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物理下册寒假作业:声、光、热学实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人教物理下册寒假作业:声、光、热学实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人教物理下册寒假作业:声、光、热学实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人教物理下册寒假作业:声、光、热学实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人教物理下册寒假作业:声、光、热学实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限时练习:120min完成时间:月日

寒假作业09:声、光、热学实验专题原卷版

实验1声音产生的条件

声音的产生通常考查的是通过转换法来观察发声体发声时的振动。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对比实验来考查: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问题探究:(1)实验中如何观察发声体的振动?让正在发声的物体接触轻小物体,

轻小物体会振动起来,将发声体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2)在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时,应用了什么实验方

法?转换法

实验2影响音调的因素

问题探究:(1)实验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目的是什么?用同样大小

的力拨动钢尺,保证钢尺振动幅度相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即改变了钢尺振动的快慢,故可探究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根据实验现象,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你可得出什么结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

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

实验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问题探究:(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为什么要选用较薄的?透明的玻璃板较平面镜更便于确

定像的位置。较厚的玻璃板容易形成两个虚像,影响实验探究。(2)如何确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

像?在像的位置放上光屏,观察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若能则说明像是实像;若不能则说明像是虚像。

实验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4.问题探究:(1)在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应如何放置?将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并使

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三者大致在同一高度上。(2)在探究过程中,在光屏上无法接收到

像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可能有:①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②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一倍

焦距处或一倍焦距以内的位置。(3)如果烛焰的像靠近光屏的上端,应如何调整?调整的方法:①将光屏向

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实验5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5.问题探究:(1)在做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

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呢?这种加热的方式叫“水浴加热法”,目的是:①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②使被加热

的物质缓慢受热,从而使其慢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

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

(2)上图晶体的熔化图像中,AB、BC、CD各段分别表示晶体是什么状态?比较两个图像,会发现晶体和非

晶体的熔化有什么不同?AB段是晶体熔化前,吸热温度上升,固态;BC段是晶体熔化的过程,晶体吸热

温度不变,固液共存态;CD段是熔化结束,吸热温度上升,液态。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有熔点;而

非晶体没有熔点。(3)熔化完毕后,为什么还要加热几分钟?通过对比便于观察熔化过程中和熔化结束后温

度变化的规律。

实验6水的沸腾

问题探究:(1)分析实验图像,你可得出水沸腾的特点是什么?水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水沸腾时,

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2)如何缩短加热至沸腾的时间?①加水要适量,尽量少些;②可用初温在60℃左右

的热水进行实验;③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适当加大酒精灯的火焰;④在烧杯口上加盖(盖上留孔)。(3)在实:

I

验中,为什么水的沸点有时小于100℃,有时大于100℃?①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当水面上

方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就低于100℃;当杯口的盖密封时,水面上方的气压高于1个标i

I

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会高于100℃;②水中有杂质。

帆巩固提升练

1.如图1,在八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等量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AAnnnR§

UlQMf

Ml

BtUUu

)

ABcDEFGH

(1)若用相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选

填“空气柱,,或“瓶壁和水柱的振动,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2)若用嘴依次用同样的力量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选

填“空气柱”或“瓶壁和水柱”)的振动,盛水越多,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

越;

(3)由此联想到,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随着水位的不断升

高,音调逐渐(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按如图3所示制作一个哨子,上下推拉“活塞”,发出的声音将有很大改变,从声学的角度来说,推拉“活

塞”的过程是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气体振动的(选填“频率”或“振幅”),进而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

2.探究是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z铜)

a(

x

bz铜

(

x

ex尼)

(

x

d铜

甲乙

(1)小华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声音的产生”,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

“类比法叽

(2)小刚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规

格已在图乙中标出(其中琴弦的横截面半径关系为此=&=%<6),每根琴弦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填字母);

②若选择琴弦。和6,则是为了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关系;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探究,并推理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发声音调就越低”的结论,则该同学在

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3.吉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

他们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于是他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n?

A铜1000.76

B铜600.89

C铜601.02

D铜800.76

E铜——

F铜600.76

G钢801.02

H尼龙801.02

I尼龙100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C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F、、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须

进行的操作是;

(5)成功作答前四问你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

4.小明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活动时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

抽出,如图甲所示。

(1)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变大”“不变”“变小”),响度

(“变大,,“不变”“变小”)。抽气一段时间后,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广口瓶,又会听到手机声音;

(2)小明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说明空气能,

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

(“会”“不会”“有可能”)弹起;

(3)小明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时运用肥皂膜代替人耳的鼓膜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如图丙所示,请回

答:当喇叭发声时,观察到肥皂膜随着振动,从而联想到人耳之所以听到声音是由于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鼓膜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当人说话的声音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

