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练习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诗歌鉴赏
i.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
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
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害『,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我选:_
赏析:_
武陵春
李清照(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①酢盆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
第1页共38页
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②蚱牖(zeme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蠕。
3.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B.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
于内心。
C.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中流荡无依的
才女形象。
D.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本词将愁写得有了形体、重量、动态和长度。
4.这首词简练含蓄,足见作者炼字造句之功力。请赏析“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个句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
【乙】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甲】词是李清照写的《》,【乙】词是写的《蝶恋花》。
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F理的一项是
A.都表达了女主人公细腻的情思。
B.都是借春花春草抒发愁情的怀人词。
C.主人公都借酒浇愁而终究无法排遣。
D.都隐含着词人的惆怅和无奈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从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看出送别的季节是,时间是。
8.诗中写饯别饮酒为什么用“更尽”而不用“更进”?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2页共38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一”和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情
感。
10.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
目紧紧相扣。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
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
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阅读古诗《观沧海》,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所描绘的大海吞吐宇宙的景象,正是体
现了诗人的O
第3页共38页
12.说说诗句“洪波涌起”中的“涌”字用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程颖
芳原绿野恣行①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恣行:尽情游赏。②游衍:恣意游逛。意思是从容自如,不受拘束。
13.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
14.尾联“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
分析。
1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
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
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第4页共38页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
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1)前三联写出了孤桐哪些特点?
(2)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7.阅读杜甫《望岳》,完成小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害/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2)有诗评,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咸阳城东楼
唐朝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藁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黄鹤楼
唐朝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8.甲诗提至「秦苑”和“汉宫”,其作用是
19.两诗都写了“愁”。两诗中“愁”的原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第5页共38页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两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从首联中选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点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阅读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⑴《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在最后一句借用的典故,表达内心的愿望;《从军行》
中,王昌龄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侧面表达自己的愿望。
(2)苏轼和王昌龄在诗词中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词人的情
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页共38页
A.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
立足点之高。
B.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
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C.第三句“不畏”二字作俊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
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
气和决心,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3.这首诗中,“浮云”的含义是什么?
2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③时一声。
【注】①别院:正院旁边的小院。②簟:竹席。③流莺:即黄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E硕的一项是()
A.题目中“夏”字点名节令,本诗写于盛夏炎热之时,却写出一种清幽之境。
B.首句中“深深”写出小院在宅院幽深处,曲径通幽。同时,运用叠词,也使诗句充满
了音韵美。
C.第二句写窗外榴花盛开,一个“透”字极写榴花之红艳刺目,给人一种火热躁动的感
觉。
D.这首诗结构精巧,诗人前三句主要写入睡前的景象,末句直接跳到睡醒后的状态,
第7页共38页
轻快活泼,别出心裁。
(2)赏析“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的妙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26.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
B.词中两次用典,上阕自喻孙权,下阕又自比冯唐。
C.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
纤柔。
D.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
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27.从词中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2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请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说,这首诗是“我在无意中邂逅了你,我在无意中错过了你”。请鉴赏这种“物是人非”的
写作模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8页共38页
日春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崔颍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B.诗歌首联扣题,从运用典故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C.诗歌首联、颔联连用两个“空”字,并不显得啰嗦,诗人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D.整首诗写景抒情结合,景象前后三变,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30.诗歌颈联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请你描述诗人所创造的这
一美好意境。
31.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结合书签,说说为什么这些作品都选择“风雨”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
表
^
<叶
身
听
冰
晶
吹
河
雨
入
手
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
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才丈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
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卜算子咏梅
第9页共38页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光好
五代•和凝
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32.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茄叶软,杏花明,画船轻”点明了写作此词的时令是春季。
B.本词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出现的送别场面。
C.“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一句主要是对江上景象的描写。
D.下阕“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二句,写尽春光舒缓荡漾之状。
33.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将春日所见之翠荷、红杏、鸳鸯
船歌交相呼应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B.全词运用明艳的色彩,明快的语调来描绘,多选取鲜丽明艳的意象。
C.“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一句对仗工整,完美地展现了春日的江上景色。
D.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红粉”指代沿河的落花,“南浦”则指代送别之处。
3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了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想象在塔上听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景象,进一步渲染古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直抒胸臆,“浮云”在古诗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第10页共38页
(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5.阅读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构成了浑融蕴藉富
有情思的奇特意境,体现了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出了塞上的
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展现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气势。
