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山东省乐陵市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山东省乐陵市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山东省乐陵市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山东省乐陵市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4山东省乐陵市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积累(21分)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拼音正确的一项是()行走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穿过缥缈的歌声,回溯历史,我仿佛看到鲜血浸透的旌旗在迎风高扬,仿佛听到百万雄师踏出的步伐在铿锵作响。A.piāoshuòshēngjiāng B.piǎosùshēngjiāngC.piǎosùjīngqiāng D.piǎosùjīngjiāng【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缥缈(piāo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回溯(huísù):上溯;向上推导;回顾、回忆。旌旗(jīngqí):旗帜。铿锵(kēngqiāng):形容乐器声音响亮有力,也用于形容人声洪亮或深沉坚定。故选C。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建树燥热耀武扬威为富不仁B.吹嘘取缔眼花缭乱名家倍出C.告罄修葺微不足到惊心动魄D.眼翳俯瞰入木三分惮精竭虑【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字形。B.名家倍出——名家辈出;C.微不足到——微不足道;D.惮精竭虑——殚精竭虑;故选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孩子们身着汉服,抑扬顿挫地吟诵着古诗文句,不时有板有眼地做着动作。B.亚洲艺术作品展上,中国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见异思迁,受到专家一致好评。C.每逢重要节日或活动。乐师们会衣着古朴、正襟危坐,在姜夔纪念馆演绎《扬州慢》《石潮曲》等乐曲。D.新时代舞台上。广大青年爱党爱国、砥砺自强、平视世界,展示出锐不可当的中国力量。【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A.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句中用于形容孩子们和谐而有节奏地吟诵古诗文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见异思迁: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句中用于形容中国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C.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句中用于形容乐师们严肃恭敬地演奏乐曲,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句中用于形容广大青年展示出凶猛不可阻挡的中国力量,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B。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一般来说,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对仗工整。B.“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C.“书”作为古代一种文体即指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D.左迁,即降职。古代尊左卑右,故将降职称为“左迁”。另外谪、贬也都表示降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D.“左迁”,即降低官职调动。古代尊右卑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选项“古代尊左卑右”的表述不正确。故选D。5.填空(1)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___。(2)________,松枝一何劲。(3)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__。(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5)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6)王绩在《野望》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道愿而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7)王维在《使之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了自己的飘零之感。(8)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来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但感别经时②.风声一何盛③.老骥伏枥④.壮心不已⑤.狐兔翔我宇⑥.晴川历历汉阳树⑦.牧人驱犊返⑧.猎马带禽归⑨.征蓬出汉塞⑩.归雁入胡天⑪.仍怜故乡水⑫.万里送行舟⑬.经纶世务者⑭.窥谷往反【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盛、骥、枥、犊、禽、蓬、雁、纶、窥、反。二、阅读(61分)(一)(7分)6.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目录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通过红色大门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遭白匪追逐造反者第四篇一个共产党的由来在长沙的日子苏维埃运动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同红色农民谈话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真正的”红军彭德怀印象为什么当红军游击战术红军战士的生活(有删节)(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A.毛泽东B.周恩来C.彭德怀(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答案】(1)示例1: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示例2: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示例3: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2)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此题考查《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毛泽东的描写,如:①生活简朴。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②好读书,爱学习。毛泽东读过许多关于印度的书,对于那个国家也有一定的看法。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印度不经过土地革命是永远不会实现独立的。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③对革命工作有热情有毅力。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④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为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在六千里的长征途中,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毛泽东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步行的。可从这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再如周恩来:①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社会革命运动中去。②在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中,他成为一九一九年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③周恩来到法国后,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创建人。④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已是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在广州与孙逸仙汇合,发动国民革命。