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11 赠序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综合测试11 赠序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综合测试11 赠序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综合测试11 赠序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综合测试11 赠序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11赠序文言文综合过关卷一

说明:共13篇赠序类文言文,满分150分,时间:90~120分钟

姓名得分

一、(2023•上海徐汇・上海中学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0分)

潭影堂诗序

[清]龚鼎孳

①余与虞桓诸子定交在庚午之岁。余方垂髯,握梁铅,从两叔父后,而虞桓亦以弱冠籍甚诸生间。是

时江淮南北,宴然无事。闾左斑白之老,不见兵革。吾等八九少年,朝于深柳园亭,而夕于广化精蓝,疏

树高梧,晨钟暮梵,弦诵歌呼,无间风雨,酒酣顾视,意气飒然,横绝四海。曾几何时.干戈满眼,向所

谓读书游息之地,既已荡为昆明劫灰,而尘海飘零,岁月如流,吾亦冉冉其将老。

②今年初秋,与虞桓相聚于桃叶渡头,笛床屐齿,衡宇相望,夜阑灯炮,各如梦寐。虞桓风采精悍,

不减畴昔,谓必当焚舟绝栈,以张吾军,而屣反棘门,恍然投笔。因出其近诗数种示余,率皆原本性情,

独标风格,含颜吐谢,婉丽苍深,讥风乎正始之音,杂之开元、大历中,不易辨也。记丁亥春日,楼中击

钵阉题,竞工险绝。虞桓每一诗成,辄夺五花之簟。座客十年,升沉殊致。青松白石,古人以重素交。吾

两人抽序心腹,白首如昨,一岁三台,不敌古人酒歌之乐矣。

③虞桓平生负经世大志,岳岳折角,自其弱冠时,已蔚有坛席重名。一旦乘时登用,为斯道羽仪,如

昔人召见殿上,言天下大事,我知虞桓必不曲学阿世,徒以通经取宰相封侯,遂自愉快也。盖吾社诸子,

少长砥砺,不敢苟同流俗者如此,区区声韵之学,乌足以窥虞桓素所蓄积哉?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分)

A.耶B.也C.哉D.矣

2.以下对虞桓诗歌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诗发乎性情,止乎礼义,有中和之美。

B.其诗风格独特,议论精绝,气势雄浑。

C.其诗用韵险绝,语言华丽,气象苍茫。

D.其诗风格独树,清俊幽雅,有唐诗韵味。

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3分)

4.以②③两段为例,赏析本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4分)

【答案】1.D2.D3.多用整句、短句,语言整饬,节奏明快。凸显作者与虞桓等人昔日的纵情

适意、意气风发;也为后文流露的昔盛今衰之感张本。4.第②段先写与相聚时虞桓的精悍风采,进而

回忆虞桓当年诗才特出,屡夺诗魁的场景,在今昔对照和人生取舍中体现虞桓的经世抱负,抒发感慨。第

③段从虞桓的声名抱负写起,进而设想未来,表现出作者对虞桓志向的推崇与前途的厚望。②③段在虚实

间不断腾挪转换,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彰显出行文的意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而尘海飘零,岁月如流,吾亦冉冉其将老口”,意思是,而我们在尘世中漂泊,随着岁月流逝,不知不觉中

已迈入老境了。这是个陈述句,此处需要一个表陈述语气的词语。只有“矣”合适。

A.多表感叹、反问语气;

B.多表判断、肯定语气;

C.多表感叹语气。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独标风格,含颜吐谢,婉丽苍深,洌双乎正始之音,杂之开元、大历中,不易辨也”可知,他的诗

歌表现出独特的风格,与颜延之、谢灵运不相上下,他的诗或秀丽或苍深,音韵婉转有如正始之音,把他

们置于开元、大历年间的诗歌中,也不容易分辨出来。因此应该是“风格独树,清俊幽雅,有唐诗韵味”。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朝于深柳园亭,而夕于广化精蓝”“疏树高梧,晨钟暮梵,弦诵歌呼,无间风雨,酒酣顾视,意气飒然,横