(2)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感,
是一支激荡人心的赞歌。请结合最后两句诗,说明诗人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0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②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历经磨难,北归
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江汉:
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②落日:比
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3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B.颔联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
第11页共38页
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
C.颈联中“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实写,比喻“暮年”,后者是虚写。
D.尾联借用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3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徙的标志。
B.颔联对仗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
C.诗的前两联写出了诗人漂泊江汉的孤独和思归之情;诗的后两联表达出诗人身处逆
境而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情怀。
D.全诗直白豪迈,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8.下面对古诗词的理解下IE项的一项是()
A.“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折戟”指沙里沉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
断沉沙却未被消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甲诗后两句强调周瑜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含蓄表明机遇垂青的重要。
C.乙词在梦境中回忆了军营餐肉、演奏军乐、沙场点兵三个昔日军旅生活片段。
D.乙词前七句运写了自己梦中的军旅生活,后三句抒发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却又壮志
难酬、愤懑不平的感情。
39.下面对古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婺”一句中“兜鳌”是指古时作战的兵
器,意指孙权虽为将帅,但身先士卒,亲自作战,击退对手,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
B.崔颍《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
第12页共38页
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芳草正生长的茂盛。
C.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一联中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
从青春易老到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D.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抒发了作者精忠报国之志,作者的情绪由一开始的低沉压
抑转向慷慨激昂。
40.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
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这一联所写
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
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41.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⑴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簿误的一项是()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第13页共38页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
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
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2)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42.古诗词鉴赏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朦曜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下列诗句与上面两首诗一样蕴含理趣的一项是()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做分析。
43.小粤在探究“古诗文中的乐器”中发现,“笛子”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对象。请你结合知
识卡片帮他解释以下诗句中“笛子”意象在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
知识卡片
“横笛”,即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古诗文中
的“横笛”常表达征人思乡、游子思归、思友悼故、悲秋之意、田园情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第14页共38页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气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44.下面诗所押韵脚与本诗最相似的一首是()
A.《秋词》B.《商山早行》C.《野望》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5.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46.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江上
【明】孙铲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兼葭。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fe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州:滨水的地方。
47.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48.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破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坤④,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磺(qi)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赤亭:地名。在今新
疆哈密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坤(lu):此代指酒店。
(1)这首送别诗,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这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结合诗歌的内容、风格、特色、情感等中的一个方
第15页共38页
面进行简要分析。
50.阅读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完成小题。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②,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陷落,刘长卿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时。②旧垒:
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
⑴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因登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
B.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由远及近,寺庙荒凉,人踪稀少;云罩雾绕,显得格外幽
深。
C.颈联中“夕阳依旧垒”着一“依”字,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寒磬满空林”着一“满”
字,以声衬静,以满显空。
D.尾联议论抒情,南朝往事,如过眼云烟;台外长江,却从古流到今。
(2)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5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二访隆中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
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注释】①烂银:比喻大雪铺天盖地,一片洁白。
(1)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先帝和乙文中二访隆中的人是同一个人。
B.甲文的作者和乙文中被访的人是同一个人。
C.从甲文来看,后主刘禅做到了亲贤远佞。
D.从乙文来看,刘备礼敬贤士,诚意满满。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第16页共38页
(3)结合甲、乙两文的相关内容,谈谈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南园(其一)
[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此诗是李贺组诗《南园》之一,大约写于元和十年春,李贺辞官离京,回到故乡昌
谷,闲居南园之时。
52.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由花朵的艳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容颜,以人面喻花面,用语新奇。
B.“可怜”意为可惜,此句描写了日暮时分花落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C.此诗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园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
D.全诗意象丰富,色彩缤纷,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53.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会写出风格迥异的诗歌。请比较
此诗与《雁门太守行》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
5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鸥鸽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①鹏鹃天:词牌名。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
州之时。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②“骚人”
二句:“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花虽貌不出众,色不诱人,却秉性温雅柔和。她又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
一位隐居的君子,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B.“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李清照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可见
她对梅花和菊花的厌弃。
C.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先贤屈原,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
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第17页共38页
D.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
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55.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本诗前两句写景,请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
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6.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进行赏析。
57.本词的上下两阕结尾都用了感叹号有何深意?
