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第八章学习资料_第1页
自然地理学 第八章学习资料_第2页
自然地理学 第八章学习资料_第3页
自然地理学 第八章学习资料_第4页
自然地理学 第八章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学习目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具有整体特征、功能和发展规律。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综合研究。在诸如人口剧增、资源趋向枯竭、环境遭受污染与破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困扰着人们的今天,这种综合研究不仅重要,而且非常迫切。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三节自然区划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质(geology)、地貌(geomorphology)、气候(climatology)、水文(hydrology)、土壤(soilscience)和生物(biology)等成分(Component)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是由各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自然地理系统。动态系统。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景观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自然要素间以物质能量交换为特征的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获得整体特征。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案例1: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风成作用盛行大片沙漠、砾漠动植物稀少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案例2:深圳红树林(位于亚热带海岸)气候温暖湿润形成潮湿的泥质滩地是红树植物和候鸟珍禽以及海洋生物的栖息地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案例3: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人类乱砍滥伐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化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8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过度砍伐、开垦、放牧等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生态恶化植被破坏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9气候土壤生物地貌水文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0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自然地理系统:动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的开放系统。系统的秩序是依靠外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来维持的。自然地理系统中各要素间或子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联系非常复杂,但从总体上看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现的:即地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分循环和生物循环。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2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质循环也称地质大循环,是指陆地表面的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细小颗粒或可溶性物质,在流水冲刷、搬运作用下,最终汇如海洋形成各种沉积岩;后经地壳运动,海底沉积岩又上升成为陆地,再次遭受风化剥蚀的过程.2.大气环流是指规模不等的、定常的或周期性的空气流动。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所产生的气压梯度造成的,大气环流使地表不同热量带之间的热量得到交换,维持了地表温度周年的稳定性。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3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水分循环是指海洋、大气和陆地上的水分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往复相变和运动过程。在水分循环过程中,通过水分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土壤圈联系在一起。4.生物循环也叫生物小循环,是指活的生物体从生境中吸收能量、养分和水分,生物死亡后又将体内固定的能量、养分和水分重新归还到环境中的往复过程。它将太阳能、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4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简化模式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5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四、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含义: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一定的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或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即自然地理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和自动恢复能力。外部干扰(涨落)指的是自然地理系统环境条件的改变,如太阳活动、小行星撞击、地球自转和公转参数的变化、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地震、火山活动和构造变动)、以及人类活动等;内部干扰(涨落)指的是自然地理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数量或质量的变化等。原因:自然地理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负反馈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6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五、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两种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发展。2.气体、固体、液体三相物质并存。又以同心圆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7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五、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非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这种转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永恒的永恒发展。4.人类聚居的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8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19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一是地球内能。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最基本规律,而其他的分异规律则是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0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的规模或尺度:分为大、中、小三种:(1)大尺度分异:全球性尺度;全大陆、全海洋尺度;区域性尺度。(2)中尺度分异,如山地中垂直带的分异等。(3)小尺度分异,如局部地段中处境引起的分异等。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模层次水平范围垂直厚度内部物质联系大尺度大陆层次大陆或洲对流层顶至沉积岩石圈全球性大气环流、水分循环和地质循环中尺度区域层次大于100万平方千米大气边界至太阳能休止深度地区性大气环流、大流域物质循环小尺度局部层次小于100万平方千米植物冠层顶至根系所及部位生物循环表:地域分异的规模与尺度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水平自然带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并按纬度(南北)方向依次更替的现象。例如,高纬地区的极地苔原带和寒带针叶林带以及低纬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延伸方向都大致与纬线相平行,而且它们都横跨世界大陆呈断续的带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3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4南北更替,东西延伸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5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非地带性——2.干湿度分带性规律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例如北美洲中部地区(95°W以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温带落叶阔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这些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经度地带性规律。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6