绝四海”,从句式上看这些都是整句,语言整饬;而“疏树高梧,晨钟暮梵,弦诵歌呼,无间风雨,酒酣顾视,

意气飒然,横绝四海”又都是短句,节奏明快。

写当年青春年少,和虞桓等人一起读书学习、饮酒赋诗,凸显作者与虞桓等人昔日的纵情适意、意气风发;

这段描写与下文“曾几何时,干戈满眼,向所谓读书游息之地,既已荡为昆明劫灰,而尘海飘零,岁月如流,

吾亦冉冉其将老矣”形成对比,也为后文流露的昔盛今衰之感张本。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②段先写与相聚时虞桓的精悍风采“虞桓风采精悍,不减畴昔,谓必当焚舟绝栈,以张吾军,而屐反棘门,

忤然投笔”,写他的诗作“独标风格,含颜吐谢,婉丽苍深,洌飒乎正始之音,杂之开元、大历中,不易辨也”,

这些都是实写;进而回忆虞桓当年诗才特出,屡夺诗魁的场景,“记丁亥春日,楼中击钵阉题,竞工险绝。

虞桓每一诗成,辄夺五花之簟”,这是回忆,是虚写,在今昔对照和人生取舍中体现虞桓的经世抱负,抒发

感慨。

第③段从虞桓的声名抱负写起“虞桓平生负经世大志,岳岳折角,自其弱冠时,已蔚有坛席重名”,这是实写;

进而设想未来,“一旦乘时登用,为斯道羽仪,如昔人召见殿上,言天下大事,我知虞桓必不曲学阿世,徒

以通经取宰相封侯,遂自愉快也”,这是虚写,表现出作者对虞桓志向的推崇与前途的厚望。

②③段或写眼前,或回忆过去,或设想未来,在虚实间不断腾挪转换,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彰显出行文的

意图。

参考译文:

①我和虞桓几位朋友在庚午年定交。我正值幼年,拿着文具,跟在两位叔父的后面,而二十来岁的虞

桓已经在读书人中享有很大的名声了。那时,江淮南北,安然无事。闾里的老年人也没有经历过战事。我

们八九个少年人,早晚或在深柳堂中,或在广化寺里,看着稀疏的树木高大的梧桐,听着早晨的钟声傍晚

的梵音,或吟哦诵读或高吟呼号,风雨无阻,酒酣耳热之际环视四周,气概飒爽,冠绝天下。时间没过多

久,到处都是战事了,以前的读书休息之所,已经成为战后余烬,而我们在尘世中漂泊,随着岁月流逝,

不知不觉中已迈入老境了。

②今年初秋,我和虞桓在桃叶渡头相聚。笛声步履声可以相闻,居所可以相望,夜深灯灭之时,各自

都有恍如梦寐之感。虞桓风采精干,不减当年,他说一定要破釜焚舟来壮大我军的声势,而来到军纪涣散

的军营,气愤地要弃笔从戎。于是他又拿出近来所写的数种诗给我看,大都根源于诗人的性情,表现出独

特的风格,与颜延之、谢灵运不相上下,他的诗或秀丽或苍深,音韵婉转有如正始之音,把他们置于开元、

大历年间的诗歌中,也不容易分辨出来。想起丁亥年的春天,我们在酒楼中抓阉取题,限时作诗,竞相以

险绝之韵相比高下。虞桓每一首诗写成,总能赢取五花簟。十年来,当年的座中之客,或升迁或沉沦,境

遇已很不相同,然而当年的志节却像青松白石一样并未改变,古人因此看重旧交。我们两个人吐露心腹之

言,虽已白头但是情感依旧,一年内升为三台之类的高官,也比不上古人饮酒歌呼的快乐。

③虞桓生平怀抱经世治国的大志,议论犀利,不畏权贵,从他二十岁左右之时,已在文坛上享有盛名。

他一旦为时所用,就能辅翼大道得行,正如古人在殿上被皇帝召见,纵论天下大事,我知道虞桓一定不会

违背自己的学识阿谀奉承,只是凭借精通经典而封侯拜相,就感到自我满足了。我们社里的朋友们,年少

的年长的相互勉励,都是这般不敢苟同流俗之人,那么凭借这区区音韵之学,怎么能看出虞桓素来所积累

的志向与学问呢?

