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北京市 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北京市 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北京市 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北京市 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北京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汇编: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

1.(2020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

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

曰:“吴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

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

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江南。长闹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

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白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

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

“煜人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

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

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

遂以实对。B上亦大笑,乃蜴彬钱二十万。彬二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出):相见

(I)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箱之衣柜籍:登记造册

B.太祖年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顼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年赐白金万两仍:于,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彬慰安之,待以宾礼

B.观其所取一无所受

C.汝巧故疏我吾他功哉

D.彬石总师也上临哭之恸

(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得令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坏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31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卜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5)请分析原文划线部分语句中:美为什么微笑,这表明了他对曹彬怎样的态度?上为什么大笑?这表明了他

对曹彬怎样的态度?

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B.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2.(2020秋•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墨子言日: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

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

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

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

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

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

声足以乐而不说,使其曲直、繁省、用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

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卜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闺门户内,父子兄弟同听才.则莫不和:乡里族长方中,

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

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焉;执其干或,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焉:行其

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

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

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具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土者

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度:法度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迎流:放纵

C.曲直、繁省、胸肉、节奏廉:清亮

D•其化人也速化:教化

(2)卜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厚措敛乎•万民何不虑以为大尊浮乎江湖

B.形画不为道裂地加封之

C.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蜒填以为器

D.夫声乐考入人也深人之•有是四端也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A濠雅变

B.豪庄变

C.广雅正

D.r庄正

(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音/性术之变/尽是

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放人不能无娱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B.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进行引导才能避免祸乱。

C.《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非乐》的观点。

D.荀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7)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3.(2020秋•丰台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兼爱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

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

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

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若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

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

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

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

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

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劝

爱人者,此也。

(1)下列旬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治疗

B.故亏父而自利亏:使受损失

C.虽至大夫之相乱穿家:家庭

D.恶得不禁恶而利爱劝:鼓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8能治之两月亡郑以陪邻

B.臣子之不孝君父人之有是四端也

C.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若使天下兼相爱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造成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的现实。

C.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和例证法,由浅入深地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②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4.(2020秋•丰台区期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

氏》〕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

长》)

(1〕请结合“巧言、令色、足恭”“看怨而友其人",说说损友的表现有哪些?

(2)这两则阐明了孔子择友的标准,请就其中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5.(2020秋•平谷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

人请为弟子。

子路向:“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财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缢

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族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

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一公太子黄以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

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悬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簧簧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黄月责

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黄顺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

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日:“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

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贾脾,赞顺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

请得而杀之。费般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黄陨惧,乃下石乞、壶腐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日:“君子死

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

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灵公太子费聘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日/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

是为出公

氏灵公太子费联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日/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

是为出公

C.灵公太了•贾顺得过南了•/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了•郢啷不肯/曰/亡人太子之了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

是为出公

D.灵公太子贾麟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

是为出公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C

D•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当场。

6.(2020秋•平谷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及《五石之瓠》,完成各题。(前半部分为选择性必修上《五石之瓠》

原文)

惠子日:“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独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摩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一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丕树之于

无砥之红妻之裳彷徨壬无为其恻逍遥爰寰皿甚上不天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了•逍遥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

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

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主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

了万向,而小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乂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中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

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

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混”强多了。

7.(2020秋•平谷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v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

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

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

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贡不敢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群羊之

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釐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

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匣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

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

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事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越贼:偷窃

C.何以考之易:改变

D.助息然后带胁:收敛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幺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酗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N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卜.之事面恶其贫

夫赵强面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8.(2020秋•平谷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兼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激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

也。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

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

爱生也。是以仁者智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⑴。“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

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

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祥羊之裘⑵,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

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⑶,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卬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

期有薰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月失火,试其士,

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豉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夕乱行,蹈火顾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

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

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通之:害人者,

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多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1)“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卜难以办到的事。(2)群(za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3)

要:通“腰”。(4)胁息:屏气。(5)碎:通“萃”,军队行列。

(1)对加点字的解说,卷七的一项是一

A.贵必敢贱敖:通“傲二傲视

B.若君诩之说:通“悦、',喜欢

C.朗有焦黑之色朝:读zh配,早晨

D.人亦从而晋之恶:读wti,憎恶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仁者非考此何难之有焉

B.何以易之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拿昔百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蹈火加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加士不以为行故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

B.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

C.牧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

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兔国的故事。

9.(2020秋•昌平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

中,李灵耀据在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卷著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0t至纳赛至道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直佐掇然破纳县钮

苴力馀或东南饷澧乃迪进围避州徊濮阳置工fi隆其堂援遂通避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

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

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

犯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嘲,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

退,戒日:"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南舅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卜日,玄佐敕止,

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赠军,其权话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