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7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非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规律随着海拔高度的剧烈变化,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依次更替的现象叫做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简称垂直地带性规律。垂直带谱:一条高大山系,自山麓到山顶可以出现一系列垂直自然带。这些自然带自下而上的排列顺序、数目及其分布高度统称为自然带的垂直带谱。即某一山地垂直带系列的总称。山麓地带的自然带称为该垂直带谱的基带,它就是该山系所在地区相应的水平自然带。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8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带针叶林带低山热带雨林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带高山寒冻地衣带高山冰雪带200040006000高山冰雪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原寒冷半干旱草原带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9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典型地区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因素(太阳辐射)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纬和高纬地区(非洲)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水分海陆位置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自然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高山地区(珠穆朗玛峰)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0第三节自然区划自然地理环境的划分系统:区划研究、类型研究1.类型划分是根据自然地理系统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相似性程度对其进行归类或分类,分出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性质相似,并且同一类型在空间上可重复出现(同一类型内的多个个体在空间上是分离的)。2.区域划分是根据自然地理系统的区域共轭关系和相对一致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称区划单位)。每个区域单位可能包含着几种类型单位,但在分布上具有“唯一性”。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1第三节自然区划一、自然区划区划:指区域的逐级划分,是区域划分的简称。如行政区划、经济区划、自然区划等。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区划的简称,它是以自然地理系统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按照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综合特征或某一要素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将这些区划单位排列成一定的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2第三节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以某一自然地理要素为对象,按其自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各区划单位自然特征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和动物区划等。综合自然区划也叫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它的区划对象是自然地理系统,是按照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逐级区域划分,并根据各区划单位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3第三节自然区划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4第三节自然区划二、自然区划的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空间连续性原则4、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5第三节自然区划1.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2.相对一致性原则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6第三节自然区划3、区域共扼性(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划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性的,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称之为区域共扼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挑选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在形成各自区域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就是主导因素原则。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7第三节自然区划三、自然区划的方法1、自上而下的划分: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8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39第三节自然区划三、自然区划的方法2、自下而上的结合(类型组合法):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又称合并法。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0自下而上划分自然地理区的方法示意图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1第三节自然区划地带性区划单位1.带: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区划中,带是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地理带或景观带而非单纯的热量带。具体指标有:≥10℃积温、辐射平衡值,以及土壤、植被所反应的气候特点等。2.地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地带内部各自然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就形成若干亚地带。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局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2第三节自然区划中国境内的温度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3第三节自然区划非地带性区划单位1.大区:与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的部分。如中国三大自然区。2.地区:大区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3.亚地区:亚地区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因构造运动差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分化而成的。4.州:州是低级非地带性单位,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异及由它引起的其它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划分。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4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一、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地理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5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1、土地具有一定的综合自然特征。2、土地是具有一定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的地段,其规模随土地等级的大小而不同,在空间上彼此存在一定的镶嵌组合关系,即地域结构关系。3、土地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4、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6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二、土地的分类

土地分类: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即按各个土地单元的属性所反映的相似关系对其进行分组,使同组的单元尽量相似,不同组的则尽量相异。土地单位是多级的,土地分类也相应是多系列的,即每一级土地单位都可进行类型划分。土地分类原则:逻辑原则、发生原则和相似性或相异性原则。确定分类标志和指标。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7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8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49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三、土地的评价

1.土地评价(土地分等):根据生产任务的具体要求,按土地的自然特点并结合一定的经济利用可能性,对土地质量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不同的评定等级。即按不同的土地用途对各种土地类型再进行一次评价性的分类。土地类型研究是土地评价的基础。土地评价又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0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2.土地评价的依据:土地各种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以及在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即从综合的观点出发,考虑因地制宜,确保土地潜力的充分发挥并能持续地利用,全面衡量土地的质量差异,在多种适宜性中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1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3、土地评价原则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永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2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4.土地评价

