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齐背夏日,今天我们再来学

习范成大写的一首诗。板书课题,学习“杂”,组词,理解“兴”:兴致,兴

趣C引申为即性创作,这里指即性创作的作品。

2.了解作者生平范成大(公元H26—1193年)一一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

3.释题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60首,分为

“春日”“晚春”“夏口”“秋口”“冬口”四时五组,每组12首。都是描写

的乡村生活。这里选的是“夏日”的一首。

4.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

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一边读诗,一边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或字典,注意把

字音读准,把诗读流利。

4.师指名读并评价。

“杂”是平舌音,“织、昼”是翘舌音,“供”是多音字,担任,从事。

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弄懂字义后,再让学生明确它在本课读音。

5.小组内自学生字并交流。(可关注学生已有识字的基础,再进行有针对性

的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部件组合、编字谜、找朋友等方法识

记,也可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识记。如“耘","耒”是古代一种松土的农

具,汉字中凡带“耒字旁”的字,都与农具或农作有关。)

6.朗读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师生接读,男女读,组合读,配乐读,想象读,竞赛读,

齐读。

(在指导朗读时,要遵循七言诗的规律,同时注意重音。)

三、感知初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要学好它

也不难,关键是理解句子中关键字,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老师的资料

来进行学习,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我们等

会交流。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全班交流,质疑)

师小结:

同学们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谁来说一说你读懂

了什么。(生说)理解了意思”这样读起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

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四、拓展品读

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

材,留下诗作。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

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

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

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

五、作业

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教学反思

稚子弄冰

教材分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

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身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U1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

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

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

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

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

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

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

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l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

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车正。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

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

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

声c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

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

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四、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

也清越噫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

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

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村晚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3、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1、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讨论:说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2、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生字带到课文中读,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

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导语:秋天的夜晚,水涨满了池塘,太阳也下山了,一个小牧童拿出短笛,

随口就吹出了优美的声音。

2、教师诵读古诗。

3、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4、指导背诵。

五、作业设计。

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

山衔落日浸寒

牧童归去横牛

短笛无腔信口吹。

教学反思

2.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

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

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

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

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

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

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

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

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

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

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

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

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

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

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

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

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人鼻孔里冒着

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

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

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

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

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

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

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

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

老师的年龄还要人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

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

还C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

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

怎样回答?

生回答。

师:铃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

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

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

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

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

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

我要祝贺你们!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

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问答并说明理由。

师: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

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

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

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

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

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

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

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

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

还C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品读“剪驼绒”这件事:

师: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

骆驼剪整齐这件事”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看见骆驼那肚皮底下长长的毛,她就觉得——

生答:感觉不整洁,要剪一剪。

师:很有道理,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整洁,看到骆驼的毛不整齐,她

就也想剪一剪了。

师: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种想法她己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

再做了。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

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4.品读“问妈妈”这件事: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

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那么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你再把课文内容游览一遍,想一想,

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答。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

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诒,

师朗读。

课件出示文字: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口L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

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答。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这

些问题,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傻丫头。”

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答。

师:很多问题可能己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

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

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

还C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练笔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

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

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

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

说的话写在课堂练习木上。

生写话,师巡视。

交流: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

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从同学们的练笔里也自然流露出

一种伤感,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师板书:

四、拓展阅读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

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

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己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

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

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

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

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

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L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

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

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

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L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

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

始用笔名萧红,1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

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

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蛆、蚂蚱。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想象

a我#”。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笫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

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

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一、题目: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不少于600字。

二、审题立意

1.解题提示

一是明确题中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题目中词语的内涵决定了文章主题的深度。外延,

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题目中词语的外延决定了文

章内容的广度。“那一刻"即那一时刻一一已经过去的某一个短暂的时间。“长

大”指生命在生理与心理上趋于成熟的过程,此处主要指心理上的成熟。“心理

上的成熟”的外在表现就比较宽泛,如:能够冷静的,坚持不懈的完成一件事;

能够明白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并回报以爱;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

够有能力完成以前年小所不能完成的事……

二是扩充题目的内容。题目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与提炼。解题,则是对概

括与提炼的逆向操作,即明确与充实题目的意思。“那一刻,我长大了”的意思

是在那一短暂的时间里发生或遇到的重要事件或事物深深触动了“我”,使“我”

得以“顿悟”,心智得以“成长”。

三是确定题目的重点。作为初中重要文体的记叙文,叙事是重点,题目中

的动词就对应着文章中的重点事件或行为。本题中“长大”就是重点,提示学

生在习作时,应重点表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选取“我”成长过程中的前后两

桩事做对比,以突出“我长大了”这一主题。

2.立意指引

“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

一篇文章的根木,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好的立

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注意应把握正确、深刻、新颖、简明等原则。本文立

意的要点在于对“长大”的界定与挖掘上,长大的含义包括:孝敬老人、不再

贪玩、体贴妈妈、独立自主、换位思考、面对问题的镇定和冷静等。长大了,

不仅是年龄的增长,体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

了做人,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福

守守0

三、构思提示

1.事件的选择务求出“新”。有两种方法,一是精选新鲜事写出自己的新

发现,二是用新视角发现旧事件的新意义。“新”的刺激才能触发心智“长大”

的发生。无论新事还是旧事,都应该是最近发生的事,以表现初中生正在进行

的“长大”过程。

2.叙述的笔调务求出“新”。“一刻”是一段短暂的时间,那“一刻”却能

促使“我”“长大”,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应对这一关键时刻里出现的事物做

详细叙述,细腻描写,务必使视角新颖独特、人物形象鲜明、事件新鲜生动,

以体现“新”的刺激。

3.“长大”的定义务求出“新”。“长大”一词意义指向宽泛,如前所述,

任何心理上的成熟都可视为“长大”。为避免宽而不明,大而不当,在文章的开

关与结尾部分最好采用一般的点题方法,对“长大”的意义进行限定,使其更

加独特新颖,为中间部分的叙述指向与铺路。

四、选材提示

1.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可以叙写一次沉痛的教训,一次失败的痛苦,抑或遭人误解的苦闷,诠释

这些挫折的苦痛如何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怎样把自己推向成熟,学会坚强、学会达观、学会锲而不舍。

2.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

成长的滋味五味杂陈,学生的烦恼来自生活中的琐事、繁重的课业负担、

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埋怨、与同学的交往……如果能设身处地地为父母师长考虑

问题,多为他人着想,多些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很多烦恼都可以释然,

学会反思,体谅他人,就是长大。

3.在阅读中成长

书能给我们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人生养料。

总之,成长的路上,万事万物皆可为师(人生感悟)。一本书、一件事、自

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契机和启示。

五、误区警示

1.对“那一刻”缺少集中而具体的描述,只是简单的铺陈一个故事,泛泛

而谈,空洞无物,缺少新鲜的体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