二、(2023•上海奉贤•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战国策》目录序

(宋)曾巩

①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举尽得其书,正

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②叙日: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

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

不笃于自信者也。

③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年,其旧法已亡,旧俗。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

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

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

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④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两故论诈之

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

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

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

有以此而易彼也。

⑤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干?”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

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

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

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

也。”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始尽得其书”:“始”是“才”的意思,表现作者寻访缺漏篇目的艰难。

B.“旧俗弓熄久矣”:“已”表完成时态,表现孔、孟距离周代时间距离之久。

C.“偷为一切之计晅弓”:“而已”相当于“罢了”,表现作者对战国游士的鄙夷。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乎”表疑问,表达作者对《战国策》价值的怀疑。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作者认为孔子、孟子阐明先王之道,是因时之变提出应当实行的主张。

B.作者认为战国游士之说有百弊而无一利,远不如先王之道“用之无弊”。

C.本文在批判书中战国游士行为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保存史料的现实作用。

D.本文批驳刘向的观点,却无剑拔弩张之势,体现了曾巩从容和缓的文风。

7.本文说理多处运用对比,请结合③④两段加以分析。(4分)

8.书序,一般会对书作的内容进行介绍或评述。有人认为本文徒有“书序”之名,却无“书序”之实。对此你

是否认同,请结合本文内容加以分析。(4分)

【答案】5.D6.B7.第③段先以孔、孟谨守“道”之不变与“法”之因时而变形成对比,强调“道”之

“立本”作用,需要一以贯之;同时以孔、孟为例作正面论述,表彰他们摆正“道”与“法”的关系,与第④段战

国策士“不知道”而随意迎合君主的行为、最终亡身灭国的后果形成鲜明的正反对比,有力批驳了刘向“战国

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的观点,再次强调了先王之道不可变,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加深刻。

8.参考示例一:不认同。本文开篇部分也介绍了作者考对于《战国策》篇目的考订、增补、阙疑考证等过

程,符合书序的一般格式;同时,作者正是针对刘向的观点,通过正反对比分析,提出了“著而非之”的做法,

引导后世读者以儒家之道“立本”,坚守人格独立,不为流俗所惑。这也是基于本书作品的特点而发,有对书

作的评述,加深读者对于书籍相关内容的理解。

参考示例二:认同。本文虽然在开篇部分介绍了作者考订缺失、增补篇目、阙疑考证等过程,只是介绍了

一些基本信息;大部分的笔墨更侧重于阐发作者自身的议论,表达自己对于战国游士的批判,强调儒家之“道”

的作用。因而,偏离了书序的基本范式,而是一篇借序说理散文。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

B.句意: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

C.句意:我私下认为只是些权宜之计罢了。

D.”表达作者对《战国策》价值的怀疑”错误。从原文“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

其可乎?“,来看,不是作者的观点。

句意: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B.“远不如先王之道,用之无弊加错误。原文“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意

思是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

生弊病。选项表述片面、绝对。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年,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

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

一”分析可知,第③段先以孔、孟谨守“道”之不变与“法”之因时而变形成对比,强调“道”之“立本”作用,需

要一以贯之。

由“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

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己……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

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

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分析可知,以孔、孟为例作正面论述,表彰他们摆正“道”与“法”的关系,与第

④段战国策士“不知道”而随意迎合君主的行为、最终亡身灭国的后果形成鲜明的正反对比,有力批驳了刘向

“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的观点,再次强调了先王之道不可变,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也更

加深刻。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分析。

观点一:不认同。

由“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

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可知,本文开篇部分也介绍了作者考对于《战国策》

篇目的考订、增补、阙疑考证等过程,符合书序的一般格式;

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

者也”可知,西汉刘向编写《战国策》,在叙录中曾作评论。他一方面讲谋诈用而天下乱,一方面又肯定谋

士的作为,在曾巩看来,这是不对的。作者正是针对刘向的观点,通过正反对比分析,提出了“著而非之”

