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1页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2页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3页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4页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一、前古典时期(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斗拱、阙、三朝五门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中国建筑史分期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清朝的三朝五门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明代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全盛(隋唐):(全盛时期)隋:大兴城大运河宇文恺唐:长安大明宫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李诫)中国建筑史分期三、古典后期(元明清民国)停滞期(元、明)元:移柱式,各种宗教建筑。

明:无梁殿,祠祀建筑大量出现末期(清、民国):清:程式化、制度化四、后古典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复古主义、折衷主义五、近现代时期中国建筑史分期秦汉一·特征

1·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熟期。结构方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构造形式。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大量使用斗栱。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榀[pǐn]:一个房架称一榀;结构中一般指由柱和梁构成的一个框架立面。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用于架跨在房梁上起托住椽子或屋面板作用的小梁。)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丰盛的林区。2·从建筑类型看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阁、阙、栈道,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3·

从艺术风格看秦汉建筑古朴凝重——“秦汉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4·

从建筑材料看:

·

秦汉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砖。至迟(最晚)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瓦当在全国流行。汉代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椽头有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秦云纹瓦当秦鹿纹瓦当四神瓦当:汉玄武汉白虎汉青龙汉朱雀

汉並天下

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B.西汉想统一的愿望C.震撼少数民族的手段D.汉朝的兴盛和统一6·有能力建造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甘肃汉长城

斗栱: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铺作。

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间铺作。

角科: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角铺作。《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栱、翘、昂、斗、升

栱: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翘:“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叫“抄栱”。《营造法式》称翘为华栱,无论长短。昂: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斗: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是一种小斗。·

斗栱类型石拍拱一斗二升斗拱一斗二升斗拱一斗三升斗拱一斗三升斗拱斗拱重叠出跳秦建筑遗迹一·城市、宫殿

1·秦咸阳

·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秦朝灭亡·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渭河的北岸。·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咸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74~1975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秦咸阳宫1号遗址复原图

阿房宫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朝宫。阿房宫即朝宫的前殿。计划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据《史记》记载: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

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二·陵墓、坛庙

1·骊山陵(秦始皇陵)·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下层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高43米·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长6·3公里——中国历

史上最大的陵墓·文献记载:

以铜为椁,……上画天文景宿之备,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丘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陪葬:兵马俑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社会背景: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高台建筑继续流行。屋顶形式——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也有应用。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拱、穹拱等

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小结:

——战国、秦、两汉时期时代材料发展

战国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上所示花纹都比西周时期进步;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砖的种类增多:方砖、空心砖、装饰性质的条砖

秦汉圆形瓦当,且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石材的使用增多:石础、石阶东汉时出现石造的建筑:石祠、石阙、石墓

战国瓦当秦汉瓦当

国两汉砖墓结构战国、两汉砖墓中的各种墓砖模印花纹的汉砖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陶制排水管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2.建筑成就:时代

建筑成就春秋建造高台和重屋战国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西汉高台建筑仍然流行东汉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秦汉结构方式—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构造形式已经发展成熟。屋顶形式:庑殿顶(四阿顶)、攒尖、悬山、囤顶、歇山斗拱发展成熟。

汉代建筑细部之一——脊饰汉代建筑细部之二——檐部汉代建筑细部之三——斗拱

代建筑细部之四

柱汉代建筑细部之五——天花

汉代建筑细部之六——窗3、建筑技术木构体系确立: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木构建筑的优点:首先在于承重与围护结构的明确区分,柱子承重,墙倒屋不塌,构件间以利用抗震的铰节点(榫卯)相交接,而且取材方便,施工快捷。木结构的三种类型(抬梁、穿斗、井干)和五种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均见于汉代图像及实物资料。从战国到西汉、东汉,墓室结构由梁式空心砖发展为顶部用拱券和穹隆。砖石结构技术发展。秦汉时期的建筑

西汉中期以后,砖石拱券结构用于墓室,与木椁墓(井干结构)并行。仿木的陶垦模型、崖墓、画像、砖石墓、石祠、石阙、石表等,对当时简拙、粗放的木构建筑风格提供了形象资料。秦汉时期的建筑雅安高颐墓阙东汉望楼明器4、建筑装饰利用屋顶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的装饰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汉阙与绝大多数明器、画像石所表示的屋面和檐口都是平直的,还没有反宇与翘曲的屋角,不过正脊和戗脊的尽端微微翘起。在装饰花纹的纹样上,构图相当秀丽,线条也趋于流畅。汉朝建筑所用的花纹题材大量增加,大致可分为人物纹样、几何纹样和植物、动物纹样四类。汉朝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作各种构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有机组合。秦汉时期的建筑秦汉时期的建筑汉代陶楼院汉代住宅明器

