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解读“答”:回应、答复的意思,表明这是一篇回信。它体现了文章的体裁和写作目的,即针对他人的来信进行回复,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司马”是复姓,“谏议”是官职名称。这里以官职来称呼对方,是一种尊称,也明确了信件的对象。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政治上有不同的见解,曾写信给王安石,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书”:在古代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它通常用于个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可叙事、抒情、议论。《答司马谏议书》简洁明了地表明了文章的性质——“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信的内容主要围绕变法事宜,对司马光的批评意见进行回应和反驳。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自幼饱读诸子百家之书,21岁进士及第,历任多处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其诗擅长说理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婉约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但是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背景简介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答司马谏议书》。
知识链接1.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例:司马迁《报任安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
2.翰林学士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导图梳理
整体感知本文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信中对司马光加以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项指责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变法的决心。内容分析1.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在向司马光认错吗?为什么?【解析】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2.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
【解析】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手法鉴赏1.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总分结构首先说明作者与司马光分歧的实质和复信的原因。接着集中力量反驳司马光来信的主要内容,抓住本质,切中要害,逐一批驳。对“侵官”的指责驳斥较详,以证据来反驳;而对“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都是以论点驳论点,简洁明快;对“致怨”的指责,则举出史实来反驳。辩驳方式的多样化,使文章具有丰富性和说服力。最后,作者对学识、政治都有相当影响的司马光表示谦诚态度。2.立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评价此文:“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虽十个字,却铿锵有力,很有说服力。而且,文章说理有力,又能兼顾彼此之间的情感。一方面,作者在反驳对方时据理力争,气势如虹,但另一方面,行文语气相当委婉,礼貌地向对方解释自己变法的原因,将自己放低,耐心地向对方解释,并请求谅解。这封信是柔情和刚性的结合,是作者理性主张和感性情感的完美结合。
课后练习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__________。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荆国公,世称__________。谥号“文”,又称__________。自幼饱读诸子百家之书,21岁进士及第,历任多处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__________,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奇拔,在__________中独树一帜;其诗擅长说理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婉约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__________;其词虽不多但是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2.文言基础(1)通假字①不复一一自辨(
)②于反覆不宜卤莽(
)③故今具道所以(
)(2)古今异义①故略上报
古义:
今义:②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
今义:
3.简答(1)《答司马谏议书》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2)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类文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馐,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注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对国政形成危害,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C.文本二中司马光认为,宋神宗之所以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大概是因为他为人疏狂率直,于国有利。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不在乎俸禄和职位带来的荣耀,他在乎的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2)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3.王安石与司马光相交甚好,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变法呢?请结合文本一、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课后练习】1.半山
王荆公
王文公
半山老人
唐宋八大家
“王荆公体”2.(1)①辨,同“辩”,分辩,辩解
②卤,同“鲁”,粗鲁
③具,同“俱”,全,都,详尽
(2)①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②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1)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直言不讳。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④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语气,增强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2)①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②“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类文拓展】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王安石认为司马光对国政形成危害”错误,原文是说“光才岂能害政?”,意思是“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即“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
2.(1)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听取他人意见。(2)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
3.①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②青苗法会使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强者聚众为盗,对国家无益。【参考译文】文本一:略。文本二:壬申年(1071),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2025年五下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历史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芦溪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住房公积金借款合同
- 南宁市江南区2024-2025学年数学五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2025年初三化学试题第二次统测试卷含解析
- 四川文理学院《大数据采集与清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镇江市重点中学2025年三月份月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药店全职员工劳动合同范本合同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射频电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恐龙无处不有(2024年山东泰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
- 洗车流程培训
- 2024年开封大学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危险化学品购销的合同范本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临床实验室应用指南(WST-230-2024)
- 物流行业物流园区智慧安防方案
- 2024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真题及答案
- 有机硅材料在电子封装技术-洞察分析
- GB/T 45083-2024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和管理规范
- 中医治疗协议书范本(2篇)
- 沐足行业严禁黄赌毒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