的做法,引导后世读者以儒家之道“立本”,坚守人格独立,不为流俗所惑。这也是基于本书作品的特点而发,

有对书作的评述,加深读者对于书籍相关内容的理解。

观点二:认同。

这篇序言在第一段简叙重新整理这部书的经过,第二段提出立论标准,第三段指出游士之说的危害,第四

段说《战国策》不当禁毁,最后一段介绍前人注本的存佚情况。虽然在开篇部分介绍了作者考订缺失、增

补篇目、阙疑考证等过程,只是介绍了一些基本信息;大部分的笔墨更侧重于阐发作者自身的议论,表达

自己对于战国游士的批判,强调儒家之“道”的作用。因而,偏离了书序的基本范式,而是一篇借序说理散文。

参考译文:

①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

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

就完整了。

②叙日: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来,

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

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

了。

③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

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

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

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二帝三王的统治,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

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

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

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和,取悦

他人罢了。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④战国的游士却不是这样。不知道道义才值得信奉,却喜欢游说献计,促使诸侯国易于联合。他们集

中精力用心关注的,我私下认为只是些权宜之计罢了。所以(游士们)只高谈欺诈计谋的便利,却讳言它的

危害;谈论战争的好处,却隐瞒战争的害处。那些相随听从游士计谋的诸侯国,没有谁没有得到好处,可

也承受不了那些计谋带来的害处;没有谁没有得到利益,可也承受不了那些计谋带来的损失。最终苏秦、

商鞅、孙膑、吴起、季斯这些人,因为使用欺诈的计谋,导致自己被杀,诸侯以及秦国重用他们,也导致

灭国。欺诈的计谋是世间大祸已很明白,可是世俗中的人还没有醒悟啊。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

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用先王

的原则去与游士之说做交换的。

⑤有人说:“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进绝它。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

行吗?"我回答说:“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人说明那些邪说,使当时的人都知道邪说不

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

难道一定要毁灭这本书吗?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因此《孟子》这部书里,有农家的

学说,墨家的言论,都被记载下来并加以驳斥。至于《战国策》的写作,往上紧接着《春秋》,往下到楚、

汉的兴起,共二百四十五年,记载了期间的历史事迹,本来就不可能废弃。”

三、(2023•上海普陀•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1分)

送周仲瞻应举诗序

〔明〕吴宽

①今之世号为时文者,拘之以格律,限之以对偶,率腐烂浅陋可厌之言。甚者指摘一字一句以立其说,

穿凿牵缀,若隐语然,使人殆不可测识。而司其文者力其目之所属,意之所注,亦于此而已。

②盖学者之所习如此,有司之所取又如此。夫国家今日之用人,莫急于科第,其事可谓至重矣。夫既

以科第为重.则士不欲用世则已.如欲用世,虽有豪杰出群之才不得不此之习;上之人不欲荐扬人才则已,

如欲荐扬人才,虽有休休②有容之量,不得不此之取。岂下之人所习在是,而上之人姑取之耶?抑亦上之

所倡在是,而下靡然从之也?呜呼!文之敝既极,极必变,变必自上之人始。吾安知今日无若宋之欧阳永

叔者,而一振其陋习哉!吾又安知无若苏、曾辈出于其下,而还其文于古哉!

③太原周君仲瞻,其为人清慎而雅明,盖予所谓出群之才也。其学长于《春秋》,而尤好古文词,以

予之同其好也,相好日厚。会将就试于其乡,诸友者惜其去而不可留也,则相率作诗赠之。

④噫!仲瞻之行决矣。以其学之长而少徇乎流俗,其取科第也必矣。然或使其确守所学,不从风而随

波焉。世亦未必无欧阳子者取之。盖文之体有不定也,而学之志有定,□□有不定者,时之尚;有定者,吾

之守。时之尚自尚,而吾之守自守。此真所谓特立之士,非流俗之所知,而惟仲瞻为可以语此也。

(有删改)

【注】①司其文者:掌管文教的官员。②休休:形容气魄弘大。

9.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分)

A.是故B.与其C.所以D.虽然

10.以下各项对文意理解正琥的一项是()(2分)

A.造成当世时文风气不正的原因是在下者想要迎合在上者的喜好。

B.作者认为当世文坛需要像欧阳修这样能改陋习、振文风的领袖。

C.诸友赠诗给周仲瞻,是为了劝说他不要为了做官而去应试科举。

D.作者认为周仲瞻如果不迎合当时文坛风气,科举就不可能及第。

11.比较以下修改后的句子,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夫既以科第为重,则士之欲用世者,必此之习;上之欲荐扬人才者,必此之取。

