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春季尝新,在古代特别看重樱桃与春笋,有的地方因此有了雅宴“樱笋厨”。唐代《秦中岁时记》记载“四月十五日,自堂厨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笋厨”。在南方,立夏日是一个专门尝新的节候,这一天可以品尝到一年中最早的收获物,如李子、樱桃、香梅、蚕豆、新茶等。粥作为节日食品,用得比较多,值得提到的还有祭灶日的口数粥。宋代《乾淳岁时记》说,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范成大为此还作诗《口数粥行》,这粥无论老少人人都要吃,猫犬都不例外,因此名为口数粥。口数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样,主要也是为了防瘟病。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等待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晋朝周处《风土记》说,除夕“各相馈赠,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限一个家庭之内的成员,守于室内,等待新年的到来,所以又称为合家欢。除夕合家欢家宴称年夜饭或年饭,各地年饭并不相同。《京都风物志》说,除夕“人家盛新饭于盆锅中以储之,谓之年饭。上签柏枝、柿饼、龙眼、荔枝、枣栗,谓之年饭果,配金箔元宝以饰之。家庭举宴,少长欢喜”。有些地方的年饭是吃火锅,《清嘉录》提到分岁宴用暖锅(边炉),杂投食物于铜锡之锅,炉而烹之。古时有“百家饭”的风俗,这是夏至日的食俗,《岁时杂记》记载:“京辅旧俗,皆谓夏至日食百家饭则耐夏。然百家饭难集,相传于姓柏人家求饭以当之。”集成百家饭的过程,就是亲近邻里的过程,你到我家集,我到你家集,集饭的时候很自然地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当然“百家”只是一个概数,实为多家,也许是越多越佳。江西建昌地区在佛节还有一种百和菜,家家用百果做百和菜,亲邻互相馈送,年年如此。在四月八日这个佛节的食品中,有一种结缘豆很有特色。《燕京岁时记》说:“四月八日,都人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结缘豆,预结来世缘也。”在上海崇明地区,人们在四月八日要走街串巷送糖豆,专为小儿种痘,这实际也是一种结缘豆。这是与佛教教义相关的食俗。在七巧节,南方地区有的也以熟豆互馈,也名之为结缘;有的则制作一种果茶,家家户户用桃仁杂果点茶,相互递饮,与结缘豆同义。(摘编自王仁湘《岁时饮食中的人文情怀》)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动态稳定的整体统一观,这种观念使中国人能够以变化的眼光、中和的态度,较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并善于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视域中,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整体思维模式之下,中华文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恢宏广大、生生不息、不断流变的宇宙图景,中国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宇宙图景下健动不已。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广大无边,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宇宙万物变动不居,生生不息。中国古代哲学曾用“道”“一”“太极”来表征宇宙的整体性存在状态。在这样的宇宙观念之下,局部性的存在都与整体宇宙相联结,也只有放在天地宇宙的整体视域中把握才能透显其真相。同理,局部性的问题也必须具有整体性的思维才能真正解决。所以,中国哲学强调,要培养从局部洞悉整体的能力和从整体鸟瞰局部的能力,只有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陆九渊集》)的状态,才能真正地切入整体世界。这就是中国智慧的特征。在整体统一的思维模式下,中华传统文化既强调以人为本,又追求天人和谐。中华文化以人本主义为特征,这与西方文化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西方文化以“二希文化”为源头,所谓“二希文化”指的是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给西方带来了宗教信仰的神学维度,它强调神的存在和神的创化作用,认为经由虔诚的信仰能够触摸世界的真相。古希腊罗马文化给西方带来了科学理性主义传统,它重视对自然世界的探究,经由人类的理性,把握外部世界的规律。中华文化既不单纯关注外部客观世界,也与西方文化的神本主义传统相区分,它以人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理论。