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古诗词鉴赏
考点概览
考点01评证赏析类考点02情感主旨类
考点03手法技巧类考点04对比鉴赏类
|选题区域
四川省各市州: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宜宾市、泸州市、自贡市、内江市、
遂宁市、眉山市、乐山市、雅安市、资阳市、广元市、广安市、攀枝花市、达
州市
考点。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
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20.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答案】
19.C
20.“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分)本诗中,诗人在尾联通过“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分)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如秋日般萧瑟的环境,如同伯牙失去子期一样,让人感觉知音难
觅,但诗人并不认同这种悲观的看法(1分)。诗人怀抱着“千古心”,这种高尚的情怀、坚
定的信念就如同“德”,诗人相信有此等情怀的自己不会是孤独的,一定能找到知音,与“德
不孤,必有邻”所表达的主旨相似(1分),体现出诗人在略显孤寂的处境下依然保持积极向
上、豁达自信的心境。(2分)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现了秋日的清冷和变化,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对人生无常和知音难觅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以具体的自然景象刻画秋日,后半部分通过典故
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诗人不为环境所动、追求知音的执着和自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软弱”“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诗中“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是指时序的转变与人心的悠久情怀,并非指出人会因一念之间而改变气节。诗人通过四季变换
来表达人的情怀历久弥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软弱。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表明有德之人不孤单,总会有知音相伴。
诗歌由景生情,通过秋景的变化象征人事的无常,由此引发千古之怀。首联“寒露缀衰草,凄
风摇晚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冷清、落寞的氛围。颔联“鸟声上复下,天气晴
还阴”既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多样性,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不定。颈联“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
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季节的变迁代表着时光的流逝,而人们的
心中却怀着千古不变的情感。
尾联“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写谁说子期死后,举世再无知音呢?运用了钟子期和俞伯
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遗憾。诗人感慨世上无知音,但实际上表达了对德行与
知音的希冀。诗人相信有真正的德行与高尚情操的人,必定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呼应了
孔子的观点。
(二)(2025•德阳市-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览照①
苏舜钦②
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
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
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岂见明。
【注】①览照:以镜自照。②苏舜钦政治上倾向于“庆历新政”,但变法失败后,范仲淹
被贬官,苏舜钦遭群小打击,被守旧派革职为平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对镜自照,面如铁,髯已苍,目光如炬,勾勒出一个刚正威严的形象。
B.颔联突出了愿望与现实的反差;曾想以身许国踏平胡虏,却生不逢时被革职。
C.颈联自述爱好与文才不相称,自叹多病而以诗文补足壮志,自卑中透着自信。
D.“顽铜”既指眼前的铜镜,又暗指顽固的守旧派,抒发了对群小的斥责激忿。
16.《宋史》说苏舜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此诗中诗人是如何“惊人”
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5.C
16.①诗人借对镜自照的方式,抒发了备受压制、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②巧用反语,增强语
气。“合退耕”表面上说自己该当退耕,实为反语,语气更强烈,情感更充沛。③诗人与铜镜
对话,语含嘲讽。自己的自信、光明磊落与群小的冥顽昏庸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对镜自照,展现了诗人苏舜钦的内心世界。诗人现形如威严,内心却饱含
报国无门的苦楚,并以豪放的诗句斥责顽固势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愤懑和不屈的精神,
将壮志难酬的无奈以感情激荡的方式表达出来。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自卑中透着自信”错误,“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意思是爱好与文才不
相称,自叹多病而以诗文补足壮志,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没有“自卑”。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是诗人对镜自照,面如铁,髯已苍,目光如炬,勾
勒出一个刚正威严的形象,“铁面”,表现他刚正不阿;“世间儿女见须惊”,侧面描写,表
现他相貌奇伟,令人敬畏。诗人借对镜自照的方式,抒发了备受压制、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②巧用反语,增强语气。“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意思是曾想以身许国踏平胡
虏,却生不逢时被革职,“命未逢时合退耕”,“合退耕”表面上说自己该当退耕,实为反语,
