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论语》十则万世师表——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诞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73岁。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诞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缘由,政治失意,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后将精力用在教化上。孔子打破了教化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为各国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比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需吸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才智”。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闻名的乱世。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人民的生活愈加苦痛。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变更现实的理想,便起先在民间讲学。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孔子主见“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文学背景:到了春秋战国年头,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见。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探讨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探讨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将它和《孟子》以及《礼记》中的《高校》《中庸》合编为“四书”,与“五经”并列,后来成为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全书二十篇,每篇由长短不同的若干段文字组成,多数是以“子曰”开头的孔子语录,少数段落略有记事和对话。全书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特别重视“礼”。《论语》中还能看出孔子的教化思想。他首创私学,以自己的学说来教化学生,提出“有教无类”。二是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活生生的孔子形象。这种塑造可能不是有意识的,也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记载,但从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走下神坛的有血有肉的一般人——孔子。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看法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在学习方面强调学问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看法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索的必要性。节选篇目主要内容“学而”篇阐述好学的看法、表现与要求“为政”篇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境界“公冶长”篇以言“志”为题,探讨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雍也”篇强调学习爱好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阐发“知”与“仁”“述而”篇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行的不同“颜渊”篇说明什么是“仁”“季氏”篇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的修养eq\f(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eq\f(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捷,说话当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eq\f(可谓好学也已。”,这样可以说是宠爱学习了。”)eq\b\lc\[\rc\(\a\vs4\al\co1(\o(\s\up7(无:副词,不,不要。安:安逸、舒适。),\s\do5(敏:灵敏,勤快。①而:连词,表并列。))))eq\b\lc\\rc\](\a\vs4\al\co1(\o(\s\up7(②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就:靠近。有道:有道德的人。),\s\do5(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以上“学而”篇)eq\f(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eq\f(而不惑,五十而知,能遇事不怀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eq\f(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六十岁便能听进不同的看法,七十岁)eq\f(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能为所欲为,也不会越出规则。”)eq\b\lc\[\rc\(\a\vs4\al\co1(\o(\s\up7(有:连词,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相),\s\do5(当于“又”。立:独立。孔子说“立于))))eq\o(\s\up7(礼”。“独立”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依据周礼的要求来处事。不惑:遇事),\s\do5(不怀疑。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多重))eq\b\lc\\rc\](\a\vs4\al\co1(\o(\s\up7(含义。耳顺:一听人言语,便能辨别真假是非,隐其恶,扬其善,无所),\s\do5(违逆。一说,能听进不同的看法。从:遵从。踰:越过。矩:规则。))))eq\f(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孔子说:“子路呀!我训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eq\f(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看法才是明智的。”)eq\b\lc\[\rc\(\a\vs4\al\co1(\o(\s\up7(由:孔子学),\s\do5(生子路的名。))))eq\b\lc\\rc\](\a\vs4\al\co1(\o(\s\up7(乎: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吗。是:代词,这,不同于现在的),\s\do5(推断动词“是”。知:同“智”,聪慧、明智。也:句末表推断。))))(以上“为政”篇)eq\f(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eq\f(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挚友,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情愿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挚友)eq\f(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①无伐,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埋怨。”颜渊说:“我情愿不夸耀自己的)eq\f(善,无施劳。”子路曰:“愿②闻子之志!”,好处,不表明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eq\f(子曰:“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挚友使他信任我,)eq\f(少者怀之。”,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eq\b\lc\[\rc\(\a\vs4\al\co1(\o(\s\up7(颜渊: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盍:何不。),\s\do5(敝:名词作动词,用坏,用破。憾:恨,抱))))eq\b\lc\\rc\](\a\vs4\al\co1(\o(\s\up7(怨。伐:夸耀、炫耀。施:表明。①愿:情愿。②愿:希望。子:),\s\do5(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老师孔子。安、信:都是使动用法。))))(以上“公冶长”篇)eq\f(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eq\f(不如乐之者。”,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eq\b\lc\[\rc\](\a\vs4\al\co1(\o(\s\up7(之:代词,一般认为指),\s\do5(学问。者:……的人。))))eq\f(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孔子说:“智者宠爱水,仁者宠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eq\f(知者乐,仁者寿。”,智者欢乐,仁者长寿。”)eq\b\lc\[\rc\](\a\vs4\al\co1(\o(\s\up7(乐:宠爱。),\s\do5(动:活跃。))))(以上“雍也”篇)eq\f(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eq\f(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中间了。用不正值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eq\b\lc\[\rc\](\a\vs4\al\co1(\o(\s\up7(饭:动词,吃。疏食:粗粮。饮yìn:喝。肱ɡōnɡ:由肩),\s\do5(膀到胳膊肘这一块,泛指胳膊。义:名词作动词,合乎义。))))eq\f(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常常局促忧愁。”)eq\b\lc\[\rc\](\a\vs4\al\co1(\o(\s\up7(坦:开朗、直率。