中华文化的人本主义确立了人在天地自然之间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东汉·仲长统《昌言》),强调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立夏日尝新,这一天人们能品尝到如李子、蚕豆、新茶等收获物,有的地方特别看重樱桃与春笋。B.根据周处的文章可知当时除夕夜的习俗较为丰富,其中“守岁”为迎新,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的期待。C.“百家饭”是夏至日的食俗,吃了“百家饭”就不怕夏天的炎热了,不过“百家”只是个概数。D.为了与他人结缘,人们会给他人送“结缘豆”,如熟豆、糖豆、果茶等,物虽有别,但情意相同。2.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维模式下,中国古人认识到,局部性的存在都与整体宇宙相联结。
B.根据中国哲学,我们要真正地切入整体世界,只要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的状态即可。C.与中华文化的人本主义不同,西方文化除了强调神的存在和神的创化作用,也重视探究自然世界。D.受到“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对比。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援引《京都风物志》中关于年饭的描写,可见当时京都年饭的地方特色。B.材料二运用了作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C.材料一引用文献资料,材料二则引用名人言论,都是为了补充说明并丰富内容。D.材料一中七巧节的有关习俗可以佐证材料二中“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观点。4.材料一介绍了中国古时岁时饮食传统中的一些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其中蕴含了古人的哪些人文情怀。(4分)
5.通过材料二,读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可以获得哪些具体的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宝水乔叶第一次发现自己能在乡下睡好,是在去年初夏。住在豫东一个县城边儿的酒店,和一个村庄毗邻着,①鸡犬相闻。入住时是半下午,离晚饭时间还早,我便出去散步。正值麦收时节,家家农户的平房顶上都晒着麦子,麦香氤氲浮起。混合着麦香的还有一种味道,就是臭。这里的厕所都在大门口右侧,临着街。有的人家把粪淘了出来,就摊在那里,虽然上面或多或少都有些干草,却是更臭,臭得我都想要掩鼻而逃。可是,说来奇怪,我分明该远离,却又不由自主地在附近逡巡,仿佛那摊粪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我。——还是气味。是臭,很臭。可当你闻久了,你就会觉得它绝不是单一的臭。②这臭里似乎还有一点儿很淡的酸,一点儿很烈的苦,一点儿很粗的咸,一点儿很细的辣……是的,我还要说,它还有一点儿很幽的香。或许是阳光照着它的缘故,或许是干草的缘故,这种接近于酒意的发酵的香,幽着幽着就深了,深着深着,就让我都有些微醺。那天晚上,关了空调,错开一条窗缝,在乡村的气息里,我睡得很好。这让我推测:乡下或许能治我这失眠?后来又有过几次,使得推测升级成了定论。前提自然是福田庄除外。可定论又能怎样呢?我也不可能天天去乡下,依然得在床上烙饼。等到九月郝地出国之后,便按照人事政策跟领导提出了病退申请。办好了手续,便让老原给我找合适的村子。还有比福田庄更合适的村子?多现成。我笑。没有比它更不合适的村子了————福田庄已经快拆没了。哦。他恍然大悟状。问我什么样的村子才行。我说,虽然不知道什么村子行,却知道什么村子不行。那种没有一点儿热乎气儿的荒凉破败的村子不行,我图的不是那份安静;那些成了旅游景点的村子也不行,没了原本的乡村味儿;离城市太远的也不能去,中老年身体不争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病啊痛的。老原边听边骂我矫情,说,要不去我老家吧?你这要求宝水村可巧还都符合。我正寻思着把老宅弄成一个民宿,等拾掇好了,你尽管去住,顺便帮我照管一下。你需要找个地方睡觉,我需要找个人看店。岂不是正合适?认识了二十来年,老原提到宝水村的次数在记忆里屈指可数,因此他说在老家做民宿让我颇为意外,说,没想到你对老家还挺有感情的。他嗤笑一声,你没想到的事儿多着呢。我说我没有任何经验,应该找个专业的人。我这事儿简单,在那里租间房就行。老原说,我可没法子收你的房租。又说,小山村里几间房,什么专业不专业的,我看你就行。我怎么就行了?他眼神上下刷了我一遍,你是农村出身。那些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有几个懂农村的?在老家开店,不懂点儿农村的事儿,那怎么行?我说,这倒是。那就这么定了。(有删改)文本二:融入野地张炜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我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这纯稚的想念如同一首热烈的歌谣,在那儿引诱我。市声如潮,淹没了一切,我想浮出来看一眼原野、山峦,看一眼丛林、青纱帐。我寻找了,看到了,挽回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默想。