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光现象》专项检测卷(附答案)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考点梳理
L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主要器材:量角器、可翻折的粗糙硬纸板(作用:a:显示光的传播路径;b:探究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c:纸板表面粗糙,可以使光在纸板上发生(选填“漫反射”
或“镜面反射”),以便于从纸板前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平面镜;
(3)实验在较(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4)注意事项:
a:将平面镜放在桌面上;
b:硬纸板地放置在平面镜上;
c:纸板上记录光线的方法(在光线上取两点记在纸板上,在纸板上连线即为光线);
d:让光线紧贴纸板射向平面镜(在纸板上显示光路)。
(5)实验步骤补充及设计
a: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分别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比较反
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b: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将有反射光线的纸板向后折,观察该纸板上是否
显示反射光线);
c: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将激光笔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照射,观察纸板上的反射光线是否与原来的
入射光线重合)。
(6)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
(7)用带有角刻度的纸板的优点o
(8)实验结论: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第1页共22页
2.探究光折射时的规律:
(1)实验装置
(2)实验主要器材:)量角器、可转折光屏ONN】(作用:探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4)验证光路是否可逆(将光沿着F0射入,若观察到折射光线沿0E射出,说明折射现象中光路;
(5)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6)实验结论:
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选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入射角;
b: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o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即折
射角为度。
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3)实验主要器材及作用:
a:两支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b:(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c:白纸(或坐标纸)(在白纸或坐标纸上标注平面镜、物、像的位置);
d:薄玻璃板(用来代替,便于确定像的,并且可以减少重影对实验的影响);
e:光屏(观察像能否成在光屏上,判断成像虚实)。
(4)等效替代法(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实验注意事项:
a:在的环境里进行实验(减小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第2页共22页
b: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放置(确保在水平桌面上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
c: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体(选填“同侧”或“异侧”)透过玻璃板观察];
(6)(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7)验证像的虚实(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蜡烛B,在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不透
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若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_______像);
(8)利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优点();
(9)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使像与物完全重合的原因();
(10)把物理书(或木板)挡在(或紧贴在)玻璃板的后面,透过玻璃板(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蜡烛A的像;
(11)移动玻璃板或蜡烛A的位置,蜡烛A的像的变化:
a:上下、左右移动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位置_________;
b:前后移动蜡烛(或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位置________O
(12)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
a: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b: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d:平面镜成虚像。
|||||||||||、
学专项练习
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甲乙
(1)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应该选择(选填“粗糙”或“光滑”)的硬纸板作为光
屏,硬纸板与平面镜位置如图甲所示,实验中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
了(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2)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沿EO射到镜面上。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Q
第3页共22页
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
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_(选
填“改变”或“不变”);
(3)在探究角的关系时,入射角已知,小明记录的反射角的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
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订正错误后,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次数123456
Zi20°30°40°50°60°70°
Zr70°60°50°40°30°20°
2.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本实验中纸板ABDC的主要作用是:①显示;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
一平面内。实验中应选用(选填“光滑”或“粗糙”)一些的纸板,这样可以让光在纸板上发
生反射,让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见光路;
(2)如图甲所示,若入射光线绕着0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则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
角(选填“增大”或“减小”)的度数为;
(3)接着做如图乙所示操作,将纸板NBDO沿0N后折,在纸板NBDO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
线(选填“存在”或“消失”);
(4)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同一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
结果他俩谁都没能做到,你认为没能做到的原因是o
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
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0N转动。
第4页共22页
ENFE
(a)(b)
实验次数1234
ZA0N20°30°40°50°
ZB0N20°30°40°50°
(1)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点,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出结
论:在反射现象中,。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0射到0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的。
(3)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反射光线0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是否在0
(4)实验中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线在纸板上发生(选填“漫反射”或
“镜面反射”)。
(5)实验中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0
4.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甲乙丙
(1)他将平面镜如图甲所示,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o
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选填“光滑”或“粗糙”)些;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
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
妥;
(2)小李让一束光E0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如
图乙所示,此时在NOF面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是(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的;
(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
发现在纸板右侧的(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这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
射光线和法线三者;
第5页共22页
(4)在图甲中,如果让光束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沿着0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
光路是。
5.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纸板
(1)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应该选择(选填“粗糙”或“光滑”)的硬纸板作为光屏;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
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3)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沿E0射到镜面上0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Q
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法线;
(4)若让另一束光沿F0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0E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5)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乙),此时反射光束—。
A.仍在纸板上呈现B.被纸板挡住C.在纸板前方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
6.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
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
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实验方法是;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A
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选填“虚”“实”);
(4)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蜡烛A的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第6页共22页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该同学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_(选