表达了生不逢时的无奈和退隐的愿望,语气更强烈,情感更充沛。
③诗人与铜镜对话,语含嘲讽。“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意思是爱好与文才不
相称,自叹多病而以诗文补足壮志,“自嗟多病足风情”,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多病多灾的
自己能以诗文补足壮志的自信。”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岂见明”,意思是说,自己的一
生肝胆如星斗一般光明,而顽铜怎能看见自己的光明呢?“一生肝胆如星斗”,运用比喻,表
明自己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嗟尔顽铜岂见明”,运用反问,表达了对顽铜(权臣)的不屑。
“顽铜”既指眼前的铜镜,又暗指顽固的守旧派,抒发了对群小的斥责激忿。
(三)(2025•自贡市•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步
杜甫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①随燕背,蕊粉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②。
【注】①芹泥,燕子筑巢所用的草泥。②如愚,《论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
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回”就是颜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诗人整衣出门,通过描写动作的从容优雅,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
B.虽有草色青青,但庭院荒芜,又值黄昏时候,浓重的落寞哀愁让诗人欲说还休。
C.“敢论才见忌”照应吟诗,让人联想到诗人遭遇同时,又见出杜诗布局之谨严。
D.结尾用颜回的典故,“实有醉如愚”在自嘲中展现了诗人豁达、无拘束的心态。
16.金圣叹评此诗“‘徐’字妙,篇中并无一‘徐’字,而实句句皆‘徐‘也”,请结合二、
三两联简要赏析。
【答案】
15.B
16.第二联写燕嘴衔泥筑巢,蜜蜂须触花蕊,描摹细致入微,由此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漫步的
情致,唯有如此,方能见物之微;第三联写诗人拄着拐杖边走边吟咏,任凭手中酒洒出打湿衣
衫,同样表现的是诗人在院中信步的悠闲、自在之态。
【解析】
【导语】此诗通过描写诗人悠闲的行走,展现其淡泊从容的心态。庭院荒芜,黄昏气氛略带哀
愁,但燕子筑巢、蜂蜜采蕊等自然细节活泼生动,略去失落,引出醉酒自嘲,寓面对逆境的豁
达。整诗以悠长缓慢的节奏,表现闲适优雅之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浓重的落寞哀愁让诗人欲说还休”错,从全诗看,没有表现“浓重的落寞哀愁”,也没
有表现“欲说还休”之感。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第二联“芹泥随燕背,蕊粉上蜂须”通过对燕子衔泥、蜜蜂采粉这两个细微场景的描绘,展现
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因为只有当诗人在庭院中徐徐漫步时,才有足够的时间和闲情去关注
这些微小的事物。燕子筑巢时芹泥附着在燕背上的情景,以及蜜蜂采蜜时花蕊粉沾在蜂须上的
细节,都被诗人收入眼底。这种细腻的笔触体现了诗人漫步时的悠然情致,是一种慢节奏的观
察和欣赏,从而让人感受到“徐步”的状态。
第三联“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描绘了诗人一边拄着拐杖行走,一边吟诗,甚至不在意酒
洒出来弄湿了衣服。“信杖扶”体现出诗人依靠着拐杖随意行走的姿态,“吟诗”表现出诗人
的闲适心境,“把酒从衣湿”更是突出了诗人的悠然自得,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紧
不慢地走着、吟着、喝着。这种状态与“徐步”相契合,从诗人的行为举止和神态上,将“徐
步”时的悠闲、自在之态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两联通过对景物和诗人自身行为的描写,虽无“徐”
字,但处处体现出“徐步”的闲适意境。
(四)(2025•遂宁市射洪中学•一诊)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大任山诗①
王守仁②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①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皇上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
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任山来拜
谒。②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点明了出发时间,描写了一幅云雾缭绕、钟声稀疏、万木萧瑟的早晨山景图,
烘托出山寺的幽静。
B.颔联中“河流成沃野”写河流滋润出肥沃的原野;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
沙石飞扬的忧虑。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龙鳞”比喻水流穿石的形态;以“日绕峰头”写出山峰的高大,
暗示诗人登山之高。
D.尾联中“宫阙五云”暗指明朝皇宫,诗人借遥望国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流露
出登高望远的豪情。
16.有人评论此诗“其言也壮,其志也豪”,请你分析。
【答案】
15.B
16.①“其言也壮”可以从诗人笔下之景看出,从山下到山顶,都为远望所见,视野开阔,境
界阔大。
②“其言也壮”可以从“万”“千古”“天北极”“高”“九霄”,这些体现宏大气象的词语
看出。
③“其志也豪”意味着在感情的抒发上,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的感叹,有自己正值气盛志满之
时,对人生未来充满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理解错误。颔联“几年沙势自
风湍”是写几年来沙石被风卷动,形成湍急的水势,这里只是写景,并没有表达出对风势猛烈、
沙石飞扬的忧虑。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结合诗歌,从意象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其言也壮”;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志也豪”。
“晓披烟雾入青峦”,以烟雾缭绕的青峦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壮美的意境。随着视线的
推进,“山寺疏钟万木寒”至“高秋更上九霄看”,从山脚到山顶,再到云霄之巅,展现出一
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体现了“其言也壮”的特点。诗中运用了“万木”“千古”“天北
