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节奏划分-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句子节奏划分-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句子节奏划分-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句子节奏划分-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句子节奏划分-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考点3句子节奏划分(2-3分)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点要求

>备考策略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向洞悉

考点词语解释

>考题回放一一真题再现,温故知新

>方法指导——方法点拨,技巧导航

知识点一划分节奏的方法

考向分析

方法提炼

知识点二节奏划分注意事项

考向分析

方法提炼

>针对训练一一精准练习,强化技能

04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素养•创新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点要求

考点要求课标要求考查频次命题预测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整体上看,山东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

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题占比不尽相同。但有些地区比较特殊,

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比比如泰安卷没有选择题,而济南卷选择

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

文言文阅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2024年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

读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12卷12考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

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

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

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

己的情感。的一个趋势。

»>备考策略

1.文言文阅读整体上难度提高,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

3.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4.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

睐。

本讲主要题型:

山东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句子节奏划分主要有两种题型,即:选择题与划线题。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一种是给几句文言文,要求为其断句,还有一种是划分

节奏,就是在一句之中断开一两处,便于阅读停顿。不管是几个句子中断句(加标点),还是在句中断句

(划分节奏),都是基于对内容的理解。因此,解答此类题,必须对所给句子中的基本单位一一词,不管

是实词还是虚词,都要有所理解,同时还要对文言句式有认知。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考法一文言文阅读句子节奏划分选择题如: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两大

考法J考法二文言文阅读句子节奏划分划线题如:用7"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断句,眼两处.

(-主谓之间要停顿.如:一狼/洞其中.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如:忘/路之远近.

一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如:骈死/于槽物之间.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如:可远观;而不可痢焉.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如:尝/与人佣耕.

节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

_其、

奏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句的一七、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问/(渔人)所从来.

子方

法-八、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如:泉香何酒洌.

一九、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十、古词句音节划分朗读节奏.五言诗句T

划匚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

分音节划分.

L1.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2.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划_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葩,朗读时须读断

-5.”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意-6.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7.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8.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匚9.划分句子朗读停顿时,必须优先照顾双音节音步

考点突破•考向洞悉

[考点句子节奏划分]

考题回放

(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材料二: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崂石中,悄然如语。至裂帛泉,水

仰射,沸冰结雪,汇於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

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荐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

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

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

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造造,小田晶晶,鸟声百

嘴,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记二》)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

【答案】译文:它的上面是望湖亭,远望西湖明亮得像半个月亮,如像积雪没有消融。

断句: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断句。本句重点词语:其:代词,它。为:是。明:明亮。如:像。消:消

融。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上为望湖亭”是一个主谓宾结构,主语是“其上”,谓语是“为”,宾语是“望

湖亭”。“见西湖”是一个动宾结构,动词是“见”,宾语是“西湖”。“明如半月”和“又如积雪未消”

都是主谓宾结构加上比喻的修辞,其中“明”和“又如”是谓语,“如半月”和“积雪未消”是宾语部分。

故划分为: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

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

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

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

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

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

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功德寺,沿着河向前走,到玉泉山边,靠近水边有一座亭子。山根中时常出现清泉,清泉喷在高峻的

山石上,好像人说话一样,到了裂帛泉,水向上喷射,泉水喷出的白色水沫,像是涌出的冰块和雪花,交

汇在池中。看见池中的石子象鱼鳞一样细密整齐,经阳光照射,石子现出众多的红绿色,像用金沙铺地,

用七宝妆点,水波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于入到河中,河水深绿色,水深而广,水澄澈迅疾,水中游鱼

清晰可见,若菜的根茎清晰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河上的石堰,色白如雪,如雁行般,依次排列。

其间用独木做桥,骑坐其上在水中洗脚,沁凉入骨。折回而向南,有华严寺,有的洞可容那一千人,有石

床可坐。又有观音大士洞,石头的纹理弯曲,石头姿势多变,比华严洞更觉得险俊奇怪。后面有小洞,深

不可测。它的上面是望湖亭,望见西湖明亮得像半个月亮,如像积雪没有消融,柳堤一带,不知有多少里,

堤上树木随风飘动,清新光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溪壑间百姓正在田里劳动,大田水大的样子,小

