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空间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是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摘编自窦连玺《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材料二: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从事曲的创作的,虽然曲的地位和传统的诗不等同,但诗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被人们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与它结合起来,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虽然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审美价值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只不过作曲时还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南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的,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范组成的。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从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诗词熔铸成优美的语句。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戏剧家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艺术创作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间万物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中国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间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国戏剧作家也从来不把自己从外部世界中独立出来,戏剧艺术成为心与物交感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摘编自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B.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C.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D.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夸张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戏剧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而演员在舞台上就成为演出的主宰,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B.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导演和剪辑师要对演员前期所拍摄的材料进行加工、修正等,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C.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D.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子具有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这是因为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元杂剧《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B.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坡的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诗歌借助文字来传承,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戏曲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和动作的相互配合,展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具象表达。D.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对戏曲文本的影响深远,就是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兰花指等,实际上都是戏曲动作的诗化。(4)下列关于戏剧、戏曲与电视剧、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电视剧的演员在时空上的自由不同,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完成一些戏剧事件的展示。B.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不同,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C.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中国戏剧在宋元时期成熟,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诗来提高曲的地位有关。D.词、曲与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但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5)请根据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意象、意境的观点,分析下列戏曲中的景物描写。[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选自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有删改)[注]《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被发配。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那一滴墨詹文格万千变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画轴上游走,如斑纹从扇面中溢出。