12.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答案】9.C10.B11.“不欲……则己”以一种略似退让的语气,实则强调士欲用世、上欲荐才的

必然需求,委婉中带着恳切,再以“虽”“不得不”等措辞,流露作者对于学者应试和官员选才只能受到僵化限

制的深切无奈,画线句较之修改句子干脆直接的语言风格更显迂曲,感情色彩更浓。12.为众人给周

仲瞻的赠诗题序,赞美其为人及才学;批评了当时学者文章追求僵化晦涩之风气的现象;呼吁在位者中的

有识之士能够引领文风改革;肯定自己与周仲瞻志趣相投,能不与世俗流变,志定自守的卓然态度。

【解析】9.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该句前说“盖文之体有不定也,而学之志有定”,后句说“有不定者,时之尚;有定者,吾之守”,后句是解释

前句现象的原因,故而要选”……的原因

A.因此,表结果。

B.与其,与“不如”搭配,表选择。

C....的原因。

D.表转折。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下者想要迎合在上者的喜好”错误,根据原文“岂下之人所习在是,而上之人姑取之耶?抑亦上之所倡

在是,而下靡然从之也”可见,作者推测了两种原因,并不确定是哪一种。

C.“是为了劝说他不要为了做官而去应试科举”错误,根据原文“会将就试于其乡,诸友者惜其去而不可留也,

则相率作诗赠之“可见,朋友们赠诗是为了送别。

D.“认为周仲瞻如果不迎合当时文坛风气,科举就不可能及第”错误,根据原文“然或使其确守所学,不从风

而随波焉。世亦未必无欧阳子者取之”可见,作者认为即使他坚守所学不迎合当时风气,世上也未必就没有

欧阳修那样的人选中他。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用了“不欲……则已,如欲……虽……不得不”得到句式,从前句可看出,“除非不想用世/荐才”,然而

对于读书人和朝廷来说,不这种选择本身就不可能存在,作者用这种看似退让的语气,实则更进一步强调

了这种需求的必然和迫切,委婉而恳切。后句“虽……不得不”,更加强了在这种风气下,无论文人还是官员,

都受到极大限制的无奈,批判了当时文坛风气的僵化古板。

而改句采用了陈述语气,没有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不能深切地感染读者,语言也

更直接,不够委婉。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一二段“今之世号为时文者,拘之以格律,限之以对偶,率腐烂浅陋可厌之言”“穿凿牵缀,若隐

语然,使人殆不可测识”“虽有豪杰出群之才不得不此之习”“虽有休休有容之量,不得不此之取”可概括出作

者批判当时文坛风气过于僵化晦涩,无法有效迅速地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从第二段“吾安知今日无若宋之欧阳永叔者,而一振其陋习哉!吾又安知无若苏、曾辈出于其下,而还其文

于古哉”和第四段“然或使其确守所学,不从风而随波焉。世亦未必无欧阳子者取之”可见,作者呼吁在位者

中的有识之士能够引领文风改革。

从“会将就试于其乡,诸友者惜其去而不可留也,则相率作诗赠之”可见,为众人给周仲瞻的赠诗题序,赞美

其为人及才学。

从“其学长于《春秋》,而尤好古文词,以予之同其好也,相好日厚”“时之尚自尚,而吾之守自守。此真所

谓特立之士,非流俗之所知,而惟仲瞻为可以语此也”可见,作者肯定自己与周仲瞻志趣相投,能不与世俗

流变,志定自守的卓然态度。

参考译文:

①如今时尚号称写作时文的人,用格律来拘束文章,用对偶来限制文章,大抵都是腐朽陈旧浅薄令人

厌憎的文字。更有甚者摘选出一字一句来创立自己的学说,穿凿附会而不能自由解说,仿佛写的是隐语,

让人几乎不能够认识理解。而掌管文教的官员,他们目光所集中的,心里所注意的,也就在这些文章上面。

②大概因为求学的人所学习的是这样,而有关官员所采取的文章也是这样。如今国家正任用人才,没

有比科举考试更重要的,这件事可以说十分重要。既然以科举考试为重,那么求学士子除非不想被朝廷采

用,如果想要被朝廷采用,即使有出众的才能也不得不学习这些东西;上面的人除非不想推荐赞扬人才,

如果想要推荐赞扬人才,即使气魄宏大有容人的度量,也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来吸取人才。难道是下面的人