田透明的样子。鸟声百转千回,各种花在树木间开放,好像江南三月的时节了。

方法指导

知识点一划分节奏的方法

【考向分析】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一种是给几句文言文,要求为其断句,还有一种是划分

节奏,就是在一句之中断开一两处,便于阅读停顿。不管是几个句子中断句(加标点),还是在句中断句

(划分节奏),都是基于对内容的理解。因此,解答此类题,必须对所给句子中的基本单位一一词,不管

是实词还是虚词,都要有所理解,同时还要对文言句式有认知。

【方法提炼】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10种方法

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忘/路之远近。

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骈死/于槽杨之间。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尝/与人佣耕。

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

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其/真无马邪?

七、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问/(渔人)所从来。

八、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泉香/而酒洌。

九、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个雨/山前。

十、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七言诗句一

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沉舟/侧畔/千帆/过,

知识点二节奏划分注意事项

【考向分析】

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

停顿的判断。断句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方法提炼】

文言文阅读句子奏划分的九个注意事项

1.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故人具鸡黍。

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

黍。

2.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

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

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

这句话的节奏。

5.〃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余闻之也久。

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

余闻之/也久

6.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7.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

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9.划分句子朗读停顿时,必须优先照顾双音节音步

主谓之间一般可以有停顿,可当主语是单音节时,这条规律就会努力去服从双音节标准音步的要求。

(之所以说“努力去服从”,是因为仍然有一些单音节主语后面没有独立的单音节可供组合,只得成为单

音步。)

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第一》);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第七》)

有时古人在单音节主语之后加上助词,凑成双音节,也是为了照顾标准音步。

考察一下句中连词“而”字的停顿情况,也可以反映双音节标准音步的优先权。一般情况下,停顿在

“而”字之前。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

可当“而”字前面是单音节时,就该停顿在“而”字之后了。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第一》)

针对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

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

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

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公将鼓之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宁以吾身代友人命皆以美于徐公

D.贼既至,谓巨伯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选文甲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2)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文中找出一整句原文,加以证明。

【答案】

1.B

2.(1)生命也是我所想要(喜爱)的,我所想要(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厉害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

生的事。

(2)于是撤军回去,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

3.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1)准则:舍生取义理解: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

牲生命。在新时代也要见义勇为,用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人于国有益的事。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指是心/助词,补充音节;B.代词,这;C.介词,用/动词,认为;D.动词,

告诉/动词,认为;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

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甚于:超过。苟得:苟且偷生。(2)遂:于是,就。班军:调动整个

军队。获全:得以保全。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的意思

是:(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远来相视”省略了主语“我”,“子令

吾去”的主语是“子”,“败义以求生”省略了主语“我”,正确的句读是: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

求生。

4.(1)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联系实际。结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人生准则是

“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当国家利益、民族

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做到无私奉献,促进

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能从维护正义而不怕牺牲有角度来谈理解即可。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作答。【乙】文叙写荀

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

文章中“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体现荀巨伯是个“贤者”。荀巨伯的行为符合【甲】

文所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说的“贤者”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

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

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

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

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

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

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

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等

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

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

“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

以保全。

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A

(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理①之本,惟在于审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书》称:'任官

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取材于《贞观政要》)

【乙】

初,四明人王桓与二儒者同赴召,见太祖()便殿。

上问二儒者:“在家何业?”一对曰:“臣业农。”上曰:“唧业农,亦知禾麦之节有不同乎?”对

曰:“知之。禾三节,而麦四节,是不同()。”上日:“禾麦类耳节之不同何也?"对曰:“天

播种于春,至秋而获,历三时,故三节;麦则历四时始成,故四节。”上曰:“是能知稼稹之艰难者。”