辽阔的大地,大地边缘是海洋。无数的生命在腾跃、繁衍生长,升起的太阳一次次把它们照亮……当我在某一瞬间睁大了双目时,突然看到了眼前的一切都变得簇新。我极想抓住那个“瞬间感受”,心头充溢着阵阵狂喜。我在其中领悟:万物都在急剧循环,生生灭灭,长久与暂时都是相对而言的;但在这纷纭无绪中的确有什么永恒的东西。我在捕捉和追逐,而它又绝不可能属于我。这是一个悲剧,又是一个喜剧。暂且抑制了一个城市人的伤感,面向旷野追问一句: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些又到底来自何方?已经存在的一切是如此完美,完美得让人不可思议;它又是如此地残缺,残缺得令人痛心疾首。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熟知的世界,还有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原来那种悲剧感或是喜剧感都来自一种无可奈何。
心弦紧绷,强抑下无尽的感慨。生活的浪涌照例扑面而来,让人一拍三摇。做梦都想像一棵树那样抓牢一小片泥土。我拒绝这种无根无定的生活,我想追求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真实和落定。这永远只能停留在愿望里。寻找一个去处成了大问题,安慰自己这颗成年人的心也成了大问题。默默捱蹭,一个人总是先学会承受,再设法拒绝。承受,一直承受,承受你的自尊所无法容许的混浊一团。也就在这无边的踟蹰中,真正的拒绝开始了。当我还一时无法表述“野地”这个概念时,我就想到了融入。因为我单凭直觉就知道,只有在真正的野地里,人可以漠视平凡,发现舞蹈的仙鹤。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别是百求不得的那个安慰。我沿一条小路走去。小路上脚印稀罕,不闻人语,它直通故地。③谁没有故地?故地连接了人的血脉,人在故地上长出第一绺根须。可是谁又会一直心系故地?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一个人长大了,走向远方,投入闹市,足迹印上大洋彼岸,他还会固执地指认:故地处于大地的中央。他的整个世界都是那一小片土地生长延伸出来的。④我又看到了山峦、平原,一望无边的大海。泥沼的气息如此浓烈,土地的呼吸分明可辨。稼禾、草、丛林;人、小蚁、骏马;主人、同类、寄生者……搅缠共生于一体。我渐渐靠近了一个巨大的身影……故地指向野地的边缘,这儿有一把钥匙。这里是一个入口,一个门。满地藤蔓缠住了手足,丛丛灌木挡住了去路,它们挽留的是一个过客,还是一个归来的生命?我伏下来,倾听,贴紧,感知脉动和体温。此刻我才放松下来,因为我获得了真正的宽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叙述一次偶然之行让“我”认定“乡下或许能治我这失眠”,就申请病退,决定到乡下去疗养,这或许暗含着故地情结。B.文本一几乎用一半的篇幅写“我”为找合适的村子与老原的对话,一方面体现了“我”对此事的慎重,另一方面说明此事的确难办。C.文本二中,“我”在寻找“野地”,但在寻找之前,“我”有过“默想”“捱蹭”“踟蹰”“拒绝”,可见两个文本中的“我”性格相似。D.两个文本都以记叙为主,但语言上的差异比较明显:文本一语言直白,比较感性;文本二则略显深奥,较为理性,需要读者深入体味、揣摩。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起那个祥和安宁、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这为“我”寻找村子埋下了伏笔。B.句子②连用四个“一点儿”,突出酸苦咸辣很淡,可是“臭”里是不会蕴含这些味道的,这或许可以让读者想起生活,啥滋味都有一点。C.句子③中的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前一个反问句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故地,后一个反问句则表达作者对忘记故地之人的强烈不满之情。D.句子④中“又看到”既说明“我”曾看到过,但因某些原因好久没看到了,又照应了文本二首段“我想浮出来看一眼原野、山峦”。8.“我”为什么觉得福田庄“更不合适”?请结合文本二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最后说“此刻我才放松下来,因为我获得了真正的宽容”,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汉武召陵欲为贰师将辎重也,而陵恶于属人,自以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才、剑客,愿得自当一队,以步卒五千涉单于庭,而无所事骑也。夫所谓骑者,匈奴之胜兵长技也。广泽平野奔突驰践出没千里非中国步兵所能敌也。以匈奴之强,兵骑之众,居安待佚,为制敌之主。而吾欲以五千之士,攘甲负粮,徒步深入,策劳麾惫,为赴敌之客。是陵轻委其身以予敌矣。而汉武不之禁也,乃甚壮之,而听其行。上无统帅,而旁无援师,使之穷数十日之力,涉数千里之地,以与敌角而冀其成功。卒以众寡不敌,身为降虏,辱国败家,为天下笑者,是汉武以陵与敌也。法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陵提五千之士,孤军独出,当单于十万之师,转斗万里,安得不为其所擒也?