面对众多速朽的事物,落笔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装点了历史。沉潜的墨水,如胶似漆,自带光亮,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①墨中见天地、见生死、见雅俗、见性情……凝结在凡尘俗世的墨,带有双重属性,②它曾见证了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也亲历过染缸一样越描越黑的陷阱。墨水如旋涡巨浪,亦真亦幻,载沉载浮。审视被岁月发酵的墨水,就像一场神奇的化学反应,在时光的容器中升华沉淀,生成崭新的事物。墨的制作隶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墨本身却坚守着物质化倾向,它从肇始之初就成为一种文化遗存。那些描金刻物、隔世而望的墨锭,用沉稳的色块保存着人类记忆,让历史的根脉在正确的轨道上轻歌晓畅,行云流水。③隐忍的墨,被反复锤炼锻打,留下了心事重重的面色。它经历了无数兵燹战火,遭遇了改朝换代的命运更迭,在险象环生的困境中成长为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与墨有关的传说,带着特有的气息,从一个地方飘散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朝代流传到另一个朝代……墨水,一条浩荡的江河,蜿蜒流淌,历久弥新。它在汉字的版图上栉风拔节,沐雨生长,构筑了无数华美的宫殿。一生坎坷、抑郁而终的黄庭坚,恐怕也没有想到,在他离世九百多年后,那幅六百余字的行书《砥柱铭》,竞以天价拍卖。落槌成交的那一刻,收藏界地动山摇,而“骑牛远远过前村”的双井,却禅心依旧,波澜不惊。随物赋形的墨水,有时如泣如诉,有时慷慨激昂;有时直指要害,有时满纸柔情。墨水最幸福纵情的时刻,莫过于听命于笔尖的调遣,服从于手指的控制,用情感呈现真实的自我,以美学的方式表达人世的喜怒哀乐。我们无法面见古人,但能参见古人的笔墨。从不同风格的墨迹里,可以测他们的情怀和个性。如果说文如其人是内在的精神表达,那么字如其心则是外在的形态体现。在沉浮的生命历程中,书家通过浓墨与淡墨、枯笔和湿笔的对比,运用不同的墨色抒发不同的感情。“墨分五色”,是用墨的层次感,更是已入化境的用墨体现。静如池水,动如飞瀑,墨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精神,它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因其犀利的个性,内敛的锋芒,浸染出中华文化的底色。墨是传统,亦是创新。④黑如乌金的墨,在暗处发光,大美无言,意在“颜”外的黑色,特别适合艺术的渲染和浪漫想象。笔与墨在白纸铺陈的生活里,日日如新,永不厌倦。一黑到底的墨,触物有痕,它深谙“万色生于黑,而万物发于道”的艺术玄机。凝固的墨,带着隐士情结:流淌的墨,具有献身精神。墨是心灵的显影,每一滴墨水都带着生命的动态,在变化万千的墨色里,不由想起郑板桥为八大山人题写的“横涂竖抹千千福,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句子。墨也像修行的高僧,既经历过风平浪静,也见识过金戈铁马,知晓人生离不开起伏顿挫。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墨的问世如同天意,黑白两色,太极阴阳,如此简单的颜色,却囊括了天地万物的永恒和极致,创造了高深的哲学命题。墨用一种无法掩盖的颜色,捍卫了自身个性和本色。风情万种的墨,它的出场备受瞩目,注定是一出大戏。那是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对于中国书法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号。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当时的习俗,初三是个上已日,古人都要到水边举行一种祭礼,叫“行楔”,意以消污秽,除不祥。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偕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己的一批友人来到风景如画的兰亭。可说是群贤毕至,精英云集。面对盘然的春意:名士俊彦开怀畅饮,放喉歌吟,无拘无束。这一天,四十一人共得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作为活动的发起人、东道主,王羲之自然义不容辞、青无旁贷地担当起为诗集作序的重任。晋代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谈到魏晋风度时曾指出,这是一种“集体觉醒”。在这样的氛围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应该如何写了。万物随季节而变化,人生赖宇宙旋转而时移。看千山竞秀、万壑争流:光阴斗转,时序交错,从自然万物中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乐与痛苦,想到了生与死,也想到了后人将如何看待这群饱学之士……情感在内心掀起波澜,有如春潮拍岸,于是他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序)。文与字的绝妙结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彩线,把珍珠一样的文字串连起来,成就了精美绝伦、毕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那一刻天地必定一片华彩。由此,永和九年,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块难以治愈的心病,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也许当初右军大人根本没有料到,这篇我手写我心的序言,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这就是墨水的力量。(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具有千变万化、随物赋形的特点,既具有坚贞固守的特点,又兼具豪放与浪荡的特性,经受时间的升华沉淀,生成新的事物。B.墨兼具物质化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其物质化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非物质文化属性是由墨的制作体现的。C.墨与汉字结合,在笔尖的调遣和手指的控制之下,建筑了诸多华美的“宫殿”,留下了可以呈现古人不同情怀和个性的笔墨。D.墨虽说是一种物质,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本文还从“墨”本身的颜色特点出发,探究其所具有的哲学意义。(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列举在“墨”中所能见到的方方面面,表明“墨”落笔有痕,经年累月却不朽。B.句子②所提及的莲花高洁的品格让人联想到屈原的《离骚》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等作品。C.句子③运用拟人手法,“隐忍”“心事重重”将“墨”人格化,使“墨”富有生命和情感。