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赞皆银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

谥E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

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李纳叛李洎/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消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

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治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治/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冻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

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消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消,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

/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对李纳叛李涛/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淆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

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

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

连庄,泛指做买卖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

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

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了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

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

被其用酒鸩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K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②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诵类若此。

2020北京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汇编: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

1.(2020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

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

曰:“吴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

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

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翼煜归服。城垂虎,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日:'、余

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

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

“煜人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

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

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

遂以实对。B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卜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i):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遂受而籍之衣柜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乂

(2)卜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上

A.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彬慰安之,待"宾礼

氏观其所取一无所受

C.汝巧故疏我吾何功哉

D.彬之总师也上临哭々恸

(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得令文意的一项是_____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普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乂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5)请分析原文划线部分语句中:美为什么微笑,这表明了他对曹彬怎样的态度?上为什么大笑?这表明了他

对曹彬怎样的态度?

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B.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

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

法。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重点分析关键实词理解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解读文本意图的能力。要联系全文以及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1)C.预:提前,预先,译文: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

故选C。

(2)A.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用

B.两个“所”都是结构助词,属户所+动词”结构,把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

C.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D.前一个“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一个“之”,代词,译为“他”。

故选D。

(3)B.理解有误,“吾终拒之,是近名也“译为:对吴越人一直拒绝,就有点近乎沽名钓誉了,其中,“近名”,

是追求名声的意思。

故选Bo

(4)D.“心存戒备.有所防范”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由是器重焉”,并没有说“心存戒备,有所防范”,

该信息于文无据。

故选Do

(5)“既闻此语,美窈视彬微笑”,这是潘美听到皇上说“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而笑,因为在此

之前曹彬已经说过“太原未平尔”,可见曹彬之前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的理由,此处潘美的笑中包含了对曹

彬的钦佩。“上亦大笑”,这是皇上听了潘美所说之后的表现,太社被臣子猜透心思,此处的大笑中应含有自嘲和

对曹彬的赏识之意,因为后面说到“乃赐彬钱二十万

答案:

(DC

(2)D

(3)B

(4)D

(5)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

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其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

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i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见(觌:di)的礼物,一无所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求送

礼给他,三番五次,还是不接受。不久乂说:“对吴越人一直拒绝,就有点近乎沽名钓誉了。最终还是接受了,

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

早先,太祖掌管禁军,曹彬并不依仗这种关系,除非公事不去太祖那里。大家聚会泗宴他也很少参与,

因此更加受到器重。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和他说:“我过去一直想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

磕头道歉说:“我作为周王室亲属,又忝列宫内职务,谨慎做好自己的事还唯恐有过错,哪里敢多结交?”

七年,将讨伐江南。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了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

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

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第二日,病情逐渐好转。再下一

天日,城池被攻破。又到了第二天,城池沦陷。李煜和他的臣子百余人到军门谢罪,普彬安慰他,用接待宾客的

礼节对待他。请李煜进宫备办行装,曹彬率领几人在宫门外等候。左右私下对曹彬说:“李煜或许会有自杀。”曹

彬笑着说:“李煜一向懦弱没有决断,一定不能自杀。”李煜君臣,最终赖以保全。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做宰相J'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

“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

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

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上

发现了,立即问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

“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儿个钱罢了。”

咸平二年,曹彬病倒,皇帝驾临亲手为他调药,乂赐给他一万两白金。六月去世,时年六十九岁。皇帝

亲临大声痛哭。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

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涌“什么时间、什

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i遍把它全

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杈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

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

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2020秋•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

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

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

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

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

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

声足以乐而不旗,使其曲直、繁省、联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

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乡里族长之中,

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

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焉;执其干成,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焉:行其

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

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

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

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一A

A.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度:法度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颂流:放纵

C.曲直、繁省、朦肉、节奏廉:清亮

D.其傕人也速化:教化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顼是一D

A.厚措敛乎万民何不虑以为大尊浮乎江湖

B.形项不为道裂地加封之

C.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蜒填以为器

D.夫声乐考入人也深人?有是四端也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D

A.豪雅变

B.豪庄变

c.r雅正

D.r庄正

(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

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牧人不能无娱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5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一A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B.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进行引导才能避免祸舌L。

C.《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非乐》的观点。

D.营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7)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分析】(I)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

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

法。

(3)本题考查根据文意填充词语的能力。要结合语境选出适合的字。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A.“度”解释为“法度”错误,应为“考虑”。译文;仁者替天下考虑。

故选A。

(2)A.介词,相当于“于“,向;介词,相当于“于”,在。

B.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然后。

C.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D.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D。

(3)承接“听其《雅》《颂》之声",那么意志胸怀就开阔了,应用“广”;承接“习其俯仰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