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然轻暴易敌,可以属人,难以专将。世主者苟能因其材而任之,使奋励气节,霆击鸷搏,则前无坚敌,而功烈可期矣。汉武皆乖其所任,二人者终僋蹶而不济,身辱名败,可不惜哉!(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李陵论》)材料二:《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广泽平A野B奔突C驰践D出没E千里F非中国G步兵H所能敌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代词,他,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思不同。B.败,使……败,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不同。C.君子,指才德出众的人,与《劝学》中“君子曰”的“君子”所指基本相同。D.“是其所也”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也”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陵不愿意受别人管束,他认为自己所率领的人马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希望能单独带一支队伍,带领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而不用骑兵。B.何去非认为,李陵率领孤军深入敌境,去抵挡单于的十万大军,辗转战斗于万里之地,就一定会被敌人活捉,此例可证明“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C.李广、李陵都有才能,有勇气,善于作战,能得到士兵们的拼死效力,然而他们性格轻率暴躁,容易轻视敌人,他们如果独自统领军队,就会战败。D.对李陵投降一事,《史记》《汉书》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白居易对此感到疑惑,并认为司马迁、班固应该批评李陵,因为“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環甲负粮,徒步深入,策劳麾惫,为赴敌之客。
(2)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14.两则材料都评论了李陵,但因为评论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一样了。请指出并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宏父①喜雨 沈与求黄垄初看卷麦禾,老农还复厌晴多。四郊戽②尾开新渎,一雨苗根长旧科③。已发政声归召杜④,更惊诗律斗阴何⑥。王孙欲识田家乐,水乱沟塍涉可过。【注】①宏父:古官名,即司空。②戽:用戽斗汲水。③科:植物的根茎。④召杜: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二人先后任南阳太守,行善政,简称“召杜”;后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⑤阴何:南朝陈诗人阴铿和梁诗人何逊的并称,以诗闻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目与杜甫的《春夜喜雨》相似,直抒胸臆,用一个“喜”字关联全诗。B.黄土地上的麦苗都已经卷起来了,可知久晴未雨,难怪老农“厌晴多”。C.颔联先写雨后农民忙碌的情景,后写麦苗恢复生机,真是“喜”意四溢。D.“诗律”代宏父的才华,“更”字凸显诗人的惊讶,不信他超过“阴何”。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为巩固秦王朝的统治,在军事、思想等方面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手段和方式,如以“__,__”的方式来愚化百姓。(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两句,通过远山天空、江水明月描绘出诗人登上快阁时所见到的胜景。(3)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表现力不及动词、形容词,但经过诗人选择并进行巧妙的排列组合,也可能营造出特别的意境,如“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我国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仅故宫屋顶就有10种以上。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宫殿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建筑;蓝、紫、黑色等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影壁上。太和殿屋顶正脊的两段各有黄色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形优美,既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世间颜色五彩缤纷,但是探根寻源的科学构成,除了我们常说的红、黄、蓝三原色,还有一类叫作消色———黑、白、灰、金、银。金色,无论是其颜色本身,还是质地工艺,都为故宫的“
A
”带来了点睛功效;白色,最典型的是三大殿的白玉基座,还有栏板望柱、金水桥、楼台亭阁上的白色,既赏心悦目,又调和融洽大面积强烈色块对比带来的躁动;灰色,①无论是故宫的城墙、地面的铺砖,②还是精致的各个小院,③都以和谐舒适的灰色作为主色调,④使得故宫的整体色相色调既主题鲜明,⑤更舒适宜人。此外,故宫的颜色还与四季变化
B
。春天故宫的海棠梨花,娇艳动人;夏天故宫的红墙绿树、黄瓦蓝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秋天宫殿内丹枫点点,银杏辉煌,富有诗意;冬季雪花飞扬,银蛇献舞。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19.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B.放炮了———C.灯光,不管是哪个人的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D.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4分)