D.句子④写“墨”的“黑”为正话反说,欲言“墨”虽黑却有其独特的光泽和美感。(3)本文是如何做到使人读来倍感优美雅致的?请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4)本文结尾说:“这就是墨水的力量。”请结合《兰亭集序》一文•从地位、内容、美蕴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墨水的力量”的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平公出畋,见乳虎伏而不动,顾谓师旷曰:“吾闻之也,霸王之主出,则猛兽伏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见乳虎伏而不动,此其猛兽乎?”师旷曰:“豹食驳,驳食虎。夫驳之状有似驳马。今者君之出,必骖驳马而出畋乎?”公曰:“然。”师旷曰:“臣闻之,一自诬者穷,再自诬者辱,三自诬者死。今夫虎所以不动者,为驳马也,固非主君之德义也。君奈何一自诬乎?”平公异日出朝,有鸟环平公不去。平公顾谓师旷曰:“吾闻之也,霸王之主凤下之。今者出朝,有鸟环寡人,终朝不去。是其凤鸟乎?”师旷曰:“东方有鸟名谏珂其为鸟也文身而朱足憎鸟而爱狐。今者吾君必衣狐裘以出朝乎?”平公曰:“然。”师旷曰:“臣尝言之矣,一自诬者穷,再自诬者辱,三自诬者死。今鸟为狐裘之故,非吾君之德义也,君奈何而再自诬乎?”平公不说。(节选自《说苑•辨物》)材料二: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节选自《史记•八书•乐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东A方B有C鸟D名E谏F珂G其H为I鸟J也K文L身M而N朱O足P憎Q鸟R而S爱T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谓师旷曰”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B.“固非主君之德义也”与“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C.“起而为师旷寿”与“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寿”字含义相同。D.“愿遂闻之”与“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遂”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平公外出打猎,看见幼虎伏在地上不敢动。晋平公认为是建立霸业的君主让猛兽恐惧伏地不敢起身。B.晋平公自欺欺人,以为是他的功业德义让凤凰环绕。师旷委婉地指出鸟儿围绕的原因,晋平公因此不悦。C.晋平公十分喜好音乐,要求师旷为其演奏。晋平公对师旷前后演奏的感受不同,先是大喜,后为恐惧。D.师旷演奏时伴有异象,如玄鹤随琴声起舞,白云从西北天际升起,大风夹着暴雨而至,刮得廊瓦横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自诬者穷,再自诬者辱,三自诬者死。②“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5)《史记》擅长“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材料二如何体现这一特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北望感怀①陆游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月道。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五年冬诗人居于山阴之时。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身在山阴,心在故国,喝酒解闷,北望感怀,写下此诗。B.颈联对句化用季子无裘受霜露侵袭之典,形容诗人处境困顿。C.诗歌尾联以激切的议论作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D.全诗语言沉郁顿挫,以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诗人的政治见解。(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泰伯》中,曾参用“,”指出有抱负的人需要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有恒心。(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上片写出了夜晚人们满城狂欢的景象,“”一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乐音四处回荡的热闹,“”一句则从视觉角度来写人们彻夜狂欢之景。(3)“落花”是古典诗词常用意象。这一意象常被古代诗人用在作品中以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中国学术向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的①,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③及至晚清,列强环伺,国难当头,④西方文化凭借着近代工业和军事力量欺凌中国,⑤使中国人开始务实地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为了A,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留心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不过自晚清直到五四前夕,从事文化比较的学人大体限于“东方尚道,西方尚艺”的结论。视西方文化为器用的文明、物质的文明,东方文化为(甲)。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文化对策B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持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是张之洞,但这一观念实际上代表了清末民初一大批学人的思想,直到三四十年代尚有余波。如实地说,对“中体西用”论(乙),而应具体的分析。因为“中体西用”较之封建顽固派的“中体中用”来有明显的进步。况且从体用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强调以我国文化为主体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这种方法论原则也是正确的,因为外来文化的移植,离不开一个接受外来文化的主体。我认为,“中体西用论”主要错误有三:其一,“中体西用”论所讲的“西学”,只限于西方文化的物质层面,即“船坚炮利之术”,最多包括部分的西政(如教育、工商等)而不包括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制度和反封建专制主义的价值体系;其二,其所谓“中体”,也不是指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本主义政治思想、无神论传统等),而恰恰是当时已成为历史障碍的封建纲常名教;其三,“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基础是形而上学的“器变而道不变”论。