的步骤:(1)全面研究各土地类型的自然属性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按照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经济效益以及可能给环境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等,作出评价,并定出分等标准和具体的诊断指标;(3)将这些土地类型按新定分等标准划分为另一种的土地适用性分类等级,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3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5、土地评价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平行法和两段法、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4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5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全国农业生产用地分为八等。各等土地的具体划分标准:一等地:土地利用没有限制因素,适用于农、林、牧业生产。二等地:土地利用有某些限制,对作物有选择性,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三等地:土地利用受较大限制,对作物的选择性较强。一年二熟,二年三熟或一年一熟。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6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四等地:对农业有很大限制,要求细致的管理措施,主要适于林业和牧业。五等地:不适于农业,主要用于牧业或林业。六等地:只能用于牧业或林业。七等地:能短期生长野生牧草,只适宜放牧。造林困难。八等地:不适于生产性利用。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7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6.土地评价的最终结果土地评价的最终结果是进行土地分等。农用土地分等的依据:土地类型适宜性广窄程度水土保持能力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貌特点及其对耕作方式的影响利用方式及采取措施后提高质量的可能性利用水利设施的可能性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8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生产潜力、利用状况、及其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59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土地资源科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保护与复垦土地经济学土地估价土地金融地产地藉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土地信息系统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0独山断山石山童山过山五不用山地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1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人类本身的发展,必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承受力和容量;人类所谓“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行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而不是以其个别组成要素为出发点;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必须根除人与自然对抗,树立两者协调发展的观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2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通过垦殖和养殖把大量天然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生态系统。耕作中培育各类优于天然土壤的农业土壤。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为农业生产、采矿、水利和交通建设所必须。水利建设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保证了航运和灌溉。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3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1、矿产的开采特点:使土壤、覆盖物和基岩迁移积极影响: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如:有利于生产力的布局,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等。负面影响:废渣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破坏景观,污染环境,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问题如:山西的煤矿开采、韶关大宝山有色金属开采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4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1、造成全省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渠、管道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的毁坏;2、水源严重污染,含水层遭到毁坏,加剧了山西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3、每年排放的煤烟型污染物污染大气,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各种职业病的患病率4、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许多高级专业人才望而却步,难以被吸引进来,原有的人才也面临着流失的危机,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5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6AtmosphericEnvironment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7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电池污染

一节一号含汞电池烂在土里,可使1m3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t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8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960年以来,对地表径流人工控制能力增长了3倍;水库蓄水量达到湖泊和河流的3-6倍,利用了近一半的可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利用每10年增加20%,15-35%地区出现过度利用,在21世纪将成为制约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69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这项投资达4860亿元、比三峡工程投资还多两倍的工程将“跋山涉水”1300公里,把总计448亿立方米的长江水调到中国北方水系,以从根本上缓解北方的严重干旱缺水。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0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处: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的城市缺水和生态、农业用水问题。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利:对长江流域来说:减少水量,影响水质、航运及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引起海水倒灌,泥沙冲淤状况的变化等问题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1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

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2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正面:1.将拉动新疆经济快速增长,可以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新疆财力紧张状况。2.将拉动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相当多的新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3.能够带动新疆化学工业、邮电、通信、交通、教育、科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疆的社会进步。4.保证东部经济发达区的燃料供应5.使长江三角洲的清洁能源的比例上升15%以上,可大大削减长江中下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3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负面:(1)工程穿越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基本农田等多类敏感地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引起环境问题。沿途的重要文物古迹会受破坏。(2)工程安全问题减少影响的措施: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压缩开挖土量,控制生活垃圾,对施工线路上的文物古迹设置隔离带或派专人监管。根据不同的地质、水文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工程安全措施(如管道的大小、管壁厚度等)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4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蓝藻爆发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5海洋污染石油泄漏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62010年6月3日,路易斯安那海岸东大陆岛海滩,褐鹈鹕在浆糊状的浮油中挣扎2025/4/15资源与城乡规划系77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生物多样性减少:在634种已知灵长类动物(包括猴子、狐猴、叶猴和大猩猩等)中,有近半数的303种濒临灭绝,其中69种为最濒危物种。IUCN已将634种的48%列入其濒危物种“红色名单”,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