中国古代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

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

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其等级有关。中国传统屋顶庑殿顶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的。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悬山又称挑山,就是因为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从外观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歇山式屋顶

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qiang)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山花: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指檐部上面的三角形山墙,是立面构图的重点部位。卷棚式屋顶

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前后相连处不做成屋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也就是说卷棚式屋顶的正脊是弧形,与普通的人字形屋顶不一样,没有屋顶端的正脊。譬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式屋顶。卷棚悬山式屋顶

和普通人字形屋顶一样,卷棚式屋顶也可以处理成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从而产生出卷棚硬山式、卷棚悬山式、卷棚歇山式等多种新的屋顶形式。卷棚式屋顶形象非常优美、线条柔顺,特别是单檐卷棚悬山式屋顶,属于较为简单的卷棚顶,大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更添园林的优雅韵味。攒尖式屋顶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如,有三条脊的、有四条脊的、有六条脊的、有八条脊的,分别称为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此外,还有一种圆形攒尖顶式,也就是没有垂脊。庑殿式屋顶

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非常特别。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庑殿顶,如,宫殿、庙宇殿堂等。明清时期,庑殿式屋顶的建筑实例最为多见,最著名的要数现存的明清紫禁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依清代屋顶之规制,屋顶等级分为: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第六位:硬山顶。民居。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建筑。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1、建筑形态这时期的建筑,除宫殿、住宅、园林等发展以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就是佛教和道教建筑。开凿了若干规模巨大和雕刻精美的石窟,成为存留至今的一份极为宝贵的艺术遗产。两晋、南北朝时期继承秦汉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犍陀罗和西域的佛教艺术的若干因素,丰富了中国建筑,为后来隋唐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2、城市规划曹魏邺起,宫室居城中北部,全城以棋盘状的道路网划分闾里,东西或南北干道丁字相交于宫城门前,宫内首开大朝与东西堂制度,朝廷与行政中心并列于两条轴线上。北魏洛阳和东魏邺城均实行了东西市制度。闾: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3、建筑技术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永宁寺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所达到的水平。砖结构在汉朝多用于地下墓室,到北魏时期已大规模地运用到地面上。河南登封嵩岳寺标志着砖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技术,到南北朝时期,无论在大规模的石窟开凿上或在精雕细琢的手法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永宁寺塔嵩岳寺塔4、建筑装饰北魏开始用琉璃瓦,瓦当纹样以莲瓣为最多。室内多数用复斗形藻井。北朝石窟为后世留下了及其丰富的建筑装饰花纹。特别是莲花、卷草纹和火焰纹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须弥座的形式也是随同佛教传入。(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特点:北朝建筑和装饰风格最初是茁壮,粗犷、微带稚气,到北魏末年呈雄浑而带巧丽、刚劲而带柔和的倾向。南朝遗物在公元六世纪已具有秀丽柔和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天花、门窗