第18页共38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D.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
杂生,表现了长安城肃杀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寓情于景,睹物伤感,诗人忧国伤时,悲从中来,表现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痛;颈联“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
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
就显得弥足珍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
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
不胜簪”,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
不知不觉搔首徘徊。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
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本诗写挂
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
情”表述有误;
故选D。
2.示例:⑴一个“害/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
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
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接近即可)
【详解】试题分析:"割''字表出了山南山北的如同被泰山切断一样,可见泰山的高大。“小”
是攀登到绝顶后的感觉,不仅写出了泰山之高,也借此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诗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
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
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D4.这一句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
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意味无
穷尽。
【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根据“只恐双溪蚱解舟,载不动许多愁”可知,李清照用“蚱脑舟”来载愁,化抽象为
第19页共38页
形象,凸显出愁的程度,写出了愁的重量,并没有写出形体、动态和长度;
故选D。
4.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为: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暮春时序东风止歇,百花凋残、香气消散的景象,再现出此前风吹雨打、落花飘零、化为
尘土的景象。借助对暮春景象的描写,作者其实是借景抒情,在写自己,抒发了雨天不得出
外的苦闷心情,又表达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
5.如梦令柳永6.D
【解析】5.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记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的早期词作。《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6.《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
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抒发了漂泊异乡的
落魄感受和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故而选D。
7.春季早晨8•“更尽”给人以一饮而尽的畅快淋漓之感,更能表达老朋友之
间的痛快豪爽之情,传递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意对即可)
【分析】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前两句的意思是: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
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所以季节是春季,时间是早晨。
8.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更尽”的意思是再喝一杯,尽字有喝完,干杯之意,一口喝尽有一
种豪爽之情,体现深情厚谊;而“更进”只是再喝一杯,意思到了即可,一种只是礼节上的形
式之感。
9.征蓬归雁10.B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
塞”,象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
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而生发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有误,颈联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
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应为“奇特壮丽(壮阔雄奇)的塞外风光”。
故选B。
11.博大胸襟(远大抱负;雄心壮志;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12.既写出了沧海惊
第20页共38页
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
这首诗歌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
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接着作者写道:“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统
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
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
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在描写大海时,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惊心动魄,作
者惊叹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没有丝毫凋衰
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作者“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13.这首诗写了①芳原②绿野③远山④乱红⑤柳巷⑥流水⑦苔矶等春景。14.示例:尾
联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或留恋春天美好)、珍惜美好时光(或不舍归家)的思想感情。前
两句(首联颔联中任选一句即可)写诗人尽情在大自然中游赏(或纵情于郊外春意盎然的大
自然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后两句(颈联尾联中任选一句即可)写诗人希望
人们珍惜春光、自在游玩,再次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不舍。
【解析】13.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能力。
全诗内容大意: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
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
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依据“芳原绿野恣行时”可知,作者描绘了芳原和绿野。依据“春入遥山碧四围”可知,作者描
绘了远山。依据“兴逐乱红穿柳巷”可知,作者描绘了乱红和柳巷。依据“困临流水坐苔矶可
知,作者描绘了流水和苔矶。
1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句意是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
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依据“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句意可知,这
两句写出诗人纵情于郊外的美景中,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依据“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
第21页共38页
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句意可知,写出诗人希望人们珍惜春光的情
感,同时表达出对对春天的留恋与不舍之情。所以,尾联是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热爱
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
15.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
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D.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
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
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而非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情感。
16.⑴根深叶茂,高大粗壮
⑵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
而献身。
【详解】诗词赏析主要有三个角度:内容意象鉴赏、思想主题鉴赏、表现手法鉴赏。抓住意
象特征,理解诗歌情感尤为关键。
17.(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2)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
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
升华。
【详解】(1)此题考查的是炼字,主要从炼意象方面考虑。“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
山的巍峨高大的形象。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
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
生花,用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此题根据题干“心胸气魄”的提示,结合本诗中所描绘的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可知,这
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
自己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
间创作的一首古诗。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
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象、炼手法、炼情感、炼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是写景的
诗句往往有炼意境。炼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
第22页共38页
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照应、转折、过渡等。答题时先答出字的意思,然后从以上几个方
面分析效果。
18.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19.都表达
的了对家乡的思念。《黄》中的愁的原因还有处境的空寂、前途的迷茫。
《咸》中愁的原因还有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分析】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句意:秦汉宫苑,一
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禁
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借秦苑、汉宫的荒
废,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甲文“一上高楼万里愁”句意: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愁”
意思为思乡,怀古。乙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意:暮色渐渐漫起,哪里
是我的家乡?江面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番禺中学物理高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物理高二下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许昌平顶山物理高一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断绝父子关系协议模板
- 二零二五版北京个人汽车租赁应急响应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北仑区老年活动中心租赁合同(含健康讲座)
- 2025年高性能复合材料采购与应用合作协议
- 2025版广州知识产权许可使用合同样本
- 2025版敏感信息保密协议示范文本
- 间隙感染患者的健康宣教
- 体育行业体育赛事直播与转播方案
- 2025年执业兽医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附答案)
- 工业互联网安全能力构建技术指南(2025版)
- 瑜伽红酒活动方案
- 2025厦门辅警考试真题
- 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英语试卷
- 2025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标准
-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笔试真题2024
- 2025至2030中国硝酸钾肥行业发展分析及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棉花仓库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