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7.如图甲所示,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
能看到玻璃板后面有它的像。
(1)再拿一只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目的是;实验中,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
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2)解决上述问题后,图乙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
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即
可);
(3)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4)实验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蜡烛A的像的大小将;
(5)本实验应该在较(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下进行。
8.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M应是一块(选填"A、B或C");
A.2mm的平面镜B.2mm的平板玻璃C.1mm的有色平板玻璃
(2)玻璃板应当(选填“垂直”或“倾斜”)于水平桌面放置;
(3)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实验时应在蜡烛(选填"A”或"B”)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如果将竖立的M沿图中虚线
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A的像相对于桌面(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
第7页共22页
到蜡烛A的像;
(6)正确进行实验,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准确测出蜡烛A和蜡烛B到镜面的距离,其目的是为
了(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求普遍规律”)。
9.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进行下列实验。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本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实
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小明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A所成的像重合,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测得蜡烛B到A的距
离为10cm,再移走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蜡烛B位置,此时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
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cm;
(3)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并固定,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
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4)若图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前后移一段距离(一半向前,一
半向后移动),则猫的头部通过前、后两半面镜子—(填字母)。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10.小天同学在地铁站候车时,通过玻璃门观察到了自己的像,引发了思考,回到家后他利用如题图甲所
示的装置及相同的蜡烛等器材,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广告牌玻璃屏蔽门
n小天
车道_____
丫X77777777477^
丙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实验时,采用透
第8页共22页
明(选填“厚”或“薄”)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和比较
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这里用
了法;
(3)把光屏放在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在光屏上并没有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像
(选填“虚”或“实”);
(4)在实验中,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题图乙),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会(选填“偏
高”或“偏低”);
(5)题图丙是小天在地铁站台上玻璃屏蔽门外候车的情景。地铁到站后,小天在原地等候,直至玻璃屏
蔽门向两侧完全打开,在此过程中,小天在左右两侧玻璃屏蔽门中的成像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各成半个像,像的大小越来越小
B.各成半个像,像的大小不变
C.都成完整的像,像的位置重合且保持不变
D.都成完整的像,像的位置随玻璃屏蔽门向两侧移动
三、探究光折射时的规律
11.在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实验中,将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12345
入射角i15°30°45°50°75°
折射角r11°22°32°40°46°
(1)分析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减小时I
折射角逐渐;
(2)如图甲所示的碗中,起初看起来是空的,当慢慢往碗中倒水后,就会发现碗中还藏着一枚硬币(如
图乙所示)。倒水后能看到硬币,是因为光从(选填“空气射入水”或“水射入空气”)
中发生折射。
12.某同学做“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实验,图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
第9页共22页
据:
(1)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且折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当小聪将光线沿CO方向入射时,发现折射光线沿0A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4)为了验证“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将偏向法线”这个结论,则该同学还需要
进行探究的内容是的情况。
13.如图甲所示的是王楠同学利用光具盘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的光路,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
据:
入射
10°30°45°60°
角a
折射7.1°20.7°30°37.8°
第10页共22页
角B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写出
一条即可)。
(2)由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判断:当光以55。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填”等
于”“小于”或“大于”)30°。
(3)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是,你的依据是=
(4)同班的陈新同学利用图乙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斜射入水
中,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线,此时折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14.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照图那样,让一束光沿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直边上,可以看到一部分光线从玻璃砖的直边上折
射到空气中,此时折射角入射角,另一部分光反射玻璃砖内。逐渐增大光的入射角,将看到折
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而且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
达到90°时,光线就消失了,只剩下光线。他把这个发现与小刚进行了交流,最后他
们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们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折射角变成了9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他又用水
进行了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根据小明和小刚的探究,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或“义”)
①当光以任何角度从玻璃射到空气中时都能发生全反射;
②当光从空气射到水中时,也会发生全反射;
(3)根据上面小明的探究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请你总结一下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
①;②O
15.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发现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
一定的角度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再继续增大时只会发生反射现象。如图丙所示,老师告
诉他们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他们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表。
入射角a0°10°20°30°40°41.2°41.8°42°
折射角B0°15.2°30.9°48.6°74.6°81°90°
第11页共22页
反射能量5%7%26%43%77%84%100%100%
(1)分析上表中的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能量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
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反射能量越,当入射角2°时,就发生了全反射
现象。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请猜想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
反射现象,理由是入射角折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折射角小于90。。
(3)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光导纤维在结构上有内芯和包层两种不同的透明介质,光从内
芯传播时遇到外芯处,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从而保证光线不会泄漏到光纤外,只能在玻璃中传播,如图丁
所示。若一光导纤维全长为L,光在空气和光纤内芯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1、vz,则关于光在光纤中传播
的时间t,正确的是O
甲乙丙
A.t>-B.t=-C.t<-D.t>-
V2V2V1v2
参考答案
1.【答案】(1)粗糙;漫反射
(2)不能;不变
(3)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1)为了清楚观察到光路图,需要使得各个角度都能看到纸板上的光路,应该选择粗糙的硬纸板
作为光屏,使得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
综上第1空、粗糙;第2空、漫反射。
(2)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沿EO射到镜面上。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0F。接着将纸板Q
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不能显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
面内,在纸板Q绕0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变。
综上第1空、不能;第2空、不变。
(3)分析表格的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互余,说明错误在于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改正错误后,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综上第1空、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第2空、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
角.