动就越厉害,甚至破裂。由此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人与声源的有关。

5.在学习《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该现象表明: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在实验中,我们把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

这种物理方法称为;

(2)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

钢尺,可用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是否有关;继续利用这把钢尺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小明的做

法应该是,拨动钢尺并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

(3)如图丙所示的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能听到音乐声。用抽气机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音乐声将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猜

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选填“能”或“不能”)实验说明: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手机芯片厂商高通开发了一款黑科技-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亦称超声波SenselD)

超声波指纹识别是利用的超声波去做检测.利用超声波具有穿透材料的能力,且随材料的不同产生大小不同

的回波(超声波到达不同材质表面时,被吸收、穿透与反射的程度不同)。因此,利用皮肤与空气对于声波

阻抗的差异,就可以区分指纹崎与峪(崎指的是指纹的突起处,峪指的是指纹的凹陷处)所在的位置。超

声波技术所使用的超声波的能量被控制在对人体无损的程度。

超声波指纹识别的优势在于可以识别指纹的3D纹路,采集更精细的指纹数据。另外一点优势是可以置于塑

料、玻璃等多种材料之下,不对机身外观造成影响,不受汗水、油污的影响。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超声波传播中遇到障碍物时(填“会”或“不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超声波指纹识别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哪种生物。

A.蝙蝠B.猫C.狗D.大象

(3)超声波能够识别指纹是利用了超声波的作用(填“传递信息”或“具有能量”)。

(4)如图所示,是超声指纹识别系统,在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

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16ms>0.30ms>0.14ms、0.30mso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

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7.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1)小明用图甲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该实验采取“水浴法”对试管中的冰加热,

这种加热方法的好处是使试管中的冰;

(2)除了图中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由图乙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者“非晶体”),熔化过程历时分钟,此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不吸收”)热量;第4分钟物质的状态是;

(4)当试管中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8.江南农村有腌咸菜的习俗,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咸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结冰。他

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向水中撒盐,并把盐

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的状态、测量其温度,并

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图像,如图甲所示。

温度rc

5

4

3

2

1

75冲152P253P赢加如

2

3

4

甲乙

(1)从图像中你判断盐水结成的固体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盐水在凝

固过程中,热量;

(2)盐水凝固过程用了min,在第25min时,物质处于态;

(3)实验证实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选填“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内冰水混合物

中的冰会(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9.朱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她将等量的温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三个相同

的锥形瓶中,又找来常温下3张完全相同的湿巾,把其中的一张对折,将它们贴在三个锥形瓶的外壁,分

别标记为1、2、3并将它们放在三块完全相同的海绵上。一段时间后(外界环境相同),海绵的厚度如下图

A、B、C所示。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有关;

(2)通过(选填“A”、"B”或“C")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3)实验中利用海绵被压后的厚度来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4)朱老师还想测定液体蒸发时吸放热的情况,将湿巾平铺在薄铁片上,用电子温度计实时监测图1中薄

铁片底部的温度变化情况,图2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朱老师的学生小华,晚上思考了一个问

题:若在当时的该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在原实验的基础上用风扇对湿巾吹风,温度计示数将会是下图中哪

种变化

10.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I

K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

水银-39357

酒精-11778

(2)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3)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图乙是小明实验中不同时间观察到的

水中气泡变化情况,表示水沸腾时的气泡情况是图;(选填“1”或“2”)

(4)当水温升到88℃时,小明组的同学开始每隔I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3min后停止读数,

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012345678910

温度/℃88909294969899100100100100

小明撤去酒精灯发现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马上他又将燃烧的酒精灯放回原处,发现水又重新沸腾,分

析表格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提示:填吸放热情况和温度变化规律);

(5)如图丙中小明,小刚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了°、6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若热源相同,实验中他

们所用水的不同。

(1)安装此装置时应(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进行;

(2)为了缩短加热时间,请提出一条可行的方法:;

(3)图2是同学们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4)图3所示是a、b两个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分析图像及实验过程,可知:

①水沸腾过程的特点是水沸腾时,继续加热,但温度;

②两个小组实验所用的水的初温(选填“相同”或“不同”),a组水的质量b组水的质量(选填,、=、

<):

(5)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气”,和它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选填序号)。

①冰②霜③雾④雪

12.(1)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

113.7℃o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的碘颗粒吸

热除了发生左侧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填物态变化名称);图甲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

碘蒸气会(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热;

-AII

碘锤

(2)小娟利用实验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她在完全相同的A、B两块玻璃板上分别滴上等量的、表面

积大小不同的水,用酒精灯加热B玻璃板,如图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后,她观察到玻璃板上的水

变干的更快,于是她得到实验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你认为小娟通过实验(选

填“能”或“不能”)得出上述结论,请写出你的理由:;