学的是这样的风格,故而上面的人只好姑且用这种方式采纳吗?又或者是上面的人提倡的是这种风格,而

下面的人一面倒地盲目跟从呢?啊呀,文章的弊病已经到了极点,到了极点必然产生变化,而变化一定会

从上面的人开始。我怎么知道如今就没有像宋代的欧阳修这样的人,挺身而出荡涤当代文坛的陋习呢!我

又怎么知道没有像苏轼、曾巩这一类的人从他们的门下出来,而把文风回归到古代呢!

③太原的周仲瞻先生,他做人清廉谨慎而又文雅明理,这就是我所说的出众的人才。他在学问上很擅

长《春秋》,而又特别喜欢古文言词,因为我和他在爱好上相同,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他将要去参加乡

试了,诸位朋友惋惜他将要离去而不能留下,就一个接一个地作诗赠送给他。

④噫!仲瞻的行程已经决定了。凭借他学问的有点儿稍微遵从流俗,他科举取第也是一定的。然而也

许让他坚守自己所学,不跟从文坛的风气随波逐流。世上也未必就没有欧阳修这样的考官能够取中他。大

概文章的体裁不一定,而学习的志向有定数;不确定的原因,是文坛风气;有定数的原因,是我坚守节操。

文坛风尚让时人自己崇尚,而我的操守我自己坚守。这真是所说的特立独行之人,不是流俗之人所能共知,

而只可以和周仲瞻说这样的话。

四、(2023•上海杨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

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

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口。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

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锣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

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

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口。

(节选自姚鼐《复鲁絮非书》)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

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债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

无与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

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细柔,故人得

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

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口

得之难也。

(节选自姚鼐《海愚诗钞序》)

13.下列语句的空缺处选用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口”应选用“者”。

B.“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应选用“焉”。

C.“口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应选用“然”。

D.“甚矣,口得之难也”应选用“其”。

14.请结合文本,赏析甲文两处画线句的语言特点。(4分)

15.甲乙两文都围绕“阳刚阴柔文风”展开论述,而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答案】13.C14.这两个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阳刚和阴柔的文章之美,把原

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15.甲文:具体

论述了散文的阳刚、阴柔风格的区分与特点;认为文章的刚柔不同,是因为人的性格气质不同。乙文:①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兼具阳刚与阴柔之美。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阴阳刚柔之美源自天地之道。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阳刚与阴柔的调和中应有所侧重。③雄伟刚劲的作品比温深徐婉的作品更可贵。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此句意思是,从诸子以下,他们写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的。"者”字代指上面的情况,放在句末煞尾。

B.正确。此句意思是,可见写文章人的性格气质及外在表现,全部都不相同啊!“焉”是句末语气词。

C.错误。此句意思是,如果对阳刚阴柔的精微有所领悟,都可以用来成就文章之美。故此处应为表示假设的

虚词,可填“苟”;“然”表转折,不正确。

D.正确。此句意思是,遇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太难得了。“其”字表反问或感叹语气。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

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

鸿鹄之鸣而入廖廓”,从修辞手法上看,两句运用一连串“如”字结构,既是比喻,又是排比,把具有阳刚之

美的文章比作雷霆、闪电、山谷中的强风、高山峻岭、决流的大河、奔腾的骏马;把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

比作旭日东升、清风、云霞、轻烟、深林间弯曲的小河、水的波纹、珠玉的光辉、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

天际。

从效果上来讲,一连串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阳刚和阴柔的文章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

问题说得具体形象。

从语言特色上看:诸多意象的使用使文章具体可感,色彩鲜明;同时一连串“如”字的使用和长句短句错落有

致的摆放,使语言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气势流宕。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甲文:

结合“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

可知,文章具体论述了散文的阳刚、阴柔风格的区分与特点。

结合“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

情形状,举以殊焉”可知,认为文章的刚柔不同,是因为人的性格气质不同。

乙文:

结合“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可知,对阳刚阴柔的精微有所领悟,可以成就文章之美。