荡荡:宽广、宽敞。),\s\do5(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以上“述而”篇)eq\f(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eq\f(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人)eq\f(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就会赞扬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还能靠)eq\f(人乎哉?”,别人吗?”)eq\b\lc\[\rc\](\a\vs4\al\co1(\o(\s\up7(克:克制、约束。一日:古今异义词,古义,一旦;今),\s\do5(义:一天。归:称许、赞许。……哉:多用反问语气。))))eq\f(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纲目。”孔子说:“不合乎礼)eq\f(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合乎礼不要做。”)eq\f(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说:“我虽然资质迟钝,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吧!”)eq\b\lc\[\rc\(\a\vs4\al\co1(\o(\s\up7(其:代),\s\do5(词,代))))eq\b\lc\\rc\](\a\vs4\al\co1(\o(\s\up7(实现仁的措施。目:纲目,详细要点。敏:聪敏,聪),\s\do5(明。事:名词作动词,实践,实行。斯:代词,这些。))))(以上“颜渊”篇)eq\f(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须要戒除的事:少年时,血气还没有)eq\f(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eq\f(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eq\b\lc\[\rc\](\a\vs4\al\co1(\o(\s\up7(及:等到。其:代词,他。得:泛指),\s\do5(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以上“季氏”篇)对应学生用书P5诵读《〈论语〉十则》第一至三则,完成以下各题。eq\a\vs4\al([突破词句])1.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1)敏①于事而慎②于言①(灵敏,勤快)②(当心谨慎)(2)就①有道而正②焉,可谓好学也已③①(靠近,到……那里去)②(修正)③(通“矣”,句末语气助词)(3)三十而立(独立,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依据周礼的要求处事)(4)七十而从①心所欲,不踰矩②①(听从)②(超越准则)(5)由!诲女知之乎?(同“汝”,你)(6)知之为①知之,不知为不知,是②知③也①(就是)②(代词,这)③(同“智”,聪慧,明智)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灵敏,说话当心谨慎。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译文:我十五岁时在学习上立志。(或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志于学”应为“于学志”。(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看法才是明智的。句式:推断句,以“……也”为推断句的标记。eq\a\vs4\al([要义探究])3.这三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主见?[明确]这三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有如下四点主见:(1)学习要用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学习要谨慎,要深化思索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3)要擅长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4)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肯定的作为,要虚心、诚恳,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孔子为什么主见“慎于言”?[明确]孔子主见“慎言”“讷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缘由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样,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假如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样,于道德就有亏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溢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肯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巧语花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诵读《〈论语〉十则》第四至六则,完成下列各题。eq\a\vs4\al([突破词句])5.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1)敝①之而②无憾①(破,坏)②(连词,表转折)(2)愿无伐①善,无施②劳①(夸耀,炫耀)②(表明)(3)知者动,仁者静(活跃)6.翻译下面的句子。(1)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老人使他安逸,挚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eq\a\vs4\al([要义探究])7.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明确]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为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同等相处,安安分分,这是孔子所主见的最高的境界。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好之”“乐之”有何联系与区分?[明确]这一则里的“之”字没有说明是指什么,一般认为是指学问。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了解,只是一般的关切;爱好,则是肯定的投入;只有以此为乐者,才将全部身心置于其中,也才会有真知灼见,会有所独创,有所创建,有所成就,而这,正是知之者、好之者所无法相比的。孔子对于“知之”“好之”“乐之”作了明显的境界层次区分。其实这三者也是有着亲密联系的。可以说“知之”是一种相识,“好之”是一种爱好,“乐之”是一种情感。假如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没有相识,就不会产生爱好,更谈不上情感。相反,相识越深刻,爱好就越深厚,情感也就越丰富。9.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明确]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络绎不绝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矗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镇静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诵读第七至十则,完成以下各题。eq\a\vs4\al([突破词句])10.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1)饭①疏食②、饮水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吃)②(粗粮)(2)克①己复②礼为仁①(克制,约束)②(回复,符合)(3)回虽不敏①,请事②斯③语矣①(聪敏,聪慧)②(实践)③(这)11.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克己复礼为仁。译文: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句式:推断句,以“为”作为推断句的标记。(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用不正值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eq\a\vs4\al([要义探究])12.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明确]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一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的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节的优良传统。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乐”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于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主动作用。13.通过学习理解本课的学问,请结合“克己复礼”谈谈“仁”和“礼”是什么关系。[明确]“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规定。关于“仁”“礼”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是说明“仁”是“礼”的基础;这里说“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说明“礼”又规定了“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要以“仁”为基础,靠“仁”来维护,离开“仁”,“礼”就徒具形式,而“仁”也正是为了维护“礼”,“仁”的详细内容是由“礼”的要求来规定的,离开“礼”,“仁”就无所依托。“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一内一外,互为表里,紧密结合不行分割。对应学生用书P99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正:正确B.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独立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明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敏:聪敏,聪慧解析:正:修正。