极”“九霄”等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就具有宏大的内涵,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
整首诗气势磅礴,体现了语言的壮丽之美。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诗人通过对自然变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
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短暂的认识。这种感慨并非消极,而是激励诗人更加珍惜时光,追
求更高的人生理想。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这两句以自然之力象征人的意志与力量,展现了诗人不
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高秋更上九霄看”则更是表达了诗人追求高远、超越自我的
理想抱负,体现了“其志也豪”的特质。
(五)(2025•眉山市第一中学•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寄同志
杜荀鹤①
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
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
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
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②。
【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后于晚唐大顺年间
得中进士。②云梯:高山石路,喻仕进之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山居住所非常偏僻,远离尘嚣,少有车马经过,门口的莎草小径与溪水相接。
B.颔联描写垂钓的石台,招待宾客的茶灶,真实再现了诗人富有雅趣的日常生活。
C.以“绝轮蹄”写归隐之心,但又说“茶灶待宾”,表现出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
D.描绘风起时猿猴互相呼唤的情境与月下鹤栖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谐。
16.有人评价此诗“有陶诗表,无陶诗骨”,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5.C
16.①本诗描绘了杜荀鹤僻居山野的日常生活情景。远离尘嚣,宁静简朴,意境优美,风格平
淡自然,与陶渊明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
②本诗通过“蹑云梯”句表达希望在仕途有所建树的志向。与陶渊明诗中厌弃官场,不愿为
“五斗米折腰”的心意风骨不同。
【解析】
【整体分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
向往。诗中既有对山居环境的细腻描写,也有对友人的思念和仕途的隐约期待,情景交融,意
境深远。诗风清新自然,但缺乏陶渊明诗歌中的那种坚韧和深沉的精神力量。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归隐之心”“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错。“绝轮蹄”是写诗人自己僻居山中,少有官场
人物来往的生活状态,与后文“蹑云梯”的出仕之心及注释“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对
照理解,可知诗人并没有“归隐之心”,也不是表达希望独居,不喜他人打扰的意思,所以与
“茶灶待宾”并不矛盾。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评价的意思,“有陶诗表”指本诗与陶渊明诗歌在“外表”上有相似之处,
“无陶诗骨”指本诗没有陶渊明诗歌中常体现的心意风骨,结合课内学习的《归园田居(其一)》
或《归去来兮辞并序》可知,“陶诗骨”指的就是远离世俗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意
风骨。所以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诗歌指出本诗与陶渊明诗歌意境、风格上的相似,其次要指
出本诗作者的思想内容并无陶渊明诗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远离世俗官场的心意风骨。
①本诗开篇即以“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幽静深僻的山居
环境。接着,“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简朴
与雅致,既有垂钓的闲适,也有待客的热情,充满了田园生活的乐趣。“风生谷口猿相叫,月
照松头鹤并栖”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和谐的意境。杜荀鹤
的这首诗在风格上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善于运用平淡自然的语言,
描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其次,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
俗的意境。这种风格上的相似性,使得此诗被评价为“有陶诗表”。
②然而,尽管此诗在表面风格上与陶渊明诗歌相似,但在内在精神追求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陶
渊明在诗中往往表达的是对官场的厌弃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追求的是
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而杜荀鹤在诗中虽然也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但“不是无端过时
日,拟从窗下蹑云梯”一句却透露出他并未完全放弃仕途的志向。这里的“云梯”喻指仕进之
路,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山野,但心中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对仕途的渴望与陶渊明的厌弃
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被评价为“无陶诗骨”。
(六)(2025•九市联考-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枝江刘明府
张籍
老著青衫为楚宰,平生志业有谁知。
家僮从去愁行远,县吏迎来怪到迟。
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
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①。