结合“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

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可知,古代君子所称赞的好文章,阳刚阴柔应当并存,但也不能在两者之间毫无偏胜。

结合“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可知,雄伟刚劲的作品比温深徐婉的作品更可贵。

参考译文:

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只有圣人的话,

能够使二气会合而不偏颇。但是《易》、《诗》、《书》、《论语》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那

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以语录为体裁,各有其适合之处。从诸子以下,他们写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的。那些

得到阳刚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的强风,如高山峻岭,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

骏马;他们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阳,如烈火,如黄金镂嵌的铁器;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

接见臣民,如鼓舞千万名勇士去战斗。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旭日东升,如清风、云霞、较

烟,如深林间弯曲的小河,如水的波纹,如珠玉的光辉,如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际;得到阴柔之美的

人,深沉得像是叹气,高远得像是有所思考,火热得像是高兴异常,伤心得像是悲哀无比。看他们的文章,

听他们的声音,可见写文章人的性格气质及外在表现,全部都不相同啊!

我曾说过写文章的根本(规律),源于天地之道。天地的规律,不过是阳刚阴柔罢了。如果对阳刚阴

柔的精微有所领悟,都可以用来成就文章之美。阳刚阴柔应当并存而不应偏废。如果(文章)只有其中的

一端而完全没有另一端,阳刚发展为紧张激烈、乖张不顺,阴柔发展为萎靡消沉、闭塞昏暗,(这种文章)

就一定不会成为好文章。但是古代君子所称赞的好文章,虽然兼具两方面的特点,但也不能在两者之间毫

无偏胜。这是为什么呢?天地的规律,以协调融合为本体,但时常产生特殊变化并以此作为功用,道理本

来就是这样的。事物(如果)在天地间发挥独特功用,常常尚“阳”而贬“阴”,扬“刚”而抑“柔”,

所以人们领悟的天地规律也如此。雄伟刚劲的文章,一定比温和深厚、舒缓委婉的文章更可贵。能作温深

徐婉之文的才子是难得的,而更为难得的,一定是在天下遇到能作雄文的才子。从古到今,会写诗的人有

很多,诗写得好的人也有很多,然而卓尔不群值得称为雄才的人,一千多年中不过几个人罢了。遇到这样

的人才真是太难得了。

五、(2023•上海崇明•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1分)

材料一:

伯夷颂①(唐)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辱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

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

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萃乎泰山不足为高,

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

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呼食其

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日: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

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①颂: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材料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毒往归焉!”及至,西伯卒,

武王率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

欲兵之。太公日:“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目:“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

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

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

是邪非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0》)

【注释】①列传: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意义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顾人之星非”中“是非”属于古今异义,可以理解为“褒贬”。

B.“彼二子乃独期食其粟”中“耻”属于意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以……为耻”。

C.“窜往归焉”中“盍”属于通假字,通“何”,可以理解为“为什么”。

D.“武王军伐纣”中“东”属于名词作状语,可以理解为“向东”。

17.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第①段采用比喻论证阐明自己观点。

B.材料一第③段采用对比论证圣人是万世之标准。

C.材料二第①段以事例论证伯夷叔齐隐居的原因。

D.材料二第②段借助对比论证突出自己观点。

18.从句式角度赏析材料二第②段。(3分)

19.两则材料写作上均突破文体限制,结合上述材料具体内容及注释加以分析。(5分)

【答案】16.C17.D18.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充满气势。以短句形式分列颜回仁德好学而早

天以及盗跖残暴横行而寿终,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同时,本段多采用反问句式,形成连续

追问,强烈地表达了对天道不公的批判。19.颂这一文体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赞颂其美德。

材料一简略描述人物事迹并对其“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颂扬,但文章更多围绕人物展

开议论,阐述二子“特立独行”精神的现实意义,借颂扬二子来针硬时弊,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以二子为榜样

的志向。材料二作为一篇列传,并不仅仅记录人物事迹,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贤人、恶人命运与善恶的

矛盾分析,批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表达出作者对天道报应论的批判。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

B.正确。句意: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

C.错误。“盍往归焉”中“盍”应译为“何不”。句意:何不去归附他呢?