【注】①鹄的:箭靶中心,引申为目的、想要达到的结果。(1)文中第一段出现了三处引号,都是同一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第一段三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B.“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C.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竟然把作业都抄错了。D.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危机”的时代。(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中体西用论”的破产。“五四”时期,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即学习西方的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文中第三段指出了“中体西用”论的主要错误,请模仿这一格式,指出“全盘西化”的错误。要求:不少于两条,表意完整,表达流畅,符合事理。(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作文(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常有人感慨“我不被理解”;不过,也有人说“不被理解”也可能是一种幸运。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空间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是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摘编自窦连玺《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材料二: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从事曲的创作的,虽然曲的地位和传统的诗不等同,但诗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被人们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与它结合起来,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虽然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审美价值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只不过作曲时还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南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的,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范组成的。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从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诗词熔铸成优美的语句。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戏剧家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艺术创作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间万物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中国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间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国戏剧作家也从来不把自己从外部世界中独立出来,戏剧艺术成为心与物交感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摘编自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B.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C.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D.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夸张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在戏剧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而演员在舞台上就成为演出的主宰,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B.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导演和剪辑师要对演员前期所拍摄的材料进行加工、修正等,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C.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D.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子具有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这是因为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CA.元杂剧《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B.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坡的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诗歌借助文字来传承,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戏曲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和动作的相互配合,展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具象表达。D.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对戏曲文本的影响深远,就是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兰花指等,实际上都是戏曲动作的诗化。