AB

(3)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

玻璃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小水滴是由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形成的;发生这种物态变

化的另一种方式是,夏天,小水珠附着玻璃的(填“内表面/外表面”)。

13.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做了如下实验:

甲乙

(1)如图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碘锤内出现,

这个过程需要(填选“吸收”或“放出”)热量;停止加热,并给上方的顶部加几滴冷水,观察发现

碘锤(选填“上”或“下”)端内壁出现碘颗粒较多;

(2)接着同学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

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选填“水蒸气”、

“小水滴”或“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主要成分是(选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此

实验中杯中水温会(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4.同学们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

(1)实验室提供了二块比烧杯口稍大的圆形硬纸板,小明和小华分别在硬纸板上剪出小孔,以便将温度计

通过小孔插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所示,剪裁合适的是(甲/乙)纸板,理由是;

(2)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明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这样做的目的

是:;

(3)实验时,除了图示器材,还需的测量器材是;

(4)当水沸腾时,观察发现,气泡上升时体积(选填“变大”或“变小,'),听到的声音的响度比沸腾

前略微(选填“变大’或"变小”);

(5)实验表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继续吸热。但小明提出疑问:曾看见端上桌子的砂锅里的汤,没有火加热

但仍沸腾,请你解释原因:;

(6)小明思考要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在同样的环境下,现有两种方法: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min,

然后加一小杯冷水;②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5min,结合图像信息,可知。

A.方法①冷却效果较好B.方法②冷却效果较好C.两种方法冷却效果相同

15.某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做了如下实验。他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相连接的

两纸板E、P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中纸板E和P相连接的位置ON垂直于纸板底边CZ)。

(1)把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ON垂直于平面镜,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某一个角度射到

。点,经平面镜反射,在纸板尸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把纸板/以ON为轴向后折,如

图乙所示,将在纸板尸上看到反射光(选填“仍能”或“不能”),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2)实验中,若将纸板跖(连同激光笔)整体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3)结合上述实验请你进一步推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选填“垂

直”或“不垂直”)的。

16.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一个可绕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水平

的平面镜M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的。点,在硬纸板上便可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1)当光束射向镜面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当入射光线从与反射光线重合的位置逆时针

偏转一定角度时,反射光(选填“不”“顺时针”或“逆时针”)偏转;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小明让光束与ON成30。角射向。点,测得反射光线与ON的

夹角为,记录数据,他下一步操作应是;

(3)在图中,若将纸板(连同入射光线)绕CM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线;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4)使一束光紧贴着白色硬纸板的面射向镜面的。点,以ON为轴线,将硬纸板的面绕ON缓慢

地向后折转,在白色硬纸板上(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此现象说明:

17.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

用,如图甲所示)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

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abc

甲乙

(1)在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一些(选填“亮”或"暗”),小柯透过玻璃

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

别位于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选填“P”或"Q”)平面镜成像得

到的;

(2)探究蜡烛A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写出实验操作;

(3)小柯按照图甲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

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选填“物距"”或“像距v”),根据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

cm,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物距〃/cm5.06.07.08.0

像距v/cm4.55.56.57.5

(4)在探究像与物大小关系时,小柯用一个跟A蜡烛完全相同的B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其跟A

蜡烛的像重合,此时B蜡烛(选填“替代蜡烛A”或“替代蜡烛A的像”,下同);在探究像与物到

镜面的关系时,测量B蜡烛到镜面的距离,此时B蜡烛

(5)小柯用图甲中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发现不便得到像和物左右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这一问

题,应选用图乙中的(选填字母)棋子进行实验。

18.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

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

(2)图甲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点,则入射角是/,折射角是/;(用字母

表示)

(3)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丙中,其中1

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且折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

垂直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度,折射角等于度。

(4)若让光线沿认2,…和4,入射,发现折射光线恰好与其对应的入射光线重合,这一现象说明:在折射

现象中,。

DF

甲乙丙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请在图甲中完成光路。()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其目的是,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恰好出现烛焰等大的像,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调整好之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30〜40cm之间、移动光屏直到成一倒立、的

像。

(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置于图中的20cm处,移动光屏在区间会得到烛焰的像,

保持此时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一个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向右移动光屏,像又变清晰了,这个眼镜片是由透镜制成的。

20.小彤用同一光源做了以下几个光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日上王

光屏中

像成在

,要使

所示

图1

,如

上方

屏的

在光

像成

发现

中,

实验

律的

像规

镜成

凸透

探究

1:在

实验

(1)

镜的焦

则凸透

大,

光源等

的像与

屏上

现光

,发

好后

;调

透镜

节凸

)调

“下”

“上”或

(选填

央,应

cm。

距为

出现了

上再次

,光屏

动光屏

向右移

动,

向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