即擢某州知州。

其一儒对曰:“臣业医。”上曰:“卿为医,亦知蜜有苦而胆有甜者乎?”对曰:“蜂酿黄连花,则

蜜苦;猿猴食果多,则胆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为太医院使。

次问及桓,桓对曰:“臣所业训蒙。”上曰:“卿亦有好恶乎?”对曰:“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恶之。”上曰:“是能明理者。”擢国子助教。

(取材于明代笔记小说《涌幢小品》)

[注]①致理:使国家安定。②审:仔细考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下IE碑的一项是()

选项文言语句方法提示字词理解

A务省官员查阅词典:①问候②反省③精简③精简

B卿业农课内迁移:卿今当涂掌事(《孙权劝学》)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C麦则历四时始成联想成语:周而复始开始,开端

是能知移蒋之艰难字形推断:“稼嵇”的形旁是“禾”,可能与农

D泛指农业生产

者作物相关

A.AB.BC.CD.D

2.【乙】文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也B.于也C.于哉D.以哉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申处)

禾麦类耳节之不同何也?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

(2)禾播种于春,至秋而获。

5.根据你对两则文本的理解,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文中唐太宗提出要“量才授职",【乙】文中(明)太祖的用人理念与此类似。(明)太祖让的

人做知州,让的人做太医院使,让的人做国子助教。

①明道理辨善恶②能知百姓疾苦③善推究事物原理

【答案】

1.C

2.B

3.禾麦类耳/节之不同/何也?

4.(1)如果得到好的官员,即使人数少也足够了。

(2)禾在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

5.②③①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C.根据成语“周而复始”的意思“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可知“始”是

“才”的意思,故“麦则历四时始成”的“始”也是“才”的意思。句意:麦子要经历四个季节才长成。

故选Co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第一空,结合语境,“见太祖”是动作,“便殿”是动作发生的地点,此处应

用“于”表示处所,可译为“在”,句意为:当初,四明人王桓和两位儒者一同被征召,在便殿拜见太祖。

明确了见面的地点是在便殿。故填:于。第二空,结合语境,“禾三节,而麦四节,是不同()”

是判断语气,这里“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句意为:禾苗有三个生长阶段,而麦子有四个生长

阶段,这是不同的。肯定了禾麦生长阶段不同这一事实。故填:也。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

证。本句句意:禾苗和麦子同类,生长阶段不同,为什么呢?“禾麦类耳”句意独立完整,且“耳”是句

末语气词,“节之不同”指出禾苗和麦子的不同处,“何也”表疑问。故断句为:禾麦类耳/节之不同/何

也?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若”:

如果。“善者”:好的人才。“虽”:即使。“足”:足够。(2)“于”:在。“至":至!]。“获”:收

获。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乙文“上曰:'是能知稼不啬之艰难者。’即擢某州知州”可知,一

位儒者回答以务农为业,且能说出禾麦生长阶段不同的原因,体现出他了解农业生产,能知百姓疾苦,所

以(明)太祖让能知百姓疾苦的人做知州,故选②;根据乙文“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猿猴食果多,则胆

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为太医院使。”可知,这位以医为业的儒者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说出蜜有

苦而胆有甜的原因,是善推究事物原理的人,所以(明)太祖让善推究事物原理的人做太医院使,故选③;

根据乙文“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上曰:'是能明理者。'擢国子助教。”可知,王桓能明道理

辨善恶,所以(明)太祖让明道理辨善恶的人做国子助教,故选①。

参考译文:

【甲】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安定的根本,只在于仔细考察人才。衡量人的才能高低

授予相应官职,务必精简官员。《尚书》中说:'任用官员只任用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

只在于任用有德之人。’如果得到好的人才,即使人数少也足够了。那些不好的人,即使人数再多又有什

么用呢?”