22.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描绘故宫一年四季的景色。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9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面对山水,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抑或是“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而今的我们又应当如何呢?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A项“有的地方特别看重樱桃与春笋”错,据原文“春季尝新,在古代特别看重樱桃与春笋,有的地方因此有了雅宴‘樱笋厨’”,可知是“特别看重樱桃与春笋”是“春季尝新”时的习俗,而不是“立夏日尝新”时的习俗;C项“吃了‘百家饭’就不怕夏天的炎热了”错,据原文“京辅旧俗,皆谓夏至日食百家饭则耐夏”,可知“吃‘百家饭’耐夏”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愿,而不是事实;D项“为了与他人结缘”错,因为“这是与佛教教义相关的食俗”,送“结缘豆”也是为了和睦关系。故选B.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解析】B项,“我们要真正地切入整体世界,只要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的状态即可”错。原文说“中国哲学强调,要培养从局部洞悉整体的能力和从整体鸟瞰局部的能力,只有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陆九渊集》)的状态,才能真正地切入整体世界”,可知“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的状态”是“真正地切入整体世界”的必要条件,而B项中的“只要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的状态即可”只是“真正地切入整体世界”的充分条件。故选B.3.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析】C项“都是为了补充说明并丰富内容”错,材料一引用是为了补充说明某种习俗,材料二引用是为了支撑某种观点。故选C.4.(4分)①享受自然的恩赐,品尝新收获的果实;②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健康养生;③注重亲情,增进家庭和睦团圆;④相信“远亲不如近邻”,注重和睦邻里关系。【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一具体的饮食风俗中概括出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该材料题目是“岁时饮食中的人文情怀”,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人岁时饮食的一些习俗,其中也有一些蕴含着简单的情感倾向的词句,其实这些词句暗合题目中的“人文情怀”。如果考生能抓住这些词句,答案就明确了。材料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人文情怀”:一是丰收季,人们享用丰收果实,表达高兴喜悦之情;二是讲吃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有防病健体的目的;三是团圆时节,合家团聚时的欢乐;四是表达邻里之间的情意。据此组织答案即可。5.(6分)①充满智慧:能够以变化的眼光、中和的态度较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妥善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②以人为本:人处于天地的中心位置,强调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追求和谐:注重协调与统一,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材料二讲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文章三段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智慧,二是关于人在世界中的位置问题,三是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这些内容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考生只需要加以概括、整合即可。
6.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和体裁特征,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析】A项“文本一叙述一次偶然之行让‘我’认定‘乡下或许能治我这失眠’”错,原文说“这让我推测:乡下或许能治我这失眠?后来又有过几次,使得推测升级成了定论”,可见当时“我”只是“推测”,“几次”之后才“认定”;B项“另一方面说明此事的确难办”错,原文说“还有比福田庄更合适的村子”“要不去我老家吧”“那就这么定了”,先否定福田庄,在明确要求后就商量宝水村,然后就确定了,可见此事并不难;C项“可见两个文本中的‘我’性格相似”错,文本一中的“我”“认定”乡下可以治失眠后,就申请病退,并寻找合适的村庄;文本二中的“我”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之后才决定寻找“野地”,可见二者性格并不相似。故选D.7.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解析】C项“后一个反问句则表达作者对忘记故地之人的强烈不满之情”错,此反问句的下文说“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一个人长大了,走向远方,投入闹市,足迹印上大洋彼岸,他还会固执地指认:故地处于大地的中央”,可见“大家”并没有“忘记故地”,而是“固执地指认:故地处于大地的中央”,因此没有表达作者的“强烈不满之情”。故选C.8.(4分)(1)福田庄已经快拆没了,成了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2)福田庄是“我”的故地,但是“我”寻找的不是故地,而是“野地”。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析】题干问“‘我’为什么觉得福田庄‘更不合适’”,要求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也就是要求考生既要结合文本一,寻找相关依据,更要结合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组织答案。文本一中说“前提自然是福田庄除外”“还有比福田庄更合适的村子?多现成”“没有比它更不合适的村子了————福田庄已经快拆没了”,可知福田庄是“我”的老家,但乡村建设让它失去了应有的乡村气息;文本二说“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因为我单凭直觉就知道,只有在真正的野地里,人可以漠视平凡,发现舞蹈的仙鹤”“故地指向野地的边缘”,结合两个文本,“我”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福田庄发生了变化,被修饰过;二是福田庄是“我”的故地,而“我”寻找的是“野地”。考生据组合答案即可。9.(6分)(1)“我”融入了真正的“野地”,找到了“原来”和“真实”;