【注】①竹枝:巴楚一带的民歌,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受民众喜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刘明府的形象开篇,年老的他身着青衫将做楚地县令,平生志业少有人知。
B.颔联将家僮与县吏对刘明府此行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刘明府赴任的艰辛。
C.“玉泉幽院”“碧涧早茶”是诗人想象刘明府旅途中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
D.本诗语言平实质朴,通过简洁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刘明府时的真挚情意。
16.尾联中的“云山好”和“唱竹枝”分别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云山好”是诗人想象刘明府南行途中的所见美景,暗含着诗人对刘明府的美好祝福。
②“唱竹枝”是诗人想象刘明府沿途听到的民歌,这些深受民众喜爱的音乐,或许能给远行的
友人一点宽慰。
【解析】
【导语】张籍的《送枝江刘明府》是一首情感深挚的送别诗,诗人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友人
为官赴任的情景,既传达了依依惜别之意,又表达了对友人将来生活的关切与美好愿景。同时,
诗中融入自然风光与地域民俗,使情景交融、意蕴深长。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将家僮与县吏对刘明府此行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错误,由原文“家僮从去愁行远,
县吏迎来怪到迟”可知,反映了朋友离别时家中仆人的忧虑,以及当地官吏对刘明府到来的期
盼与不解,没有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意蕴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时,先理解这两个关键词所写的内容,再结合全诗把握诗人的情感。
①“向南渐渐云山好”,写越是向南行进沿途的云山风光就越宜人,想象着朋友的行程,诗人
的思绪一路向南,虽然西南一带多高山大江,但其中也蕴藏着绝世胜景,“云山好”是诗人想
象刘明府南行途中的所见美景,暗含着诗人对刘明府的美好祝福,让游人消解忧愁,感受到远
行的快乐。
②“一路唯闻唱竹枝”写友人一路走来会听到沿途百姓歌唱竹枝词的乐声,想象着朋友的行程
中,更能遇见热情洋溢的百姓,“唱竹枝”是诗人想象刘明府沿途听到的民歌,这些深受民众
喜爱的音乐,或许能给远行的友人一点宽慰,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
一位诗人的深沉情感,也传达了朋友间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七)(2025•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周廉彦
张耒
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
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①春浪绿浮堤。
【注】①天津:指天津桥,跨洛河之上,为洛阳风景名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与白居易诗“浅草才能没马蹄”相似,都在写景中隐含着诗人的心境。
B.颈联富含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携酒登门的感激和个人交游寥落的慨叹。
C.尾联诗人向友人发出邀清,希望在修禊时节于洛水岸边同赏春景,共饮美酒。
D.“绿”字化静为动,“春浪绿浮堤”描摹出天津桥春潮涌动染绿堤岸的景象。
16.本诗颔联的写景视野开阔且有层次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5.B
16.①一弯新月挂在空中,另一头夕阳与晚霞仍未消失,既生动描写了傍晚时分天际的景象,
又在艺术上形成了对比,极大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②“飞鸟外”、“夕阳西”进一步表现出
新月和落霞之辽远,扩展了画面的空间感,甚至包容进宇宙、人生的亘古大荒之叹。③这两句
双层比较、互相映衬,景物视野开阔且有层次感。
【解析】
【整体分析】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视和对春日美景
的向往。诗中通过新月、飞鸟、落霞等意象,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天光、晚云、芳草、夕阳等景
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期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对友人携酒登门的感激和个人交游寥落的慨叹"错误,颈联写花开时节,本应邀请友人到
家做客,以美酒相待;但门前泥泞,出门怕溅踏泥污。表达作者对不能邀请友人到家做客的遗
憾之情,从而引发下文邀请友人在修禊时节于洛水岸边共赏春光的心愿。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①新月挂在天边,群鸟飞往巢穴,红日将落,霞光衬映着西边的天空。一弯新月已经横挂在空
中,景象清新淡雅;而另一头的夕阳与晚霞仍未消失,景象绚烂至极。诗句生动描写了傍晚时
分天际的景象,两边景象形成对比,极大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层次分明。
②“飞鸟外”与“夕阳西”刻画了空间景象,飞鸟与夕阳都是远在天边之景,然而诗人却说新
月在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之“西”,进一步表现出新月和落霞之辽远,使得画面空
间感被无限放大,甚至包容进宇宙、人生的亘古大荒之叹,启人想象。
③这两句诗新月与飞鸟、云霞与夕阳双层比较,清新与艳丽互相映衬,景物视野开阔且有层次
感。
(八)(2025•内江市隆昌市第一中学•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盯。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隐
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
B.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远
近结合,更显幽静。
C.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
笔灵动、构思精巧。
D.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
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
16.请赏析“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答案】
15.B
16.①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②猿猱却一听到喧天
