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晓天中学2025年春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卷)命题范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一、单选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秦汉时期,漕运集中于黄河流域,由东向西运往长安;唐宋时期扬州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变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赋税制度的变革C.经济格局的变化D.对外贸易的发展2.对如图所示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①是经济发展推动下的自发移民B.②是政策指引下的有组织的移民C.人口流动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布局D.人口迁移顺应了国家的战略需要3.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地区,大约1亩多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牛耕的普及②曲辕犁的推广③水排的使用④铁锄的出现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比利时画家法朗士·麦绥莱勒1925年完成的《城市》组画,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其中下列四幅能够反映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如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B.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D.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6.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城头山环壕村落的遗址,村落围有环壕外有农作区,内有生活区,墓葬区等分区。这可以用来说明()A.村落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B.社会贫富分化的产生C.自然地理差异决定村落形态D.人居环境的建设智慧7.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8.《灵枢·师传》有云:“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李时珍在谈及医术时指出:“夫医之为道君于用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反映出()A.中医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B.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学的影响C.医学伦理推动儒家思想传播D.政府重视规范医者的职业道德9.现代中国高铁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A.缩短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B.促进了旅游业的衰退C.加剧了地区经济差距D.减少了对公共交通的依赖10.明代的“三言”、“二拍”把普通市民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有大量描写商贾及其商业技巧特点的篇章。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文化知识的普及B.商品经济的繁荣C.封建秩序的瓦解D.进步思想的传播11.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是()A.外国资本的投资B.政府主导的国有化改革C.国内私人企业的投资D.农民集资建设12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方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宫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疫情防控带有迷信色彩B.政府注重减轻百姓负担C.疫情防控法制化D.政府重视疫情防控13.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建立起集体医疗保健模式,这是具有互助特征的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当年11月,卫生部牵头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研米山乡医疗保健模式后,开始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当时这种模式()A.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反映了农村的社会变革C.体现了城乡差距逐渐缩小D.解决了农村的医保问题14.如表是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由此可以推知()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年210105938221880年37316917516581890年617224331349191900年790284402602024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世界一体化进程在逐步加强C.欧美国家的水陆运输网络初步形成D.铁路成为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15.《建都论》是明代陈建论述都城选址的一篇议论文。他论述的古代都城选址的各项条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在他的心目中“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的是()A.①B.②C.③D.④16.明末,一位来自欧洲的神父拉斯戈台斯曾记录说:“每个中国人在购买东西时都会随身带着一把钢剪,根据货物的价格把银锭绞成大小不等的银块,再用戥子称出小银块的重量。人们在做这件事情时非常熟练,如果需要二钱银子或者五厘银子,他们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白银产量高C.经济作物的种植D.商帮的兴起17.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A.电视B.广播C.电影D.互联网18.河南的偃师,古称西毫,是商代的第一个都城。如图是商代的偃师商城布局示意图。据图可知。商代早期的都城()A.凸显了政治和经济功能分区B.受到了西方城市布局的影响C.形成了严密的城市营建制度D.已经拥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19.方志远指出:明代出现了“入仕”之外的第二种价值标准-财富,徽商、晋商、江右商等“十大商帮”活跃起来;当国家财政和国家经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向“富人”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这表明()A.民众对基本社会价值标准观念改变B.私有财产合法化的时代正式到来C.“仕途”与“财富”开始并驾齐驱D.财富获得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契机20.榷场是宋代在边境地区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场所。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有辽国商人到未设榷场的瀛洲进行贩易,被当地百姓发觉,因此被勒索了大量钱财后方得免除报官。这反映出,宋代()A.边境贸易管理严格B.百姓排斥榷场贸易C.商业税收受到重视D.边境走私得到遏制21.在宋代,各大城市的民间手工业往往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后院是手工作坊,临街的客堂就成了店铺自产自销就成了他们最好的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A.利于推动雇佣关系的产生B.表明城市中坊市制已被打破C.促使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使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22010年我国的两部中医药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一部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另一部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这两部著作是()A.《黄帝内经》、《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C.《齐民要术》、《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农政全书》23.云南通商口岸之一的河口,原是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仅有三、五户人家的一个停船滩头,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很快发展为有900余户,4000余人,20余家商店行号的小城镇,“街道极宽平,建筑皆西式。电报、邮政、电灯俱备”,不仅成为进出滇越的重要门户,而且也发展成为西南边陲地区的一个重要商埠。据此可知()A.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程度加深B.对外通商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C.清政府重视对西南边陲的防护D.近代交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4.以下象征中国商周时期权力与地位的器物是()25.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这反映了()A.政府重视农业发展B.经济作物种类繁多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2.3%提高到32.9%,GDP年增长率达0.85%;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4.9%提高到了26.6%,GDP年增长率为0.58%。-摘编自[英]麦迪森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在1700-1820年间发展的哪些特点?材料二(18世纪的清朝)不仅西南以及东北得到大开发,中部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在18、19世纪,中国东部由于居于东亚贸易圈的内核,所以日本的铜,美洲的银,东南亚的粮食、木材、锡、香料、药材,印度的棉花、染料,俄国、美国的皮毛,都流向中国东部来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用印度输入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棉布,大部分出口到英国。景德镇德化的瓷,福建安徽的茶,都是外销的。-摘编自清华国学院编《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三按照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的奇迹》的新版序言中所提供的数字,从1978到2013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超过9.8%年平均增速,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8.3万亿美元。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能保持35年GDP超过9%以上的年平均增速,这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因此将之称作中国经济奇迹。-摘编自韦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原因再反思》(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27.经略大洋的实践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问题:(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3)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8.城市,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演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之时的太湖地区,不仅市镇数量多,而且工商业的发展程度是其它地方的市镇所不及的。......炉头镇,“居民业冶”;千家窑镇,“民多业陶”;盛泽镇,居民“以绫绸为业”......有的商人从小商品生产者上升为拥有织机三四十张,资本数千金的作坊主。(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太湖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口统计年份1751-17801781-17901801-18101811-18201821-18301851年城乡人口比例流动人口数750007800013800021400026700052:48(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材料三为解决城市工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大量的农民被迁移到城市和工业区,推动了城市人口的非自然增加,使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苏联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迅速发展,但是大城市主要集中在苏联的欧洲地区,平均每一万平方公里有10~17个,而在亚洲地区仅有0.6个。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城市化的主要特点。2024年春学期高二第一次检测历史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答案】C2.【答案】D3.【答案】A4.【答案】A5.【答案】B6.【答案】D7.【答案】D8.【答案】B9.【答案】A10.【答案】B11.【答案】A12.【答案】D13.【答案】B14.【答案】B15.【答案】C16.【答案】A17.【答案】C18.【答案】D19.【答案】D20.【答案】A21.【答案】B22.【答案】A23.【答案】D24.【答案】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