可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2)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查,根据考查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查,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StarOver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这几个方面谈启示,答案不唯一。(二)(7分)旅寓洛南村舍·郑谷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春阴妨柳家,月黑见梨花。白鸟窥鱼网,青饰认酒家。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7.诗中体现清明人们活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8.请描述颈联展现的画面。9.赏析“月黑见梨花”一句。【答案】7.秋千8.村外有一条小溪,小溪上经常有渔人张网捕鱼。在晾晒鱼网之际,一些白色水鸟,飞来寻觅网上的小鱼。诗人在漫游水边之时,举目远眺,发现有一张青色酒旗在迎风飘飞。9.这句写诗人晚间所见,生动别致,颇为传神。乡村黑夜,野阔天低,借着星星的微光能见得出白色梨花,这一“黑”一“白”相映成趣,诗味盎然。【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的意思是乡村中清明节即将临近,荡秋千的少女人人争夸。据此可知,体现清明人们活动的词语是“秋千”。【8题详解】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颈联“白鸟窥鱼网,青饰认酒家”的意思是雪白的鸟儿窥视着鱼网,青帘飘飘那是卖酒人家。描绘画面示例:沙地上有晾晒的鱼网和窥伺鱼网的白鸟,诗人在漫步时发现酒旗在迎风飘扬。【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月黑见梨花”的意思是夜色昏黑也能看见梨花。乡村的黑夜,野阔天低,借着星星的微光能见得出白色梨花。这是诗人夜晚所见之景,夜晚的“黑”与梨花的“白”相映成趣,诗味盎然。(三)(7分)【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1.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答案】10.(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11.【甲】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景处处在,“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10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五色交辉(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亦(也),未(没有),寝(睡),相与(一同,一起),于(在)”要理解正确。【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情感主旨。结合【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沉醉于自然山水的美景中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欣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结合【乙】文“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的感慨。作者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悲伤,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据此可知,两者的情感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美景处处在,‘我’是赏景人,热爱山水,为自然所陶醉”的情感。(四)(9分)三峡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沉鳞竞跃(2)月色入户(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答案】12.(1)指水中潜游的鱼(2)这里指门(3)甚,很(4)连接13.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啊。14.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鳞:指水中潜游的鱼;(2)句意: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这里指门;(3)句意:实在是有许多趣味。良:甚,很;(4)句意: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属:连接。【13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驭)、疾(快)”要理解正确。【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④段“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三峡的树林山涧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据此可知,这段描写突出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同时也用“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来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回响时间长,是因为这里山高、峡长、岭连。【点睛】参考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五)(11分)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注释】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吕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辄槁死(2)既非昌阳之所能及16.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例:以石盆养之A.两狼之并驱如故 B.何陋之有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使善视之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18.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答案】15.(1)就(2)比得上16.D17.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时间一长就更加喜人了。18.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淡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等。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1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它就会干枯而死。辄:就;(2)句意:已经不是昌阳能比得上的了。及:比得上;【16题详解】本题考查虚词。例句句意:用石盆养它。之,它,代词。A.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之:结构助词,的;D.之:代词,它;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苍然,苍翠的样子;于几案间,在室内的桌案之间;益,更加。【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写其生命力顽强;“至于忍寒苦,安淡泊”写其能忍寒苦,安于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写其生长条件简单,易养;“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写其能入药,有延年益寿的功用;“可数十年不枯”“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意甚爱焉”表达了作者对石菖蒲的喜爱、赞美之情。点睛】参考译文:凡是生长在石头上的草木,必须有少量的土附着在它的根部。比如石韦、石斛这一类,即使不需要泥土,然而除去它的根部的泥土,它就会干枯而死。只有石菖蒲,将它和石头一起拔出来,再洗去泥土,用清水泡着,放在盆中,可以几十年不枯朽。虽然不是很茂盛,但是它的枝节和叶子坚硬细小,根须都连结在一起,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时间一长就更加喜人了。它的延年益寿的功效,已经不是昌阳能比得上的了。至于它能忍受寒苦,安于淡泊,与清澈的泉水、白色的石头在一起,不需要泥土就能生存,又岂是昌阳能与之相比的呢?我在慈湖山中游玩的时候,找到了几棵(石菖蒲),用石盆养它,放在船上。用文石,石英夹杂在中间,光彩鲜明,香气浓郁,我心里很是喜爱它啊。回头又害怕陆上之行不能养好它们,就把它们送给九江道士胡洞微,让他好好照顾它。我再到这里的时候,将要问问它们是否安好。(六)(5分)湖鸥点点鸳鸯成群万千候鸟重返东湖本报讯,近段时间以来,东湖周边的人们发现:浩渺的湖西上,重新出现了湖路点点、鸳鸯成群的稀有景观。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时隔20年后,再次回到东湖湖畔。一位长年住在东湖边的居民说,进入12月份后,前来过冬的鸟儿陆续到来,主要云集在团潮和郭增湖潮面。