第12页共22页
【分析】1、探究反射定律试验:实验仪器由纸板(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平
面镜,量角器(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
2、实验步骤:1、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两张在同一平面内的硬纸板E和F竖直放在平
面镜上;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0方向入射,可观察到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3、改变入射角
的大小,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3、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1][2]实验中为使能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纸板上的光路,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应该选择粗
糙的硬纸板作为光屏,使得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
(2)[1][2]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沿E0射到镜面上。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
纸板Q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因此时两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则纸板Q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
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虽然不能观察到反射光
线,但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变。
(3)[1][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
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40。、50。、60。、70。时,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
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40°、50°、60°、70°,而不是70°、60°、50°、70°、40°、
30°、20。,说明错误在于反射角测量错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订正错误后,可以
得到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答案】(1)光路;粗糙;漫
(2)减小;40°
(3)存在
(4)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1)实验中用纸板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
到光的径迹,是由于纸板表面粗糙,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这样可以记录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
第一空填写:光路;第二空填写:粗糙;第三空填写:漫
(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绕着0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此时入射角和反
射角都减小20°,故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夹角减小共40°。
第一空填写:减小;第二空填写:40℃
(3)纸板NOD沿0N向后折,此时在纸板NOD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反射光线并没有消失。
答案填写:存在
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填写:光路是可逆的
第13页共22页
【分析】漫反射则发生在物体表面粗糙的情况下,如纸张、墙壁或衣服等。在这种情况下,反射光线向各
个方向散射,使得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反射光。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
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答案】(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0A;可逆
(3)不能;同一平面
(4)漫反射
(5)得到普遍规律
【解析】(1)据表格数据可知,ZAON=ZBON,所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综上第1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射到。点,光将沿图中的A0方向射出,所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
是可逆的;
综上第1空、0A,第2空、可逆;
(3)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目的为探究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法线三者是否在同一平面;
综上第1空、不能;第2空、同一平面;
(4)实验中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线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
综上第1空、漫反射;
(5)验中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为得到普遍规律。
综上第1空、得到普遍规律。
【分析】1、探究反射定律试验:实验仪器由纸板(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平
面镜,量角器(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
2、实验步骤:1)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两张在同一平面内的硬纸板E和F竖直放在平
面镜上;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0方向入射,可观察到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3、改变入射角
的大小,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3、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答案】(1)垂直;粗糙;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2)存在
(3)下部;在同一平面内
(4)可逆的
【解析】(1)将平面镜如图甲所示,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垂
第14页共22页
直,为了使得像更清晰,所以表面应该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
题目中只进行一次试验,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
综上第1空、垂直;第2空、粗糙;第3空、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2)小李让一束光E0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如
图乙所示,此时在NOF面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是存在。
综上第1空、存在。
(3)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则下部能看到反射光,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
一平面。
综上第1空、下部;第2空、在同一平面内.