的喜庆鼓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③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
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
【解析】
【导语】这首《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是苏轼在徐门石潭谢雨时所作,描绘了雨后石潭的
美丽景象。词的上片通过红鱼、绿树、乌鹊等景物,展现了雨后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色彩鲜
明,动静结合。下片则通过麋鹿、猿猱等动物的反应,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整首词充
满了对雨后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
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远近结合”错误,“成阴的绿树”与“深藏其中的乌鹊”难以分出远近,故“远近结合”
错误。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
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把麋鹿与猿猱对欢闹情景的不同反应作对比,一个惊慌不已,一个极度
兴奋,用这一对比描写动物,情趣盎然。作者在词中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动物的
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表现词人无比兴奋之
情。
情感主旨类
(一)(2025•四川省新高考教研联盟•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②
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想雪夜入蔡州
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
16.“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
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
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
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
情怀。
【解析】
【导语】辛弃疾的《咏雪》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
慨。诗中既有对未能报国的遗憾,也有对未来丰收的期盼,情感复杂而深沉。借用历史典故,
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错误。“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
意思是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①可知,
诗人罢官闲居,不受重用,此处“未奏”是暗指国事多难,山河破碎,诗人无能为力,“且歌”
是无奈之举,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
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
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
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不能轻言投降的心志。
“雁使”所指的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的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
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
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
遭磨难,但最终能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
诗人特意用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失的故事,肯定也有以苏武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在全
诗中所要表达的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即可推断出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忠贞
不渝的爱国情怀。
(二)(2025•成都市郸都区•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芟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
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
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
一种作战的阵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去”一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显示出诗人在战乱背景下对高洁品质的坚守与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16.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颈联“更怀古”“甘息机”表现诗人
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①“更怀古”,诗人非常怀念古代太平的日子。战乱不仅让百姓流离失所,更为国家带来
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
②“甘息机”,表面意为熄灭入世之心,实则为无奈之语。在纷乱的世道中,诗人颠沛流离难
展抱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隐痛。
【解析】
【导语】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表达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
时代背景下复杂的心境。诗中抒发了对成都的怀念与忧虑,通过回忆昔日的困境对比当下的局
势,展现对安稳生活的向往。诗歌还暗含对严郑公的赞美,整体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调平
实却富有深意,体现了杜甫沉重的历史感与社会关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对高洁品质的坚守”错误。“不妨游子芟荷衣”,意思是作为游子的“我”不妨就在草
堂住下,穿起屈原在《离骚》中写的那种芟荷衣,安安心心地做起隐士来。可看出这里的“芟