每天清晨,在湖滨客舍、碧波宾馆、枫多山等地,都可见到一群群自由自在的鸟儿。专家分析,东湖水质日渐清澈,是鸟儿“回归”的首要原因。去年初,投资近10亿元的世行贷款东湖截河工程动工,沙湖、龙玉嘴、二邦庙等河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污染东湖的两大排污口——茶港和水果潮明来,已全部完成明改暗工程,每天可截走3万吨流入东湖的污水,湖水质量明显好转。东潮风景区管理局认为,近两三年,东湖海线不断优化的局部林地环境,也为鸟儿的大批到来创造了条件。今年3月,落雁岛迎来第一批景区建设者,他们将一辆排绿树种上了小岛。而磨山南麓,由日本陆奥娜行损赠的1500林樱花早已成林,一到春天,樱花园玉彩缤纷。新建的梨园广场、由奥水棒转变而成的百花园、跨湖而筑的双湖桥等地,已变成游人流进忘运的赏景佳境。恰人园、楚风园、根叶园、傲雪园等一批新绿点也正在建设中。(选自《长江日报》)19.这篇报道的标题语言特点是什么20.概括这篇报道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答案】19.简洁、概括,“万千”给人气势宏大之感,“重返”富有丰富的情感。20.鸟儿回归的原因。【19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一般而言标题作用有:点明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点明或暗示主旨,暗示人物形象,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采用某种方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结合全文和新闻标题作用可知,题目“湖鸥点点鸳鸯成群万千候鸟重返东湖”简练第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语言上看,其用语非常凝练、简洁。“成群”“万千”写出了鸳鸯、候鸟的多,给人气势宏大的感受,“重返”指候鸟重新回到这里,流露出喜悦,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从语言上看,题目用词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具有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作用。一般可以结合新闻标题、导语来概括。新闻第一、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东湖周边有鸳鸯、候鸟成群归来的现象。结合第三段“专家分析,东湖水质日渐清澈,是鸟儿‘回归’的首要原因”、第四段“东潮风景区管理局认为,近两三年,东湖海线不断优化的局部林地环境,也为鸟儿的大批到来创造了条件”可知,三四段主要分析了候鸟归来的原因。故可概括:这篇报道主体部分的主要分析了鸟儿回归的原因。(七)(15分)21.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落在童年的雨①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②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③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④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⑤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风止,雨至。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拥而至的雨柱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⑥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入箩筐。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⑦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⑧“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⑨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李零,有删改)(1)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哪件往事?请简要概括。(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①段进行赏析,并说说本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3)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4)文章以“落在童年的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5)第⑧段中“我”为什么“急切”地跳出一个想法?儿子为什么“愣”了一下?之后“欣然接受”说明了什么?【答案】(1)“我”10岁时和父母在暴雨中收获稻谷。(2)①这一段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雨的猛烈和持久。②结构上,这一段照应标题和结尾,并引出下文插叙的内容。(3)“冲”字写出父亲快步走在前面,在雨中前行的无畏和劳动的艰辛;“跟”写母亲默契地配合父亲;“踩”写出童年的“我”顺着父母的脚印行走。这三个动词,生动地描写了一家人在雨中艰难、无畏地担稻谷回家的情景,写出三人配合的默契和劳动的艰辛,为下文“我”带领儿子雨中漫步作铺垫。(4)题目概括了文章回忆童年往事的主要内容,含蓄提示了童年苦难对人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的主旨,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①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②儿子对爸爸冒雨回家的提议感到意外。③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懂事。也有儿子对新鲜做法的新奇、感兴趣。【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此题可按“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第③至(⑦段属于插叙的内容,人物是“我”和父母;事件,结合“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等内容可知,写童年时在暴雨中收获稻谷。据此综合作答。(2)本题考查段落赏析及其作用。第一问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中,“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将暴雨人格化,这是拟人手法。“它还在撒着怒气”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猛烈;“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雨的持久。第二问,结构上,正是这样猛烈的雨,“我”回忆起童年往事,首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且首段的“暴雨”与题目中的“雨”形成照应,与末尾“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形成首尾照应。(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冲”表示父亲动作快,有勇敢、悲壮之感,这里写出一家之首的父亲在雨中前行的勇敢无畏和劳动的艰辛。“跟”,母亲紧跟父亲,可见母亲配合的默契。“踩”,“我”年纪还小,只能跟随在父母身后,顺着他们的脚印行走。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一家人默契配合、雨中劳动的情景,表现了劳动的艰辛,也为⑧段“我”提出“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作铺垫。(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落在童年的雨”概括了本文回忆“我”10岁时跟随父母收稻谷遇雨的经历。结合文中“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可知,“童年的雨”还指童年经历的苦难,题目暗含着童年的艰难经历有促进成长的作用,因此题目有提示中心的作用。“落在童年的雨”是怎么回事?题目有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的作用。⑤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⑦段“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可知,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第二问,儿子提出“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这是正常的做法;可“我”却提出“我们冒雨走回家吧”,这个提议令儿子感到意外,因此“愣了下”。第三问,儿子愣了一下后欣然接受,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相信父亲提出这样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可见儿子懂事;也有孩子对新鲜做法感兴趣的一面。三、应用(8分)22.学校翔宇文学社向网学们征集“让阅读成为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