(4)下列关于戏剧、戏曲与电视剧、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与电视剧的演员在时空上的自由不同,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完成一些戏剧事件的展示。B.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不同,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C.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中国戏剧在宋元时期成熟,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诗来提高曲的地位有关。D.词、曲与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但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5)请根据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意象、意境的观点,分析下列戏曲中的景物描写。[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选自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有删改)[注]《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被发配。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解答】(1)D.“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是说“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故选D。(2)A.“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故选A。(3)材料二说的是“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C.此项说的是诗歌与戏曲的区别。故选C。(4)D.“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错,与原文意思不符,这应是人们为了提高词和曲的地位做出的努力。故选D。(5)材料二说“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的是遭受诬陷被发配的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痛苦的情状。在这段唱词中,风狂雨骤,空野荒郊被发配的张翠鸾多么悲戚。作者通过对自然界风雨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答案:(1)D(2)A(3)C(4)D(5)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弱女子,无端受难,长途跋涉,又遇到狂风骤雨的恶劣天气,心中悲苦已是难禁,而此时她呼天不应,告地无门,让读者似乎看到了她在风雨之中的无助与凄苦。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描绘、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使欣赏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避免了对感情的直白描述。(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那一滴墨詹文格万千变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画轴上游走,如斑纹从扇面中溢出。面对众多速朽的事物,落笔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装点了历史。沉潜的墨水,如胶似漆,自带光亮,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①墨中见天地、见生死、见雅俗、见性情……凝结在凡尘俗世的墨,带有双重属性,②它曾见证了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也亲历过染缸一样越描越黑的陷阱。墨水如旋涡巨浪,亦真亦幻,载沉载浮。审视被岁月发酵的墨水,就像一场神奇的化学反应,在时光的容器中升华沉淀,生成崭新的事物。墨的制作隶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墨本身却坚守着物质化倾向,它从肇始之初就成为一种文化遗存。那些描金刻物、隔世而望的墨锭,用沉稳的色块保存着人类记忆,让历史的根脉在正确的轨道上轻歌晓畅,行云流水。③隐忍的墨,被反复锤炼锻打,留下了心事重重的面色。它经历了无数兵燹战火,遭遇了改朝换代的命运更迭,在险象环生的困境中成长为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与墨有关的传说,带着特有的气息,从一个地方飘散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朝代流传到另一个朝代……墨水,一条浩荡的江河,蜿蜒流淌,历久弥新。它在汉字的版图上栉风拔节,沐雨生长,构筑了无数华美的宫殿。一生坎坷、抑郁而终的黄庭坚,恐怕也没有想到,在他离世九百多年后,那幅六百余字的行书《砥柱铭》,竞以天价拍卖。落槌成交的那一刻,收藏界地动山摇,而“骑牛远远过前村”的双井,却禅心依旧,波澜不惊。随物赋形的墨水,有时如泣如诉,有时慷慨激昂;有时直指要害,有时满纸柔情。墨水最幸福纵情的时刻,莫过于听命于笔尖的调遣,服从于手指的控制,用情感呈现真实的自我,以美学的方式表达人世的喜怒哀乐。我们无法面见古人,但能参见古人的笔墨。从不同风格的墨迹里,可以测他们的情怀和个性。如果说文如其人是内在的精神表达,那么字如其心则是外在的形态体现。在沉浮的生命历程中,书家通过浓墨与淡墨、枯笔和湿笔的对比,运用不同的墨色抒发不同的感情。“墨分五色”,是用墨的层次感,更是已入化境的用墨体现。静如池水,动如飞瀑,墨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精神,它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因其犀利的个性,内敛的锋芒,浸染出中华文化的底色。墨是传统,亦是创新。④黑如乌金的墨,在暗处发光,大美无言,意在“颜”外的黑色,特别适合艺术的渲染和浪漫想象。笔与墨在白纸铺陈的生活里,日日如新,永不厌倦。一黑到底的墨,触物有痕,它深谙“万色生于黑,而万物发于道”的艺术玄机。凝固的墨,带着隐士情结:流淌的墨,具有献身精神。墨是心灵的显影,每一滴墨水都带着生命的动态,在变化万千的墨色里,不由想起郑板桥为八大山人题写的“横涂竖抹千千福,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句子。墨也像修行的高僧,既经历过风平浪静,也见识过金戈铁马,知晓人生离不开起伏顿挫。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墨的问世如同天意,黑白两色,太极阴阳,如此简单的颜色,却囊括了天地万物的永恒和极致,创造了高深的哲学命题。墨用一种无法掩盖的颜色,捍卫了自身个性和本色。风情万种的墨,它的出场备受瞩目,注定是一出大戏。