·

藻井一种装饰于局部(重点部位)的天花。(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类型:覆斗形、圆形、斗四、斗八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敦煌石窟北朝壁画金刚宝座塔敦煌石窟北朝壁画坞壁5、典型建筑佛塔寺在南北朝时得到大幅度发展,皇室、士大夫风行赐离宫或舍宅为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和单层塔(亭阁式)均出现、记载中的洛阳永宁寺九层木塔高度可能在100m以上(9开间)是古代世界最高的木构建筑。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密檐15层,底层12边形,上变为8边形,为中空抛物线型轮廓,是地面上现存最古的一座砖构佛教建筑。石窟:石窟艺术以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为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四大石窟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莫高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云冈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龙门石窟: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麦积山石窟:开凿于5-13世纪(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的麦积山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敦煌石窟云岗石窟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唐亡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所以前人把五代称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呜呼开头,这并不是他装腔作势,不说其他,单后来的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是在五代乱世出现的。但这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后周柴荣十年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如火药、印刷术的发展,词的出现,也是有所成就的。)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二、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建筑技术:在砖石建筑结构上有所发展。建筑实例:砖木混合结构◆苏州云岩寺虎丘塔砖石塔◆杭州闸口白塔◆南京栖霞舍利塔铁塔◆广州光孝寺铁塔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唐(公元618-907年)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内,如今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内,如今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好有四座,都位于山西,即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佛光寺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距台怀镇约48公里的豆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专家郑庆春介绍,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虽曾于元朝替换部分瓦作,小部分大木作也曾于各朝代有过修缮/替换,并取消了前廊(门窗从前檐金柱被移至檐柱),但绝大部分建筑结构仍为晚唐原构。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图》中就绘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图像。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天台庵天台庵是1956年山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的报告认为“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可能是一座晚唐的建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天台庵正殿是一座不大的佛殿,建筑在太行山深处王曲村的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天台庵原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和唐碑一通,虽规模不大,却是我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殿身各柱柱头优美古朴。殿内梁架及斗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大殿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广仁王庙山西芮城县素有“文物之乡”的美誉,这里有著名的古魏城遗址,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广仁王庙以及精美绝伦的永乐宫壁画。广仁王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老百姓俗称五龙庙,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为河东一带唐代建筑的孤例。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庙前曾有五龙泉水,为当地灌溉之水源。因五龙之中的青龙又被称为“广仁王”而得名。庙宇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据说原来在庙门和照壁之间,有呈八字形的两座石坡为道,后来因为土崖塌陷而被毁,东西厢房也被夷为平地,现在仅存正殿和建于清代的戏楼。广仁王庙的大殿造型端丽、结构简洁,屋顶平缓,板门棂窗,单檐歇山顶,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南禅寺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七十五年。其中佛像为唐塑,1999年不幸被毁被盗,被称为“南禅劫”。南禅寺大殿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一处高岗上,属于五台山台外寺庙。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三、宋、辽、金1、北宋

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既是建筑技术的进步,但同时限制了之后建筑的发展。A、李诫《营造法式》是古代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模数制:“以材为祖,材分八等”。材,取栱高为材。材高15分,宽10分。栔,高6分,宽4分。模数单位:小的构件取分°,大的构件用材。(栔指的是上下栱之间填充的断面尺寸,和“材”一样,是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优点: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建筑成就,建立了模数化的制度。缺点:限制了木构建筑的探索,使中国建筑趋于退化,转而向装饰化、等级化发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B、城市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城市结构打破了唐代以前封闭的里坊制,而代之以开放的新街市。城市的消防、运输、交通、商店、桥梁等都有新的发展。(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C、建筑装修

注重细部的刻画,装饰风格由唐代的豪迈向婉约转变。D、建筑技术

砖石建筑水平提高,建筑大量使用琉璃瓦。◆河北正定料敌塔(砖),高84米,是中国最高的砖石塔◆福建泉州仁寿塔(石),高40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是中国最早的琉璃塔。E、群体组合◆河北正定隆兴寺◆山西太原晋祠◆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F、园林

堆石叠山,以城市环境中人为建造山水,园林发展注重个人的品味和趣味。2、

颇具唐风的辽代建筑。

建筑实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保存最早的木塔。◆河北蓟县独乐寺

◆北京天宁寺塔(气魄宏伟,严整开朗)3、金特点:结合辽、北宋的特点,雕刻细致,色彩富丽。(注重细部刻画,婉约,砖石建筑水平提高,建筑大量使用琉璃瓦。)建筑实例◆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山西应县净土寺“天宫楼阁”。净土寺天宫楼阁(金)4、南宋偏安杭州,江南风格,建筑纤巧秀丽,细部做法吸收了一些江南的地域特征。园林,与环境结合,创造了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苏杭的园林。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1271年~1911年)

一、元(1271~1368年)

1、

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符合礼制规范的都城。城市景观方面,创造了大片水面作为皇家的苑囿。

2、元代建筑特点:

草率、大胆、简约。1、采用天然弯木,做木构件,“大弯梁”2、采用大额3、

强调柱梁直接,斗栱的功能减弱,趋于装饰化。4、建筑常采用“减柱造”,柱网的排列不规范。山西太原奉圣寺山门(元)山西广胜寺下寺大佛殿(元)3、

宗教建筑进一步发展

A、出现了类型丰富的塔,特别是喇嘛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