【乙】

当初,四明人王桓和两位儒者一同被征召,在便殿拜见太祖。

皇上问两位儒者:“在家从事什么职业?”一个人回答说:“我以务农为业。”皇上说:“你从事农

业,也知道禾苗和麦子的生长时节有不同吗?”那人回答说:“知道。禾苗有三个生长阶段,而麦子有四

个生长阶段,这是不同之处。”皇上说:“禾苗和麦子同类,生长阶段不同,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

“禾苗在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历经三个季节,所以有三个生长阶段;麦子则历经四个季节才成熟,所

以有四个生长阶段。”皇上说:“这是能知道农事艰难的人。”当即提拔他做某州知州。

另一个儒者回答说:“我以行医为业。”皇上说:“你作为医生,也知道蜂蜜有苦的而胆汁有甜的吗?”

那人回答说:“蜜蜂酿造黄连花的花蜜,那么蜂蜜就是苦的;猿猴吃的水果多,那么胆汁就是甜的。”皇

上说:“这是能推究事物原理的人。”提拔他做太医院使。

接着问到王桓,王桓回答说:“我从事启蒙教育。”皇上说:“你也有喜好和厌恶吗?”王桓回答说:

“对于善良的人我就喜欢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就厌恶他。”皇上说:“这是能明白事理的人。”提拔他

做国子助教。

(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图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二

备之既死,举国而展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

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

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

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

备之亡,深自示弱,以后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

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

(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

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

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

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的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

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

10.对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

6.A7.C8.B

9.(1)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2)他率领着新生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意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

10.诸葛亮认为出兵伐魏是对先帝托付的忠诚履行,同时也是为恢复汉室而努力。他积极采取进攻策略,

目的明确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何去非则认为诸葛亮在实力对比不利的情况下冒然进攻,使得兵力未能有效利用,导致失败。他主张用“深

自示弱”的策略来以逸待劳,储备实力以待时机。因此,两人观点的不同在于对形势的判断与对战术选择

的不同,诸葛亮倾向于主动进攻,而何去非主张防守待机。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

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尽管如此,蜀与魏之间的大小强弱之势还是显而易见

的。“虽然”表示转折语气,应停顿;“蜀之与魏”表示两国是并列关系,应停顿;“其大小强弱之势”

来表示两国从大小、强弱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应停顿;“盖可见也”表示对前句的

总结;故断为: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故选A。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C.“弗之怠”的意思是“不敢有所怠慢”,其中的“怠”是“怠慢”的意思,

是动词,两个“怠”字的意思和用法不一样;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结合乙文“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

每不就而众己疲”,可知:诸葛亮虽然有着建立功业的志向,但却缺乏成就大业的度量,他北伐的行动过

于冒进,他急切想建立功勋,北伐行动太频繁,导致军队疲惫,战斗力下降,才会导致了伐魏失败。文章

没有提及“治国无方”的因素。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夙

夜:日夜;不效:没有效果;伤:损害;(2)新造:新生;日:每日;北:向北进军;吞:吞并。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材料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鸳钝,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在诸葛亮认为,南方的局势已经

稳定,应当要趁着军队士气正盛,一鼓作气,收复北方,兴复刘汉江山,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完成陛下

的遗愿。结合材料二”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

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己疲”可知:在何去非看来,蜀国的国力还

不雄厚,每次打仗希望速战速决,他不是因为失败而返回,就是因为饥饿而撤退。因为急功冒进导致北伐

失利。结合材料二“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

变,乘之而出也”“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

之变”,可知:在何去非看来,蜀国地理偏远,易守难攻,不必着急北伐,要懂得示弱,麻痹敌人,暗中

练兵屯粮,等到合适时机在进行北伐,那就会实现愿望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

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

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

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隆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

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效之、费违、董允的责任了。

材料二:

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国家(指蜀汉)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有着建立功业的志向,但却缺乏

成就大业的度量。他率领着新生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意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因此,

诸葛亮经常长途跋涉携带粮食,期望在一天之内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然而,他不是因为失败而返回,就