那是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对于中国书法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号。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当时的习俗,初三是个上已日,古人都要到水边举行一种祭礼,叫“行楔”,意以消污秽,除不祥。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偕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己的一批友人来到风景如画的兰亭。可说是群贤毕至,精英云集。面对盘然的春意:名士俊彦开怀畅饮,放喉歌吟,无拘无束。这一天,四十一人共得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作为活动的发起人、东道主,王羲之自然义不容辞、青无旁贷地担当起为诗集作序的重任。晋代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谈到魏晋风度时曾指出,这是一种“集体觉醒”。在这样的氛围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应该如何写了。万物随季节而变化,人生赖宇宙旋转而时移。看千山竞秀、万壑争流:光阴斗转,时序交错,从自然万物中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乐与痛苦,想到了生与死,也想到了后人将如何看待这群饱学之士……情感在内心掀起波澜,有如春潮拍岸,于是他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序)。文与字的绝妙结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彩线,把珍珠一样的文字串连起来,成就了精美绝伦、毕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那一刻天地必定一片华彩。由此,永和九年,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块难以治愈的心病,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也许当初右军大人根本没有料到,这篇我手写我心的序言,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这就是墨水的力量。(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墨具有千变万化、随物赋形的特点,既具有坚贞固守的特点,又兼具豪放与浪荡的特性,经受时间的升华沉淀,生成新的事物。B.墨兼具物质化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其物质化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非物质文化属性是由墨的制作体现的。C.墨与汉字结合,在笔尖的调遣和手指的控制之下,建筑了诸多华美的“宫殿”,留下了可以呈现古人不同情怀和个性的笔墨。D.墨虽说是一种物质,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本文还从“墨”本身的颜色特点出发,探究其所具有的哲学意义。(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句子①列举在“墨”中所能见到的方方面面,表明“墨”落笔有痕,经年累月却不朽。B.句子②所提及的莲花高洁的品格让人联想到屈原的《离骚》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等作品。C.句子③运用拟人手法,“隐忍”“心事重重”将“墨”人格化,使“墨”富有生命和情感。D.句子④写“墨”的“黑”为正话反说,欲言“墨”虽黑却有其独特的光泽和美感。(3)本文是如何做到使人读来倍感优美雅致的?请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4)本文结尾说:“这就是墨水的力量。”请结合《兰亭集序》一文•从地位、内容、美蕴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墨水的力量”的体现。【解答】(1)A.“坚守忠贞”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可知,“墨”坚守的是自我的颜色,“豪放与浪荡”是水的特性,不是墨的特性。故选A。(2)D.“正话反说”错误,由原文“黑如乌金的墨,在暗处发光,大美无言,意在‘颜’外的黑色,特别适合艺术的渲染和浪漫想象”可知,此处是直言“墨”之“黑”,并非正话反说。故选D。(3)①结合“万千变化的水墨,像蝌蚪在画轴上游走,如斑纹从扇面中溢出”等可知,运用比喻、拟人、引用及排比等修辞手法,读来具有美感。②结合“面对众多速朽的事物,落笔有痕的墨水,用永恒装点了历史。沉潜的墨水,如胶似漆,自带光亮,它既有对颜色的坚贞固守,又能顺应水的豪放与浪荡”等可知,长句与短句结合,整句与散句结合,丰富多变的句式使得行文流畅自如,生动活泼,错落雅致。(4)①结合“文与字的绝妙结合,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成就了精美绝伦、毕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可知,地位上:“墨”的加持,使得文与字绝妙结合,《兰亭集序》既成为一篇美文,又成为“天下第一行书”。②结合“在这样的氛围中,王羲之想到了序言应该如何写了。万物随季节而变化,人生赖宇宙旋转而时移。看千山竞秀、万壑争流:光阴斗转,时序交错,从自然万物中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了快乐与痛苦,想到了生与死,也想到了后人将如何看待这群饱学之士……情感在内心掀起波澜,有如春潮拍岸,于是他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序》”可知,内容上:“墨”是王羲之心灵的显影,代表思想的觉醒,《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给后人以启迪、思考。③结合“静如池水,动如飞瀑,墨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精神,它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因其犀利的个性,内敛的锋芒,浸染出中华文化的底色。墨是传统,亦是创新”可知,美蕴上:“墨”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兰亭集序》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美学的方式表达人世的喜怒哀乐。答案:(1)A(2)D(3)①运用比喻、拟人、引用及排比等修辞手法,读来具有美感。②长句与短句结合,整句与散句结合,丰富多变的句式使得行文流畅自如,生动活泼,错落雅致。(4)①地位上:“墨”的加持,使得文与字绝妙结合,《兰亭集序》既成为一篇美文,又成为“天下第一行书”。②内容上:“墨”是王羲之心灵的显影,代表思想的觉醒,《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给后人以启迪、思考。