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新疆克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新疆克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新疆克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新疆克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克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

L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10sB.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lrn/s

C.中学生的课桌高度约1.5机D.教室的高度约为1小

【答案】B

【解析】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小讥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x=lm/s左右。故2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zn左右。故C不符

合实际;

。、教室的高度在3沆左右。故。不符合实际。

故选:Bo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

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

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答案】B

【解析】解:AB,a中物质整体升温,因此是熔化图象,同时图线中没有一段呈水平,说明该物质没有一

定的熔点,因此是非晶体。B图中物质整体升温,因此是熔化图象,同时图线中有一段呈水平,说明该物

质有一定的熔点,因此是晶体。故A错误,8正确。

CD.C中物质整体降温,是凝固图象,C图线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是晶体在凝固;

。中物质整体降温,是凝固图象,但从图线看,没有一定的凝固点,随着放热温度一直下降,因此是非晶

体在凝固;故错误。

故选:Bo

总体来看,熔化是一个吸热升温的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图象中有一段是呈水平的,非晶体没有一定

的熔点,■边吸热、■边升温、■边熔化,据此可对图甲做出分析;

凝固是一个放热降温的过程,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图象中同样有一段是呈水平的,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

固点,一边放热、一边降温、一边凝固,据此可对图乙做出分析。

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看有没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

明确物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3.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听到音叉的增

声音,小球弹开明显的角度。此现象说明()/

/

A,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

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振动

C.小球是放大声音响度的

D.小球是改变声音音色的

【答案】A

【解析】解:

AB.音叉发声时,小球弹开,可以说明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故A正确,B错误;

C、音叉振动的幅度不易观察,通过比较小球弹开角度大小,可以反映音叉振动的幅度,故C错误;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小球弹开的角度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而

不是音色,故。错误。

故选:Ao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当发声体的振幅越大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尤其是能根据实验的操作特点得出用不同的力是为了改变音叉的振幅,进而改变响

度,是解答的关键。

4.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鲜花怒放B.骏马奔腾C.雪花飞舞D.日出日落

【答案】A

【解析】解:A鲜花怒放,是生物在生长,不是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区骏马奔腾,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雪花飞舞,有位置的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日出日落,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机械运动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的物体发生了物理位置的变化。

5.微信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工作和交流软件,我们可以通过密码登陆,还可以用声音锁登陆。设置声音锁要

录入用户的声音,登陆时只有该用户的声音才能成功登陆,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那么声音锁登陆微信是

识别出了用户声音的哪一特性()

A.音调B.响度C.音色D.长短

【答案】C

【解析】解: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于区分发声体,声音锁登陆微信就是识别出了用

户声音的音色。

故选:Co

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于区分发声体。

本题考查了音色与音调和响度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

6.在“天和号”核心舱中的航天员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天和号B.地球C.月亮D.太阳

【答案】A

【解析】解:

A.以“天和号”为参照物,航天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航天员是静止的,故A正确;

BCD.以地球、月亮、太阳为参照物,航天员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航天员是运动的,故8co错误。

故选:Ao

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

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

同,注意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7.下列对声的应用实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有经验的瓜农根据拍击西瓜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西瓜的生熟

B.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跳动的情况

C.利用声纳测海深

D.将扬声器对准火焰,播放音乐,火焰跳动

【答案】D

【解析】解:4瓜农根据拍击西瓜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西瓜的生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

误。

8、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跳动的情况,是根据声可以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利用声纳测海深,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将扬声器对准火焰,播放音乐,火焰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正确。

故选:Do

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熟悉生活中的常见实例。

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实例,可解答此题。

8.(T朗读者》是全民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3X108^/s

C.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D.我们调节电视的音量改变的是音调

【答案】A

【解析】解:

A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A正确;

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a/s,故8错误;

C明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带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错误。

故选:Ao

(1)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有关,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

(2)声音在15K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有关。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知识点。基础性题目,难

度不大。

9.如图所示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D.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答案】B

【解析】解:

A、春天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融化成为水,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8、烧开水时,从开水壶嘴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8符合题意

C、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手表面的水汽化成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窗玻璃上是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化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So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

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

升华。

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10.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是静止的

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第20s,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D.0〜20s,乙车运动的路程为100小

【答案】C

【解析】解:4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且速度不为零,则甲不是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

误;

8、由图可知,乙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即乙做加速运动,故3错误;

C、由图可知,第20s,甲、乙的u-t图线相交,表示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故C正确;

D、在0—20s内,甲的速度不变,sv=5m/sx20s—100m,

乙的速度逐渐增大,且20s末时甲、乙速度相同,所以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速度,则乙通过的路程小于

甲通过的路程100m,故。错误。

故选:Co

在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两直线

相交的点表示速度相同,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u-t图像,从图像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1.对于如图所示的声学现象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A.图甲: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图乙: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图丙: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D.图丁:航母舰载机指挥员佩戴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解:4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3.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图丙中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改变空气柱的长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正确;

。.航母舰载机指挥员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错误。

故选:Co

(1)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振动快慢与发声体的长短、粗细等有关系;音调与频率有关系。

本题围绕生活中的声现象考查了多个基本的知识点,难度不大。

12.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

气”,如图所示。下面对这两种“白气”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两种白气都属液化现象

B,两种白气都是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里冒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D.雪糕周围的白气是雪糕升华形成的

【答案】A

【解析】解: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由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选:Ao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根据题目所给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就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1分。

13.(1)图⑷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物体4长度为cm.