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的心态,并没有表现出对高洁品质的
坚守。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而“忧乱兵入”及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
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写出当下战乱频仍,
诗人流亡漂泊,可见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更给国家带来巨大
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
“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是不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
己的太平日子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
并非不想入世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
(三)(2025•成都石室中学•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吕彦升参谋
陆游
楚塞萧条久宿师,参谋承诏上丹墀
苦言到口真当发,圣度如天莫自疑。
万里寄声长不达,一尊相属岂前期。
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
【注】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交代诗人与友人分别的缘由,长年驻守荒凉边塞的友人接受诏命,即将踏上新的
征程。
B.诗人认为,忠言难免逆耳,但该直言进谏时就应当坚持发声,更何况当今圣上的气度宽广
如天。
C.诗人与友人情谊深厚,临别举杯畅饮,但想到分别后相距遥远,难以互通讯息,心中无限
伤感。
D.诗人因晨霜打湿衣衫而感觉凉寒,“怜”字刻画出友人离去后诗人自伤自怜、寂寞凄凉的
形象。
16.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在离愁别绪之外别有深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①对友人的鼓励和期许。诗人希望友人内心坚定,直言进谏,不要有所疑虑,因为皇帝气
度宽广。
②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和无奈。友人不辞辛劳为朝廷效力,而诗人却在江城清闲度日,诗人虽然
对此深感愧疚,但又难以得到获得朝廷重用的机会。
【解析】
【导语】《送吕彦升参谋》是陆游所作送别诗。诗开篇点明友人因诏离边塞。“苦言到口真当
发,圣度如天莫自疑”,诗人鼓励友人直言进谏,莫惧君威。“万里寄声长不达,一尊相属岂
前期”,表惜别与对通讯难的担忧。“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流露出对友人的
关切,又因自身清闲而愧疚。此诗于送别中寄寓期望与感慨,尽显真挚情谊与复杂心境。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因晨霜打湿衣衫而感觉凉寒”错误。从诗中“遥怜霜晓朝衣冷”可知,“怜”字
体现的是诗人遥想友人在霜晓时身着朝衣会感觉寒冷,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怜惜,并非自伤自怜。
此句是诗人对友人踏上新征程后境况的关切,并非写自身因晨霜而感凉寒。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苦言”指不太好听,却是真心为国为君考虑的谏言。“圣度如天莫自疑”意思是当今圣
上气度宽广,你不要因为进谏而有所疑虑。“圣度”皇帝的气度,“如天”像天空一样宽广。
表明诗人让友人不要因直言进谏而心存疑虑,体现了对友人的期许,希望友人能在新的岗位上
大胆谏言。
②“遥怜”,“遥”表示距离远,“怜”即怜惜,“深愧”,深深感到惭愧;“江城”,
指诗人所处之地;“睡足时”,有足够睡眠。前句体现对友人的怜惜,后句“深愧江城睡足
时”,诗人将友人在朝廷为国家奔波效力与自己在江城悠闲安睡形成对比,深感愧疚,无奈自
己难以获得朝廷重用,只能在江城清闲度日,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无奈。
(四)(2025•宜宾市•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②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萧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君:秋风对作者的称谓。②玄蝉:即秋蝉,黑褐色。③眄(m谊n):斜视,一
作“盼”。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别出心裁,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我”有情有义、去而复返的形象。
B.颔联紧扣标题“始闻秋风”,抒发了秋风依旧,而自己容颜渐衰的感慨。
C.颈联借秋风赋予“马”和“雕”活力,巧妙地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思和盼。
D.尾联写秋风搀扶诗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谊,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6.结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本诗,谈谈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人生态度。
【答案】
15.D
16.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敢于直面人生苦难,在困境面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尽管在前两联回忆了被贬多年的苦痛经历,但颈联笔锋
反转,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呈现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美好前景,表
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胸襟。
②《始闻秋风》尽管在颔联感叹容颜衰老,却在后两联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
品格。
因此,刘禹锡的这两首诗虽有遭遇忧患的苦痛经历,但最终呈现的是乐观劲健的雄豪之气。
【解析】
【导语】刘禹锡的《始闻秋风》通过描绘秋风来临时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尽管年
华逝去,诗人借马与雕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精神面貌,传达出一种老而弥坚、不断进取的生活态