③美蕴上:“墨”承载着东方物美主义的神韵,《兰亭集序》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美学的方式表达人世的喜怒哀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平公出畋,见乳虎伏而不动,顾谓师旷曰:“吾闻之也,霸王之主出,则猛兽伏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见乳虎伏而不动,此其猛兽乎?”师旷曰:“豹食驳,驳食虎。夫驳之状有似驳马。今者君之出,必骖驳马而出畋乎?”公曰:“然。”师旷曰:“臣闻之,一自诬者穷,再自诬者辱,三自诬者死。今夫虎所以不动者,为驳马也,固非主君之德义也。君奈何一自诬乎?”平公异日出朝,有鸟环平公不去。平公顾谓师旷曰:“吾闻之也,霸王之主凤下之。今者出朝,有鸟环寡人,终朝不去。是其凤鸟乎?”师旷曰:“东方有鸟名谏珂其为鸟也文身而朱足憎鸟而爱狐。今者吾君必衣狐裘以出朝乎?”平公曰:“然。”师旷曰:“臣尝言之矣,一自诬者穷,再自诬者辱,三自诬者死。今鸟为狐裘之故,非吾君之德义也,君奈何而再自诬乎?”平公不说。(节选自《说苑•辨物》)材料二: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节选自《史记•八书•乐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东A方B有C鸟D名E谏F珂G其H为I鸟J也K文L身M而N朱O足P憎Q鸟R而S爱T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顾谓师旷曰”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B.“固非主君之德义也”与“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C.“起而为师旷寿”与“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寿”字含义相同。D.“愿遂闻之”与“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遂”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晋平公外出打猎,看见幼虎伏在地上不敢动。晋平公认为是建立霸业的君主让猛兽恐惧伏地不敢起身。B.晋平公自欺欺人,以为是他的功业德义让凤凰环绕。师旷委婉地指出鸟儿围绕的原因,晋平公因此不悦。C.晋平公十分喜好音乐,要求师旷为其演奏。晋平公对师旷前后演奏的感受不同,先是大喜,后为恐惧。D.师旷演奏时伴有异象,如玄鹤随琴声起舞,白云从西北天际升起,大风夹着暴雨而至,刮得廊瓦横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自诬者穷,再自诬者辱,三自诬者死。②“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5)《史记》擅长“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材料二如何体现这一特征?【解答】(1)句意:东方有种鸟名叫谏珂,这种鸟,身上有文采而脚爪是红的,它厌恶鸟类却喜欢狐狸。“名谏珂”修饰“鸟”,作的定语,定语后置,其后断句;“也”后断句;“憎”作谓语,省略主语,谓语前断句。故选GKP。(2)A.回头看;拜访。句意:回头对师旷说。/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B.“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句意:本来不是因为君主的德义。/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C.都是“敬酒”的意思。句意:起身为师旷祝酒。/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D.称心如意;成、养好。句意:希望能如愿听到它。/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故选B。(3)B.“师旷委婉地指出鸟儿围绕的原因”错误。师旷都是直接指出君主问题,并不委婉。故选B。(4)①“诬”,欺骗;“穷”,遭受困厄;“再”,两次。译文:一次欺骗自己的人会遭受困厄,两次欺骗自己的人会遭受屈辱,三次欺骗自己的人会死亡。②“寡人所好者,音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援”,拿,取;“鼓”,弹奏,演奏。译文:“寡人所喜好的是音乐,希望能听到它。”师旷没有办法,拿琴演奏了起来。(5)结合“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可知,晋平公不听谏言导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这一叙事有力地批判了晋平公的德义浅薄。答案:(1)GKP(2)B(3)B(4)①一次欺骗自己的人会遭受困厄,两次欺骗自己的人会遭受屈辱,三次欺骗自己的人会死亡。②“寡人所喜好的是音乐,希望能听到它。”师旷没有办法,拿琴演奏了起来。(5)晋平公不听谏言导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这一叙事有力地批判了晋平公的德义浅薄。参考译文:材料一:晋平公外出打猎,看见幼虎伏在地上不动,回头对师旷说:“我听说,建立霸业的君主外出,猛兽就会伏地不敢起身。今天我出门,看见幼虎伏地不动,这不正是猛兽吗?”师旷说:“豹吃驳,驳吃老虎。那驳的形状好像驳马。如今国君外出,一定是以驳马为骖马驾车外出打猎的吧?”平公说:“是的。”师旷说:“我听说,一次欺骗自己的人会遭受困厄,两次欺骗自己的人会遭受屈辱,三次欺骗自己的人会死亡。现在那虎之所以不动,是因为(惧怕)驳马,本来不是因为君主的德义。您怎么开始欺骗自己呢?”过了些日子平公出朝,有只鸟环绕平公不离开。平公回头对师旷说:“我听说,建立霸业的君主会使凤凰降临。今天出朝,有只鸟环绕我,整个早上都不离去,这不正是凤凰吗?”师旷说:“东方有种鸟名叫谏珂,这种鸟,身上有文采而脚爪是红的,它厌恶鸟类却喜欢狐狸。今天国君一定是穿了狐皮袍出朝吧?”平公说:“是的。”师旷说:“我曾经说过,一次欺骗自己的人会遭受困厄,两次欺骗自己的人会遭受屈辱,三次欺骗自己的人会死亡。今天鸟儿因为狐皮袍的缘故,并不是因为国君的德义,您怎么还要二次欺骗自己呢?”晋平公很不高兴。材料二:平公道:“这是我听过最令人感慨的曲子了,还有比这更动人的吗?”师旷说:“有。”平公说:“能让我听一听吗?”师旷说:“你的德义薄,不可以听。”平公说:“寡人所喜好的是音乐,希望能听到它。”师旷没有办法,取琴弹奏起来,奏第一遍,有十六只玄鹤在廊门聚集;演奏第二遍,这些玄鹤伸长脖子,呦呦鸣叫起来,还舒展翅膀,随琴声跳起舞来。平公大喜,起身为师旷祝酒。回身坐下,问道:“这是我听过最令人感慨的曲子了,再没有比这更动人的曲子了吗?”师旷道:“有。过去黄帝合祭鬼神(奏的曲子比这更动人),现在您的德义太薄了,还不能够听,听了将有败亡之祸。”平公说:“寡人老了,所喜好的只是音乐,希望能如愿听到它。”师旷没有办法,取琴弹奏了起来。弹奏一遍,有白云从西北天际升起;弹奏两遍,大风夹着暴雨而至,刮得廊瓦横飞,手下都惊慌奔走。平公害怕,伏身躲在廊屋之间。晋国于是大旱三年,寸草不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北望感怀①陆游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月道。