(2)图(6)中,秒表的读数为So

A8

[11r]■IH11111]Ir1111111111rI.1111'I

(kml23

(a)(b)

【答案】12.40337.5

【解析】解:(1)图(a)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lzmn,即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Inmi;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40cm刻度对齐,所以物体4的长度为L=

2.40cm;

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小讥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爪讥,指针在“5”和“6”之间,偏

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超过五分半;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

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6讥37.5=337.5s。

故答案为:(1)1;2.40;(2)5;337.5。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4.单位换算:54km/h=m/s;0.8mm=nm;早读时间约为0.5%=—s。

【答案】158x1051800

【解析】解:54fcm/h=54X=15m/s;

0.8mm=0.8x10-6nm=8x105nm;

早读时间约为0.5h=0.5x3600s=1800s。

故答案为:15;8x105;1800o

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lm/s=3.6fcm//i;

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m=106nm:

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lh=3600so

可据此进率进行速度、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

此题考查了速度、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属基础题目。

15.“神舟六号”在太空中,航天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如果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他们却不能直接

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原因是o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选填“快”或“慢”)。

【答案】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40慢

【解析】解: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太空中传播,因此在舱外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用电子

通信设备;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水属于液体,钢铁属于固体,所以声音在水中和钢铁中传播得比在

空气中快。

故答案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40,慢。

①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②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zn/s,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快,但都大于在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快慢进行解答。

16.正在行驶的列车速度是15m/s,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列车1秒钟运动米;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

沿直线且_____不变的运动。

【答案】15速度

【解析】解:速度值的含义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15m/s表示列车在1s内通过的路程是

15m;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故答案为:15;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值的含义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本题考查了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7.生活中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引吭高歌”描述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

【答案】响度

【解析】解:“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故答案为:响度。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

响度越小。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

18.小明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影响到他的学习。对小明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

(选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戴上了耳罩这是在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途

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噪声人耳处

【解析】解:广场舞的音乐影响到了小明的学习,故属于噪声;

为避免干扰,小超戴上了耳罩,这是从声音的接收处控制噪声的,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噪声;人耳处。

(1)乐音通常是指哪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防治噪声的途径以及对噪声和乐音的了解,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19.2024年4月10日,雪龙号圆满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雪龙号在科考活

动中经过某海洋区域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从发

射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该处

海洋的深度为m;在月球表面不能用声波来探测距离,原因是。

【答案】3000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则超声波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

2s,则可得海洋深度为h=vt=1500m/sX2s=3000m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传播,因此不能用声波来探测距离。

故答案为:3000;真空不能传声。

(1)根据s=仇得到海洋的深度;

(2)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声信息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20.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时产生的声音人听不到,而一些动物却能听到,原因是地震

产生的是(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在地震废墟中,遇难人员不盲目叫喊而采取敲击固体物来吸引救援人员的注意,

不仅节省体力,而且这也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且传声效果

好的道理。

【答案】次声波振动固体

【解析】解:地震时产生的声音人听不到,而一些动物却能听到,原因是地震产生的是次声波;

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振动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在地震废墟中,遇难人员不盲目叫喊而采取敲击固体物来吸引救援人员的注意,不仅节省体力,而且这也

是利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且传声效果好的道理。

故答案为:次声波;振动;固体。

地震波是次声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的大小根介质的种类有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

慢。

本题考查了次声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道声学综合题。

21.86版鹉游记》电视剧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制作团队采用了干

冰打造出神秘而又逼真的天宫氛围如图所示,主要是利用干冰(填

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热致冷,引起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填

写物态变化的名称)而形成的雾状水珠悬浮于空气中,营造出烟雾缭绕的

天宫美景。

【答案】升华液化

【解析】解:干冰吸热升华,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所以

会出现“烟雾缭绕”的现象。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此题考查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吸放热情况,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难度不大。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22.小红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

属片先放在斜面底端后来移至斜面的中部,顶端、中部、底端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小红同

学用电子停表记下了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放置金属片的作用是

(3)如图,用刻度尺测量S],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爪机,则si的读数是小车在这段路程中的

平均速度%=6/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如图像中能够较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o

【答案】v=1较小便于计时80.650.02C

【解析】解:(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

算得到小车的平均速度,所以该实验的原理是〃=

(2)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以较小的速度从斜面滑下,以便能较准

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金属片的作用:听到木块撞击金属片的声音便于计时;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读出si=80.65cm=0.8065m;

小车运动Si路程所用的时间t=00:00':33”-00:00':00"=33s,则小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Si0.8065m八.

%=广=———x0.02m/s;

(4)小车在斜面下滑过程中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小车全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图像a表示物体静止,图像B表

示物体匀速运动,图像C表示物体加速运动,图像D表示物体匀速运动。小车做加速运动,故符合的图像为

Co

故答案为:(1)。=:;(2)较小;便于计时;(3)80.65;0.02;(4)C。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得到小车的

平均速度;

(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金属片的作用:听到木

块撞击金属片的声音便于计时;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读出药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读数

小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4)由图中信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运动状态可知符合小车运动情况的选项。

本题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主要考查实验原理、可读出的读数、平均速度的计时、对图像的认识,

这是近年考试的热点题型。

23.诺诺同学在“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每隔1根讥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还要观察冰和石蜡的;石蜡在加热过程中某

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石蜡的温度是℃o

时间/zn讥123456

蜡的温度/汽424448536470

(2)实验中石蜡变软变稀熔化,数据如表,可以判断石蜡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

断的依据是:石蜡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温度。

(3)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记录的数据绘制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

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在BC段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

态”或“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