(4)让光束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沿着0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综上第1空、可逆的。
【分析】1、探究反射定律试验:实验仪器由纸板(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平
面镜,量角器(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
2、实验步骤:1、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两张在同一平面内的硬纸板E和F竖直放在平
面镜上;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0方向入射,可观察到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3、改变入射角
的大小,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3、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
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E0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与镜
面保持垂直。
[2]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
(2)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纸板绕轴ON向后折,在NOF面上看
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仍然存在。
(3)[1][2]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发现在
纸板右侧的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4)若光线沿F0射入,则经镜面反射后光线沿0E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5.【答案】(1)粗糙
(2)没有多次测量,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3)不能;在同一平面
(4)光路可逆
第15页共22页
(5)C
【解析】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
(1)实验时,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承接光线的硬纸板粗糙,使光发生漫反射,便于观察;
(2)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时,根据一次数据得出规律,没有多次测量,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3)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入射,当承接反射光线的纸板Q向后翻折,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Q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4)让光线沿F0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0E方向射出,与原来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光路相同,
方向相反,可知,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5)图乙中,将纸板和激光笔向后倾斜,法线仍和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和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
内,反射光束在纸板前方。
【分析】(1)粗糙的物体上发生漫反射;
(2)探究反射规律时,多次实验,可以探究结论的普遍性;
(3)承接光线的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4)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5)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6.【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等效替代法
(3)虚
(4)不变
(5)不变
【解析】(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
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实验时,玻璃板应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
(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移去
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大小不变,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5)
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物像到平
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垂直放置;(2)未点燃;等效替代法;(3)虚;(4)不变;(5)
不变。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实
第16页共22页
验时,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则成的像偏高或偏低,导致实验无法完成;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
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特点:像距等于物距,物像等大。
(1)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可以看到前面物体在后面成的像,又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确
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使用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用蜡烛B替代蜡烛A的像,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
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使用了等效替代法。
(3)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被光屏接收,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
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因蜡烛A大小不变,因此蜡烛A的像也不变。
(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该同学只将玻璃板
向右平移,因蜡烛的位置不变,因此蜡烛像的位置也不变。
7.【答案】(1)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桌面放置
(2)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3)不能
(4)变小
(5)暗
【解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1)实验时,蜡烛A的像不便测量,利用相同的蜡烛B替代蜡烛A的
像,采用了等效替代法,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当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可能偏高或偏低,不在水平桌面上,B蜡烛与A蜡烛的像无法重合。
(2)根据图乙,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可得: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
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3)实验时,在蜡烛B的位置放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可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随着实验,蜡烛A变短,蜡烛A的像变小,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5)点燃的蜡烛比较亮,环境越黑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利用等大的蜡烛代替玻璃板前蜡烛的像,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当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后面的蜡烛和前面蜡烛的像不易重合;
第17页共22页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平面镜成像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是,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5)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环境越暗,像越清晰。
(1)[1]蜡烛A的像的大小无法与本身直接比较,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替代蜡烛A与它的像进行比较,
采用了等效替代法,所以,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2)本实验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
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可得出的结论是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
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3)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因此蜡烛A变短,则蜡烛A的像变小。
(5)点燃的蜡烛比较亮,环境越黑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为了使像更清晰,
应选择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8.【答案】C;垂直;大小;A;不发生;不能;寻求普遍规律
【解析】(1)当玻璃板厚时,能看到两个像,对实验有影响,所以应该选择薄玻璃,且利于成像,应该选
择的玻璃板厚度为1mm的有色玻璃,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使得物像重合。
(3)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4)观察蜡烛的像时,眼睛要在蜡烛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的像,故应该在A侧。蜡烛A的
物距不变,像距也不变,所以像相对桌面不移动。
(5)[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6)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
综上第1空、C;第2空、垂直;第3空、大小;第4空、A;第5空、不发生;第6空、不能;第
7空、寻求普遍规律.
【分析】1、平面镜成像试验:实验仪器有白纸、薄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
A蜡烛点燃,B蜡烛熄灭(使用B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判断像物大小关系),光线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
观察,方便观察像的位置;
2、实验步骤:将玻璃垂直于白纸,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为止;在蜡烛B一侧放置光屏,光屏上无法成像;
第18页共22页
3、试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为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成虚像。
9.【答案】(1)较暗;确定像的位置;大小
(2)不变;20
(3)竖直向下
(4)D
【解析】(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为了减少其他光对成像的
观察,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
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一样,
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将玻璃板向远离蜡烛方向移动,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0cm,所以像和物相距20cm。
(3)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时,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顺序与现实
中的恰好相反,且关于镜面对称,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
(4)平面镜成的是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故选择D.
【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
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
10.【答案】较暗;薄;像的位置;大小相同;等效替代;虚;偏低;C
【解析】(1)烛焰在黑暗环境中,使得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更容易观察像。使用薄玻璃板可以避
免玻璃前后成像不一致,影响观察,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够同时观察到蜡烛像以及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
置和大小。
(2)使用外形相同的蜡烛AB,使用等效代替法,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比对大小,大小相
同,说明物与像的大小相同,这里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在光屏上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4)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可知,把玻璃板向右倾斜,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会偏低。
(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
成完整的像,且重合,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1、平面镜成像试验:实验仪器有白纸、薄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
A蜡烛点燃,B蜡烛熄灭(使用B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判断像物大小关系),光线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
第19页共22页
观察,方便观察像的位置。
2、实验步骤:将玻璃垂直于白纸,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为止;在蜡烛B一侧放置光屏,光屏上无法成像。
3、试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储物流场地租赁合同范文
- 博物馆展品贷款合同
- 江西省会昌县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物理试题期末试卷含解析
-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基本技能(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不同职业的服装课件图片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附中江宁分校2024-2025学年初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监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应用英语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后厨员工绩效考核表
- 【物理】2022年高考真题-天津卷
- 建筑物理声复习归纳总结
- 污水处理池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及警示标志
- 海为工业物联网整体解决课件
-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浙江省公安民警心理测验考试题目(含答案)
- (精品)3D打印机毕业论文
- 森林防火安全责任书(施工队用)
- 自卸车液压系统安装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