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五年冬诗人居于山阴之时。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身在山阴,心在故国,喝酒解闷,北望感怀,写下此诗。B.颈联对句化用季子无裘受霜露侵袭之典,形容诗人处境困顿。C.诗歌尾联以激切的议论作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D.全诗语言沉郁顿挫,以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诗人的政治见解。(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解答】(1)D.“以隐晦的表达方式”错,颔联和尾联表达的见解很直白。故选D。(2)“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写荣河温洛是指荣河和温洛两地,帝王州是皇帝的领地。诗中说这些地方七十年来都有好收成的禾黍。表达了山河沦陷,禾黍悲秋,忧虑故国残破。“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月道。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写大事竟因为朋党之争而误了国家大事,使得遗民们只能空叹岁时的繁华逝去。乾坤恨入新丰酒,指上天也在悲伤着这些离乱的局面,新丰酒是上天宴会的美酒,这里代表上天的忧愁。表达了朋党相争,遗民空叹,愤慨复国大计被误。“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写食粟本同天下责,意味着赋税应该公平地分担于全国。然而,孤臣不敢独自废除这深深的忧虑,暗示他对朝政的忧虑和无奈。表达时间流逝,处境困顿,郁闷才华不得施展。答案:(1)D(2)①山河沦陷,禾黍悲秋,忧虑故国残破。②朋党相争,遗民空叹,愤慨复国大计被误。③时间流逝,处境困顿,郁闷才华不得施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泰伯》中,曾参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指出有抱负的人需要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有恒心。(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上片写出了夜晚人们满城狂欢的景象,“凤箫声动”一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乐音四处回荡的热闹,“一夜鱼龙舞”一句则从视觉角度来写人们彻夜狂欢之景。(3)“落花”是古典诗词常用意象。这一意象常被古代诗人用在作品中以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如“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毅)(2)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重点字:箫)(3)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重点字:潭)(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重点字:坐)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中国学术向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的①,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③及至晚清,列强环伺,国难当头,④西方文化凭借着近代工业和军事力量欺凌中国,⑤使中国人开始务实地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为了A,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留心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不过自晚清直到五四前夕,从事文化比较的学人大体限于“东方尚道,西方尚艺”的结论。视西方文化为器用的文明、物质的文明,东方文化为(甲)。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文化对策B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持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是张之洞,但这一观念实际上代表了清末民初一大批学人的思想,直到三四十年代尚有余波。如实地说,对“中体西用”论(乙),而应具体的分析。因为“中体西用”较之封建顽固派的“中体中用”来有明显的进步。况且从体用角度研究中西文化,强调以我国文化为主体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这种方法论原则也是正确的,因为外来文化的移植,离不开一个接受外来文化的主体。我认为,“中体西用论”主要错误有三:其一,“中体西用”论所讲的“西学”,只限于西方文化的物质层面,即“船坚炮利之术”,最多包括部分的西政(如教育、工商等)而不包括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制度和反封建专制主义的价值体系;其二,其所谓“中体”,也不是指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民本主义政治思想、无神论传统等),而恰恰是当时已成为历史障碍的封建纲常名教;其三,“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基础是形而上学的“器变而道不变”论。【注】①鹄的:箭靶中心,引申为目的、想要达到的结果。(1)文中第一段出现了三处引号,都是同一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用工许可管理办法
- 企业人才建设管理办法
- 中试基地资金管理办法
- 住房保障考核管理办法
- 云南逗留人员管理办法
- 企业自备油罐管理办法
- 企业控制开支管理办法
- 信息广告制作管理办法
- 低保工作经费管理办法
- 人保寿险投诉管理办法
- 装修设计文件消防专篇
- 八年级物理浮力压强专题经典计算题(含答案解析)
- GB/T 3211-2008金属铬
- GB/T 12703.7-2010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第7部分:动态静电压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2023年韶关市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革兰氏阴性菌课件
- 聘用证书合集通用PPT模板
- 建筑工程文件归档管理明细表
- 海姆立克手法理论知识、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考核试题与答案
- 碱性脱漆剂配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