是因为饥饿而撤退。他频繁地调动军队,急于建立功勋,但每次行动往往未能成功,结果军队已经疲惫不

堪。这就是诸葛亮在用兵上的失误。

蜀国作为一个国家,地势险峻偏僻而坚固,不是那些意图争夺天下的人所必须争夺的地方。然而,也

不能不警惕它的举动,因为它有可能趁着天下形势的变化,乘机而出。尽管如此,蜀与魏之间的大小强弱

之势还是显而易见的。曹操虽然去世了,但还有司马仲达来统制魏的军队,魏国内部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应该利用刘备去世的机会,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弱势,以放松魏国对蜀的警惕,让他

们无意中忽视蜀的存在。同时,蜀应积极训练军队,储备粮食,等待魏国一旦出现变故,便可沿着黄河、

渭水的上游,携带充足的粮食和装备,迅速行动,乘机而起,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能力•提升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乙】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①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②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

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

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有删改)

【注释】①公仪子:即公孙仪。②夫子:对男子的尊称。③即:假如。

11.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与成语“怒发冲冠”中的两个“冠”,意思不同。

B.“妾妇之道”与“独行其道”中的两个“道”,意思相同。

C.“夫唯嗜鱼,故不受也”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故”,意思相同。

D.“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与“杂然相许”的两个“相”,意思不同。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景春提出观点是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语气的“诚”字,可见他对于这一

观点是深信不疑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他对张仪、公孙衍的钦佩与崇拜。

B.孟子以雄辩著称,他常采用排比的形式,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气

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实质。

C.【乙】文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表明了公孙仪的观点。

D.公孙仪能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说明公孙仪知道自己大权在身,才能有“受鱼”的机会。

“受鱼”,将使自己能正确执法而不“枉法”。

13.【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选项处涂黑。(多选不得分)

夫A即受鱼B必有C下人D之色E将枉F于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5.学校公众号设立了“天下大丈夫”专栏,请你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推断公孙仪能入选“天

下大丈夫”专栏吗?写出你的理由。

【答案】

11.B12.D13.BE

14.①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这就说明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15.示例一:我认为公孙仪能当选。因为公孙仪不受鱼体现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所以他是大丈夫。

示例二:我认为公孙仪不能当选。因为公孙仪不受鱼是怕自己因受了鱼会丢掉相位,是从自己个人利益的

角度考虑,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究“仁”,即爱民众,这和公孙仪的动机完全不同,所以公孙仪不是大

丈夫。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妾妇之道”意为:是妾妇的准则。道:原则、准则;“独行其道”意为:就

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道:道路,主张;故两个“道”意思不同;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D.根据乙文“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可知,

公孙仪认为,如果接受鱼,就可能因为受贿而枉法,从而失去相位,无法再吃到鱼。这里的“受鱼”与“枉

法”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受鱼”能让自己正确执法;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夫即

受鱼”是一个假设的条件,后面断开;“必有下人之色”意思完整,后面隔开;“将枉于法”是后续的结

果0

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故应在BE处停顿。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词语: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2)重点词语:止匕:

这。明:说明。恃人:依靠别人。自恃:依靠自己。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围绕公孙仪接受鱼的行为是否是大丈

夫所为,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如果觉得公孙仪是大丈夫,他的不接受鱼的行为是为了公正执法,可以看

出他是一个公正廉洁的人。符合“富贵不能淫”的标准。如果觉得公孙仪不是大丈夫,则可以围绕他不接

受鱼的原因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是一个自私的人。不符合大丈夫对于“仁”的坚守,称不上大丈夫。

示例:公孙仪能入选“天下大丈夫”专栏。虽然公孙仪爱吃鱼,但身为鲁相的他,深知若接受他人因讨好

而送的鱼,可能会导致自己违法乱纪而丢掉相位,这样反而不能长期吃到鱼。这正是“富贵不能淫”的体

现,所以公孙仪可以入选。

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

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

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

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整个国都中的人都争相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

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

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

律就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

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

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16.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

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②,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减)

【注释】①吊:慰问。②弊:同“疲”。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益其所不能

②衡于虑,而后年

(2)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女忘会稽之耻邪水路草木之花(《爱莲说》)

B.遂杀吴太子遂成枯落(《诫子书》)

C.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非得一人于井中(《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