度,全诗充满了乐观与豪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写秋风搀扶诗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谊”错误,原意是指诗人为了感受秋风带来的清爽明
净之境,不惜拖着带病的身体登上高台翘首四望。扶病,意思是支撑病体,带病工作或行动。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是诗人回忆了自己因被贬而经历的苦难,这部分文字充满了人生遭受挫折后
的伤感与低沉。但到了颈联,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
景象。这一联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态度,他看到尽管自己的仕途遭遇不顺,但天地之间仍然
充满了新的机遇和生机,呈现出积极乐观的胸怀。这样由哀转喜的笔法,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
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也显示了他不因一时失意而灰心丧气的豁达情怀。
②《始闻秋风》这首诗在颔联中通过“颜状镜中来”表达了诗人因秋风而感慨年华消逝、容颜
衰老的情绪,这体现出一种内心的伤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然而,颈联和尾联则展现了截然
不同的精神面貌。诗人通过“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等生动意象,将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力赋
予马和雕,完成对秋风中生命力量的刻画。尤其是在尾联中,诗人不因年老体衰而止步,而是
毅然“为君扶病上高台”,俯瞰天地,面对真实的秋景。这种积极面对现实、不屈不挠的精神,
正是刘禹锡个人倔强、进取品质的体现。
可见,两首诗尽管有苦痛经历的表露,但最终传递出的确是积极向上、乐观坚毅的雄健之气。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敢于直面人生苦难,在困境面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2025•泸州市•一诊)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和宋小堂方伯《卜居》次韵(其二)
清•刘绎
瞥眼风光想习池,旧时王谢燕能知。
泥痕偶印飞鸿迹,窗影空随野马吹。
觞咏有缘宾客在,琴书无恙子孙宜。
平泉绿野人争羡,独爱黄花晚节时。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宋小墅,名延春,曾任云南布政使、云贵总督,后上疏乞归,住乾嘉名臣戴衢亨旧
宅,日与友人吟诗自娱。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尊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以通俗易懂、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图景。
B.刘诗颈联化用“一觞一咏”“乐琴书以消忧”两个典故,写出主人的高雅志趣。
C.李词紧扣一个“愁”字来写景和叙事,结尾又用“销魂”二字强化了愁的深重。
D.李词体现了“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特点,薄雾浓云、玉枕纱厨等饱含词人心情。
16.刘诗和李词都有“黄花”这个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A
16.不同。
①刘诗中“独爱黄花晚节时”,“黄花”象征着高洁的晚节。诗人通过赞美黄花在晚节之时的
美好姿态,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喜爱与追求,体现出一种坚守晚节、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②李词中“人比黄花瘦”,“黄花”衬托出词人的憔悴。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内心忧愁。
以黄花的清瘦来比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突出了词人深深的相思之愁和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导语】刘绎的《卜居》诗通过宁静的风景描绘和典雅的典故,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对
命运的豁达态度。诗中提到的燕子和黄花,分别指向往昔的繁华和对高洁晚景的珍视。李清照
的《醉花阴》则在重阳节的背景下,表达出内心深深的愁绪。两首诗词中“黄花”意象虽同,
但刘诗中象征高洁晚节,而李词表达孤寂与清寒,两者情感截然不同。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刘诗以通俗易懂、质朴无华的语言”错误。刘诗语言典雅,并非通俗易懂、质朴无华。
诗中运用了诸多典故,如“习池”“旧时王谢”等,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不同。
①“平泉绿野人争羡,独爱黄花晚节时”,刘诗描写人们争相羡慕宋小墅如平泉绿野般的居所,
但自己却独爱象征晚节高洁的黄花(菊花)。友人新居宁静而富有诗意,友人的志趣高雅而不
俗,诗人通过赞美黄花在晚节之时的美好姿态,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喜爱与追求,体现出一
种坚守晚节、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②李词中“人比黄花瘦”,“黄花”衬托出词人的憔悴。李清照笔下的黄花是“瘦”,其实是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内心忧愁。以黄花的清瘦来比自己因
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突出了词人深深的相思之愁和孤独寂寞之感。
(六)(2025•攀枝花市-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涧安得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的运用,渲染了离别时凄凉迷茫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
音韵美。
B.颔联历来为人称道,借钟声和远树,以景喻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感与客
观景致有机交织。
C.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诗人在颈联中借景抒情,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
难以预料了。
D.这首诗表面看起来写的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丰富,这正是韦应物诗歌的主要
特色。
16.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诗人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慨的?