(2)“我”放下了执念,认识到人、故地都不是“大地的中央”,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3)“我”领悟了生命和万物都是暂时的,万物在急剧循环中形成了自然的永恒;(4)“我”改变了思想,知道是泥土孕育一切,草、人、小蚁、寄生者等都共生于泥土。【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任答三点,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析】题干考查对“此刻我才放松下来,因为我获得了真正的宽容”这个句子的理解。这个句子由“果”和“因”两部分组成,首先,原因是“我获得了真正的宽容”,考生就需要思考“我”为什么会“获得了真正的宽容”,人被“宽容”往往是他改变了行为或思想、认识之类的,文本二说“我在其中领悟”“因为我单凭直觉就知道,只有在真正的野地里,人可以漠视平凡,发现舞蹈的仙鹤。泥土滋生一切”“他还会固执地指认:故地处于大地的中央”“主人、同类、寄生者……搅缠共生于一体”,这些都说明“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其次,就结果“此刻我才放松下来”来说,“我”是“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故地指向野地的边缘,这儿有一把钥匙。这里是一个入口,一个门”“我伏下来,倾听,贴紧,感知脉动和体温”,可知“我”找到了“野地”,并融入其中,也就“放松下来”了。考生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0.BDF【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析】A处前的“平”修饰“野”,如“广”修饰“泽”一样,故此处不能断;C处前后的“奔突”和“驰践”都是军队的行军行为,且连起来音韵更和谐,故此处不断为佳;E处当是“出没”于“千里”也就是在“千里”之地时“出”时“没”,此处不能断;G处前的“中国”修饰其后的“步兵”,不然表意不明,故不可断;H处后的“所能敌”的主体是“中国步兵”,此处不能断。原文断句如下:广泽平野,奔突驰践,出没千里,非中国步兵所能敌也。故断B、D、F三处。1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B项“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不同”错。“李牧连却之”中的“却”是“击退”“使……退却”之意,使动用法,与“败”的用法相同。故选B.1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C项“他们如果独自统领军队,就会战败”错,原文“然轻暴易敌,可以属人,难以专将”,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性格轻率暴躁的人轻视敌人,可以归属某个人,但难以独自统率军队。也就是说李广、李陵性格轻率暴躁,容易轻视敌人,他们可以担任副将,难以独自统率军队,而没有说他们“独自统领军队,就会战败”。故选C.13.(8分)(1)穿着铠甲背着粮食,徒步深入敌境,驱赶劳累的人马,指挥疲惫的军队,成为奔赴敌阵的客军。(“援甲”和“劳”“惫”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等到士兵用尽、力量衰竭,挫败锐气被击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及”“死战”“生”各1分,句意1分,共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析】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以意译为辅,结合语境表述;尽量做到表意清楚准确、表述通顺规范。14.(3分)①材料一从分析失败原因角度评论李陵,认为君王用人不当而导致李陵兵败;②材料二从君子角度评论李陵,认为李陵没有把握君子应坚守的忠、孝、智、勇。【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审清题干,明确要求;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武帝召见李陵,想要让他为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物资,但李陵不愿意受别人管束,他认为自己率领的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希望能单独带一支队伍,带领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而不必使用骑兵。所谓的骑兵,是匈奴军队的精锐和特长。在广阔的平原上,他们横冲真闯,奔驰前进,可以在千里之地出现和隐没,这不是中原地区的步兵所能抵挡的。因为匈奴强劲,骑兵众多,他们处于安宁环境,等待奔逸的敌人,成为制服敌人的主军。可是我方想要带领五千士兵,穿着铠甲背着粮食,徒步深入敌境,驱赶劳累的人马,指挥疲惫的军队,成为奔赴敌阵的客军。这是李陵轻率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敌人。可是汉武帝没有制止他,反而认为他的勇气很豪壮,就任凭他行动。上面没有统帅,旁边也没有支援的部队,让士兵们耗费几十天的体力,跋涉数千里的土地,去与敌人较量并期望取得胜利。最终因为兵力悬殊没有战胜敌人,李陵被俘投降,使国家蒙羞,家庭败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汉武帝让李陵孤军深入敌境的结果。《孙子兵法》说:“弱小一方如果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李陵带领五千士兵,孤军深入敌境,去抵挡单于的十万大军,辗转战斗于万里之地,怎么可能不被敌人俘虏呢?
