的持续南传,为大西南和岭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作出特殊贡献。巴蜀商人行走南北、互通东西,蜀枸酱、蜀布等在域内外的频繁出现,凸显了西南地区中转站的地位,而佛教僧徒千里弘法的足迹是敦煌、西南、岭南交通的重要见证,他们在这幅画卷中奔走不倦,为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元素。——摘自冯小莉、周永卫《汉代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西南路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西南路径所发挥的作用。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摘编自韩涛《唐代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研究》等材料二

图3两晋南北朝时期郡望郡姓分布图——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唐代进士籍贯分布的因素并加以说明。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夜间经济材料

现今不少学者把中国古代夜市的起源追溯至汉代,有的甚至追溯到殷周之际,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具有现代夜间经济诸特征的夜市大致只存在于两宋时期,这是因为汉唐有严格的市籍制、市制的束缚,坊市隔离和贱民制度。同时,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颁布敕令,宵禁时间延长至三更。宋真宗以后夜间营业,不关坊门,警示坊门的街鼓之声已不再敲响。宋徽宗时期,随着侵街建筑的合法化,夜市的范围更加扩大。从此,东京城内普遍出现了“夜市”与“早市”,居民生活更加丰富了。北宋首都开封、南宋行在临安(今杭州)都是具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宋朝州县城、镇市等的夜市规模也很可观。——摘编自李华瑞《宋代的财经政策与社会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夜间经济”现象加以阐释。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DACABD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DDABDDAC题号2122232425答案CBCDA26.示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个体家庭式劳作方式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时期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这种内在的变革体现在价值系统上,带来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纷争过程中,新生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