D.正确。句意:向东去讨伐商纣。

故选Co

1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采用比喻论证”错,“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奉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为对比论证。

B.“论证圣人是万世之标准”错。本段用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伯夷特立独行的难能可贵。

C.“论证伯夷叔齐隐居的原因”错。本段主要论证的是伯夷叔齐如何坚守节义。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等句以短句为主,

节奏明快,充满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

以短句形式分列颜回仁德好学而早天,如“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以及盗跖残暴横行而寿终,

如“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更加鲜明地表

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同时,本段多采用反问句式,形成连续追问,如“可谓善人者非邪”“其何如哉”“是遵何德哉”,由此强烈地表

达了对天道不公的批判,同时,便于引发读者的思考。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体裁的能力。

由材料一注释“颂: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可知:颂这一文体

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赞颂其美德。材料一简略描述人物事迹并对其“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特立独行的

人格精神有所颂扬,但文章更多围绕人物展开议论,如“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

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阐述二子“特立独行”精神的现实意义,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

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者借颂扬二子来针硬时弊,表达

自己不随波逐流以二子为榜样的志向。

由材料二注释“列传: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可知:作为一

篇列传,并不仅仅记录人物事迹,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贤人、恶人命运与善恶的矛盾分析,如“批驳“天道

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文中写道“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

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

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以

及对天道报应论的批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

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

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坚定执

行而不迷惑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与他

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

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

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这

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

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

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

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材料二: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

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

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何不去归附他呢?”

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铮说:“父亲死了不

安葬,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

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

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

山菜来充饥。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是常常帮助好人。”而像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人了!难道不

是吗?这样地聚积仁德、修养品行,竟然饿死了!再说七十二位贤人里,孔子特别赞美颜回好学。可是颜

回常常闹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而最后早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如此的呢?盗距常

常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戾,聚集朋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反而能够长寿以终。这又是依循何

种德行的啊!我实在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的呢?

六、(2023•上海静安•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严久能《娱亲雅言》序

(清)钱大昕

①今海内文人学士,穷年累月,肆力于铅梨力孰不欲托以不朽?而每若有不敢必者,予谓可以两言决

之,目:“多读书而已矣,善读书而已矣。”胸无万卷书,臆决唱声,自夸心得,纵其笔锋,亦足取快一

时。而沟法之盈②,涸可立待。小夫惊而舌挤®,识者笑且齿冷,此固难以入作者之林矣。亦有涉猎今古,

闻见奥博,而性情偏僻,喜与前哲相齿且藉。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虽一孔之明,非无可取,

口其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

②唐以前说部④,或托齐谐之妄语,或扇高唐之颓波,名目猥多,大方所不屑道。自宋沈存中诸公,穿

穴经史,实事求是,虽议论不必尽同,要皆从读书中出,异于游谈无根之士,故能卓然成一家言,而不得

以稗官小说目之焉。

③苕溪严久能氏,少负异才,濡染家学,所居芳椒堂,聚书数万卷,多宋、元第本。久能寝食于其间,

漱其液而听其裁⑤,中有所得,质之尊人茂先翁,许诺而谨书之,积久成帙,名之日《娱亲雅言》。贻书乞

予序其端。

④夫古之娱亲者,牵车负米,奔走千百里,契阔跋涉,以谋菽水之欢⑥。而严氏之娱,近在庭闱,以图

籍为兼珍,以辩难为舞彩⑦,此其娱有出于文绣膏粱之外者矣!以读书为家法,而取之富,而择之精,吾

恶能测久能之所至哉!

[注]①铅桀:qi*n,写作。②沟涂之盈:指大小沟渠里满满的水。泠:kuai,田间水沟。③挤:jiao,舌翘起

不能出声,形容害怕或惊讶。④说部:指古代小说、笔记等书。⑤啼:ji,吃。zi,切成的大块肉。⑥

菽水之欢:奉养父母。⑦兼珍:两种以上的珍美食品。舞彩:老莱子性至孝,年七十,穿五色彩衣,作婴

儿状逗父母高兴。

20.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与B.而C.是D.如

21.分析第①段说理思路。(3分)

22.对第③④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清代乾嘉学者严元照,字久能,少负异才,藏书甚多,博览群经。

B.“娱亲雅言”是说撰此书娱乐自己的父亲,实际是读书考据的专著。

C.别人“娱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