答案:A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B.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克己复礼为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不义而富且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C项,动词,为,是。A项,之,代词;助词,的。B项,也,表提顿语气助词,不译;表推断的语气助词。D项,而,表修饰;表转折。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析:A项,“已”通“矣”;B项,“有”通“又”;C项,最终一个“知”通“智”。答案:D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克己复礼为仁D.是寡人之过也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推断句。答案:B5.名句名篇填空。(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及其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车马衣轻裘与挚友共敝之而无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可以说是宠爱学习了。(2)(我)情愿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挚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埋怨。(3)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常常局促忧愁。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9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挚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项是()①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解析: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⑥是对年轻人的告诫。答案:C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胸怀。B.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挚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C.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谆谆教导,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挚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袤,志向更加高尚。解析:子路性情豪爽,重挚友情意,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答案:B9.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特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特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看法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③,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④。”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①非与:莫非不是吗?②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学问贯穿起来。③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④宰:家臣,总管。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B.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C.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顺:合乎人意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苦痛解析:病:担忧,忧虑。答案:D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B.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C.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D.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解析: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孔子准备去楚国应聘,陈和蔡的执政大夫唯恐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逆境,孔子在病中仍弹琴歌颂并指责教化那些信念不足的学生。后来楚王发兵来迎接,孔子才得以脱险。B.面对断粮挨饿的逆境,孔子也产生了悲观心情,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只因颜回的一番答话才使他重新振作起来。C.对于“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认为:主见不被别人接受,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见不被接受,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当降低要求。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指责。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见不被人家接受,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争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很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解析:A项,说“孔子在病中仍弹琴歌颂”不符合原文,原文是“从者病”,且“病”在此并非“生病”的意思。B项,说“孔子也产生了悲观心情,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一句不符合原文。原文多处表现孔子对自己“道”的坚信不疑,所以B项的评述是不正确的。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会,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2)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略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3)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妙而不被接受,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讽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许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愿。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如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急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乏累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颂,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闻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莫非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中。”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莫非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莫非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略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擅长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全部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自己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莫非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妙而不被接受,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兴奋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发兵来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险。三、语言表达1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挂念,过两天我肯定登门探望。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欢乐,万事如意!C.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庆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D.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与。解析:A项,家严:又称“家君”“家尊”。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B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C项,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答案:D15.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沟通会,拟向参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