李广、李陵都是太行山以西的英才将领,有才能,有勇气,善于作战,能够得到士兵们的拼死效力。然而性格轻率暴躁的人轻视敌人,可以归属某个人,但难以独自统率军队。君主如果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来任用他们,让他们振奋精神,磨砺气节,像雷霆一样攻击,像猛禽一样搏击敌人,那么前方就没有坚固的敌人了,而建立功业也是可以期待的了。汉武帝都违背了他们所能承担的职责,二人最终遭受挫折而失败,身体受辱,名声败坏,怎能不让人惋惜呢?材料二:《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等到士兵用尽、力量衰竭,挫败锐气被击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15.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析】D项“‘更’字凸显诗人的惊讶,不信他超过‘阴何’”错,“惊”是惊叹、惊喜,用“更”字强化诗人对宏父才华的夸赞之情,而不是“不信他超过‘阴何’”。故选D.16.(6分)(1)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关注百姓的忧和喜;(2)因长期干旱而突然下雨所带来的高兴、喜悦之情;(3)赞美地方官员宏父的政绩和他的文学才华,希望社会和谐;(4)反讽与劝诫“王孙”,期待他们能够去感受“田家乐”,了解农民的生活。【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任答三点,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析】题干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问题指向非常明确。诗歌除了题目中“喜”字直接表达情感外,其他都是借叙事抒情的,这需要考生深入思考。首先,题目中的“喜雨”不难理解,就是因下雨而高兴;而与下雨关系最紧密的就是农民了,可见诗人关心农民。其次,颈联运用典故,一个是夸赞官府的,可知当地官府爱护百姓;另一个是赞美友人宏父的才华的,对二者的赞美也是处于内心之喜。最后诗人希望“王孙”能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的生活,去感受“田家乐”。考生据此组织答案即可。17.(6分)(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3)示例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示例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示例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两句或后两句)示例四:杨柳岸晓风残月示例五:落叶他乡树寒灯夜归人示例六: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1分,共6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排列组合。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析】平时识记名句名篇时要注重理解,还要记住那些容易写错的字词。做题时,一定要将记忆与理解结合起来,不要写错别字,不要漏写,也不要添加字词。18.(4分)“璧”改为“璧”;“段”改为“端”;“形”改为“型”。
【评分标准】改对一个给2分,任改两处即可,共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19.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析】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C项表示补充说明;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0.(4分)20.示例:A.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B.相映成趣(相映生辉)【评分标准】每答对一处给2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析】第一空前是“金色”对故宫色彩的作用,此处“金碧辉煌”合适;第二空前是说故宫的颜色与四季景色之间的关系,“相映成趣”刚好适合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21.(4分)语句②,修改为:还是各个精致的小院。语句⑤,修改为:又舒适宜人【评分标准】改对一个给2分,共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析】语句②“还是精致的各个小院”语序不当,多层定语排序有先后,表数量的在前,表性质的在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