【答案】
15.C
16.(1)寄寓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与友人难以相聚以及对奔波劳顿厌倦的感慨。
(2)①运用比喻手法,以波上舟比喻世事无常与难以预料;②运用反问(反诘),“安得住”
则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不可捉摸与人生的无奈,表达对奔波劳顿的厌倦以及对与友人重逢的渴
望。
【解析】
【导语】韦应物此诗表达离别之情,感慨人生如舟,随波逐浪难以停驻。诗人以细腻笔触将主
观情感融入客观景致,通过钟声、烟雾、远树等意象,渲染迷茫凄凉的氛围,体现出其清新自
然、含蓄蕴藉的风格。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借景抒情”错,颈联是直抒胸臆,而非借景抒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情感的能力。
(1)“世事波上舟”,是说“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写世事动荡,人生
如波浪中小舟,无法自主,寄寓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沿泡安得住”,是说“小船无论是顺
流还是逆流都难以安稳”,表达了世事难以预料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及自己的劝
慰之情;尾联“世事波上舟,沿涧安得住?”,暗含了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世事怎能由个
人作主呢?表达了时局难以预料,人生无法自主,寄寓了作者对世事无常、与友人难以相聚以
及对奔波劳顿厌倦的感慨。
(2)①比喻手法:诗人用“世事波上舟”这一形象的比喻,将人生浮沉不定的无常感描绘得
淋漓尽致。水波如现实,舟如人生,随波逐流,不堪预料,体现出人生如同在波动的水面上漂
流的小舟,难以掌控方向和归宿,这正如人们无法准确预见未来般的无奈与迷茫。
②反问手法:接着“沿涧安得住”这一反问,更进一步突出了不确定性,世事如波浪,人生无
常,诗人自问何处能安定下来。“安得住”的反问,不仅仅是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感叹,更加强
调了对奔波劳顿的厌倦和对稳定、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友人重逢的期盼,使读者感受到一种
深刻的感情波动和内心的无奈。采用反问句式,增强了表达的力量,引发读者共鸣,对人生命
运的不可捉摸感同身受。
(七)(2025•宜宾市叙州区•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吁胎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吁胎: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叶胎境内的南山,
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
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诗中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
浅窄和冷漠无情。
C.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
让人回味。
D.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
16.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
分析。
【答案】
15.B
16.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有种久闻胜地而末曾
一游的遗憾,故“未到负平生”;②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黄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
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
自然伤心断肠。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错,颈联是感慨中原
景象被淮水阻隔,以淮水的冷漠无情反衬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无限怀念与热爱。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闻名未到负平生”是说吁胎军东南第一山鼎鼎大名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院司法调解协议书范本
- 汉沽区劳务派遣合同范本
- 火锅店长期员工合同协议
- 职工交通事故死亡协议书
- 用木桩护坡施工合同范本
- 海城农村房屋继承协议书
- 物流服务运输合同协议书
- 锁具维修合同协议书模板
- 爆破工程联营合同协议书
- 私人租地建养殖合同范本
- 亿航智能介绍
- MGGH冲洗水管道接口安装四措二案
- 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
- GB/T 36089-2018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
- GB/T 26746-2011矿物棉喷涂绝热层
- GA/T 1105-2013信息安全技术终端接入控制产品安全技术要求
- 危险化学品MSDS(氯化铵)
- 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急慢性中耳炎)
- 《C++语言基础》全套课件(完整版)
- MRB制程培训教材课件
- 糖类抗原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